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
DB37/T 5099-2024 J*****-2024
城市轨道交通清水混凝土施工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air-faced concrete
construction in urban rail transit
2024-07-12 发布
2024-09-01 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清水混凝土施工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air-faced concrete
construction in urban rail transit
DB37/T 5099-202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2024
主编单位:济南交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实施日期:2024 年 09 月 01 日
*****出版社
2024 年 济南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关于批准发布《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等 5
项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的公告
鲁建标字〔2024〕7 号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管局,各有关单位:
《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建筑工程机械拆除安全管理标准》《城
市轨道交通桥墩预制拼装技术规程》《城市轨道交通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规程》《城市轨道交通预应力混凝土预制 U 型梁施工技术规程》等 5 项山
东省工程建设标准,业经审定通过,批准为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现予以
发布,自 2024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原《城市轨道交通桥墩预制拼装技术
规程》DB37/T 5100-2017、《城市轨道交通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
DB37/T 5099-2017、《城市轨道交通预制简支 U 型梁施工技术规程》
DB37/T 5098-2017 同时废止。
以上标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
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附件: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发布名单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 年 7 月 12 日
附件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发布名单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主编单位
1 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 DB37/T 5287-2024 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 中心 清华大学
2 建筑工程机械拆除安全管理 标准 DB37/T 5288-2024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三箭建设工程股份有 限公司
3 城市轨道交通桥墩预制拼装 技术规程 DB37/T 5100-2024 济南交通发展投资有限公 司
4 城市轨道交通清水混凝土施 工技术规程 DB37/T 5099-2024 济南交通发展投资有限公 司
5 城市轨道交通预应力混凝土 预制 U 型梁施工技术规程 DB37/T 5098-2024 济南交通发展投资有限公 司
2
前 言
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2022 年
第二批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鲁建标字〔2022〕14号)要
求,编制组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有关国内、国际先进技术,并在广泛征求意
见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有关规范,对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清水混
凝土施工技术规程》DB37/T 5099-2017进行修订。
本规程主要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工程设计、施工准备、模板工
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后张法预应力工程、混凝土表面处理、成品保护
及质量检验等内容。
本规程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调整了章节顺序。
2.修改补充了术语。对“对拉螺栓孔眼”定义进一步明确。
3.增加了地下工程清水混凝土的有关技术要求。
4.修改了清水混凝土原材料的技术指标。进一步明确水泥、砂、粉煤灰等
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5.增加了清水混凝土模板的技术要求。
本规程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济南交通发展投资有限公
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
请将有关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地址:济南市历下
区解放东路 5 号济南轨道交通大厦,邮编 250101,联系电话:0531-59998814,
jnjtgs2019@126.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 编 单 位 : 济南交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参 编 单 位 : 北京交通大学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总承包分公司
3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济南市交通工程质量与安全中心
兆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潘
军 路林海 刘瑞琪 解庆贺 刘 伟 卢伟晓
姚
非
周立民
龚 娟 张慧芳 王治国 闵凡文 纪 方
曹 峰 刘 颖 张书香 李 罡 罗绪昌
胡永利
刘 彪 韩 帅 杨振宇 孙捷城 肖传晶
王永吉
李圣岩 赵建彪 李泉荃 刘永涛
主要审查人员:文望青
嵇 飙 刘甲荣 李虚进 周广强 徐常泽
尚
勇 李磊磊 杨荣泉
4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2
