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T/CI 396-2024 轻型乘用车车载低压锂离子电池电源系统

T/CI 396-2024 轻型乘用车车载低压锂离子电池电源系统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43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16:11:41



相关搜索: 锂离子电池 乘用车 车载 低压 轻型 轻型

内容简介

T/CI 396-2024 轻型乘用车车载低压锂离子电池电源系统 ICS 43.060.50
CCS T47

体 标 准
T/CI 396—2024
轻型乘用车车载低压锂离子电池电源系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esting standard of low-voltage lithium
ion battery system used in light-type passenger vehicle
2024-6-27 发布 2024-6-27 实施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 发布
I



言 ...........................................................................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符号 .................................................................................2
5 技术要求 .............................................................................3
5.1 外观 .............................................................................3
5.2 极性 .............................................................................3
5.3 外形尺寸及质量 ...................................................................3
5.4 室温放电容量 .....................................................................3
5.5 容量与能量 .......................................................................3
5.6 工况 .............................................................................4
5.7 自放电 ...........................................................................4
5.8 存储寿命 .........................................................................4
5.9 循环寿命 .........................................................................4
5.10 安全性 ..........................................................................4
5.11 电磁兼容测试 ....................................................................5
6 测试条件 .............................................................................6
6.1 环境条件 .........................................................................6
6.2 测试仪器、仪表准确度 .............................................................6
6.3 测试过程误差 .....................................................................6
6.4 数据记录与记录间隔 ...............................................................6
7 试验方法 .............................................................................7
7.1 试验前准备 .......................................................................7
7.2 试验进行前的预处理 ...............................................................7
7.3 容量与能量试验 ...................................................................8
