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20
CCS B 05 省 林 学 会 GDFS
广 东 团 体 标 准
T/GDFS 42—2024
羊耳菊苗木培育与林下栽培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on seedling cultiv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Duhaldea cappa under
forest
2024 - 07 - 12 发布
2024 - 07 - 12 实施
广东省林学会 发 布
T/GDFS 42—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苗木培育 ........................................................................... 1
5 林下栽培 ........................................................................... 3
6 有害生物防治 ....................................................................... 4
7 采收 ............................................................................... 4
8 建档 ............................................................................... 5
I
T/GDFS 42—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林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曾淑燕、向司宇、李显煌、张凤、钟远遵、简耀彩、蔡梅玲、张冬生。
II
T/GDFS 42—2024
羊耳菊苗木培育与林下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羊耳菊(Duhaldea cappa)苗木培育、林下栽培、抚育管理、有害生物防治、采收及
建档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羊耳菊的苗木培育与林下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LY/T 2289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档案
LY/T 2290 林木种苗标签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羊耳菊 Duhaldea cappa
菊科亚灌木植物,又名山白芷、白牛胆、乌脚鸡、白面风等。味辛、甘、微苦,性温,具有祛风散
寒,活血舒筋,行气利水,化痰止咳,消肿止痛的功效。
4 苗木培育
组培育苗
4.1.1 外植体采集
选取无病虫害、健壮的植株作母株。在3月~5月,在连续3 d 晴天后采集当年生嫩芽作为外植体。
4.1.2 预处理
将外植体置入干净玻璃瓶中,注入适量洗涤剂和水浸泡10 min,期间不间断晃动,清洗后用自来水
冲洗5次。
4.1.3 灭菌处理
用75%乙醇浸泡20 s~30 s,无菌水冲洗3次~5次,再在无菌条件下,用2%次氯酸钠浸泡3 min~4
min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最后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放置于无菌接种盘上。
4.1.4 培养
4.1.4.1 培养条件
培养室温度为26℃±2℃,相对湿度65%~70%,光照强度2000 lux~3000 lux,每天光照时长10 h~
12 h。及时发现并清除污染材料,定期清洁培养室。
4.1.4.2 初代培养
1
T/GDFS 42—2024
初代培养基为MS+6-BA(1.0~1.2 mg/L)+ IBA(0.1 mg/L~0.5 mg/L)+蔗糖30 g/L。在无菌环境
下,在已经消毒好的外植体中,切取1.5 cm~2.5 cm带芽茎段接种在初代培养基中,每瓶接种1段~3
段,培养15 d~25 d,可诱导新芽萌发,形成单芽或丛芽。
4.1.4.3 增殖培养
增殖培养基为MS+6-BA(1.0 mg/L~1.5 mg/L)+ IBA (0.5 mg/L~1.0 mg/L)+蔗糖30 g/L。在无菌
环境下,将初代培养诱导出的幼芽接种在增殖培养基中,每瓶接种4个~5个丛芽,培育周期为15 d~25
d繁殖代数不超过25代。
4.1.4.4 生根培养
生根培养基为1/2 MS(大量元素1/2)+NAA(0.1 mg/L~0.5 mg/L)+IBA(1.0 mg/L~1.5 mg/L)
+AC碳粉0.5 g/L+蔗糖20 g/L,添加卡拉胶均为6.0 g/L,pH值调至5.8~6.2。在无菌环境下,在增殖培
养获得的芽苗中,切取3片以上舒展叶片、高2.5 cm~3.5 cm的芽苗,接种在生根培养基中,培养周期
为15 d ~25 d。
4.1.4.5 炼苗
当瓶苗生根率达90%以上,根长1.5 cm 以上时,将瓶苗放置于炼苗棚5 d ~10 d。
4.1.4.6 移苗
4.1.4.6.1 基质与容器