3 基本规定........................................................................................................................................3
4 工程设计........................................................................................................................................4
4.1 建筑设计................................................................................................................................ 4
4.2 结构设计................................................................................................................................ 4
5 施工准备........................................................................................................................................5
5.1 技术准备................................................................................................................................ 5
5.2 材料准备................................................................................................................................ 5
5.3 样板........................................................................................................................................ 7
6 模板工程........................................................................................................................................8
6.1 模板设计................................................................................................................................ 8
6.2 模板制作、运输与验收........................................................................................................ 9
6.3 脱模剂.................................................................................................................................... 9
6.4 模板安装.............................................................................................................................. 10
6.5 模板拆除.............................................................................................................................. 10
7 钢筋工程......................................................................................................................................12
8 混凝土工程..................................................................................................................................13
8.1 混凝土配合比...................................................................................................................... 13
8.2 混凝土制备与运输.............................................................................................................. 14
8.3 混凝土浇筑.......................................................................................................................... 15
8.4 混凝土养护.......................................................................................................................... 15
8.5 雨期施工.............................................................................................................................. 16
8.6 冬期施工.............................................................................................................................. 16
9 后张法预应力工程......................................................................................................................18
10 混凝土表面处理........................................................................................................................19
5
11 成品保护....................................................................................................................................20
11.1 模板成品保护.................................................................................................................... 20
