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3.020.99
CCS A02
团
体 标 准
T/CECA-G 0305—2024
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通用技术要求
Digital platform of carbon management -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2024-07-26 发布
2024-07-27 实施
中
国 节 能 协 会 发 布
T/CECA-G 0305—2024
版权保护文件
版权所有归属于该标准的发布机构,除非有其他规定,否则未经许可,此发行物及其章节不得以其他形式
或任何手段进行复制、再版或使用,包括电子版、影印版,或发布在互联网及内部网络等。使用许可请与
发布机构获取。
T/CECA-G 0305—2024
目
次
前
言...................................................................................................................................................................... 1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
3 缩略语...................................................................................................................................................................... 2
4 平台基本要求..........................................................................................................................................................2
4.1 平台相关主体..............................................................................................................................................2
4.2 平台建设要求..............................................................................................................................................2
4.3 平台安全性要求..........................................................................................................................................3
4.4 平台逻辑架构..............................................................................................................................................3
5 平台基础设施要求..................................................................................................................................................3
5.1 一般要求......................................................................................................................................................3
5.2 硬件配置要求..............................................................................................................................................4
5.3 信息传输要求..............................................................................................................................................4
6 平台数据要求..........................................................................................................................................................4
7 平台硬件功能要求..................................................................................................................................................4
7.1 硬件配置......................................................................................................................................................4
7.2 接口类型及数量..........................................................................................................................................5
8 平台软件功能要求..................................................................................................................................................5
8.1 数据收集、存储与管理功能......................................................................................................................5
8.2 报告生成......................................................................................................................................................5
8.3 可视化与报表功能......................................................................................................................................6
8.4 碳管理可视化看板......................................................................................................................................6
