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1. 080. 99 G 17 备案号:65323—2018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5388—2018
助燃剂
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
Burning accelerant-Titanium, iron, copper, carbon oxygen complex
2019-04-01实施
2018-10-22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 5388—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机化工分技术委员会(SAC/TC63/SC2)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安徽正洁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株洲宏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宏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吉前化工
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正华、王艳艳、徐振中、邓民惠、冯恩娟、杨东。
I
HG/T 5388—2018
助燃剂
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的分型、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用含有碳氧基基团的络合剂同氧化钛、氧化铁和氧化铜的纳米分散液进行络合反应, 形成的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16 化学试剂 沸点测定通用方法 GB/T 4472 —2011 化工产品密度、相对密度的测定 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8396 天然胶乳环法测定表面张力 GB/T 31097—2014 燃煤助燃剂助燃效果评价方法
3分型
助燃剂钛、铁、 铜碳氧基络合物的型号根据性能不同分为: a) I型:以助燃为主要功能的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 b) ⅡI型:助燃兼具固硫功能的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
4要求
4. 1 1外观:不透明液体。
2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产品应符合表1的要求。
4. 2
1
HG/T5388—2018
停产后又恢复生产; 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 e)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 f) 合同规定; g) 质量监督机构依法提出要求时。
c)
6. 2 2以同等质量的均匀产品为一批。 6.3按GB/T6680的规定采样,所采样品总量不得少于500g。将样品充分混匀后,分装于两个清洁、干燥、密封良好的玻璃瓶中,贴上标签,注明产品名称、批号、采样日期和采样者姓名。一瓶供检验,另一瓶保存备查。 6.4检验结果的判定按GB/T8170规定的修约值比较法进行。如果检验结果中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应重新自两倍量的包装单元中采样进行复检。重新检验的结果即使只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则整批产品为不合格。
7 标志、 包装、 运输和贮存
7.1标志 7. 1. 1 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产品包装容器上应涂有牢固的标志,其内容包括:
a) 生产厂名称; b)产品名称;
质量等级; d) 批号或生产日期; e) 净含量; f) 厂址; g) 本标准编号。
c)
7. 1. 2 每批出厂的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都应附有一定格式的质量合格证明,内容至少包括
a) 生产厂名称; b) 产品名称; c) 生产日期和/或批号; d) 产品质量检验结果或检验结论; e) 本标准编号。
7. 2 2包装
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用清洁、干燥、牢固的250L塑料桶包装,每桶净含量250kg,也可以根据用户要求采用其他包装形式。 7. 3 3运输
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在装卸及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撞击,避免破坏、外溢、污染、日晒雨淋,严禁烟火。 7. 4 4贮存
桶装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应贮存于干燥、通风的仓库内,附近不得有明火。
3