11.2 钢筋成品保护.................................................................................................................... 20
11.3 混凝土成品保护................................................................................................................ 20
12 质量检验....................................................................................................................................22
12.1 模板工程............................................................................................................................ 22
12.2 钢筋工程............................................................................................................................ 24
12.3 混凝土工程........................................................................................................................ 27
本规程用词说明.............................................................................................................................29
引用标准目录.................................................................................................................................30
附:条 文 说 明..............................................................................................................................31
6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2
3 Basic requirements ……………………………………………………………3
4 Engineering design ……………………………………………………………4
4.1 Architectural design………………………………………………………4
4.2 Structural design……………………………………………………………4
5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5
5.1 Technical preparation ………………………………………………………5
5.2 Material preparation …………………………………………………………5
5.3 Samples………………………………………………………………………7
6 Formwork engineering ……………………………………………………………8
6.1 Formwork design ……………………………………………………………8
6.2 Formwork fabric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acceptance ……………………9
6.3 Release agents ………………………………………………………………9
6.4 Formwork installation ……………………………………………………10
6.5 Formwork dismantling……………………………………………………10
7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12
8 Concrete engineering………………………………………………………………13
8.1 Concrete Mix Design ………………………………………………………13
8.2 Concrete Prepar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14
8.3 Concrete Pouring …………………………………………………………15
8.4 Concrete Curing ……………………………………………………………15
8.5 Construction During Rainy Season ………………………………………16
8.6 Construction During Winter………………………………………………16
9 Post-tensioned prestressed engineering……………………………………………18
10 Concrete surface treatment………………………………………………………19
11 Finished Products Protection……………………………………………………20
11.1 Finished products protection of formwork………………………………20
11.2 Finished products protection of reinforcement ……………………………20
11.3 Finished products protection of concrete …………………………………20
12 Quality Inspection………………………………………………………………22
12.1 Formwork engineering ……………………………………………………22
12.2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24
12.3 Concrete engineering ……………………………………………………27
7
Explanation of wording……………………………………………………………29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30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31
8
1 总 则
1.0.1 为了指导城市轨道交通清水混凝土施工,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
先进、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统一验收标准,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山东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清水混凝土的设计、施工与质量验
收。
1.0.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清水混凝土设计、施工与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规
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及山东省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 语
