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T/GDFS 34-2024 基于遥感的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监测技术指引

T/GDFS 34-2024 基于遥感的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监测技术指引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06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23 14:49:11



相关搜索: 遥感 指引 自然保护 监测 人为

内容简介

T/GDFS 34-2024 基于遥感的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监测技术指引 ICS 65.020.01
CCS B 05 省 林 学 会 GDFS
广 东 团 体 标 准
T/GDFS 34—2024
基于遥感的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监测技术
指引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human activities monitoring in nature protected area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2024 - 06 - 28 发布
2024 - 06 - 28 实施
广东省林学会 发 布
T/GDFS 34—2024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数据获取和处理 ..................................................................... 1
5 人为活动与变化图斑监测 ............................................................. 2
6 监测数据质量控制 ................................................................... 3
7 核验 ............................................................................... 3
8 报告编制 ........................................................................... 4
附录 A(规范性)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分类、编码及定义 ................................... 5
附录 B(规范性)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类型 ........................................... 8
附录 C(规范性)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属性 ........................................... 9
附录 D(规范性) 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 .............................................. 11
附录 E(规范性) 土地覆被类型代码 .................................................... 12
附录 F(规范性)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图斑实地核验情况表 ............................ 13
附录 G(规范性)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遥感截图 ...................................... 14
参考文献 ............................................................................. 15
I
T/GDFS 34—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林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志刚、李纪友、林寿明、郭盛才、陈海亮、樊晶、黎颖卿、徐期瑚、练丽、
朱宏伟、陈莲好、文昌宇、苏雅丽、李俊英、王喜平。
II
T/GDFS 34—2024
基于遥感的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监测技术指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遥感监测的数据获取和处理、人为活动与变化图斑监测、监测数
据质量控制、核验、报告编制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的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0257.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2部分:1:5 000 1:10 000地形图图式
GB/T 39740 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规范
HJ 1156 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自然保护地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
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人为活动 human activities
在自然保护地内发生的、影响自然保护地保护对象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各类开发建设及生产、生活活
动,分为正向人为活动和负向人为活动,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开发、能源开发、旅游开发、交
通开发、养殖开发、农业开发、居民点与其他活动、森林经营、水域利用、修复治理等。
遥感监测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基于遥感影像和相关数据,利用 AI 智能辅助检测算法、目视判读等技术手段,对自然保护地内人
为活动进行的监测,包括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提取、统计、分析和报告编制等。
人为活动变化 changes of human activities
指自然保护地内因人为活动造成的用地(用海)性质或面积发生的改变,包括新增、扩大和减小。
4 数据获取和处理
基本要求
