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1309/T 308-2024 涉路工程安全评价规范

DB1309/T 308-2024 涉路工程安全评价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79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4-26 16:25:54



相关搜索:

内容简介

DB1309/T 308-2024 涉路工程安全评价规范 ICS 93.080 1309
CCS P 66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1309/T 308—2024
涉路工程安全评价规范
2024-08-08 发布
2024-09-08 实施
沧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309/T 308—2024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总则 ................................................................................ 2
5 基本规定 ............................................................................ 3
5.1 一般规定 ........................................................................ 3
5.2 评价方法 ........................................................................ 3
5.3 控制指标及要点 .................................................................. 4
5.4 评价结论 ........................................................................ 4
6 跨越式涉路工程 ...................................................................... 4
6.1 一般规定 ........................................................................ 4
6.2 桥梁跨越 ........................................................................ 5
6.3 架空线路跨越 .................................................................... 6
7 穿越式涉路工程 ...................................................................... 8
7.1 一般规定 ........................................................................ 8
7.2 道路、铁路穿越 .................................................................. 8
7.3 管线穿越 ........................................................................ 9
8 并行式涉路工程 ..................................................................... 11
8.1 一般规定 ....................................................................... 11
8.2 铁路并行 ....................................................................... 11
8.3 杆(塔)、管线并行 ............................................................. 13
8.4 非公路标志 ..................................................................... 13
9 接入式涉路工程 ..................................................................... 14
9.1 一般规定 ....................................................................... 14
9.2 道路接入 ....................................................................... 15
9.3 加油加气站 ..................................................................... 18
10 利用式涉路工程 .................................................................... 19
10.1 一般规定 ...................................................................... 19
10.2 利用桥梁 ...................................................................... 19
10.3 利用涵洞 ...................................................................... 20
11 施工安全管理规定 .................................................................. 21