7.4 工况试验 .........................................................................9
7.5 室温 DCR 测试 .....................................................................9
7.6 自放电试验 .......................................................................9
7.7 存储寿命试验 ....................................................................10
7.8 循环寿命试验 ....................................................................10
7.9 安全性试验 ......................................................................11
7.10 电磁兼容测试 ...................................................................17
7.11 SOC 估算精度 ....................................................................32
8 检验规则 ............................................................................32
8.1 检验项目、要求 ..................................................................32
8.2 型式检验 ........................................................................33
II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骆驼集团襄阳蓄电池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
本文件牵头起草单位:骆驼集团襄阳蓄电池有限公司。
本文件参与起草单位:芜湖泰瑞汽车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长城
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冠宇电池有
限公司、安徽理士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光忠、赵国华、任少军、张洪宁、杨科、江吉兵、赵文斌、董捷、刘勇、郭
亚强、鲍欢欢、惠跃。
III
轻型乘用车车载低压锂离子电池电源系统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轻型乘用车车载低压锂离子电池电源系统(以下简称锂电池系统)的电性能包括循环
寿命,安全性能,电磁兼容测试要求、试验方法和检测规则。
本文件适用于可装载在轻型燃油车、纯电动及混动车辆上的12V低压电源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423.17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 试验方法 试验Ka:盐雾
GB/T 28046.4 道路车辆 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 第4部分:气候负荷
GB/T 2900.41 电工术语 原电池和蓄电池
GB18655(CISPR25)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9596 电动汽车术语
GB 38031-2020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实验方法
GB/T 38661 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
IEC 63057 二次电池和含碱性或其它非酸性电解质蓄电池-道路车辆使用、非动力推进用途的二次
锂电池的安全要求
ISO 7637-2 道路车辆-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 第2部分: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
ISO 10605 道路车辆-静电放电所产生电气干扰的测试方法
ISO 11452-2 零部件窄带辐射抗扰度-暗室测试
ISO 11452-4 零部件窄带辐射抗扰度-大电流注入
ISO 111452-9 便携式发射机抗扰测试
3 术语和定义
GB/T 2900.41、GB/T 19596 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锂电池系统 lithium ion battery
一个或一个以上蓄电池包及相应附件(管理系统、电路、热管理设备以及机械总成等)构成的为电
动汽车或混动低压辅助系统供电的能量存储装置。
3.2 壳体 Case
1
将电池包内部部件封装并为其提供防止与外部直接接触的保护部件。
3.3 额定容量 Rated capacity
室温下完全充电的锂电池系统以1I1(A)电流放电,达到终止电压时所放出的并由制造商申明的电
池系统的容量值(Ah)。
3.4 初始容量 Initial capacity
新出厂的锂电池系统,在室温下完全充电后,以1I1(A)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时所放出的容量(Ah)。