4.1.1 坐标系
1
T/GDFS 34—2024
所有矢量和影像数据均采用 CGCS2000 地理坐标系。
4.1.2 计量单位
面积单位采用 hm2,长度单位采用 m,面积单位保留到小数点后 4 位,长度单位保留到小数点后 2
位,经纬度单位采用十进制度,保留到小数点后 8 位。
矢量数据
4.2.1 自然保护地矢量数据
监测区域内自然保护地边界和功能分区的矢量数据。
4.2.2 行政区划数据
监测区域所在行政区划的矢量数据。
4.2.3 其他数据
监测区域内中央环保督查和绿盾行动违法违规点位、矿业权、小水电、国土三调等矢量数据。
影像数据
4.3.1 影像选取
影像空间分辨率优于或等于 2 m,如高分系列和资源环境系列影像。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影像无明
显噪声和缺行,且一般应无云覆盖,单景影像云量比例一般应低于 10%。
4.3.2 影像校正
以景为单位,采用基础底图影像为校正基础,选取待校正影像进行正射校正。要求平原地区影像
正射校正后的配准精度在 1 个像元以内,丘陵地区在 2 个像元以内,部分山区在 4 个像元以内。
4.3.3 影像融合
将同一环境或对象的遥感影像数据综合处理,产生比单一影像更精确、更完全、更可靠的估计和
判决,以提供满足人为活动判读的高质量信息。锐化影像、提高空间分辨率;提高光谱分辨率,用于
改善分类精度;利用光学、热红外和微波等成像传感器的互补性,提高监测能力。
5 人为活动与变化图斑监测
人为活动类型
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开发、能源开发、旅游开发、交通开发、养殖开发、农业开发、居民点与其他活
动、森林经营、水域利用、修复治理等11种一级类型,在此基础上再区分若干二级人为活动类型(见附录A)。
人为活动变化类型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类型包括新增、扩大和减少三种类型(见附录 B)。
变化图斑提取
以不同时相的影像为数据源开展叠加对比分析,将遥感解译训练模型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结
合,借助 AI 智能算法对自然保护地内人为活动图斑进行自动解译,提取图斑最小面积为 25 m
2。图斑召
回率和准确率分别应控制在 90%和 60%以上。对自动解译结果应进行人机交互判读检验,剔除错误、补
充漏判,提高数据产品质量,最终形成人为活动变化图斑。
2
T/GDFS 34—2024
变化图斑属性赋值
对提取的人为活动变化图斑进行属性赋值。图斑属性信息包括自然保护地名称、功能分区名称、人
类活动类型、地块变化类型、前后期土地覆被类型、图斑面积、中心经纬度、前后期影像成像时间、判
读日期、图斑唯一编码等,各属性字段名称、类型和长度要求见附录 C。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前后期土
地覆被类分别按附录 D、E 要求填写。
6 监测数据质量控制
图形审核修正
采取全面审查和交叉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人为活动变化图斑进行审核,确保数据质量。重点对
图斑提取不准、图斑遗漏和图斑拓扑错误等问题进行审核修正。
属性审核修正
对人为活动变化数据的属性赋值情况进行审核,并进行相应修改。重点对属性填写错误、属性填写
不规范、属性未填写等问题进行审核修正。
图斑属性更新
对人为活动数据图斑的“面积、中心经纬度”等属性进行更新。
7 核验
基本要求
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对照下发监测图斑开展全面自查,以核实各个地块变化的具体原因、是否
符合相关程序等。同时,省级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成立检查组,对各地自查情况开展质量抽查。
核验对象
对于存在下列情形的自然保护地,应当进行重点核查:
a) 上一年度(次)人为活动遥感监测后,又发现新增人为活动类型的;
b) 遥感监测发现,原有人为活动规模明显扩大的;
c) 曾经因违法违规开发活动被依法查处的;
d) 与中央环保督查、绿盾行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监测点位重叠的。
核验内容
包括活动(设施)名称和类型、经纬度、所在功能区、规模、变化类型、活动(设施)现状、历史沿
革、审批等相关手续、生态环境影响和破坏等情况。实地核验时,应当对遥感监测发现的人为活动点
位逐一进行现场核查。如有必要,可以通过座谈交流、专家评估等方式深入了解并对有关情况进行研
判。
核验报告
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和主管部门应上报核验报告。报告应当包括实地核验工作的组织开
展情况、人为活动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处理情况表(见附录 F)、现场照片、人为活动综合分析及核查结
3
T/GDFS 34—2024
果处理情况。
8 报告编制
单个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遥感监测报告
主要包括人为活动总体变化情况分析、人为活动详细变化情况分析、人为活动变化专题图制作和人
为活动变化遥感截图等4个方面内容。
a) 人为活动总体变化情况分析:统计自然保护地内人为活动变化总数和不同人为活动新增、扩大
和减少的数量,分析该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总体变化情况。
b) 人为活动详细变化情况分析:对每一处人为活动变化图斑进行详细统计和分类,详细说明人为
活动的原因、具体人员、是否办理相关手续、处置整改等情况。
c) 人为活动变化专题图制作:对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情况进行专题制图,制图要素包括标题、
图例、比例尺、指北针和经纬网等,制图规范参照 GB/T 20257.2。
d) 人为活动变化遥感截图:对人为活动变化图斑进行截图(参照附录 G 制作),变化图斑要求全
部截图。制图要素包括自然保护地名称、所在功能分区、人为活动类型、影像时间、图斑中心
点坐标、图斑面积等,制图参见附录 G。
区域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遥感监测报告
主要包括总体情况、动态变化、分类型定量分析、趋势分析与建议等内容:
a) 区域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总体情况:分析区域所有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总体情况,并
分别按照变化图斑的面积、数量、类型占比等,对不同类型人为活动情况进行分析;
b) 与前期人为活动变化情况进行对比,总结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动态变化规律;
c) 对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建立人为活动评价指数,开展定性和定量评价;
d) 趋势分析与建议:在总体分析、动态变化分析和分类型评价的基础上,研判人为活动规律,开
展预测评估,并提出管理对策和建议。
4
T/GDFS 34—2024
附 A A A