11.1 一般规定 ...................................................................... 21
11.2 跨越式涉路工程 ................................................................ 21
11.3 穿越式涉路工程 ................................................................ 22
I
DB1309/T 308—2024
11.4 并行式涉路工程 ................................................................ 22
11.5 接入式涉路工程 ................................................................ 22
11.6 利用式涉路工程 ................................................................ 23
11.7 施工作业区 .................................................................... 23
12 工程验收与养护管理制度 ............................................................ 28
12.1 工程验收 ...................................................................... 28
12.2 养护管理 ...................................................................... 28
附录 A(资料性) 典型涉路工程施工作业控制区布置 .......................................29
A.1 一级公路 ....................................................................... 29
A.2 二、三级公路 ................................................................... 33
附录 B(资料性) 临时安全设施图表及符号 ...............................................38
B.1 临时安全设施图表 ............................................................... 38
附录 C(资料性) 安全评价报告格式 .....................................................41
C.1 一般规定 ....................................................................... 41
C.2 报告格式 ....................................................................... 41
II
DB1309/T 308—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沧州市交通运输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沧州交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沧州市交通运输局、沧州交通发展(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程兴园、刘俊德、李宝银、张锋、郭延庆、刘文伟、张法超、孙世昌、徐庆峥、
刘伟、蔡志鹏、卢宝忠、卢红岩、邵长余、王文强、叶祖香、徐虎南、张亮、李浩增、沈杰、严丽、安
桂萍、张昭、王树凯、魏郁材。
III
DB1309/T 308—2024
涉路工程安全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涉路工程安全评价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规定、跨越式涉路工程、穿越式涉路工
程、并行式涉路工程、接入式涉路工程、利用式涉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规定和工程验收与养护管理制
度等。
本文件适用于沧州市行政区域内各级公路的涉路工程安全评价,其他道路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768(所有部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14886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GB/T 28651 公路临时性交通标志
GB 50061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
GB 50156 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
GB 50183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
GB 5025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23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
GB 50545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GB 50665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GB 50790 ±800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2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
