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3.060.10
D 3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6730.52—2018 代替GB/T6730.52-—2004
铁矿石 钴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Iron ores--Determination of cobalt content-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ic method
(ISO 11533:2009,Iron .ores—Determination of cobalt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ic method,MOD)
2018-05-14发布
2019-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6730.52—2018
前 言
GB/T6730《铁矿石》分为几十个部分。 本部分为GB/T6730的第5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6730.52—2004《铁矿石钻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本部分与
GB/T6730.52--2004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钻含量的测定范围由“0.0006%~0.0700%”修改为“0.0007%~0.06%”; -“钻标准储备液”中增加了“或直接采用有效期内的有证标准物质进行配制”;将“重复性和允许差”修改为“精密度”,修改了精密度的表示方法;修改了分析值的验收C值的计算公式。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1533:2009《铁矿石钻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本部分与ISO11533:2009比较,存在下列结构性调整:
将ISO11533:2009的第4章中的试剂顺序进行了调整,将“4.9钻标准溶液”调整为本部分的 “4.9钻标准储备液”“4.10钻标准溶液A”和“4.11钴标准溶液B”;一将ISO11533:2009的5.3调整为本部分的5.5,并增加5.3和5.4; -将ISO11533:2009的5.3的“警示”调整到本部分的第7章; ISO11533:2009的7.3对应本部分的7.3,但增加了7.3.1和7.3.2。
本部分与ISO11533:2009比较,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部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增加引用了GB/T6379.1、GB/T6379.2、GB/T7728、GB/T8170、GB/T12807、
GB/T12808; 删除了ISO648;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6682代替了ISO3696;: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6730.1代替了ISO7764;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0322.1代替了ISO3082; ·用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2806代替了ISO1042。 “钻标准储备液”增加了“或直接采用有效期内的有证标准物质进行配制”。 仪器中增加了“聚四氟乙烯烧杯”和“分析天平”。 修改了精密度的表示方法。 修改了分析值的验收C值的计算公式。 修改了最终结果计算的表示。
本部分还进行了以下编辑性修改:
修改了标准名称;删除了ISO11533:2009的5.3原子吸收光谱仪中的警示和注以及附录B中的注2;删除了国际标准的资料性附录C“国际分析试验精密度数据”。
本部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铁矿石与直接还原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7)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I
GB/T 6730.52—2018
本部分起草人:徐志彬、赵超、吴楠、宋福、陈雪莲、王宇亮、王钊、赵常青、刘双龙,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6730.52—2004。
Ⅱ
GB/T 6730.52—2018
铁矿石钴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警示一 使用本部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部分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1.范围