3.5 荷电状态 State of charge;SOC
当前可用剩余容量占当前完全充电后放电容量的百分比。
3.6 工况放电 Load profile discharge
模拟实际运行时的负荷,用相应的负荷进行放电的过程。
3.7 容量恢复能力 Capacity recovery ability
充电的锂电池系统在一定温度下储存一定时间后,再完全充电,其后放电容量与初始容量之比。
3.8 寿命初期 Beginning of life;BOL
指新鲜电池,即新出厂或贮存时间不大于30天的锂电池系统。
3.9 寿命终止 End of life;EOL
指老化电池,EOL条件的定义一般由制造商与车厂进行技术约定。本标准推荐的定义为:DCR(室温
下50%SOC 5C放电10s)增长率达到20%或SOH降至65%。
3.10 爆炸 Explosion
锂电池系统外壳猛烈破裂,伴随激烈响声,且有主要成分(固态物质)抛射出来。
3.11 起火 Fire
锂电池系统任何部位发生持续燃烧(持续时间长于1s)。火花及拉弧不属燃烧。
3.12 泄漏 Leakage
锂电池系统内部液体泄漏到壳体外部。
4 符号
以下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C1:室温下1小时率额定容量(Ah)
I1:室温下1小时率放电电流,其数值等于C1(A)
Cn1:室温下1小时率实际放电容量(Ah)
nC:电流倍率,等于1小时率额定容量的n倍
Cinitial:初始放电容量
Cretained:保持容量
2
Crestored:恢复容量
5 技术要求
5.1 外观
外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外观检查项目
标号 描述
1 箱体外观无变形、渗漏、污垢
2 表面涂层无剥落、剥落、开裂、气泡等缺陷
3 无明显色差
4 无明显机械划痕
5 连接、配合处无明显松动
6 盒子标签内容清晰准确
7 锂电池系统的正负极端子应标记清楚,便于连接
8 通信端口插座未变形或损坏
5.2 极性
端子极性标识应正确、清晰。
5.3 外形尺寸及质量
外形尺寸、质量应符合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条件。
5.4 室温放电容量
室温1C放电容量应不低于额定容量的100%,且不高于110%,同时所有测试对象初始容量极差不大于
初始容量平均值的7%。
5.5 容量与能量
室温1C放电容量应不低于额定容量的100%。且不同温度与不同电流倍率下测试容量与室温1C容量
比应不低于表2要求:
表2 不同温度与不同电流倍率下测试容量与室温 1C 容量比
倍率 温度 1C 3C 5C
-25°C 75% 77% 80%
0°C 90% 90% 90%
25°C 100% 95% 95%
45°C 97% 95% 95%
3
5.6 工况
5.6.1 整车 OTA 升级
放电电压≥9.5V。
5.6.2 紧急避险
放电电压≥9.5V。
5.6.3 高压上电
放电电压≥9V。
5.7 自放电
35℃存储42天可恢复的容量损失不大于8%,不可恢复的容量损失不大于6%。
5.8 存储寿命
——25℃存储30天容量保持率≥94%,容量恢复率≥95%,DCR增长率≤10%。(建议25℃存储180天恢复
容量≥80%*初始放电容量,DCR增长率≤20%)。
——45℃存储30天容量保持率≥91%*初始状态容量,容量恢复率≥93%*初始容量,DCR增长率≤10%。(建
议45℃存储180天恢复容量≥70%*初始容量,DCR增长率≤20%)。
5.9 循环寿命
——室温循环800次容量保持率≥90%,DCR增长率≤10%;循环2000次容量保持率≥80%,DCR增长率≤20%。
——45℃循环400次容量保持率≥90%,DCR增长率≤10%;循环1000次容量保持率≥80%,DCR增长率≤20%。
5.10 安全性
5.10.1 振动
在振动条件下,应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不触发异常终止条件。试验后的绝缘电
阻应不小于100Ω/V。试验后应满足12V输出,mos能正常工作。
5.10.2 机械冲击
受到机械冲击,应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试验后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0Ω/V。试
验后应满足12V输出,mos能正常工作。
5.10.3 挤压
受到挤压,应不起火、不爆炸。
5.10.4 湿热循环
在湿热条件下,应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试验后30min之内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0
Ω/V。试验后应满足12V输出,mos能正常工作。
5.10.5 温度冲击
在高温情况下,应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试验后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0Ω/V。试
验后应满足12V输出,mos能正常工作。
4
5.10.6 盐雾
在盐雾环境下,应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试验后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0Ω/V。试
验后应满足12V输出,mos能正常工作。
5.10.7 高海拔
在高海拔条件下,应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不触发异常终止条件。试验后的绝缘