JTG D20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JTG D82 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JTG F90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JTG/T H21 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 H30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JTG 2112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T 3360-01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JTG 3363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1
DB1309/T 308—2024
JTG/T 3365-02 公路涵洞设计规范
JT/T 1116 公路铁路并行路段设计技术规范
JT/T 1311 公路铁路交叉路段技术要求
SY/T 6064 油气管道线路标识设置技术规范
SY/T 6968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水平定向钻穿越设计规范
YD 5102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CECS 246 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
CJJ 11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TB 10002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涉路工程
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围或建筑控制区范围内,构筑结构物、敷设公共设施或使公路改线的建设工程
项目。
3.2
跨越式涉路工程
道路、铁路以及各类管线等从公路路面或桥涵结构物上方架空通过的涉路工程。
3.3
穿越式涉路工程
道路、铁路以及各类管线等从公路路基或桥涵下部通过的涉路工程。
3.4
并行式涉路工程
在既有公路的一侧或两侧的公路用地或建筑控制区范围内并行修建公路、铁路、河道以及敷设各类
管线或架设非公路标志等的涉路工程。
3.5
接入式涉路工程
道路、铁路、单位、企业及加油加气站等在相近高程上与公路平面交叉的涉路工程。
3.6
利用式涉路工程
利用公路既有的结构物敷设管线、悬挂非公路标志等的涉路工程。
4 总则
4.1 涉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应结合地区特点、公路的交通特性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在发挥自身
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质量和安全。
4.2
所有涉路工程的结构物及附属设施均不得侵占公路建筑限界,不得妨害公路交通安全和人员安全,
并不得损害公路的构造和设施。
4.3
涉路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等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现行相关行业标准、
规范的要求。涉路工程的设计应考虑其运营、维修、养护等对公路交通安全和公路质量安全的影响,并
采取相应的措施。
2
DB1309/T 308—2024
4.4
涉路工程的施工活动不应影响既有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结构安全和运营安全,涉路工程运营、养
护和维修期间不应对公路的运营安全存在潜在威胁,涉路工程的建设不得降低公路的服务水平。
4.5
涉路工程投入运营后,涉路工程所有人、管理人应定期进行维护,确保涉路工程设施不影响公路
运营安全。当涉路工程的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或对公路交通的发展产生制约因素时,公路管理机构有权要
求涉路工程所有人对涉路工程设施进行完善和加固,必要时有权责令拆除。
4.6
涉路工程的支撑结构及附属物应设置在公路路侧安全净区以外,并符合距离公路的最小水平距离
的要求;当条件受限必须设置在路侧净区范围内时,应结合驶出路外车辆的碰撞后果,采取相应的安全
措施。
4.7 涉路工程不应设置在公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或设施维修时会严重妨碍交通的路段。
5 基本规定
5.1 一般规定
5.1.1 涉路工程应根据工程复杂程度和对公路影响程度,在不同的工程阶段开展安全评价,应符合下
列规定:
a)
在可行性研究或方案论证阶段,可针对工程重要技术指标开展安全评价;
b)
在设计阶段,宜开展设计文件的安全评价;
c)
进行下列涉路工程施工活动,应在开工前进行涉路工程安全评价:
1)
因修建铁路、机场、供电、水利、通信等建设工程需要占用、挖掘公路、公路用地或者
使公路改线;
2)
跨越、穿越公路修建桥梁、渡槽或者架设、埋设管道、电缆等设施;
3)
在公路、公路用地、建筑控制区范围内架设、埋设管道、电缆、非公路标志等设施;
4)
利用公路桥梁、隧道、涵洞铺设电缆、管线等设施;
5)
利用跨越公路的设施悬挂非公路标志;
6)
在公路上增设或者改造平面交叉道口。
5.1.2
保障公路、公路附属设施质量和安全的技术评价报告应根据相应的公路等级,由具有对应公路
工程设计资质或咨询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制。其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应急预案也应由熟悉公路行业技术
规范的单位编制,并符合相应行业的资质要求。
5.1.3
涉路工程安全评价应当遵循保障安全、持续发展、节约资源、统筹兼顾、尊重科学、客观公正