GB/T6730的本部分规定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矿石中钻含量。 本部分适用于铁矿石、铁精矿、烧结矿和球团矿产品中钻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质量分数):
0.0007%~0.06%。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379.1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1部分:总则与定义 GB/T6379.2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的重
复性和再现性的基本方法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6682—2008,ISO3696:1987,MOD) GB/T6730.1铁矿石分析用预干燥试样的制备(GB/T6730.1-—2016,ISO7764:2006,IDT) GB/T7728冶金产品化学分析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则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10322.1.4 铁矿石取样和制样方法(GB/T10322.1—2014,ISO3082:2009,IDT) GB/T12806 实验室玻璃仪器单标线容量瓶(GB/T12806—2011,ISO1042:1998,NEQ) GB/T12807 实验室玻璃仪器分度吸量管 GB/T12808 实验室玻璃仪器单标线移液管
3.原理
试料用盐酸、硝酸、硫酸和氢氟酸分解,蒸发至近干,溶解后过滤。残渣经灼烧后,用氢氟酸除去二氧化硅并蒸发至近干。用碳酸钠熔融残渣,冷却后加盐酸浸取熔融物,残渣浸出液与主液合并。
试液用乙酸异丁酯萃取分离铁。蒸发调整试液体积,用硝酸酸化并稀释。 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上,把试液喷人空气-乙炔火焰中,于波长240.7nm或252.2nm处测量钻的吸
光度,在校准曲线上计算钻的质量分数。
4试剂和材料
分析中除另有说明外,仅使用认可的分析纯试剂和符合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或与其纯度相当的水。
GB/T6730.52—2018
4.1 无水碳酸钠。 4.2 盐酸,p约1.19g/mL。 4.3 硝酸,p约1.42g/mL。 4.43 氢氟酸,p约1.13g/mL。 4.5 乙酸异丁酯。 4.6. 盐酸,1十1。 4.7 硫酸,1十1。 4.8 钠底液。
将15g无水碳酸钠(见4.1)溶解于50mL水中,慢慢加人25mL盐酸(见4.2)并不断搅拌。加热煮沸至赶尽二氧化碳,冷却,稀释至250mL,混勾。 4.9钻标准储备液,1000μg/mL。
称取1.0000g金属钴(纯度≥99.5%),加入30mL盐酸(见4.2)和5mL硝酸(见4.3),加热溶解。 煮沸除去氮氧化物。冷却至室温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或直接采用有效期内的有证标准物质进行配制。 4.10钻标准溶液A,25μg/mL。
分取25.00mL钻标准储备液(见4.9)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4.11钻标准溶液B,200μg/mL。
分取50.00mL钻标准储备液(见4.9)至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5仪器
分析中除非特别说明,使用通常实验室仪器。单标线容量瓶、分度吸量管及单标线移液管应分别符合GB/T12806、GB/T12807和GB/T12808的规定。 5.1分液漏斗,100mL。 5.2铂,30mL。 5.3聚四氟乙烯(PTFE)烧杯,250mL。 5.4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5.5原子吸收光谱仪,配备空气-乙炔燃烧器、钻空心阴极灯。根据GB/T7728的规定,原子吸收光谱仪应满足下列要求:
a)最低灵敏度:在波长240.7nm时,4ug/mL的钻校准溶液的吸光度应不小于0.20;在波长
252.2nm时,32ug/mL的钻校准溶液的吸光度应不小于0.60。 b) 校准曲线的线性:用同样方法测定时,校准曲线顶部20%浓度范围的斜率值(表示为吸光度的
变化)与底部20%浓度范围的斜率值(表示为吸光度的变化)之比不应小于0.7。 c) 最低精密度:用最高浓度的校准溶液,测量10次吸光度,计算得到的标准偏差应不大于其吸光
度平均值的1.5%。用零校准溶液,测量10次吸光度,计算得到的标准偏差应不大于最高浓度校准溶液吸光度平均值的0.5%。
6取样和制样
6.1实验室试样
按照GB/T10322.1进行取制样,一般试样粒度应小于100μm。如试样中化合水或易氧化物含量较高时,其粒度应小于160μm。
注:化合水和易氧化物含量高的规定参见GB/T6730.1。 2
GB/T 6730.522018
6.2预干燥试样
充分混匀实验室试样,采用份样缩分法取样。按GB/T6730.1的规定,在105℃士2℃C温度下干燥试样,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备用。
