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1310/T 353-2024 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应用技术规程

DB1310/T 353-2024 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应用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790.71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02 09:05:35



相关搜索: 规程 基坑 可视化 监测 应用技术

内容简介

DB1310/T 353-2024 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应用技术规程 ICS 93.020
CCS P22 1310

坊 市 地 方 标 准
DB 1310/T 353—2024
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visual automatic monitoring of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2024 - 8 - 26 发布
2024 - 9 - 26 实施
廊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1310/T 353—2024


前言 ................................................................................. II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3
4 系统架构与应用流程 ................................................................. 4
系统架构 ....................................................................... 4
应用流程 ....................................................................... 6
5 系统建设与运维 ..................................................................... 6
一般规定 ....................................................................... 6
系统方案设计 ................................................................... 6
安装调试 ....................................................................... 7
验收 ........................................................................... 8
运维 ........................................................................... 8
6 监测方案与方法 ..................................................................... 9
一般规定 ....................................................................... 9
监测方案编制 ................................................................... 9
水平位移监测 .................................................................. 10
竖向位移监测 .................................................................. 10
周边建筑倾斜监测 .............................................................. 11
坑底隆起监测 .................................................................. 11
安全巡视检查 .................................................................. 11
7 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及报告 ........................................................ 12
数据采集 ...................................................................... 12
数据处理分析 .................................................................. 12
预警信息反馈 .................................................................. 13
基坑可视化监测报告 ............................................................ 13
附录 A(资料性) 监测简报 ............................................................ 14
I
DB 1310/T 353—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廊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
司、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汇川物联网技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师范学院、廊坊市建设