的原则。进行涉路工程安全评价工作时,评价报告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应齐全、翔实和可靠。
5.1.4
涉路工程安全评价应针对涉路部分的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公路行业技术标准、涉路工程是否对公
路结构安全产生影响、涉路工程对公路交通安全是否产生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明确结论。
5.1.5
涉路工程安全评价应针对涉路工程施工过程对公路结构安全的影响、施工交通组织方案和施工
期应急预案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明确结论。
5.1.6
涉路工程建设和运行对既有公路附属设施有影响的,应在评价结论中明确调整建议。
5.1.7
涉路工程安全评价应采用统一的国家法定计量单位、高程及坐标系统,并符合相关保密规定。
5.2
评价方法
5.2.1
涉路工程安全评价可采用规范符合性检验法、安全检查清单法、经验分析法、数值分析法、交
通仿真法、定量计算法等。
5.2.2
对于设计方案、施工方案中涉及公路结构安全的内容,可采用数值分析法、经验分析法、安全
检查清单法等进行评价。
3
DB1309/T 308—2024
5.2.3
对于设计方案、施工方案中涉及交通安全的内容,可采用规范符合性检验法、安全检查清单法、
交通仿真法、经验分析法、定量计算法等进行评价。
5.3 控制指标及要点
5.3.1 涉路工程建设和运行对既有公路路基的影响,应符合以下规定:
a) 一般路段路基工后累计沉降量不应大于 20mm,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桥梁台后过渡段范围内工
后累计沉降量不应大于 10mm;路基工后累计横向水平位移不应大于 10mm;
b)
路基工后累计沉降量一般情况下是指从开始施工至工程完成后一年内的累计沉降量;
c)
路基工后沉降计算应考虑行车荷载对沉降的影响,当覆土厚度大于 2.5m 时可忽略不计。
5.3.2
涉路工程建设和运行对既有公路桥梁结构安全的影响,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a)
相邻墩台间不均匀沉降差值,不应使桥面形成大于 0.1%的附加纵坡(折角);
b)
桩顶水平位移不大于 3mm;
c)
外超静定结构桥梁墩台间不均匀沉降差值,应符合结构的受力要求。
5.3.3
涉路工程在公路范围内构筑的结构物,其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 JTG D60 中的作用及其组合、JTG
3362 中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JTG 3363 中的地基承载力验算,以及 JTG/T
3365-02、JTG D61 和 JTG B02 中的相关规定。
5.3.4
涉路工程施工作业区应按现行 GB 5768、JTG H30、GB/T 28651 进行布置。并依据施工作业内容、
封闭位置、导流方式及封闭时间等情况确定作业区布置方案。
5.3.5
涉路工程施工需要中断交通的,或者全车道封闭借用对向车道通行并且作业期限超过 15 日的
(紧急情况除外),涉路施工单位应在进场建设(施工)前 5 日向社会公告,并明确切实可行的绕行路
线。涉路工程施工遇重大节假日、特殊活动或恶劣天气等情况应停止涉路施工作业,进场施工时间顺延。
5.3.6
涉路工程施工险情和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编制应符合 GB/T 29639 的要求。应急预案的评价可参
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估指南》(AQ/T 9011--2019)进行,评价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的针对性、组织机构和处置方案的科学性、应急响应程序和保障措施的可操作性
等。
5.4
评价结论
5.4.1
涉路工程安全评价应形成评价结论,评价结论应综合考虑涉路工程是否符合本规范评价内容中
的强制性要求和一般性要求,分为:通过、完善后通过、不通过 3 种类型。
5.4.2
评价内容中强制性要求和一般性要求均符合时,评价结论为通过。
5.4.3
评价内容中强制性要求符合,其他一般性要求不符合时,评价结论中应逐条总结评价内容与评
价标准相比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明确方案调整具体要求,评价结论为完善后通过。
5.4.4 强制性要求有一项不符合的,评价结论为不通过。
6 跨越式涉路工程
6.1 一般规定
6.1.1 跨越式涉路工程的设计应考虑公路现状及远期规划的需求。
6.1.2 跨越式涉路工程设计时,应对跨越位置的公路影响范围进行视距检验。视距不良路段或设置构
造物后影响行车视距的路段不应设置跨越式构造物。
6.1.3
路侧安全净区范围内不宜设置构造物。因条件受限必须在路侧安全净区内设置构造物时,应进
行专项论证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4
DB1309/T 308—2024
6.1.4
跨越式涉路工程的建设不应对公路交通标志造成遮挡或影响交通标志的视认。如条件受限,必
须在公路既有交通标志附近设置结构物时,应依据 GB 5768 以及 JTG D81 等相关规定,根据交通工程原
理对交通标志与涉路工程的位置关系进行计算论证。
6.1.5
跨越式涉路工程,在路侧有高出路面的构造物时,为保障行车安全,应在构造物立面或侧面上
设置反光立面标记或警示标志。
6.1.6
跨越式涉路工程不宜在以下区域进行跨越:
a)
视距不良路段;
b)
竖曲线半径小于行车视距的竖曲线底部;
c)
隧道洞口、互通立交桥附近;
d)
不符合视距要求的平面交叉口范围内。
6.1.7
跨越公路的涉路工程抗震设防标准不应低于公路相应抗震设计要求,其设计荷载等级、安全等
级等宜适当提高。
6.1.8
输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温等物质的管道不宜跨越公路,以保证公路交通安全。如受
特殊条件限制,必须采用跨越方式通过公路时,宜在公路路基段设置专用管桥、渡槽等结构物,不应选