8.5 碳数据概览..................................................................................................................................................6
8.6 碳排放管理..................................................................................................................................................6
8.7 碳资产管理..................................................................................................................................................6
8.8 碳中和管理..................................................................................................................................................6
8.9 碳管理配置..................................................................................................................................................6
8.10 碳资源管理................................................................................................................................................6
8.11 能源管理....................................................................................................................................................6
8.12 平台覆盖功能............................................................................................................................................6
9 平台非功能性要求..................................................................................................................................................7
9.1 可靠性..........................................................................................................................................................7
9.2 兼容性..........................................................................................................................................................7
9.3 易操作性......................................................................................................................................................7
9.4 安全性..........................................................................................................................................................7
9.5 可扩展性......................................................................................................................................................8
9.6 时效性..........................................................................................................................................................8
9.7 可维护性......................................................................................................................................................8
参
考 文 献..........................................................................................................................................................9
T/CECA-G 0305—2024
前
言
草。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分为以下 4 个部分:
——第 1 部分:《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总体框架》
——第 2 部分:《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通用技术要求》
——第 3 部分:《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数据要求》
——第 4 部分:《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建设评价指南》
本文件为 T/CECA-G 0305—2024 的第 2 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节能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州市威士丹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
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新盛世机电制品(中山)
有限公司、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东莞新能源研究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博士创新发展
促进会、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汇标检测技术中心、广东省节能工程技术创新促
进会、阿波罗(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市节能中心、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寰智(深圳)绿色发展有限公