工程施工安全服务中心、中铁河北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河北筑稳建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建筑
机械化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研究院廊坊分院、大连交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承桓、王建军、刘慧彬、林文、胡霖杰、马骥、张翔、胡广辉、孟竹、翟小
东、张国栋、王保亮、张超、周宇辉、余学振、李丁、陈佳、于洪友、刘鹏、王培沣、宋艳玉、李宵香。
II
DB 1310/T 353—2024
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应用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的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系统架构与应用流程、系统
建设与运维、监测方案与方法、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及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变形的可视化自动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
GB/T 16895.6 低压电气装置 第5-52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布线系统
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2818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 28827.1 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28827.3 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
GB/T 30147 安防监控视频实时智能分析设备技术要求
GB 50026 工程测量标准
GB 50167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
GB 5019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1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4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
GB 50497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GB 8702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GA/T 751 视频图像文字标注规范
GA/T 1127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摄像机通用技术要求
GA/T 1211 安全防范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JGJ 8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T 292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视频监控技术规范
JGJ/T 417 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JGJ/T 434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技术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可视化自动监测
3
DB 1310/T 353—2024
采用视频监控、激光测量(或其他非接触式测量技术)、物联网传感、人工智能和信息通信等技术
手段对目标进行监测的方法。
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
由采集层、网络传输层、数据存储层、应用服务层、展示层组成的,对基坑工程进行可视化自动监
测的系统,简称“系统”。
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
具备远程测量和视频监控功能的测量仪器。
自动巡测
采用可视化、智能化方式,通过设定巡航轨迹和频率,对监测目标进行测量的方法。
比对测量
采取不同测量方法对同一监测点进行量测并比较其测量结果的过程。
4 系统架构与应用流程
系统架构
4.1.1 系统总体构架
4.1.1.1 系统总体构架如图 1 所示。
图1 系统总体构架
4.1.1.2 系统应符合 JGJ/T 292、JGJ/T 434 的规定,并应具备下列功能:
4
DB 1310/T 353—2024
a) 视频、图像、目标空间位移信息等数据的釆集、传输、存储、计算、显示;
b) 具备应用视频图像对监测点的视觉特征进行识别的功能;
c) 设置监测频率、巡航轨迹、预警值;
d) 对设备、电源、通信等硬件工作状态自动监控和诊断,对异常状态自动报警;
e) 内置符合 GB/T 28181 的接口。
4.1.1.3 系统供电应持续稳定,设置过载、漏电保护,宜配置备用电源。
4.1.1.4 系统应独立设置防雷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4 Ω。
4.1.2 采集层
4.1.2.1 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应包括摄像机、测距仪、云台和内置的智能分析软件。
4.1.2.2 摄像机应采用高动态范围成像(HDR)的摄像机,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摄像机的结构、接口和技术参数应符合 GA/T 1127 的规定;
b) 摄像机应支持 SVAC、H.264、H.265、MPEG4、MJPEG 等编码格式视频输出;