电阻应不小于100Ω/V。试验后应满足12V输出,mos能正常工作。
5.10.8 过温保护
在过温情况下,应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不触发异常终止条件。试验后的绝缘电
阻应不小于100Ω/V。试验后应满足12V输出,mos能正常工作。
5.10.9 过流保护
在过流情况下,应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不触发异常终止条件。试验后的绝缘电
阻应不小于100Ω/V。试验后应满足12V输出,mos能正常工作。
5.10.10 外部短路保护
外部短路时,应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试验后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0Ω/V。试验
后应满足12V输出,mos能正常工作。
5.10.11 过充电保护
在过充电情况下,应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不触发异常终止条件。试验后的绝缘
电阻应不小于100Ω/V。试验后应满足12V输出,mos能正常工作。
5.10.12 过放电保护
在过放电情况下,应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试验后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0Ω/V。
试验后应满足12V输出,mos能正常工作。
5.10.13 浸水
锂电池系统按7.9.13进行浸水试验应符合如下规定:
a) 按方式一进行,应不起火、不爆炸;
b) 按方式二进行,试验后需满足 IPX7 要求,应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试验后的
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100Ω/V。
5.11 电磁兼容测试
5.11.1 电磁辐射发射测试
电磁辐射发射量不得超过限值,裕量要求大于6dB,若裕量不超限制且小于6dB则根据需求判定是否
通过。
5.11.2 瞬态传导发射测试
要求脉冲持续时间<1s,限制:+100/-150;脉冲持续时间>1s,限制:+80/-80。
5.11.3 辐射抗扰度测试
5
干扰注入后样品能正常工作,被监控的参数值不得因干扰而超出预期值范围。
5.11.4 便携式发射机抗扰测试
干扰注入后样品能正常工作,被监控的参数值不得因干扰而超出预期值范围。
5.11.5 静电测试
干扰注入后样品能正常工作,被监控的参数值不得因干扰而超出预期值范围。
5.11.6 电流探头发射测试
电磁辐射发射量不得超过限值,裕量要求大于6dB,若裕量不超限制且小于6dB则根据需求判定是否
通过。
5.11.7 大电流注入传导抗扰度测试
干扰注入后样品能正常工作,被监控的参数值不得因干扰而超出预期值范围。
6 测试条件
6.1 环境条件
6.1.1 一般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试验应在相对湿度为15%~90%,大气压力为86kPa~106kPa的环境中进行,本标准
所提到的室温是指25℃±2℃。
6.1.2 环境适应
当测试的目标环境温度改变时,在进行测试前测试样品需完成环境适应过程:在低温下静置不少于
24h;在高温下静置不小于16h;或单体电池温度与目标环境温度差值不超过2℃。测试样品如果包含蓄
电池控制单元,则环境适应过程需要将其关闭。
6.2 测试仪器、仪表准确度
测量仪器、仪表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电压测量装置:±0.1% FS 或 U<0.5V±0.01V;
b) 电流测量装置:±0.1% FS 或 I<10A±0.1A;
c) 温度测量装置:±0.5℃;
d) 尺寸测量装置:±0.1%;
e) 质量测量装置:±0.1%。
6.3 测试过程误差
控制值(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的误差要求如下:
a) 电压:±0.5%;
b) 电流:±0.5%;
c) 温度:±2℃;
d) 湿度:±3%。
6.4 数据记录与记录间隔
6
数据采样频率要求如下,测试另有说明的除外:
a) 电压
——持续:1Hz (1s)
——脉冲:
<1s: 1kHz (1ms)
>1s,<10s: 100Hz (10ms)
>10s: 50Hz (20ms)
b) 电流
——持续:1Hz (1s)
——脉冲:
<1s: 1kHz (1ms)
>1s,<10s: 100Hz (10ms)
>10s: 50Hz (20ms)
c) 温度:0.2Hz (5s)
7 试验方法
7.1 试验前准备
所有锂电池系统需进行以下测试前准备工作,并按7.2.3要求测试放电容量。
7.1.1 外观检查
在良好的光线条件下,用目测法检测锂电池系统的外观。
7.1.2 极性检验
用电压表检测锂电池系统极性。
7.1.3 外形尺寸和质量检验
用量具和衡器测量锂电池系统的外形尺寸及质量。
7.2 试验进行前的预处理
7.2.1 预处理循环
正式测试开始前,锂电池系统需要先进行预处理循环,以确保测试时锂电池系统的性能处于激活和
稳定的状态。
预处理循环在室温下进行,其步骤如下:
a) 以 1C 恒流充电至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
b) 静置 30min;
c) 使用 1C 恒流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截止条件;
d) 静置 30min;
e) 重复步骤 a)~d)5 次。