2.0.1 清水混凝土 fair-faced concrete
同饰面清水混凝土,指表面颜色基本一致,由有规律的对拉螺栓孔眼、明
缝、禅缝、假眼等组合形成的,以自然质感为饰面效果的混凝土。
2.0.2 清水混凝土模板 fair-faced concrete formwork
按照清水混凝土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制作的模板,表面平整、光洁,几何尺
寸准确,拼缝严密,满足清水混凝土质量要求。
2.0.3 对拉螺栓孔眼 eyelet of tie rod
按照设计要求,将对拉螺栓孔进行封堵处理后,形成的规则排列,满足清
水混凝土饰面效果的印迹。
2.0.4 明缝 visible joint
凹入混凝土表面的风格条或装饰线。
2.0.5 禅缝 panel joint
模板表面拼缝在混凝土表面留下的细小痕迹。
2.0.6 堵头 bulkhead
模板内侧对拉螺栓套管两端的定位、成孔配件。
2.0.7 假眼 artificial eyelet
在没有对拉螺杆的位置放置堵头或接头而形成的有饰面效果的孔眼。
2
3 基本规定
3.0.1 设计单位应于设计文件中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清水混凝土的使用范围和
质量要求。
3.0.2 清水混凝土结构应满足所处环境的耐久性要求,应进行全过程施工质量控
制,保持材料和施工工艺的一致性。
3.0.3 有防水和人防等要求的清水混凝土构件,应采取防裂、防渗、防污染及密
闭等措施,其措施不得影响混凝土饰面效果。
3.0.4 清水混凝土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前应做样板。
3
4 工程设计
4.1 建筑设计
4.1.1 建筑设计应明确清水混凝土的应用范围,清水混凝土构件尺寸宜标准化和
模数化。
4.1.2 应绘制清水混凝土构件详图,并应明确明缝、禅缝、对拉螺栓孔眼等形
状、位置和尺寸。
4.1.3 清水混凝土的施工缝宜与明缝的位置一致。
4.1.4 对于影响清水混凝土饰面效果的关键或重要部位,应出具预留预埋专项设
计文件。
4.1.5 地下工程采用清水混凝土时,应加强防水技术措施,减少渗漏对表面观感
的影响。
4.2 结构设计
4.2.1 清水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清水混凝土结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2 相邻清水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一致。
4.2.2 清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由设计确定;设计无要求时,最外层钢筋保护层
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及山东省有关标准的规定。
4.2.3 当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时,应考虑预应力锚具封锚方式对外观的影响。
4
5 施工准备
5.1 技术准备
5.1.1 施工前应熟悉设计图纸、应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并确定施工工艺。
5.1.2 应综合考虑各施工工序对清水混凝土饰面效果的影响,对于存在的问题,
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共同协商解决,必要时由设计单位出具深
化设计文件。
5.1.3 应根据施工图深化文件和清水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编制清水混凝土工程
专项施工方案,经审批后实施。
5.1.4 施工前应编制预留预埋手册,经相关单位确认后实施。
5.1.5 宜使用BIM等信息化技术,对清水混凝土相关设计图纸、施工方案进行深
化或优化。
5.2 材料准备
5.2.1 模板的材料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板面板应满足清水混凝土外观质量效果,所选择的模板体系应技术先
进、构造简单、支拆方便、经济合理;
2 模板支撑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且满足受力要求;
3 模板系统固定可采用模板夹具、吊具、螺栓等连接件;
4 对拉螺栓套管及堵头可选用塑料、橡胶、尼龙等材料;
5 明缝条可选用硬木、铝合金、塑料等材料,截面宜为梯形。
5.2.2 钢筋的材料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品种、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
2 钢筋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影响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3 钢筋绑扎材料宜选用20号~22号无锈绑扎钢丝;
4 钢筋保护层垫块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颜色应与清水混凝土的颜色接
近。
5.2.3 混凝土的材料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前应选定清水混凝土原材料的产地、规格,并保证储量充足。
2 清水混凝土中使用的水泥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和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TB/T 3275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5
1)应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同一工
程的水泥宜为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生产线、同一规格、同一强度等级。
2)不同批次水泥的颜色、碱含量应基本一致,并满足清水混凝土要求;不
同批次水泥颜色应取样比对后进场。
3)宜使用水化热、收缩率、泌水率低的水泥品种,并应进行泌水率试验。
3 粗骨料应选用同一料源、级配良好、颜色均匀、表面洁净、质地坚硬的
碎石,并符合表 5.2.3-1 的规定。
表 5.2.3-1 粗骨料质量指标
混凝土强度等级 ≥C50
泥粉含量(按质量计,%) ≤0.5 ≤1.0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0.2 ≤0.5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 ≤8 ≤15
4 细骨料应采用同一料源、级配良好、颜色均匀、质地坚硬、吸水率低、
孔隙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砂,并符合表 5.2.3-2 的规定。不得使用铁矿砂。
表 5.2.3-2 细骨料质量指标
混凝土强度等级 ≥C50
含泥量(按质量计,%) ≤1.5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0.5 ≤1.0
5 潮湿环境和干湿交替环境的混凝土,应选用非碱活性骨料。
6 拌合及养护用水宜采用饮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
准》JGJ 63、《铁路混凝土》TB/T 3275 的有关规定。
7 应选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