c) 摄像机应具备时钟同步、字符叠加、断线自动重连等功能;
d) 摄像机应具备图片抓拍功能,视频和图像分辨率不应低于 1920×1080,视频和图像质量应符
合 GB 50198、GA/T 1211 的规定;
e) 摄像机光学变倍应满足影像采集需求,宜选用红外 LED 等作为补充光源;
f) 抓拍图片应符合 GB 50167 中近景摄影测量的规定,并应标注监测点的坐标、监测时间、项目
信息等数据,其标注还应符合 GA/T 751 的规定;
g) 摄像机嵌入的智能分析软件应符合 GB/T 30147 的规定;
h) 支持开放式网络视频接口论坛(ONVIF)协议。
4.1.2.3 测距仪的距离测量精度不应低于±(2 mmm+2×10-6×D)(D 为目标距离,单位 mm);测程小于
等于 50 m 时,位移监测精度不应低于±0.5 mm;测程大于 50 m 且小于等于 100 m 时, 位移监测精度不
应低于±1 mm;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设监测设备数量,确保监测精度。
4.1.2.4 云台的水平方向角移动范围不应小于 360 °,仰俯角移动范围不应小于 180 °,分水平/仰俯
辨率不应大于 0.001 °,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65。
4.1.3 传输层
4.1.3.1 通信网络应支持有线网络、无线网络(4G/5G/wifi)等组网方式,并具备主备信道自动切换
的功能。
4.1.3.2 采用有线传输或 IEEE 802.11 a/b/g/n/ac 标准协议无线传输时,帧率不应低于 25 帧/秒;采
用 4G 及以上标准无线传输时,帧率不应低于 8 帧/秒。
4.1.4 存储层
4.1.4.1 监测数据应采用前端本地存储和云端存储相结合的方式,宜进行后端集中备份,备份链路应
具备断点续传功能。
4.1.4.2 监测数据应防丢失、防篡改,在断电或异常情况下,数据不应失真或丢失,并应建立数据溯
源、保密、备份、恢复、监管机制。
4.1.4.3 数据存储时间应满足监测需求,并符合下列规定:
a) 视频图像数据存储时间不宜少于 1 个月;
b) 变形数据存储时间不宜少于 6 个月;
5
DB 1310/T 353—2024
c) 预警和报警信息宜保存到监测周期结束。
4.1.5 应用层
4.1.5.1 应用层应包括可视化布点、参数设置、数据列表、位移曲线、全景影像、图像比对、自动预
警、报表生成等功能。
4.1.5.2 系统应具备远程可视化自动批量布设监测点位的功能,远程增删监测点位的功能。
4.1.5.3 系统应具备同部位实景影像自动比对功能。
4.1.6 展示层
4.1.6.1 展示层应包括 PC/网页客户端和移动客户端。
4.1.6.2 客户端应具备视频图像和测量数据的实时查询、调用及多用户并发访问的功能,可展示监测
点空间位移、阶段变形量、累计变形量、变形速率和变形曲线。
4.1.6.3 经授权的客户端可管理前端设备。
应用流程
系统应用总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应用总体流程
5 系统建设与运维
一般规定
5.1.1 系统建设程序应符合 GB 50348 的规定。
5.1.2 系统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应经有资质的计量机构检定合格,并应在检定合格的有效期内使用。
5.1.3 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特殊工程的建设还应符合相关管理要求,并应选用符合要求的设计、
实施和运维队伍。
系统方案设计
6
DB 1310/T 353—2024
5.2.1 系统方案设计应符合 GB 50026、GB 50348、GA/T 1211 和 JGJ/T 292 的规定,并满足下列要求:
a) 应选用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的设备,所使用的设备应符合环保和节能要求,除全站型视频监控
测量设备外,室外设备的防护等级不低于 GB/T 4208 规定的 IP55,地埋设备的防护等级不低
于 IP66,浸水设备的防护等级不低于 IP67;
b) 线缆选择和布线设计应符合 GB/T 16895.6 的有关规定;
c) 供电优先采用现场不间断电源,现场条件不具备时,宜单独配置不小于 8h 的备用不间断电源。
5.2.2 采集层要结合基坑工程具体情况及监测应用要求,合理确定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布设位置
和配置的数量,做到监测区域全覆盖。根据现场实际条件设置专用观测墩,并在架设处设置电子气温气
压计。
5.2.3 系统方案设计中传输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根据基坑工程特点选定有线或无线传输形式和路由,网络交换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路由
设 备 、 安 全 隔 离 设 备 的 资 源 配 置 应 符 合 GA/T 1211 的 规 定 , 无 线 设 备 宜 支 持
IEEE802.11/a/b/g/n、4G/5G 和窄带物联网(NB-IoT)等无线通信网络协议;
b) 传输方式除应符合 GB 50348 的相关规定外,对有安全保密要求的传输方式还应采取信号加密
措施;
c) 无线传输设备的有效传输距离应有冗余设计,载波发射频率和电磁辐射功率应符合 GB 8702 的
相关规定。
5.2.4 系统方案设计中存储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根据监测需求,合理选择存储设备及方式,并按数据的重要程度制订相应的备份策略;
b) 视频监控图像信息宜采用 NVR、NAS 等网络存储设备进行存储与管理,存储设备的资源配置应
符合 GA/T 1211 的相关规定;
c) 地形图数据存储格式应符合 GB/T 17798 的相关规定。
5.2.5 系统方案设计中应用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根据基坑工程特点及监测应用要求,合理规划系统应用功能及其性能指标,不同应用模块之间
应能实现信息直接调用;
b) 合理规划系统管理平台的安全策略,选择适宜的接入设备,明确数据与网络传输安全措施和不
同网络环境的安全隔离措施;
c) 宜有冗余设计,满足应用功能的定制开发。