择在公路桥梁上空跨越。各种管线跨越公路的设施,不得侵占公路建筑限界,不得妨碍公路交通安全、
损害公路设施,也不得对公路及其设施形成潜在威胁。
6.2
桥梁跨越
6.2.1
桥梁跨越包括公路桥梁、城市道路桥梁、铁路桥梁等及以桥梁形式跨越公路的渡槽、廊道、管
道等。
6.2.2
跨越公路桥梁的净宽、净高应结合跨越位置的实际线形指标、交通特征、被跨越公路的规划、
养护、冬季路面积雪厚度等综合考虑,还应考虑到日常维修、更换、安全距离要求等。
6.2.3
跨越公路桥梁的任一点的有效净空均应符合相应净空高度的规定,如图 1 所示。
图 1
桥下有效净空示意图
6.2.4
桥梁跨越公路时,宜为正交;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必须斜交时,应结合公路、铁路
的线形条件,尽量设置较大的交叉角度。当交角小于 45°时,应开展专题论证。
6.2.5
桥梁设计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跨越位置宜选在双方线形均为直线的地段,或平、纵线形技术指标高且通视良好的地段;
b)
跨线桥布孔和跨径应符合被交公路建筑限界、视距、对前方公路识别、通视和公路后期规划
的要求。主孔宜一孔跨越公路全断面,除主孔外还应有适当长度的边孔;
c)
跨线桥采用分期修建时,跨线桥应按规划规模一次建成;
5
DB1309/T 308—2024
d)
跨越四车道公路时,不得在中间带设置中墩。跨越六车道及以上公路时,必须在中间带设置
中墩时,中墩两侧必须设置防撞护栏,并留足设置防撞护栏和护栏缓冲变形的安全距离,不得
在局部范围内改变中间带宽度而使行车道扭曲;
e)
跨线桥不得压缩桥下公路横断面的任何组成部分,以及原有的渠道、通信管道等设施,并留
有余地。跨线桥布孔时应预留足够的侧向余宽,不得将墩(台)设置在公路边沟、排水沟内;
f)
跨线桥前方有出、入口时,跨线桥应设置供通视用的辅助桥孔;跨越位置位于公路曲线段范
围时,应符合重载汽车停车视距的要求;
g)
跨线桥下为路堑时,若路堑不深,宜将桥墩(台)置于坡顶之外;若路堑较深或边坡缓而长
且需在边坡上设置桥台时,则应将墩(台)置于坡顶附近,不得布置于坡脚处,并应对路堑
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
h)
当所跨公路为桥梁时,桥墩(台)设置应考虑对公路桥梁基础的影响,施工方案宜优先采用
转体施工;
i)
跨线桥应设置防撞护栏和防护网;当高速铁路桥梁采用无渣轨道时,经论证可不设置防护网;
j)
跨线桥上不宜设置商业广告和同交通安全无关的宣传栏目;
k)
跨线桥上悬挂交通标志时,不宜采用通栏式的,且上、下边缘不得超出护栏顶部和边梁外缘
底线;
l)
跨线桥及其引道的排水系统应自成体系,跨线桥桥面雨水不得直接排至公路建筑限界范围内;
m)
跨线桥梁的抗震设防标准应不低于公路对应的桥梁结构抗震设防标准;
n)
交叉工程设计时应按规定设置安全设施;应对交叉影响区域内既有公路工程及安全防护设施
进行改造。安全设施与交叉主体工程应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o)
铁路跨线桥的设计除应符合以上规定外,尚应符合 JT/T 1311 的相关规定。
6.2.6
桥梁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优先采用不占用公路路面的施工方案;
b)
跨线临时结构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并采取安全防护、警示等措施;
c)
跨越施工期间,应对既有公路的结构变形进行全过程监测。
6.2.7
进行桥梁跨越工程安全评价时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应对上跨桥梁设计方案开展规范符合性评价,包括:跨越位置、平纵线形指标、交叉角度、
视距、净空、排水、交通标志、防护设施等;
b)
应评价上跨桥梁的基础施工(含承台)对既有公路路基稳定性、公路桥梁基础(墩台)沉降
及桩顶水平位移的影响程度;应评价施工控制措施(含加固)对既有公路路基稳定性、公路
桥梁基础(墩台)沉降及桩顶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是否符合要求。如果有施工监测方案,应
评价施工监测方案中监测指标和控制阈值的合理性;
c) 应评价上跨桥梁施工对既有公路交通的影响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的合理性;
d) 跨越位置、净空、排水、防护设施的规定为强制性要求。
6.3 架空线路跨越
6.3.1 架空线路跨越包括电力线、通信线、电(光)缆等。
6.3.2 架空线路跨越位置路侧未设置护栏时,跨越杆(塔)如设置拉线,应设置拉线警示杆、紧线器
警示罩。
6.3.3
架空电力线、通信线、电(光)缆等线路与公路相交叉时,宜为正交;必须斜交时,其交叉的锐
角应大于 45°。
6.3.4
架空电力线的导线与公路路面、桥梁、行道树及公路附属设施的距离,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6
DB1309/T 308—2024
a)
应根据导线运行温度情况或覆冰无风情况求得的最大弧垂,以及根据最大风速情况或覆冰情
况求得的最大风偏进行计算确定;
b)
计算上述距离应计入导线架线后塑性伸长的影响和设计、施工的误差,但不应计入由于电流、
太阳辐射、覆冰不均匀等引起的弧垂增大;
c)
架空电力线路的档距超过 200m 时,最大弧垂应按导线温度为+70℃计算。
6.3.5
架空电力线路与公路交叉时,跨越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路侧杆(塔)应采用耐张型杆(塔);
跨越二级以下等级公路宜采用耐张型杆(塔)。导线或地线在跨越档内不得存在接头。
6.3.6
架空电力线跨越公路时,在公路投影范围内,导线或地线最大悬垂时线弧至路面的垂直距离应
符合表 1 的规定。跨越桥梁时,其净空高度还应符合桥梁检测设备的安全净空要求。
表 1
架空电力线路导线距离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
标称电压 (kV) 3kV 以下 3~110 154~220 330 500 750 1000 ±800 直流
单回路 双回路 逆相序