如果锂电池系统连续两次的放电容量变化不高于额定容量的3%,则认为完成了预处理,预处理循环
可以中止。
7.2.2 标准循环
7
标准循环按照指定的测试步骤进行,以确保锂电池系统在测试时处于相同的状态。标准循环在室温
下进行,按照先后顺序包括一个标准放电过程和标准充电过程,其步骤如下:
a) 标准放电:以 1C 恒流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截止条件,静置 30 min;
b) 标准充电:以 1C 恒流充电至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静置 30min。
如果标准循环和一个新的测试之间时间间隔长于24 h,则需要重新进行一次标准充电。
本部分所提到的“标准循环”的环境温度是室温(RT),而单独提到的“标准放电”和“标准充电”
的环境温度按具体条款的规定执行。
7.2.3 室温放电容量试验
室温下以7.2.2的方法进行4次室温标准循环,取最后3次标准放电容量的均值为蓄电池室温放电容
量Cn1。
7.2.4 调整 SOC
测定锂电池系统当前室温放电容量Cn1后,将室温下标准充电的电池以1 C恒流放电,以放电容量达
到(100-N)%Cn1截止即为调整电池至N%SOC。每次SOC调整后,新的测试开始前测试样品需要静置30 min。
7.3 容量与能量试验
7.3.1 室温下的容量与能量试验
试验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室温下环境适应;
b) 室温下进行一次标准循环;
c) 室温下以 1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记录放电时间,搁置 30 分钟;
d) 室温下标准充电;
e) 室温下进行一次标准循环;
f) 室温下以 3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记录放电时间,搁置 30 分钟;
g) 室温下标准充电;
h) 室温下进行一次标准循环;
i) 室温下以 5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记录放电时间,搁置 30 分钟;
j) 分别计算室温各测试电流下的放电容量:容量=电流*放电时间。
7.3.2 高温与低温下的容量与能量试验
试验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室温下环境适应;
b) 室温下标准充电;
c) 室温下进行一次标准循环;
d) 测试温度下环境适应;
e) 测试温度下以 1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记录放电时间,搁置 30 分钟;
f) 重复步骤 a)~d)
g) 测试温度下以 3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记录放电时间,搁置 30 分钟;
h) 重复步骤 a)~d)
i) 测试温度下以 5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记录放电时间,搁置 30 分钟;
j) 分别计算该测试温度各测试电流下的放电容量:容量=电流*放电时间。
k) 重复步骤 a)~j)分别完成-25℃、0℃、45℃的测试。
8
7.4 工况试验
7.4.1 整车 OTA 升级试验
整车OTA升级工况试验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室温下按照 7.2.4 的方式调整锂电池系统的 SOC 至 75%SOC,静置 30min;
b) -20℃下环境适应;
c) -20℃下以 20A 电流放电 20min。
备注:整个寿命周期(BOL和EOL)锂电池系统均需满足该项测试。
7.4.2 紧急避险试验
紧急避险工况试验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室温下按照 7.2.4 的方式调整锂电池系统的 SOC 至 60%SOC,静置 30min;
b) -20℃下环境适应;
c) -20℃下以 120A 电流放电 1s,90A 电流放电 1s,50A 电流放电 8s。
备注:整个寿命周期(BOL和EOL)锂电池系统均需满足该项测试。
7.4.3 高压上电试验
高压上电工况试验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室温下按照 7.2.4 的方式调整锂电池系统的 SOC 至 85%SOC,静置 30min;
b) -30℃下环境适应;
c) -30℃下以 51A 电流放电 3s,搁置 20s,连续三次。
备注:整个寿命周期(BOL和EOL)锂电池系统均需满足该项测试。
7.5 室温 DCR 测试
室温DCR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室温下按照 7.2.3 的方式调整锂电池系统的 SOC 至 50%SOC,静置 30min;
b) 室温下,以测试电流恒流充电 10s,静置 1min;
c) 室温下,以 1C 电流平衡操作 b)中脉冲电荷至电池仍为 50%SOC,静置 15min;
d) 室温下,以测试电流恒流放电 10s,静置 1min;
e) 室温下,以 1C 电流平衡操作 d)中脉冲电荷至电池仍为 50%SOC,静置 15min。
备注:
1)测试电流:1C、2C、5C、10C、15C
2)收集不同倍率下脉冲充放电 DCR 数据:
充电DCR=(脉冲充电后末端电压-脉冲充电前搁置末端电压)/脉冲充电电流
放电DCR=(脉冲放电前搁置末端电压-脉冲放电后末端电压)/脉冲放电电流
7.6 自放电试验