5.2.6 系统方案设计中展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根据监测应用要求合理设计展示界面,针对应用层的功能模块进行可视化展示;
b) 配置用户权限,进行人机交互。
安装调试
5.3.1 系统安装应包括远程视频监测设备安装、数据通信设备安装、设备保护装置安装、线缆敷设和
系统管理平台建设。
5.3.2 系统安装应由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单位集成实施,施工现场应具备设备安装所需的场地、用电、
设施固定等基本条件。
5.3.3 系统的安装应符合 GB/T 28181 和 JGJ/T 292 的规定,并满足下列要求:
a) 根据施工现场条件,合理规划设备的接地路由,实现系统单点接地;
b) 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应安装牢固,安装位置及高度不应受外界干扰和破坏,且不得影响现
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确保监测点位在通视范围;
7
DB 1310/T 353—2024
c) 数据采集装置上的数据线等接口应方便现场检修或更换。
5.3.4 线缆敷设前应估算线缆长度并适当预留长度,敷设时应根据现场条件,采取保护措施,并应排
列整齐,如需埋设,应对地下管线情况进行调查。通信线缆与强电线缆敷设最小间距应满足 GB 50311
的规定。
5.3.5 系统调试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监测设备的参数标定;
b) 监测项目的初始值(含影像、坐标)确定;
c) 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软硬件设备的功能测试;
d) 监测项目、监测点、监测频率及预警值的设定;
e) 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
f) 远程视频监测设备测试;
g) 数据通信设备功能测试;
h) 监测点的坐标、高程、距离等基准数据标定。
5.3.6 监测初始值应在系统调试运行稳定后、相关施工工序之前采集,初始值至少取连续 3 次稳定监
测数据的平均值。
5.3.7 系统调试时,监测数据应与比对测量数据进行同时段比测。
5.3.8 系统安装调试应进行性能校验,并进行试运行。
验收
5.4.1 系统验收应符合 GB 50348 的有关规定。
5.4.2 系统验收时应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检查测试。
5.4.3 系统首次使用前应进行远程监控监测与现场实测的比对验证,满足监测方案要求后方可使用。
运维
5.5.1 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前,应根据系统的使用与管理要求编制系统运维工作计划,并应
按 GB/T 28827.3 的要求编制运维服务应急预案。
5.5.2 承担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运维服务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
5.5.3 前端设备、控制中心配套设备和基础设施应按照 GB/T 28827.1、GB 50348 和 JGJ/T 417 的相
关规定的运维。
5.5.4 监测单位应根据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
a) 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错误或发现潜在缺陷时,应进行纠错和优化维护;
b) 系统功能变动和需求改进时,应进行完善性维护;
c) 系统的配置或硬件环境改变时,应进行适应性维护。
5.5.5 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维护宜每月不少于一次,大风、暴雨等特殊天气后应进行一次全面维护,
维护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硬件设备的供电情况;
b) 网络状态;
c) 设备运行状态;
d) 对设备的整平状态、精度进行检查校正。
5.5.6 监测单位应对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配置参数、系统管理日志、用户管理数据、视频图像信息和
监测数据等数据进行维护,维护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8
DB 1310/T 353—2024
a) 根据数据的类型和重要性,合理确定数据更新周期和备份计划,系统管理日志和用户管理数据
宜每日进行备份,并在数据更新周期内完成本周期所有数据的备份;
b) 结合数据备份计划,预先制定数据恢复计划和方案,恢复工作完成后应检测数据的完整性;
c) 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和清理。
5.5.7 监测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系统运维档案管理制度,系统运维档案应包含但不限于系统运行情况记
录、突发事件记录、系统检查记录、升级优化记录、数据备份记录、维护保养记录、故障处置记录等。
5.5.8 监测实施期间,应做好监测设施、设备的保护工作,必要时应设置专用保护装置。
5.5.9 采用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进行变形测量的监测项目应进行比对测量。比对测量的方法、设
备、精度应满足 GB 50026 和 JGJ 8 要求。
5.5.10 比对测量应根据监测项目选用对应的比对测量仪器,水平位移宜使用全站仪进行比对测量,竖
向位移和基坑隆起宜使用水准仪进行比对测量,建筑倾斜宜使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比对测量。
5.5.11 比对测量应由监测单位定期实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比对测量周期应视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和周边环境风险等级情况确定,在可视化自动监测
周期内应每月 1 次;