(规范性)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分类、编码及定义
自然保护地中人为活动类型、编码和定义见表A.1。
表A.1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类型、编码及定义
一级人为活动 二级人为活动 定义
编码 类型 编码 类型
01 矿产资 源开发 负向活动 采矿、采石、采砂(沙、土)等生产活动及其占用的地面场地,以及尾矿堆放场地
0101 采矿场 开采各种地壳内和地表矿产资源(除砂石等建筑用料)的区域及尾矿堆放地,如煤 炭、金矿、铁矿、石油等
0102 采石场 开采建筑石料的场地,如大理石、花岗石等
0103 采砂(沙、 土)场 开采建筑或工业用砂(沙、土)料的场地
0104 弃渣场 用于堆放砂(沙、土、石)料占用的场地
02 工业 开发 负向活动 独立设置的工厂工业园区等工业利用场地
0201 工厂 用于生产仓储、办公等综合区域场地
0202 工业园 划定一定范围专供工业设施使用的场地
0203 盐田 用于生产盐的土地,括晒盐场所、盐池及附属设施用地
03 能源 开发 负向活动 用于能源生产、传输的各项设施及场地
0301 水电设施 用于水力发电的厂房配套设施及场地
0302 风电设施 用于风力发电的风力电机及配套设施及场地
0303 光伏设施 利用太阳能转化电能的光伏发电设施及场地
0304 核电设施 利用核能生产电能的电站设施及场地
0305 输变电设施 输变电站、高压电塔等设施及场地
0306 火电设施 利用可燃物作为燃料生产电能的设施及场地
0307 油气输送设施 用于输送石油、液化天然气等油气资源的管线设施,如天然气管网建设、输变电线 路等。
04 旅游 开发 正/负向活动 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时依托的各项设施及场地
0401 游览设施 为游客参观游览建设的设施及场地,如栈道、廊桥、观景台、玻璃吊桥、漂流滑道 等
5
T/GDFS 34—2024
一级人为活动 二级人为活动 定义
编码 类型 编码 类型
0402 旅游辅助设施 为旅游提供商业、住宿、餐饮、停车等服务的设施及场地
0403 保护地设施建 设 自然保护地内的管理、服务设施建设,如自然教育、科普宣教设施等
0404 宗教设施 寺庙、道观、神庙等宗教设施
05 交通 开发 正/负向活动 为运输货物和旅客提供行动线路或场所的基础设施及用地
0501 机场 搭乘空中交通及供飞机起降的设施及场地
0502 港口/码头 用于人工修建的客运、货运、捕捞及工程、工作船舶停靠及其附属建筑物的场地
0503 交通服务场站 城镇、村庄范围内交通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公交枢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公路客运 站、货运集散站、公共交通场站等用地,不包括港口、码头
0504 铁路 供火车行驶、运输的轨道线路
0505 硬化道路 掺有沥青铺装材料或以沙石等硬化的矿质路面
0506 其他道路 铁路和硬化道路以外的道路、栈道和桥梁
0507 道路维修 如道路出入口改建、道路边坡维修加固等
06 养殖 开发 负向活动 在滩涂、浅海、沿江河及内陆,养殖经济动植物的场地
0601 海水养殖场 海水养殖场 利用沿海的浅海滩涂养殖海洋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场地
0602 淡水养殖场 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养殖淡水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场地, 如未利用地开挖鱼塘等
0603 畜禽养殖场 养殖牲畜、家禽的场地
07 农业 开发 正/负向活动 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
0701 水田 经常蓄水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土地
0702 旱地 主要靠天然降水或有灌溉设施浇灌种植旱生农作物的土地
0703 园地 用于种植经济林或其他经济作物的土地(包含大棚),如种植人工商品林、水果、 茶叶、蔬菜、药材等
08 居民点 与其他 活动 正/负向活动 用于生活居住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场地
0801 城镇居民点 城镇用于生活居住各类房屋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公 共管理设施用地
0802 农村居民点 农村用于生活居住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配套的商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如农村简易污水处理设施、村集体灌溉水塘、饮用水源取水点、宅基地拆旧建新等 活动
0803 其他人工设施 无法划分到以上类别的管护、教育科研、民生基础等设施或由于判读经验限制无法 准确识别的人为活动及配套设施
6
T/GDFS 34—2024
一级人为活动 二级人为活动 定义
编码 类型 编码 类型
0804 坟地 未经审批使用林地修建坟墓
0805 绿美乡村建设 如小广场、篮球场、路灯等
09 森林 经营 正/负向活动 森林经营活动
0901 林木采伐 林木采伐及抚育清杂等
0902 乔木改造 采伐乔木后改种果树、茶叶等低矮灌木
0903 无林地造林 造林绿化生态修复
0904 采伐道、集材 道 森林经营过程建设的临时道路
10 水域 利用 正/负向活动 设计水利方面的人为活动
1001 水利设施 排水闸建设维护
1002 河流整治 河道清理、疏浚、围填等
1003 违规捕捞 在保护区核心管控区存在的渔船、船屋等
11 修复 治理 正向活动 生态修复治理活动
1101 拆除 永久或临时性建筑物、构筑物拆除
1102 恢复 对需要整改的问题点位开展的生态恢复活动
7
T/GDFS 34—2024
附 B B B