司、广州市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协会、广州黑白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海颐软件有限公司、广州市轻工
技师学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
公司、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网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广
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华测认证有限公司、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美锦
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大成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华晟新能源
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轻工业上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海澜智云科技有限
公司、北京中能资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志雄、蔡国田、陈俊文、黄飞艳、张彬彬、汪鹏、成贝贝、李宇萍、刘宜威、
周腾、吴斐洋、戴远边、张乐、陆俞辰、潘新浓、高吉祥、程庚俞、廖买利、刘皇飞、陈晓强、何军飞、
王晶、许珠琼、唐文武、杨飞、杨茹、张翀、陈楚容、廖聪、钟鑫轰、张程、钟秀平、王迪、于洁、张隽、
谭效时、张军涛、李原、王维春、李旺、王文斌、董晓岚、潘成华、李参宏、胡俊弟、陈军、陶峰、韩蕾、
王可、左焕呈、胡立波、姚锦丽、吴浩、朱喆、祝磊、孟昕、李慧。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1
T/CECA-G 0305—2024
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通用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的平台基本要求、基础设施要求、数据要求、硬件功能要求、软件功
能和非功能性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数字化碳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设计、建设和应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 17625.1
电磁兼容 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
GB 5017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3
缩略语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SSL:安全套接层(Secure Socket Layer)
TLS:安全传输层协议(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SaaS:软件运营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BI: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
4 平台基本要求
4.1 平台相关主体
4.1.1 平台监管需求主体为具有碳排放监管职能的部门或单位。
4.1.2 平台服务需求主体为各用能单位或组织。
4.1.3 平台建设主体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公共服务机构。
4.1.4 平台运营主体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公共服务机构、第三方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
4.2 平台建设要求
平台应具备完整性、统一性和合规性,平台需整合数据采集、碳排放核算及碳管理等功能,确保符合
国家及地方碳管理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
4.2.1
完整性
a)
平台应确保数据完整: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完整;
b)
平台应确保功能完整: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到分析和报告生成的全功能覆盖。
4.2.2
统一性
a)
平台应确保统一的集成架构,不同传感器和数据源可以兼容;确保系统统一;
b)
平台采用服务导向的架构,确保系统各部分可以统一管理和扩展;
c)
平台设计统一的API接口,供不同的前端应用和外部系统调用,确保数据和功能的一致性。
4.2.3
合规性
2
T/CECA-G 0305—2024
a)
平台应遵循ISO 14064或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
b)
平台应实施严格的数据保护措施,确保用户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4.2.4
技术架构
平台宜采用 PaaS、SaaS 等云服务架构,支持碳数据处理、碳交易和碳信用评估等功能,满足可扩展
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要求。
4.2.5
用户体验
平台应提供易用界面,支持高效碳排放管理、碳减排策略执行与监测,并提供碳管理培训与技术支持。
4.2.6
碳数据管理与分析
平台应实现碳数据准确收集、存储与处理,提供碳足迹计算与减排效益分析工具,支持科学碳减排策
略制定。
4.3 平台安全性要求
4.3.1 平台系统安全
平台系统安全包括以下:
a)
平台应采取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认证、权限管理、数据加密等,确保系统
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b)
平台应支持多种安全协议和标准,如SSL/TLS等,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c)
平台应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修复,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问题。
4.3.2
平台账户安全
平台账户安全包括以下:
a)
平台统一认证策略中配置子账号密码长度应在8位以上,密码应包含数字、小写字母、大写字母
和特殊符号中的两种,可设置密码有效期;
b)
平台应禁用超级管理员账户,并对管理员角色进行划分,设置系统管理员、安全策略员、安全审
计员等账号,并根据各账号角色分配其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
c)
平台应用系统应限制管理员的登录地址范围,仅允许特定IP进行登录管理;
d)
平台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身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
并定期更换;
e)