b) 当检查发现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有可能变动或监测结果异常时,应立即进行比对测量;
c) 当进行重要施工节点或采用特殊施工方法时,宜进行比对测量;
d) 每期比对测量数据采集次数不应少于 3 次。
6 监测方案与方法
一般规定
6.1.1 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能力和资质的单位承担。
6.1.2 可视化自动监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特点编制,当基坑工程设计或施工有重大变更时,应及时调整
监测方案,监测结果应满足精度要求。
监测方案编制
6.2.1 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工程概况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
b) 监测目的及编制依据;
c) 监测范围、对象及项目, 监测方法和精度等级, 监测周期和监测频率;
d) 监测人员及仪器设备的配备;
e) 预警值及危险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f) 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监测点的布置图及保护要求;
g) 监测数据和数字影像的处理与信息反馈, 监测数据发布;
h) 比对测量的方法;
i) 安全巡查的相关要求。
6.2.2 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项目应包括水平位移、 竖向位移、周边建筑物倾斜,也可包括坑底隆
起。
6.2.3 实施可视化自动监测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设除应符合 GB 50497 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
求:
9
DB 1310/T 353—2024
a) 监测点应布置在变形关键特征点处,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不妨碍监测
对象的正常工作;
b) 监测点应根据工程特点,选用棱镜、反射贴、棋盘格、喷涂等人工标识,或自然形成的视觉特
征作为标识;
c) 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采集数据;
d) 基坑各侧边的中点、阳角部位、深厚软弱土层等位置应重点布设监测点,并应加强监测;
e) 基坑边缘以外 1~3 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必要时应扩
大监测范围;
f) 监测点之外部位出现隆起、塌落等现象的,应追加监测点,并加密监测。
6.2.4 实施可视化自动监测的项目,监测频率除应符合 GB 50497 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监测频率应能反应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变化过程且不遗漏重要变化特征,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
监测方案要求;
b) 当实测累计变化量或变化速率达到预警值时,应自动提高监测频率;
c) 当出现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时,应提高监测频率;
d) 监测频率要求较高的监测项目,监测频率不宜低于 1 次/d。
6.2.5 实施可视化自动监测的项目,监测预警除应符合 GB 50497 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工程现场对监测数据的影响较大时,监测系统应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校检,防止误预警发生;
b) 监测达到预警值时,应自动提高监测频率,并辅助远程视频巡查;当远程视频巡查不能清晰反
映现场情况时,应进行人工巡查。
6.2.6 可视化自动监测网的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基准点应布设在基坑开挖深度 3 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不应埋设在低洼、湿
陷、冻胀、胀缩等影响区域;
b) 工作基点布设应在视频覆盖且通视区域范围内;
c) 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宜设置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配备防护装置,满足对仪器的防护要求,
选点时应考虑施工对工作基点的扰动;
d) 每个监测周期开始前和结束后,系统应自动对基准点、工作基点进行远程视频监测校差复核;
e) 工作基点应与基准点进行组网和联测。
水平位移监测
6.3.1 水平位移监测对象应包括围护墙 (边坡) 顶部、周边建筑、管线。
6.3.2 地下管线无法埋设直接观测点时,可在对应的地表或管线一侧埋设间接观测点,间接观测点宜
设置保护井。
6.3.3 水平位移应采用后方交会法及图像比对法进行量测。
6.3.4 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量测水平位移时,应配备自平衡装置,发射端应放置在无遮挡的稳定
区域,监测点应布置在监测对象受力及变形关键点和特征点上,选点时应考虑施工对监测点的扰动和对
视线的遮挡,监测点与基准点宜同步进行监测,并应同时监测至少 3 个监测网点。
6.3.5 可视化自动监测水平位移的精度应满足 GB 50497 中关于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
竖向位移监测
6.4.1 竖向位移监测对象应包括围护墙(边坡)顶部、立柱、基坑周边地表、周边建筑、周边道路和
管线。
10
DB 1310/T 353—2024
6.4.2 竖向位移应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及图像比对法进行量测。
6.4.3 采用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进行竖向位移监测时,竖向位移测点与水平位移测点可共用。后