(规范性)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类型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类型、代码和定义见表B.1。
表B.1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类型
变化 类型 变化 情况 变化情 况代码 定义
新增 新增 XZJ 前期影像上生态景观完好,后期影像上生态景观被破坏或开始出现建设特征,或在 原有人为活动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人为活动
扩大 面积 扩大 KMJ 前期影像上生态景观已被破坏,后期影像上生态景观破坏范围扩大;或前期影像上 已有建筑,后期影像上建筑物相邻位置增加同类建筑物
强度 增强 KQD 前期影像上生态景观已被破坏,后期影像上被破坏的生态景观内部增加同类人为活 动;或前期影像上已有建筑物,后期影像上建筑物翻建、翻修
减少 面积 减少 JMJ 前期影像上生态景观已被破坏,后期影像上生态景观破坏范围减少;或前期影像上 已有建筑物,后期影像上恢复原有自然生态状况
强度 减弱 JQD 前期影像上已有建筑物,后期影像上建筑物全部或部分拆除
8
T/GDFS 34—2024
附 C C C

(规范性)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属性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属性表及填写要求见表C.1。
表C.1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属性
序号 别名 字段名 数据类型 长度 填写示例
1 序号 a ID 文本 4 0123
2 图斑唯一编码 b BM 文本 50 SH44001YBKZ0001_202201
3 自然保护地名称 BHDMC 文本 50 ××省级自然保护区
4 自然保护地编码 BHDBM 文本 7 NR44162
5 人为活动类型编码 c RLHDDM 文本 4 0101
6 地块变化类型编码 d BHLX 文本 3 XZJ、KMJ、KQD、JMJ、JQD
5 保护地功能分区编码 e GNFQ 文本 2 SY、HX、HC、YBKZ、HXBH
8 前期土地覆被类型 f DL_Q 文本 2 A1
9 后期土地覆被类型 f DL_H 文本 2 A3
10 图斑面积 MJ Double 20 2.1234
11 中心经度 X Double 20 114.12345678
12 中心纬度 Y Double 20 23.12345678
13 所在地市 SHI 文本 8 韶关市
14 前期影像拍摄日期 IMG_Q 日期 8 2018/12/30
15 后期影像拍摄日期 IMG_H 日期 8 2021/12/30
16 判读日期 PD_Date 日期 8 2022/03/31
17 是否涉及多个保护地 g CD 文本 200 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霞山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
18 备注 BZ 文本 200
19 制图序号 ZTID 短整型 20 1
a 序号:每个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类型序号从 0001 开始编码,确保每个保护地的变化地块序号不重复。 b 图斑唯一编码:命名规则为“保护地编码+功能分区编码+序号+_判读年份+判读批次”。 c 人为活动类型编码:根据人为活动的类型填写,要求填写二级人为活动类型编码,见附录 A。 d 地块变化类型编码:按“新增、面积扩大、强度增强、面积减少、强度减弱”等填写,变化类型编码详见附录 B。
9
T/GDFS 34—2024
e 保护地功能分区编码: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编码见附录 D。 f 前、后期土地覆被类型:根据前期影像判断前期土地覆被类型,按附录 E 填写对应的编码。 g 是否涉及多个保护地:如涉及则填写涉及具体自然保护地名称,否则不填写。
10
T/GDFS 34—2024
附 D D D