平台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和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功能,应配置并启用结束会话、限制非法
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关措施。
4.3.3
平台审计安全
平台审计安全包括以下:
a)
平台应部署日志审计系统或类似的系统平台汇总各设备和系统的审计日志;
b)
平台审计服务应设置追踪器将审计事件转储至日志服务中,并设置事件存储时间,能避免受到未
预期的删除、修改和覆盖等;
c)
平台应用系统应每月备份一次审计日志;
d)
平台应在本地定期备份配置数据、业务数据等,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恢复测
试,保存相关的恢复测试记录。
4.4
平台逻辑架构
平台逻辑架构应符合T/CECA-G 0304—2024《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总体框架》的规定。
5
平台基础设施要求
5.1
一般要求
平台基本配套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配置存储设备,可包括数据存储服务器、企业级硬盘等;
b)
配置网络接入设备,可包括网络交换机等;
c)
配置网络安全设备,可包括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网络审计系统、网络防毒系统等;
3
T/CECA-G 0305—2024
d) 配置数据管理及转发设备,可包括流媒体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
e) 配置操作、显示设备,可包括智能终端、个人计算机(PC)、可视化设备等;
f) 如果为自建机房,机房环境要求应符合GB 50174的规定。
5.2 硬件配置要求
5.2.1 服务器配置
服务器系统应符合标准化、开放式系统互联的原则,易于开发维护,同时拥有较强的网络通信和数据
库管理功能以及较强的扩充功能,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a)
服务器可支持多处理方式;
b)
如存在虚拟化宿主机,则该服务器CPU应为多核处理,内存宜不低于128G。
5.2.2
存储配置
磁盘阵列配置容量应满足监测数据需求,并根据数据存储发展趋势预留扩展空间。支持磁盘类型可包
括SATA(串口硬盘)、SAS(服务器硬盘)及SSD(固态硬盘)等类型。需配置相应数量的路径冗余软件,并支持
I/0通道故障切换和链路负载均衡。
5.3
信息传输要求
基础网络设备信息传输满足下列要求:
a)
无线传感器网络频段应不大于780 MHz ISM/SRD;
b)
标量无线传输速率下行应不小于76.8 Kbps,上行不小于76.8 Kbps;
c)
标量有线传输速率应不小于100 Kbps;
d)
信息传输安全要求应符合GB/T 37025;
e)
Wi-Fi无线局域网频段宜采用2.4GHz和5GHz;
f)
移动互联网宜采用GSM 9O0/1800MHz、CDMA,TD-LTE 1880~1900 MHz、2320~2370MHz、
2575~2635MHz, FDD-LTE 与TD-LTE 融合 2300~2320MHz、2555~2575MHz,TD-LTE 和
FDD-LTE 融合 2370~2390 MHz、2635~2655MHz,NR FR1450~6000MHz、NR FR2 24250~
52600MHz,NB-IoT 850/900MHz 等。
6
平台数据要求
平台数据要求应符合T/CECA-G 0304-2024 《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总体框架》和T/CECA-G 0306-
2024《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数据要求》的要求。
7 平台硬件功能要求
7.1 硬件配置
7.1.1 客户机展示硬件应不低于以下配置:
a) CPU:单主板CPU,宜采用低功耗处理器,双核1.4GHz及以上;
b) 内存:单主板内存容量应不小于2GB,频率800MHz及以上;
c) 存储:容量100G及以上;
d) 显示:不小于1027x748分辨率的显示屏,支持显示工作状态,便于现场维护操作。
7.1.2 私有化部署,服务器应不低于以下配置:
a) CPU:2vCPUs或者以上;
b) 内存:内存8GiB或者以上;
c) 存储:容量200G及以上;
d) 服务器宜两台或者以上。
7.1.3 SaaS 化部署,服务器应不低于如下配置:
a) CPU:4vCPUs或者以上;
b) 内存:内存16GiB或者以上;
c) 存储:容量200G及以上;
d) 服务器宜两台或者以上。
4
T/CECA-G 0305—2024
7.2
接口类型及数量
接口类型及数量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a) 内网主机接入串口(RS232/RS485)至少2路,数据接入以太网接口至少2路;
b) 外网主机数据发送以太网接口至少2路;
c) 人机接口至少支持USB接口3个(含CA证书接口1个),具备VGA等视频接口1个。
8 平台软件功能要求
8.1 数据收集、存储与管理功能
8.1.1 数据收集
应支持IoT数据采集、批量数据采集、数据库同步采集、API数据采集、人工采集等数据采集方式。具
体要求参见T/CECA-G 0306—2024《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数据要求》。
8.1.2
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与管理实体应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存储设备应设置管理权限,宜采用物理隔离、加密
存储、冗余备份、数据恢复、日志记录等安全防范手段。
8.1.3
数据核算
平台的碳核算方法可参考国际、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的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
平台应定期更新碳排放基础数据库、产品碳排放数据库、工艺(流程)碳排放数据库、行业碳排放基
准数据库。
8.1.4
数据传输
8.1.4.1
上传协议
平台应具备数据上传功能。数据上传协议应符合本标准关于数据传输通信协议的要求,对数据加密后
上传到系统平台。
8.1.4.2
上传周期
自动采集上传的数据分为累积数据和实时数据两类。累积数据应采集上传每个累计值,实时数据应每
间隔不少于15分钟采集上传一次,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8.1.4.3
数据重传及补传
平台应具备数据重传和数据补传的功能。在网络异常或其他原因导致数据传输失败时,端设备应自动
重新上传,在重传失败时可在下一个上传周期自动补传。平台还应支持人工补传功能,当上传的数据不完
整或不准确时,可通过人工填报的方式进行数据补传。
8.2 报告生成
8.2.1 温室气体盘查报告
平台应具备生成组织的温室气体盘查报告的功能,支持组织的通过手动或者自动采集方式生成盘查报
告,减少组织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如支持符合ISO 14064-1:2018或国家指南的温室气体盘查报告的、
打印、存储。
报告应具备以下内容:
a)
报告主体的描述,包括但不限于:组织的场所、温室气体源或汇等;
b)
核算边界的描述,包括但不限于:报告的核算周期,温室气体源和汇的识别,如:排放或清除类
别、能源或物料的种类、温室气体种类、设备或过程的描述等;
c)
温室气体排放量或清除量的量化方法、排放系数、清除系数及相关依据等;
d)
量化方法的选择,包括但不限于:数据的种类、数据的收集方式、数据的收集频次、数据缺失处