视点及前视点的布置、视线高度、测量方法、可视化自动监测竖向位移的精度应满足 GB 50497 和 JGJ
8 相关规定的要求。
周边建筑倾斜监测
6.5.1 建筑倾斜监测方法应根据现场监测条件和要求,选用后方交会法及差异沉降法。
6.5.2 当从建筑外部进行倾斜观测时,建筑顶部的监测点标志宜采用固定的觇牌和棱镜,墙体上的监
测点标志可采用埋入式照准标志。当不便安装埋设标志时,可粘贴反射片标志,也可利用满足照准要求
的建筑特征点作为照准标志。
6.5.3 当利用相对沉降量间接确定建筑倾斜时,可采用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通过测定差异沉降计
算倾斜值并确定倾向方向。
6.5.4 可视化自动监测建筑倾斜的精度应符合 GB 50026 和 JGJ 8 的有关规定。
坑底隆起监测
6.6.1 坑底隆起应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及图像比对法进行量测。
6.6.2 采用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进行基坑隆起监测时,后视点及前视点的布置、视线高度、测量
方法均应满足 JGJ 8 的要求。
6.6.3 可视化自动监测坑底隆起的精度应满足 GB 50497 关于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
安全巡视检查
6.7.1 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在可视化自动监测的同期,每天应进行安全巡视检查。
6.7.2 安全巡视检查应以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自动巡视检查为主,人工巡视检查为辅。必要时可通过
人工操控视频监控,远程采集相关部位影像信息、记录巡查情况将自动巡查数据与人工巡查数据同步比
对验证。
6.7.3 施工现场人工安全巡视检查应符合 GB 50497 的规定。
6.7.4 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自动巡视检查过程中,根据检查对象,可分为以下内容。
a) 支护结构:
1) 冠梁、围檩、支撑、面层有无裂缝出现;
2) 支撑、立柱、腰梁有无较大变形;
3) 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情况。
b) 监测设施:
1) 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
2) 监测元件是否完好及其保护情况;
3) 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6.7.5 特殊土基坑工程的巡视检查内容除应符合 6.7.4 的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对深厚填土,应重点巡视场地内和周边区域的挡水、排水等防护设施是否完好,开挖暴露面有
无被雨水及其他水源浸泡,是否及时覆盖,以及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变形情况;
b) 对季节性冻土,当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经受冻融循环时,应重点巡视开挖暴露面保温、隔热措
施是否到位,坡顶、坡脚排水系统是否完好;
11
DB 1310/T 353—2024
c) 对高灵敏性软土,应重点巡视施工扰动情况,支撑施作是否及时,有无软土侧壁挤出,开挖暴
露面是否及时覆盖等。
6.7.6 自动巡视检查应使用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对重点部位进行巡视、图像比对和测量,监测点
可远程批量布设、远程增删、自动巡测检查,并可全过程连续自动监测、预警、记录。系统应自动测量、
识别和定位渗水、隆起开裂、坍塌滑落以及变形量超过预警值的部位,同时自动同步推送该部位初始影
响和当前影像,并自动增加该部位为重要监测点,加密监测。
6.7.7 当巡视检查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预警,并通知相关单位。
7 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及报告
数据采集
7.1.1 可视化自动监测数据的采集范围除包含监测对象的空间坐标数据和图像数据外,还应包括系统
前端设备位姿、定位、气象、故障告警等数据,以及人为作业的操作数据。
7.1.2 上传到系统管理平台的数据应包括但不限于前端设备基本信息、监测点信息、监测数据、预警
信息、巡视检查信息、故障告警和消警、工况描述等信息。
数据处理分析
7.2.1 数据处理
7.2.1.1 监测数据的预处理和处理,以及监测简报编制应由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自动实施。
7.2.1.2 监测数据应按照工程项目、监测对象、监测项目、数据类型和监测时间进行分类。
7.2.1.3 数据预处理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对原始数据的数据丢包、缺失等异常情况进行识别过滤;
b) 监测基准数据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利用现有采集到的基准数据,并根据数据之间的相对关系,
进行稳定性的校验;
c) 异常数据的标识:主要对突变数据、缺失数据的异常情况进行存储和展示时的标记处理;
d) 气象参数修正:主要对温度、气压、湿度、大气折光修正。
7.2.1.4 监测数据处理宜包括下列内容:
a) 监测数据格式转换;
b) 监测数据的检核;
c) 基准点、监测点观测数据平差计算、精度评定;
d) 变化量计算;
e) 监测数据、计算数据、成果数据库的建立。
7.2.1.5 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由人工进行巡查并查明现场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必
要时进行重测和比对测量。
7.2.1.6 当发现监测设备损坏时,应进行人工监测。
7.2.1.7 系统可短期自动增加采集频率,通过变化规律,智能区分粗差和正常数据变化,避免部分剔