最小垂直 距离(m) 6.0 7.0 8.0 9.0 14.0 19.5 27.0 25.0 21.5
6.3.7
架空电力线跨越公路时,其支撑结构及其附属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一般情况下杆(塔)距离
公路路基边缘的水平距离宜满足 1 倍塔高的要求;条件受限时,其杆(塔)内缘距离公路边沟的最小水平
距离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表 2
架空电力杆(塔)内缘至公路边沟外侧的最小水平距离
标称电压 (kV) 10kV 及以下 35~110 220 330 500 750 1000 ±800 直流
最小水平 距离(m) 0.5 8.0 10.0 15.0 15.0
注:标称电压 1000kV、±800kV 直流输电线路与公路平行时的数值为边导线至公路边沟外侧的水平距 离。
6.3.8
通信线、电(光)缆等与公路交叉时不宜采用跨越方式,受条件限制必须跨越公路时,不得侵占
公路建筑限界。通信线、电(光)缆等线缆最低处至路面的最小垂直净空值应结合跨越位置的实际线形指
标、交通特征、公路的规划、冬季路面积雪厚度等综合考虑。
6.3.9
通信线、电(光)缆等与公路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应不小于 6.0m,杆(塔)距离公路路基边缘的
水平距离宜大于 1 倍杆(塔)高度。
6.3.10
架空线路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应选择车辆少、天气良好的时段进行;
b)
应优先采用对公路行车干扰小的施工方案;
c)
需要采取临时限速、限行的交通管制措施时,应得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公路路政部门的批
准。
d)
跨越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导线应有防跑线措施;
e)
支架法施工应进行临时结构稳定性验算、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6.3.11
进行架空线路跨越工程安全评价时应包括以下内容:
7
DB1309/T 308—2024
a) 应评价跨越位置、最小水平距离、最小垂直距离、交叉角度等;
b) 应评价跨越杆(塔)类型是否符合抗倾覆要求;
c) 应评价跨越公路的安全防护设施;
d) 应评价牵引绳索通过公路的方案;
e) 最小水平距离、最小垂直距离的规定为强制性要求。
7 穿越式涉路工程
7.1 一般规定
7.1.1 穿越式涉路工程的设计应考虑公路远期规划需求。
7.1.2 严禁穿越桥梁总体技术状况评定等级为三类及以下等级的桥梁。
7.1.3 穿越式涉路工程需要在公路路基上新建桥梁时,应选择在公路线形指标相对较好的位置,并保
证穿越位置公路纵坡不大于 3%。
7.2
道路、铁路穿越
7.2.1
道路、铁路穿越主要包括公路、城市道路、铁路穿越公路工程。
7.2.2
桥梁应符合现行公路、市政道路、铁路建筑限界标准的规定。跨线桥在设计时要符合现行设计
标准的要求。
7.2.3
穿越位置宜选择在双方平面线形军为直线或不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的地段,或平、纵线形技术
指标高且通视良好的地段。
7.2.4
在公路路基段新建桥梁构造物穿越时,应采用对公路通行影响相对较小的桥梁形式。原则上道
路或铁路下穿既有公路应与公路正交,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必须斜交时,应结合公路、铁路
的线形条件,尽量设置较大的交叉角度。通道桥的锐角应不小于 45°。
7.2.5
道路、铁路下穿公路桥梁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利用既有桥梁下穿时,应根据地质条件、桥下净空、对既有桥梁影响等因素,合理选择路基、
桥梁、桩板结构、U 形槽和框架结构等下穿工程的结构形式;
b)
与既有桥梁墩台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铁路路肩边缘(桥梁边线)与公路桥梁墩台基础(含
承台)的净距不宜小于 3.0m;
c)
下穿道路、铁路宜采用低填浅挖方案;
d)
路堤坡脚或路堑坡顶不应侵入既有公路桥梁墩台;
e)
应分析新建路基对既有公路桥梁的影响,其沉降、位移的限值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规定;
f)
下穿工程应设置完整通畅的排水系统,不应与公路共用排水设施;
g)
铁路跨线桥的设计除应符合以上规定外,尚应符合 JT/T 1311 的相关规定。
7.2.6
道路、铁路下穿桥梁的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设置限制高度标志和限高架,下穿道路净高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规定的道路不需
要设置限制高度标志和限高架;
b)
设置限制高度标志和限高架的路段,在进入此路段前的路口适当位置应设置相应的指路标志
提示,使装载高度超过标志所示数值的车辆能够提前绕道行驶;
上一章:DB14/T 1759-2018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监测设备标志设置要求 下一章:SJG 181.8-2024 市政工程消耗量标准 第八册 交通工程

相关文章

DB34/T 2395-2015 涉路工程安全评价规范 DB62/T 4342-2021 涉路工程安全评价技术规范 DB14/T 1682-2018 涉路工程安全技术评价指南 DB15/T 2537-2022 涉路工程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制指南 DB32/T 2677-2014 公路涉路工程安全影响评价报告编制标准 DB41/T 1524-2018 涉路工程安全技术要求 DB12/T 940-2020 国省公路涉路工程技术评价报告编制要求 DB12/T 940-2024 国省公路涉路工程技术评价报告编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