18736 和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TB/T 3275 要求的磨细矿渣粉和粉煤
灰,不得含有对混凝土及钢材有害的成分;同一工程所用的掺合料应为同一生
产厂家、同一规格、色度相近。
8 外加剂应性能稳定,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 50119 和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TB/T 3275 的要求,不得使用含有氯
盐的外加剂。同一工程所使用的外加剂应为同一生产厂家、同一规格的产品。
6
5.3 样板
5.3.1 典型、关键、复杂构件应现场制作清水混凝土实体样板,经建设、设计、
监理和施工等单位确认其观感质量、施工工艺、节点构造符合要求后,作为指
导后续施工的依据。
5.3.2 为检验混凝土配合比、模板体系和施工工艺,施工单位应编制样板施工方
案,经监理单位审批后实施。
7
6 模板工程
6.1 模板设计
6.1.1 模板加工前,施工单位应绘制模板加工图,并满足清水混凝土设计要求。
6.1.2 同一工程中同类构件应选用同种模板。模板应具有满足施工要求的强度、
光洁度、平整度和稳定性,做到不渗水、不粘模,具有良好的脱模性能和可重
复使用性。
6.1.3 模板主次楞宜选用定型化产品。
6.1.4 清水混凝土的模板系统除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外,尚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模板应牢固稳定,规格尺寸准确,拼缝严密,拼缝处的平整度符合禅缝
要求;
2 竖向结构的模板宜高出结构浇筑高度不低于 50mm;
3 模板体系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满足自重及施工荷载的
要求;
4 对于异形结构、预制构件,应编制模板专项方案;
5 新旧混凝土接槎处应进行细部处理,保证混凝土不漏浆、无错台;
6 清水混凝土范围的梁底、板底模板宜采用双层模板;
7 模板设计时,清水混凝土施工缝宜与明缝位置一致。
6.1.5 模板制作应满足禅缝、明缝等清水混凝土饰面效果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
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禅缝、明缝应均匀、对称、美观,规律布置;
2 模板分割宜定型化、模数化、通用化和整体化,应尽量减少模板拼缝;
3 构件阴角部位的模板应做成阴角模或角模连接件,阴角模需与相邻的模
板有可靠的连接;
4 模板拼缝宜设在背楞处,水平方向应在同一水平位置;若在无背楞处设
置,应采取防止漏浆措施;
5 清水混凝土墙体端头模板宜嵌于墙面模板内;
6 同一工程对拉螺栓孔眼宜均匀布置;
8
7 应严格控制清水混凝土预留洞口模板尺寸及位置,模板应固定牢靠、接
缝严密;
8 对拉螺栓可选用三节型、锥型、通丝型,选用通丝型对拉螺栓时,应做
好拆模后对拉螺栓孔的封堵。
6.1.6 对拉螺栓排布应避让预应力筋或成孔管道;有防水要求的地下结构应采用
有止水构造的对拉螺栓。
6.1.7 模板应便于制作、安装和拆除。
6.2 模板制作、运输与验收
6.2.1 钢模板应铣边、抛光,并应对抛光处理的模板内表面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6.2.2 模板应尺寸准确、切口平整,组装前应调平、调直。
6.2.3 模板龙骨接头应分散布置,同一断面有接头的主龙骨数量,不应超过主龙
骨总数量的 50%。
6.2.4 模板安装前应进行试拼装,检验平整度、阴阳角、相邻面板高低差及对拉
螺栓、明缝位置。
6.2.5 模板拼缝应严密、平整、顺直、无错台、无漏浆,模板支撑应设置准确、
连接牢固。
6.2.6 模板运输时,各层模板间应放置垫木,堆放成垛时应用绳索或卡具固定,
模板与绳索或卡具接触的部位应采用柔性材料防护,防止弯曲变形、损伤边
楞、磨损板面;竖向装车时,应设置模板支架,并逐块插入支架进行固定。
6.2.7 模板进场时,应对模板尺寸、平整度、平直度、连接孔、损伤情况等进行
验收,其允许偏差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6.2.8 模板存放宜设置堆放平台,放置时宜正面向上,相邻模板之间应放置垫
木,不得随意堆砌。
6.3 脱模剂
6.3.1 脱模剂应根据混凝土浇筑时间、季节环境条件、工程结构形式等因素选
择,不得污染清水混凝土表面。
6.3.2 脱模剂施工前应对模板进行全面清理,并经监理人员确认。
9
6.3.3 脱模剂的施工宜采用喷涂或擦涂,涂层应薄而均匀,无漏涂、无流坠。
6.4 模板安装
6.4.1 模板安装前准备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检查模板控制线,并控制好高程;
2 核对模板几何尺寸及技术参数;
3 核对明缝、禅缝的位置;
4 检查模板内侧附件连接情况,附件应连接牢固;
5 验收对拉螺栓及杯口;
6 脱模剂应涂刷均匀。
6.4.2 模板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模板之间应连接紧密,接缝处应设置防漏
措施,宜在拼装位置粘贴密封条。
6.4.3 模板安装前应对模板边角和模板面板采取保护措施。
6.4.4 模板安装后,应按照本规程第 12.1 节的规定进行质量检验。
6.5 模板拆除
6.5.1 清水混凝土模板的拆除,应考虑不同拆模时间对外观效果的影响。除应符
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板拆除应遵循从上而下、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顺序,先拆非承重模
板、后拆承重模板;
2 拆除承重模板及支(拱)架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和有关专业验收
标准的要求;无要求的,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件的抗压强度应符合表 6.5.1 的规
定;
表 6.5.1 拆除承重模板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m) 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百分率(%)
板 ≤2 ≥50
>2,≤8 ≥75
>8 ≥100
梁、拱、壳 ≤8 ≥75
> 8 ≥100
10
悬臂结构 ≥100
3 拆除非承重模板时,应保证其表面与棱角不受损伤;
4 对于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配件,侧模宜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底
模及支架不得在结构构件建立预应力前拆除;
5 模板拆除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损伤、污染相邻清水混凝土构件;
6 拆除后的模板应及时清理、修复,堆放整齐,损伤严重的模板不得重复
使用。
6.5.2 模板拆除时,应将模板轻轻撬离混凝土表面,确认模板与混凝土结构之间
无任何连接后,方可拆除模板。
11
7 钢筋工程
7.0.1 钢筋原材料及半成品、成品均应表面清洁、无浮锈、无片状或颗粒状老
锈,存放过程中应上盖下垫,避免雨水造成钢筋锈蚀或污染。
7.0.2 钢筋保护层垫块宜呈梅花形布置,颜色宜与混凝土表面颜色一致,并减小
与模板的接触面积。同一部位的垫块形状、尺寸应保持一致,布置均匀、间距
一致。
7.0.3 钢筋绑扎应满绑,扎丝的扎扣与尾端应朝向构件截面内侧。
7.0.4 定位钢筋的端头应涂刷防锈漆,并应套上与混凝土颜色接近的护套。
7.0.5 钢筋加工应考虑叠放位置和穿插顺序;应考虑钢筋接头形式、接头位置、