采用50%黄心土与50%细河沙混合均匀作基质,以塑料薄膜袋或无纺布袋为容器,规格为10 cm×10
cm。移植前2 d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淋透基质杀菌。
4.1.4.6.2 移植
洗净培养基,不要损伤幼苗。移植时先在基质中掘个小孔,将芽苗植入,使根系完全舒展,若根系
过长可适当剪短。用基质完全覆盖小苗根部,不要按压基质,以防压断幼根。
扦插育苗
4.2.1 扦插时间
宜在3月~5月。
4.2.2 苗床准备
整地后分畦作床,苗床宽1.0 m~1.2 m、高25 cm~30 cm,步道宽40 cm。基质为50%新黄心土与50%
细河沙混合均匀,扦插前1 d~2 d用0.2%高锰酸钾溶液淋湿基质,后用薄膜覆盖待用。扦插前1 d用清
水淋透基质。
4.2.3 穗条采集
4.2.3.1 母株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植株作为母株。
4.2.3.2 穗条采集
采集母株上半木质化、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
4.2.4 穗条处理
将采集的枝条修剪成8 cm~10 cm的小段,带一芽一叶,上端剪口要平滑,下端剪口要斜。将修剪
好的穗条用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倍~800倍液消毒处理10 s,然后将穗条下端浸入100 mg/L的6-苄
基嘌呤(6-BA)溶液浸泡4 h。
4.2.5 扦插
2
T/GDFS 42—2024
在备好的苗床上,将穗条按株行距10 cm×15 cm的株距直插在苗床上,扦插深度为穗条的2/3。
4.2.6 移苗
生根后,当苗高10 cm~15 cm时,移入营养袋中培育。
苗期管理
4.3.1 光照
用75%遮阳网遮荫。
4.3.2 水肥
要适时喷水,始终保持湿润。施肥宜薄施勤施,以复合肥(N∶P 2 O 5 ∶K 2 O=15∶15∶15)与
尿素按 4︰1 混合,按 0.2 %水溶液淋施,施后用水淋洗叶面以免烧苗。每月 1次~2 次,随苗木的生
长逐渐增加施肥量。
4.3.3 除草
除草时要在土壤湿润时进行,杂草连根拔除。
苗木质量
4.4.1 质量等级
执行DB/T 245规定。苗木分Ⅰ、Ⅱ两个等级,要求充分木质化,根系发达,叶色正常,无病虫害。
具体分级指标见表1。
表1 苗木分级标准
苗木类型 苗木等级 苗高(cm) 地径(cm)
半年生扦插容器苗 Ⅰ ≥40 ≥0.40
Ⅱ 20~40 0.20~0.40
半年生组织培养苗 Ⅰ ≥40 ≥0.30
Ⅱ 20~40 0.20~0.30
4.4.2 出圃
Ⅱ级以上合格的苗木可出圃。出圃时,执行LY/T 2290规定,按照规定填写标签并附上标签。
5 林下栽培
环境条件
5.1.1 气候条件
年平均气温15℃~25℃,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28℃。
5.1.2 地形条件
宜选择海拔500 m以下的平地或坡度小于25度的山地,以背风向阳面最佳。
5.1.3 林分环境
林分郁闭度0.3~0.6。
3
T/GDFS 42—2024
5.1.4 土壤条件
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透气性好的壤土为宜。土壤应符合GB/T 15618的要求。
种植地准备
5.2.1 林地清理
种植前2个月进行林地清理,清除种植地的杂灌木、藤蔓。当上层林分郁闭度超过0.6时,应适当
进行修枝,增加透光度。
5.2.2 整地
采用穴植。株行距为(0.8~1.0 ) m×(0.8 ~1.0)m,穴规为40 cm×40 cm×30 cm。根据林地
实际情况开好排水沟,排水沟深度20 cm~30 cm,宽20 cm~25 cm。
5.2.3 基肥
每穴施放腐熟有机肥1 kg作基肥。先将表土回半穴,然后施基肥并与表土充分拌匀,再回土至与
地面平。
栽植
5.3.1 时间
在3月~4月份或10月~11月栽植。在土层被雨淋透后的阴天或小雨天进行。
5.3.2 方法
每穴栽植1株健壮优质苗木。去除容器袋,将苗放在穴内,苗木直立,根系舒展,深浅适当。
抚育管理
5.4.1 补植
栽植后1个月内进行1次查苗并补植。
5.4.2 除草、松土
每年除草、松土2次,在春、秋季进行。除草结合松土进行,在主干周围0.5 m范围内进行进行松
土,深10 cm~15 cm。
5.4.3 施肥
施肥结合除草、松土进行,每年施肥2次。每次每株追施腐熟有机肥1 kg,在植株四周开15 cm~
20 cm的环形沟,施后覆土。随植株的生长逐渐适当增加施肥量。
6 有害生物防治
病害
病害主要有烟煤病、叶斑病。病害发生时,使用哈茨木霉菌300倍液或60%多菌灵300倍~400倍
液,直接喷施于病部叶面,每隔7 d喷1次,连续喷2次~3次。
虫害
虫害主要有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蚜虫(Aphidoidea)。虫害发生时剪
除虫枝,混合施用阿维菌素800倍~1000倍液与洗衣粉1000倍液。
7 采收
时间
4
T/GDFS 42—2024
种植3年后,在秋冬季的晴天采收地下根部。
采收方法
挖掘整株根系,除去地上部分的枝叶,洗净泥土,趁鲜时切成3 cm~6 cm的段,及时晾晒或烘
干。
储存
入库贮存含水量不高于13%。常温密闭贮存,注意避光、防潮、防虫、防霉变,并定期检查。
8 建档
按LY/T 2289规定建立种苗档案,按LY/T 2290规定建立种苗标签档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