(规范性)
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
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及对应代码见表D.1。
表D.1 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
功能分区 代码
核心区 HX
缓冲区 HC
实验区 SY
一般控制区(自然公园) YBKZ
核心保护区 HXBH
11
T/GDFS 34—2024
附 E E E

(规范性)
土地覆被类型代码
土地覆被类型及对应代码见表E.1。
表E.1 土地覆被类型代码表
土地覆被类型 编码 特征标志说明
林地 乔木林地/竹林地/疏林地/灌木林 A1 表层自然覆被未改变且未被利用
未成林地/苗圃/各类园地 A2 表层自然覆被改变—种植多年生植物
其他林地(迹地等) A3 表层自然覆被改变
草地 天然牧草地/沼泽草地 B1 表层自然覆被未改变但被利用
人工牧草地 B2 表层自然覆被改变—种植多年生植物
湿地 河流/湖泊/滩涂/沼泽 C1 表层自然覆被未改变且未被利用
水库水面 C2 表层自然覆被改变,空气和热量交换阻滞
坑塘水面/养殖水面 C3 表层自然覆被未改变但被利用
未利用地 其他草地/裸土地/沙地/盐碱地 D 表层自然覆被未改变且未被利用
农用地 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 E1 表层自然覆被改变—种植1年生作物
农村道路/田坎 E2 表层自然覆被改变
设施农业用地 E3 表层有人工隔层,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交换阻 滞
建设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公共 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水工建筑 用地/交通运输用地 F 表层有人工隔层,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交换阻 滞
12
T/GDFS 34—2024
附 F F F

(规范性)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图斑实地核验情况表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图斑实地核验情况见表F.1。
表F.1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图斑实地核验情况表
图斑号:
遥感监测 情况 是否属三种情 况 中央环保督查点□ 绿盾点位□ 国家林草局监测点□
活动/设施名称 活动/设施类型
所在功能区 面积
变化类型 不变□ 面积减少□ 强度减弱□ 新增□ 面积扩大□ 强度增强□
核验 情况 活动/设施现状
有无相关审批 文件 批复文件
存在问题 及对生态 环境影响
现状 照片
处理 情况
核查单位: 核查时间: 核查人: 联系方式: 填表人: 审核人:
13
T/GDFS 34—2024
附 G G G

(规范性)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遥感截图
图斑 序号 自然保护地 名称 功能 分区 人为活 动类型 前期影 像时间 后期影 像时间 中心点 X 坐标 中心点 Y 坐标 面积 (hm 2)
0005 ××保护区 实验区 森林 采伐 201912 31 20201230 112.253027 78 22.197915 98 1.4850

2019 年 12 月遥感图 2020 年 12 月遥感图
图斑 序号 自然保护地 名称 功能 分区 人为活 动类型 前期影 像时间 后期影 像时间 中心点 X 坐标 中心点 Y 坐标 面积 (hm 2)
0001 ××保护区 实验区 其他 活动 201912 31 2020113 0 113.322228 31 24.397188 02 0.1892

2019 年 12 月遥感图 2020 年 11 月遥感图
序号 自然保护地 名称 功能 分区 人为活 动类型 前期影 像时间 后期影像 时间 中心点 X 坐标 中心点 Y 坐标 面积
(hm 2)
0001 ××湿地公园 一般控 制区 养殖 开发 201912 31 20201230 112.407237 21 21.903549 21 2.7925

2019 年 12 月遥感图 2020 年 12 月遥感图
14
T/GDFS 34—2024
参 考 文 献
[1] GB/T 21010-201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2] GB/T 39738-2020 国家公园监测规范
[3]《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2 号)
15
上一章:T/GDFS 35-2024 牛肝土林地生态修复技术指引 下一章:T/GDCLPA 002-2024 耕地保护无人机田长制巡查能力评价规范

相关文章

HJ 1156-2021 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T/GDFS 43-2024 自然教育基地户外活动安全管理指引 HJ 1273-2022 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解译审核与质量控制技术规程 T/GDFS 31-2023 自然教育径建设指引 T/GDFS 35-2024 牛肝土林地生态修复技术指引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中国东北典型沼泽湿地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 基于MODIS遥感影像监测秸秆焚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