除粗差时产生的数据缺失。
7.2.2 数据分析
7.2.2.1 监测数据的分析应由具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工程测量综合专业知识、工程实践经验,较
强分析能力的人员承担。
12
DB 1310/T 353—2024
7.2.2.2 数据分析应利用系统生成的数据图表,结合基坑工程技术文件、地质条件、环境条件、人工
巡视检查情况、施工工况和天气等因素开展综合分析。
7.2.2.3 数据分析宜包括下列内容:
a) 监测成果的可靠性;
b) 监测项目累计变化量、两相邻观测周期的相对变化量和变化速率;
c) 同类监测项目最大变化点位及分布;
d) 荷载、施工工况、自然环境以及气象条件等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
7.2.2.4 数据分析过程中若对数据可靠性有疑问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和校核。
预警信息反馈
7.3.1 可视化自动化监测系统应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管理权限的人员需求,根据预警等级分类推送监
测信息。
7.3.2 监测预警机制应包括风险级别划分、预警触发条件、预警报送方式与对象、风险应对措施、消
警工作流程等。
7.3.3 监测预警管理内容应包括预警状态、预警信息、预警反馈及预警闭合处理等。
7.3.4 监测管理平台应设置安全预警等级,并按基坑工程监测控制指标进行报警。当累计变化量和变
化速率其中一项指标达到监测控制值的 70%时为黄色预警,其中一项指标达到监测控制值时为红色预警。
7.3.5 实测数据达到累计变化量或变化速率报警值时,应立即自动提高监测频率,发送预警信息至监
测单位。监测单位应立即进行预警信息确认,确认无误后应立即发送至相关单位。预警信息宜包括工程
名称、监测项目、测点编号、以全场景影像图展示测点所在位置、测点部位的原始和当前的影像、测点
的原始与当前的三维空间变化、预警值、报警时间等。
基坑可视化监测报告
7.4.1 监测单位应按要求及时反馈监测技术成果,反馈的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监测技术成果包
括监测简报、阶段性报告和监测结束后出具的基坑工程监测报告。
7.4.2 监测简报中的监测数据宜由监测系统自动生成,各类监测项目的数据成果简报可采用附录 A 的
样式,简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工程概况:工程名称、项目进度及工况描述、简报编号等;
b) 监测信息:监测日期、天气、本次和上次监测时间、仪器型号、监测项目等;
c) 监测数据成果:监测点号、初始值、上次测值、本次测值、本次变化量、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
率值及其控制值,预警等级等;
d) 监测工况、监测结论及建议。
7.4.3 监测简报发布宜采用信息化的方式传递。
7.4.4 基坑工程可视化阶段性监测报告、总结报告应由监测单位根据 GB 50497 的要求出具;监测成果
内容应满足 GB 50497 有关要求,监测成果宜采用文字与图表相结合的形式表达;监测数据汇总报表上
宜填写编制人、校核人、负责人等相关人员以及气象条件等。
13
DB 1310/T 353—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监测简报
A.1 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坑底隆起监测简报
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坑底隆起监测简报宜符合表A.1的规定。
表A.1 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坑底隆起监测简报
工程名称: 报表编号:
监测日期: 天气:
本次监测时间: 上次监测时间:
仪器型号: 监测项目:□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坑底隆起
工程进度及工况描述
监测点号 初始值 (m) 上次测值 (mm) 本次测值 (mm) 本次变化量 (mm) 累计变化量 (mm) 变化速率 (mm/d) 控制值 预警 等级
累计变化值 (mm) 变化速率值 (mm/d)










监测工况:
监测结论及建议:
注1:水平位移:“+”为向坑内、“-”为向坑外;
注2:竖向位移、坑底隆起:“+”为向上、“-”为下。
14
DB 1310/T 353—2024
A.2 建筑倾斜监测简报
建筑倾斜监测简报宜符合表A.2的规定。
表A.2 建筑倾斜监测简报
工程名称: 报表编号::
监测日期: 天气:
本次监测时间: 上次监测时间: 仪器型号:
工程进度及工况描述
监测点号 倾斜 方向 初始值 (‰) 上次测值 (‰) 本次测值 (‰) 本次变化值 (‰/) 变化速率 (‰/d) 控制值 预警 等级 备注
累计变化值 (mm) 变化速率值 (mm/d)
X轴
Y轴
X轴
Y轴
X轴
Y轴
X轴
Y轴
X轴
Y轴
监测工况:
监测结论及建议:
上一章:DB46/T 636-2024 公路高液限土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下一章:DB1310/T 352-2024 施工升降机能源效率测试方法

相关文章

DB1310/T 244-2021 淡水鱼养殖池塘水质自动化监测技术规程 DB22/JT 139-2015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 DBJ/T 15-185-2020 基坑工程自动化监测技术规范 DB36/T 1807-2023 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 DB22/JT 139-2015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 DBJ41/T 285-2024 河南省基坑工程自动化监测技术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DBJ33/T 1285-2022 基坑工程智慧监测技术规程 基坑位移自动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