自放电试验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室温下按照 7.2.3 测试锂电池系统初始放电容量 Cinitial;
b) 室温下按照 7.2.4 的方式调整锂电池系统的 SOC 至 80%SOC,记录调 SOC 放电容量 Cdisch,静置
30min;
c) 35℃下存储 1008 小时,储存期间电池/电池端子不得有任何夹紧;
d) 每 72 小时测试电压并记录;
9
e) 存储 1008 小时结束后,在室温下进行环境适应,随后以 1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测定保持容
量记为 Cretained;
f) 室温下标准充电;
g) 室温下以 1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测定恢复容量记为 Crestored;
h) 计算电池的可恢复容量损失与不可恢复容量损失。可恢复的容量损失:100*(1-(Cretained/(Cinitial-
Cdisch))),不可恢复的容量损失:100*(1-(Crestored/Cinitial))。
7.7 存储寿命试验
7.7.1 室温存储寿命试验
室温存储寿命试验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室温下按照 7.2.3 和 7.5 测试锂电池系统初始放电容量 Cinitial及室温 50%SOC 5C 10s 充放电
DCR;
b) 室温下标准放电
c) 室温下标准充电使锂电池系统为 100%SOC;
d) 室温下存储 180 天;
e) 每 30 天将锂电池系统取出,以 1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记录电池保持容量 Cretained;再进行标
准满充,以 1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记录电池恢复容量 Crestored;随后测试室温 5C 10s 充放电
DCR;
f) 计算容量保持率=Cretained/Cinitial*100%,容量恢复率=Crestored/Cinitial*100%,以及放电 DCR 增长率。
备注:30天为基础存储时间,对30天的存储结果进行判定,180天的存储结果为推荐性要求不作判
定,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延长存储测试时间以评估存储寿命。
7.7.2 45℃存储寿命试验
室温存储寿命试验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室温下按照 7.2.3 和 7.5 测试锂电池系统初始放电容量 Cinitial及室温 50%SOC 5C 10s 充放电
DCR;
b) 室温下标准放电
c) 室温下标准充电使锂电池系统为 100%SOC;
d) 45℃下存储 180 天;
e) 每 30 天将锂电池系统取出在室温下进行环境适应后,以 1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记录电池
保持容量 Cretained;再进行标准满充,以 1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记录电池恢复容量 Crestored;
随后测试室温 5C 10s 充放电 DCR;
f) 计算容量保持率=Cretained/Cinitial*100%,容量恢复率=Crestored/Cinitial*100%,以及放电 DCR 增长率。
备注:30天为基础存储时间,对30天的存储结果进行判定,180天的存储结果为推荐性要求不作判
定,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延长存储测试时间以评估存储寿命。
7.8 循环寿命试验
7.8.1 室温循环寿命试验
室温1C循环寿命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室温下按照 7.2.3 和 7.5 测试锂电池系统初始容量及室温 50%SOC 5C 10s 充放电 DCR;
b) 室温下以 1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搁置 30min;
c) 室温下以 1C 电流充电至终止电压转恒压充电至电流降至 0.05C 截止,静置 30min;
10
d) 按照 b)~c)的操作连续循环 2000 周;
e) 每循环 200 周测试室温放电容量与室温 5C 10s 充放电 DCR;
f) 计算容量保持率和放电 DCR 增长率。
室温3C循环寿命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室温下按照 7.2.3 和 7.5 测试锂电池系统初始容量及室温 50%SOC 5C 10s 充放电 DCR;
b) 室温下以 3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搁置 30min;
c) 室温下以 3C 电流充电至终止电压转恒压充电至电流降至 0.05C 截止,静置 30min;
d) 按照 b)~c)的操作连续循环 2000 周;
e) 每循环 200 周测试室温放电容量与室温 5C 10s 充放电 DCR;
f) 计算容量保持率和放电 DCR 增长率。
7.8.2 45℃循环寿命试验
45℃1C循环寿命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室温下按照 7.2.3 和 7.5 测试锂电池系统初始容量及室温 50%SOC 5C 10s 充放电 DCR;
b) 45℃下环境适应;
c) 45℃下以 1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搁置 30min;