HG/T 5388—201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残碳下降百分比的测定
A.1方法提要
采用热重分析的方法,检测加和不加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的两种情况下对比煤炭燃烧后的残碳率。煤样在低于完全燃烧温度的高温下燃烧,在同一燃烧终温下,根据添加助燃剂钛、铁、 铜碳氧基络合物前后煤样燃烧的残碳量计算残碳差值,以残碳下降百分比作为评价助燃剂助燃效果的指标。其中,燃烧试验在热重分析仪上进行,煤样燃烧的残碳碳含量用元素分析仪测定
A. 2 试剂
A.2.1氩气:纯度为99.9%,含氧量小于0.01%。 A. 2.2 空气:纯度为99.9%,含氢量小于1%。
A. 3 仪器和设备
A.3.1热重分析仪(TA):称量精度为0.00001g;程序升温速率β能达到5℃/min~50℃/min的范围;温度25℃~1400℃,控温精度为士2℃。 A. 3. 2 元素分析仪:碳的检测范围为1%100%,精度为士0.5%。 A. 3.3 石英:直径20mm,高6mm。 A. 3. 4 铁盘:400mmX600mm。 A.3.5样品勺。 A.3.6 注射器:体积1mL;针头为5号。
A. 4 试样准备 A. 4. 1 煤样的制备
将实验用煤逐级破碎制备粒度小于3mm的样品,使其达到空气干燥状态。取其中(4士0.1)kg,采用二分器平分为两份,平铺于铁盘之中,编号待用。 A.4.2助燃剂掺混方法
添加方法按GB/T31097一2014中7.1.2执行,添加量设定为原煤质量的0.1%。 A.4.3评价用样品的制备
将A.4.2中添加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前后的两份样品均破碎至1mm,使其达到空气
4
HG/T5388—2018
干燥状态。缩分(100土1)g制成小于0.2mm的分析样,装袋编号待用。
A.5分析步骤 A.5.1确定燃烧终温 A.5.1.1设定热重分析仪的升温程序:初始温度:30℃;升温速率:30℃/min;进气流量:氩气(Ar)10mL/min,空气150mL/min;终温:1300℃。 A.5.1.2在空埚条件下按仪器的操作规程启动仪器,完成试验用基线。 A.5.1.3待仪器温度下降至30℃以下时,调取A.5.1.2中的基线,称取A.4.3中未添加助燃剂的煤样(0.025±0.0001)g,称准至0.00002g,平摊在埚中。 A.5.1.4按仪器的操作规程启动仪器,完成终温为1300℃的煤样燃烧实验,保存燃烧曲线。煤炭燃烧终温的计算按附录B进行。 A.5.2原煤残碳测试 A.5.2.1设定热重分析仪的升温程序:初始温度:30℃;升温速率:30℃/min;进气流量:氩气(Ar)10mL/min,空气150mL/min;终温:T。降温过程切换空气流量为氩气(Ar)20mL/min 以保护残碳至常温。 A. 5.2.2 在空埚条件下按仪器的操作规程启动仪器,完成试验用基线。 A.5.2.3待仪器温度下降到30℃以下时,调取A.5.2.2中的基线,称取未添加助燃剂的原煤(0.025士0.0001)g,称准至0.00002g,平摊在埚中。 A.5.2.4按仪器的操作规程启动仪器,完成终温为T的原煤燃烧试验。 A.5.2.5待仪器温度下降到30℃以下时,收集原煤残碳,重复10次平行试验,取10次试验取得的原煤残碳混合后,使用元素分析仪测定原煤残碳中的碳含量,记为Ca.T(原煤残碳)。 A.5.3煤样添加助燃剂后的残碳测试 A.5.3.1待仪器温度下降到30℃以下时,调取A.5.2.2中的基线,称取添加助燃剂的煤样(0.025 ±0.0001)g,称准至0.00002g,平摊在埚中。 A.5.3.2按仪器的操作规程启动仪器,完成终温为T的煤样燃烧试验。 A.5.3.3待仪器温度下降到30℃以下时,收集煤样燃烧的残碳,重复10次平行试验,取10次试验取得的残碳混合后,使用元素分析仪测定残碳中的碳含量,记为Ca.T(助燃剂残碳)。 A.6结果计算
以原煤煤样在燃烧终温下的残碳碳含量为基准,比较添加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的煤样在与对应的燃烧终温下的残碳下降百分比,作为助燃剂钛、铁、铜碳氧基络合物效果评价指标。
_C.,T(原煤残破)一Ca.,T(助剂残暖)×100 %
残碳下降百分比=
Cd.T(原煤残碳)
5
HG/T5388—201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煤炭燃烧终温的计算
B.11300℃下的燃烧曲线图绘制
按照A.5.1的规定完成1300℃下原煤煤样的燃烧实验, 保存生成的燃烧曲线。1300℃下原煤煤样燃烧曲线如图B.1所示,从图B.1中可读出样品燃烧剩余百分数 ((αT)与温度T的关系
100F 90F 80 70F
原煤煤样
TG
%/0 60
50 40 30F 20
10% 200 400 600 800 1 000 1 200
TrC
图B.11300℃下原煤煤样燃烧曲线
B. 2 燃烧终温参考值(T,)计算
以空干基灰分(Aad)的1.11倍作为确定燃烧温度的剩余百分数参考值,计算公式见式(B.1):
αT,=1.11Aad
... (B. )
式中: aT, 温度为T,时的样品燃烧剩余百分数,以%表示; Aad 试验煤样灰分空干基值,以%表示。 根据图B.1中αT与温度的关系,由计算出的αT,读取对应温度点Tb。
B. 3 燃烧终温的确定
根据T,确定原煤煤样的燃烧终温,接近T,且为50整数倍的温度点作为燃烧终温温度点(T)。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