理、计量器具的管理情况等;
e)
温室气体排放量或清除量的核算过程及汇总、数据质量等级分析,同比/环比分析。
8.2.2
产品碳足迹研究报告
5
T/CECA-G 0305—2024
平台可具备生成产品碳足迹研究报告的功能,可支持组织的通过手动或者自动采集方式生成产品碳足
迹研究报告,减少组织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如支持符合ISO 14067:2018的产品碳足迹研究报告的、
打印、存储。
8.3
可视化与报表功能
平台可提供碳排放、碳足迹、减排项目、碳资产管理等内容的可视化分析和报表功能,帮助用户更好
地了解相关情况。
8.4
碳管理可视化看板
基于全域能源转换及碳交易数据,构建碳数据可视化看板,展示碳目标、账户、交易、中和、资产与
排放对比、能耗占比、市场行情等。
8.4.1
数据可视化配置
平台可利用可视化BI技术,管理员可后台自定义配置不同维度数据项,分析结果参数。
8.5
碳数据概览
整合能源转换与交易碳数据,提供碳数据概览,支持按区域、站点、时间维度查询碳排放、减排、目
标、账户、资产、市场行情等。
8.6 碳排放管理
8.6.1 碳目标管理
平台特定管理人员可管理碳目标,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8.6.2
碳活动数据
平台可记录碳排放活动,生成统计数据,支持按多维度筛选,包括手动数据录入。
8.6.3
碳排放设备
平台可统计和管理碳排放设备数据,包括手动数据录入功能。
8.7
碳资产管理
管理员可查看碳账户状态,包括总排放、交易、资产对比、碳中和、碳交易图表等,支持多维度筛选。
8.8
碳中和管理
平台可记录碳交易、普惠、CCER、光伏减排及绿证交易信息,支持数据管理与分析。
8.9 碳管理配置
8.9.1 碳告警管理
平台可设置碳告警,管理碳配额与绿色能源使用,支持告警处理。
8.9.2
碳交易数据
平台可提供可视化碳市场行情,支持数据导出。
8.9.3
碳排放因子
平台应建立因子库,核算碳排放,支持数据管理。
8.10
碳资源管理
8.10.1
资源类型
平台可定义碳课程、资讯等资源类型,管理内容,支持数据管理。
8.11
能源管理
平台除支持煤、燃气、蒸汽、水、电等传统能源资源管理外,还应支持可再生能源管理、其他清洁能
源管理、能源转换与储存管理等功能。
8.12
平台覆盖功能
6
T/CECA-G 0305—2024
8.12.1
平台碳管理功能
平台碳管理功能如下:
a)
平台应支持由组织对排放设施、计量器具及感知设备进行台账、检修、缺陷、变更等管理,辅助
管理人员及时维护;
b)
平台可对重点排放设施进行远程控制,以便组织的进行数据分析与决策;
c)
平台可提供综合的碳管理功能,协助组织管理广泛的碳减排活动(如光伏发电、风能发电、林业
碳汇等),并支持其申请配额排放权和减排信用额等碳资产;
d)
平台可支持集团型组织架构,分层级展示组织的能源和碳相关数据。
8.12.2
平台控制功能
平台控制功能如下:
a)
平台应提供感应器设备日志功能,包含设备源日志,设备操作日志,以备及时感知设备状态,及
时转换处理工单;
b)
平台应提供设备运行画像功能,直观查看设备产生日志,运行状态,设备属性变化情况,设备操
作指令执行情况;
c)
平台可提供直观的设备操作功能,支持用户自定义设备运行策略,以达到节能降碳目的;
d)
平台可提供设备联控功能,满足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联控场景,支持定时联控,根据环境进行
联控;
e)
平台可支持设备故障直接转换成工单,提供工单维护功能,提供工单对接API;
f)
平台可支持本地化部署,支持按照组织的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完成平台的改造。
9
平台非功能性要求
9.1
可靠性
平台故障恢复应具备出现问题时能自动检测和自愈的能力,并应遵从以下要求:
a)
任意节点发生故障后,系统应提供将修复后的节点接回系统的能力;
b)
故障恢复与迁移过程不应影响系统用户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c)
故障恢复与迁移过程不应影响系统整体服务能力。
9.2
兼容性
平台应符合下列兼容性要求:
a)
应支持计算架构兼容性,支持至少两种处理器架构体系;
b)
应支持2种及以上操作系统;
c)
应兼容开源组件接口,支持与能源管理系统、能耗在线监控系统、公共服务碳管理系统等对接。
9.3
易操作性
应符合下列易操作性要求:
a)
平台所涉及的软硬件设备应操作简单、灵活、易学易用,便于维护管理;
b)
平台应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操作体验,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和操作方式;
c)
平台应支持多语言和多时区设置,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的需求;
d)
平台应提供完善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和管理系统。
9.4
安全性
应符合下列安全性要求:
a)
平台用户管理应遵从以下要求
1)
应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保证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
2)
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应满足一定的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3)
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措施,如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
b)
平台日志管理应支持日志审计和资源跟踪能力,并应遵从以下要求:
1)
应提供记录系统操作日志功能,记录用户的重要操作;
2)
应保证系统操作日志无法删除、修改或被覆盖;
7
T/CECA-G 0305—2024
3)
操作日志应包括日期、时间、操作者信息、操作类型、操作描述和操作结果等;
4)
应提供对系统操作日志进行统计、查询、分析及生成报表的功能。
c)
平台应具备 TLS/DTLS 安全加密传输能力。
9.5
可扩展性
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业务需求的变化,平台的功能模块应易于扩展,并支持功能集成和业务集成。
可支持Java、.NET、C++、Python、PHP以及任何支持Restful的第三方平台集成。
a)
平台鼓励入库合作。企业可根据实际需求,在线选择。盘查数据通过可信加密方式直达认证机构;
b)
平台鼓励接入碳交易。可通过碳交易,抵消主动减排后的碳排余值,最终实现碳中和。企业拥有
的清洁能源或林汇等资产,经平台合作机构认证,可进入碳交易市场交易;
c)
平台鼓励接入金融。可提供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碳排放数据,提高企业的绿色融资效率,协助企业
更高效精准地向金融机构提供绿色金融所需的环境监测数据。
9.6
时效性
应符合下列时效性要求:
a)
OT数据(Operational Technology Data 指的是与设备操作和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数据)的生成
时间,应为设备终端采集时间;
b)
设备、服务器应支持时钟同步。
9.7
可维护性
平台应具备本地维护和远程操作功能。本地维护指可通过自带显示屏或其他维护接口方式进行查看设
备工作状态,以便排除故障。远程操作包括远程监控、远程配置和远程升级功能。
8
T/CECA-G 030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