d) 45℃下以 1C 电流充电至终止电压转恒压充电至电流降至 0.05C 截止,静置 30min;
e) 按照 c)~d)的操作连续循环 1000 周;
f) 每循环 200 周将锂电池系统取出在室温下进行环境适应后,测试室温放电容量与室温 5C 10s
充放电 DCR;
g) 计算容量保持率和放电 DCR 增长率。
45℃3C循环寿命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室温下按照 7.2.3 和 7.5 测试锂电池系统初始容量及室温 50%SOC 5C 10s 充放电 DCR;
b) 45℃下环境适应;
c) 45℃下以 3C 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搁置 30min;
d) 45℃下以 3C 电流充电至终止电压转恒压充电至电流降至 0.05C 截止,静置 30min;
e) 按照 c)~d)的操作连续循环 1000 周;
f) 每循环 200 周将锂电池系统取出在室温下进行环境适应后,测试室温放电容量与室温 5C 10s
充放电 DCR;
g) 计算容量保持率和放电 DCR 增长率。
7.9 安全性试验
所有安全试验均在有充分安全保护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如果测试对象有附加主动保护线路或装置
应除去。
7.9.1 振动试验
按照GB 38031的8.2.1振动进行测试验证。
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为保护试验操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制造商应提供电压锐变限值作为异常终止条件;
b) 试验开始前,将试验对象的 SOC 状态调至不低于制造商规定的正常 SOC 工作范围的 50%;
c) 按照试验对象车辆安装位置和 GB/T 2423.43 的要求,将试验对象安装在振动台上。每个方向
分别施加随机和定频振动载荷,加载顺序宜为 z 轴随机、z 轴定频、y 轴随机、y 轴定频、x 轴
11
随机、x 轴定频(汽车行驶方向为 x 轴方向,另一垂直于行驶方向的水平方向为 y 轴方向)。检
测机构也可自行选择顺序,以缩短转换时间。测试过程按照 GB/T 2423.56;
d) 振动测试参数按照表 3 和图 1 进行,对于试验对象存在多个安装方向(x/y/z)时,按照 RMS 大
的安装方向进行试验。对于安装在车辆项部的电池包或系统,按照制造商提供的不低于表 1 和
图 2 的振动测试参数开展振动测试;
e) 试验过程中,监控试验对象内部最小监控单元的状态,如电压和温度等;
f) 完成以上试验步骤后,在试验环境温度下观察 2 h。
表3 除 M1、N1 类以外车辆电池包或系统的振动测试条件
随机振动(每个方向测试时间为 12h)
频率 Hz z 轴功率谱密度 (PS4)g2/Hz y 轴功率谱密度 (PS4)g2/Hz x 轴功率谱密度 (PS4)g2/Hz
5 0.008 0.005 0.002
10 0.042 0.025 0.018
15 0.042 0.025 0.018
40 0.0005 — —
60 — 0.00001 —
100 0.0005 0.00001 —
200 0.00001 0.00001 0.00001
RMS z轴 y轴 x轴
0.73 g 0.57 g 0.52g
正弦定频振动(每个方向测试时间为 2h)
频率 hz z 轴定频幅值 y 轴定频幅值 x 轴定频幅值
20 ±1.5 g ±1.5 g ±2.0 g
图 1 除 M1、N1 类以外的车辆电池包或系统随机振动测试曲线
7.9.2 机械冲击试验
按照 IEC 63057《二次电池和含碱性或其它非酸性电解质蓄电池-道路车辆使用、非动力推进用途
的二次锂电池的安全要求》中机械冲击进行测试验证。
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锂电池系统标准充电;
12
b) 对锂电池系统施加表 4 中机械冲击测试参数规定的半正弦冲击波,所有 6 个空间(±x、±y、
±z)方向各 10 次;
c) 完成以上试验步骤后,在试验环境温度下观察 2 h。
备注:半正弦冲击波在测试前应先测试CFC60 滤波后的曲线符合要求,相邻两次冲击的间隔时间建
议至少30s以上,在测试过程中每完成一个方向的冲击后需要检查继电器(mos)通断功能。
表4 机械冲击测试参数
测试程序 参数要求
冲击波形 半正弦波
测试方向 ±x、±y、±z
加速度值 50 g
脉冲时间/ms 6
冲击次数 每个方向各10次
7.9.3 挤压试验
按照GB 38031中8.2.4挤压进行测试验证。
上一章:T/CI 402-2024 慢病健康信息智能管理技术规范 下一章:T/CI 395-2024 早孕期胎儿系统超声筛查技术规范

相关文章

T/CI 391-2024 重型商用车车载低压锂离子电池起动电源系统 QC/T 1204.5-2024 纯电动乘用车车载换电系统互换性 第5部分:车辆与电池包的通信 清晰版 QC/T 1204.3-2024 纯电动乘用车车载换电系统互换性 第3部分:换电机构 清晰版 QC/T 1204.2-2024 纯电动乘用车车载换电系统互换性 第2部分:换电冷却接口 清晰版 T/CITSA 08.1-2021 轨道交通车载储能系统测试方法 第1部分: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 T/CI 375-2024 废旧锂离子电池再生利用电池单体拆解技术规范 T/CI 236-2023 钠离子电池用电解液 T/CI 219-2023 电动自行车用钠离子电池通用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