搭接长度、锚固长度对钢筋绑扎的影响;通长钢筋应考虑端头弯钩方向,保证
钢筋总长度、钢筋位置准确和保护层厚度。
7.0.6 钢筋下料及成型的首件产品应经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验收合格。
7.0.7 浇筑混凝土之前,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进行钢筋隐蔽工程验收。
7.0.8 钢筋绑扎前,先标识出对拉螺栓孔眼的位置,避免对拉螺栓与钢筋位置冲
突。
7.0.9 钢筋安装后应做好防雨雪冲淋、防污染、防变形的措施。
7.0.10 钢筋安装后应校正钢筋尺寸,避免触碰模板和对拉螺栓。
7.0.11 钢筋安装时,应综合考虑预应力管道和锚具位置与钢筋保护层厚度;为
避让预应力管道和锚具、预埋件,钢筋位置需要微调时,应满足保护层厚度的
要求。
7.0.12 预埋件品种、规格、数量、位置应准确,固定牢固,无锈蚀、无污染。
7.0.13 钢筋连接不宜在已搭设的模板上进行焊接施工。必须现场焊接时,应做
好保护措施。焊接过程中,不得损伤、污染模板。
7.0.14 当梁、柱、墙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 50mm 时,宜对保护层
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当在保护层内配置防裂、防剥落的钢筋网片时,网片钢
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5mm。
12
8 混凝土工程
8.1 混凝土配合比
8.1.1 配合比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清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和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 的规定外,还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环境条件和施工工艺等进行设计,并通
过计算、试配、试件检测和试浇筑等步骤确定;
2 清水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
计规范》TB 10005 和《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193 的有关规定。
8.1.2 混凝土配合比控制参数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混凝土中的最大氯离子含量为 0.06%,并不得采用含有氯盐配制的早强剂
及早强减水剂;
2 混凝土水胶比宜控制在 0.32~0.45 的范围内;
3 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宜降低低胶凝材料用量;
4 配制清水混凝土时,应掺入部分矿物掺合料,掺量宜符合下列要求:粉
煤灰不大于 30%,磨细矿渣粉不大于 40%,当采用两种或多种矿物掺合料复合
掺用时,混凝土中掺合料总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 60%,不同矿物掺合料
的掺量经试验确定;
5 混凝土用水量不宜超过 180kg/m3,混凝土施工前应根据骨料的实际含水
率调整拌合物的用水量;
6 用于混凝土中的外加剂掺量,应经试验确定,并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原
材料品质及时调整;
7 混凝土含气量应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满足
表 8.1.2 的规定。
表 8.1.2 混凝土含气量的最低限值
环境类别 环境作用等级 含气量 (%)
冻融环境 D1 4.0
13
D2 5.0
D3 5.0
D4 6.0
盐类结晶破坏环境 Y1 4.0
Y2 4.0
Y3 4.0
Y4 4.0
其他环境 — 2.0
注:环境类别参照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
10005 的有关规定。
8.2 混凝土制备与运输
8.2.1 清水混凝土制备宜自建搅拌站,采用商混站时,应使用专用料仓。
8.2.2 搅拌时间应根据配合比和搅拌设备情况通过试验确定,宜比普通混凝土延
长 20s~30s。
8.2.3 混凝土的计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8.2.3 的规定。
表 8.2.3 混凝土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
原材料品种 水泥(%) 骨料(%) 水(%) 外加剂(%) 掺合料(%)
每盘计量允许偏差 2 3 1 1 2
累计计量允许偏差 1 2 1 1 1
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是指每一运输车中各盘混凝土的每种材料计量和的偏差。
8.2.4 混凝土拌合物应颜色均匀,同一视觉范围内所用混凝土拌合物的制备环
境、技术参数应一致。
8.2.5 混凝土拌合物应工作性能优良,无离析泌水现象。在保证混凝土匀质性的
前提下,宜通过配合比设计、验证及样板施工,确定混凝土坍落度及坍落度损
失值。
8.2.6 混凝土拌合物的运输应采用专用运输车,装料前容器内应清洁、无积水。
8.2.7 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结束到施工现场使用不宜超过 90min,不得添加配合
比以外用水或外加剂。
8.2.8 进入施工现场的清水混凝土应逐车检查坍落度,不得有分层、离析等现
象。
14
8.3 混凝土浇筑
8.3.1 清水混凝土浇筑前应确保模板内清洁、无积水。
8.3.2 混凝土浇筑宜连续进行,每层浇筑高度不宜超过500mm;前后两次浇筑的
间隔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8.3.3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30℃。冬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不宜低
于10℃,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
8.3.4 新浇筑混凝土入模温度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表面温度的温差不得大于
15℃。与新浇筑混凝土接触的已硬化混凝土、钢筋和模板的温度不得低于
2℃。
8.3.5 混凝土浇筑应按样板构件试验确定的方法和工艺进行,如采用分层下料
时,宜使用专用标尺辅助控制。
8.3.6 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振捣棒触碰模板、钢筋,振捣应均匀,不得过振、欠
振、漏振。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表面的深度应大于 50mm。
8.3.7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减少砂浆的飞溅,并及时清理模板内侧的砂浆。
8.3.8 墙、柱浇筑时,宜先在根部铺厚度为 30mm~50mm 的同配合比水泥砂
浆,再浇筑混凝土。
8.3.9 门窗洞口的混凝土浇筑,应从洞口两侧对称下料、同时浇筑。
8.3.10 当构件交接部位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差异时,应在交界区域采取分隔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