7.分析步骤
警示一一应按照原子吸收光谱仪制造商的说明去点燃和熄灭空气-乙炔燃烧器,以避免可能的爆炸危险。在进行试料分解的操作过程中应带上有色护目镜。 7.1测定次数
按照附录A,对同一预干燥试样,至少独立测定两次。 注:“独立”是指再次及后续任何一次测定结果不受前面测定结果的影响。本分析方法中,此条件意味着在同一实
验室,由同一操作员使用相同的设备、按相同的测试方法,在短时间内对同一被测对象独立进行重复测定,包括采用适当的再校准。
7.2试料量
称取2.00g预干燥试样(见6.2),精确至0.0001g。试料称取应尽可能快以免再吸湿。 7.3空白试验和验证试验 7.3.1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所用试剂需取自同一试剂瓶。 7.3.2验证试验
随同试料分析同类型标准样品做验证试验。 7.4.测定 7.4.1试料的分解
将试料(见7.2)置于250mL聚四氟乙烯烧杯(见5.3)中,用少许水润湿,加人50mL盐酸(见4.2),盖上表面皿,在95℃~105℃加热1h,避免试液沸腾。加人5mL硝酸(见4.3)和0.5mL硫酸(见 4.7),在105℃加热15min。取下稍冷,移去表面皿,加入1mL氢氟酸(见4.4)。蒸发至近干后继续加热15min。加人20mL盐酸(见4.6),加热溶解可溶性盐,用水冲洗表面血和烧杯内壁。用中速滤纸(最大直径为11cm)过滤,将滤液收集至250mL聚四氟乙烯烧杯(见5.3)中。用带橡皮头的玻璃擦棒擦净烧杯内壁,用少许热盐酸(见4.6)清洗烧杯和滤纸及残渣至滤纸上黄色消失为止。再用热水彻底清洗,保留滤液。
如果在95℃加热1h后难溶残渣较多,可将加热温度升高至105℃左右继续加热,但应避免试液沸腾。 7.4.2残渣的处理
将7.4.1的残渣连同滤纸一起放在铂(见5.2)中,在电炉上烘干约20min。在600℃下使滤纸灰化30min,然后在850℃灼烧60min。冷却后加人5mL氢氟酸(见4.4)和0.5mL硫酸(见4.7),在 200℃电热板上加热蒸发至近干。加入300mg碳酸钠(见4.1)在高温炉中于900℃熔融30min,取出
3
GB/T6730.52—2018
冷却。加人10mL盐酸(见4.6),在电炉上加热溶解试样。 7.4.3滤液和洗液的处理
将7.4.1的滤液和洗液加热蒸发至5mL~10mL。加人20mL盐酸(见4.2),将7.4.2的残渣浸出液与之合并,用2mL盐酸(见4.6)冲洗埚。
试液全部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5mL~7mL盐酸(见4.6)冲洗烧杯,洗液也并入分液漏斗(见5.1)
中。加人25mL乙酸异丁酯(见4.5),充分振荡1min,静置分层,将下层水相放入250mL烧杯中直至水相剩余0.5mL。加人5mL盐酸(见4.2),通过阀门放出1mL。再次充分振荡30s,待分层后,将下层水相全部放入烧杯中。弃去含铁的有机相。
水相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2mL盐酸(见4.6)冲洗烧杯,按上述步骤重复萃取一次。 将烧杯中的水相加热蒸发至5mL左右。用5mL水冲洗烧杯内壁,加入5mL硝酸(见4.3),冷却
至室温,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7.4.4钴校准溶液的制备
根据试料中的钻含量制备适当的校准溶液。钻含量(质量分数)在0.0007%~0.0100%时,使用标准溶液A(见4.10);钻含量(质量分数)在0.0100%0.06%时,使用标准溶液B(见4.11)。
按表1分别移取0mL、2.00mL、4.00mL、6.00mL、8.00mL标准溶液A(见4.10)或标准溶液B (见4.11)至一组50mL容量瓶中。加人5mL钠底液(见4.8)、5mL硝酸(见4.3)和5mL盐酸(见 4.6),用水稀释至刻度并混匀。配制零校准溶液,移取5mL钠底液(见4.8)、5mL硝酸(见4.3)和5mL 盐酸(见4.6),用水稀释至刻度并混匀。
不同的仪器,钻的测定范围可能不同。仪器的灵敏度很高时,标准溶液的浓度可以缩小,但表1中钻的浓度应作相应调整。
表1校准溶液
溶液编号
钻标准溶液A(见4.10)/mL 钻标准溶液B(见4.11)/mL
钻的浓度/(μg/mL)
0 1 2 3 4 5 6 7 8
0 2.00 4.00 6.00 8.00
.0
0 1 2 3 4 8 16 24 32
2.00 4.00 6.00 8.00
7.4.5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校准
参照说明书正确安装燃烧器并点燃空气-乙炔火焰。燃烧器预热10min后,调整燃料流量和燃烧器位置,设置波长(钻的质量分数小于0.0100%时,波长为240.7nm;钻的质量分数在0.0100%~ 0.06%时,波长为252.2nm),按5.5的要求检查仪器工作状态。吸入水和最高浓度校准溶液至吸光度值稳定,用水的初始吸光度值调零。 7.4.6测量
按浓度递增的顺序,依次吸人空白试液、系列校准溶液和最终测试溶液,每个样品至少重复测定两
GB/T6730.52—2018
次,取平均值。将每个校准溶液的吸光度值减去零含量校准溶液的吸光度值,得到净吸光度值。将最终测试溶液的吸光度值减去空白试液的吸光度值得到最终测试溶液的净吸光度值。
以校准溶液的净吸光度值为纵坐标,钻浓度(见表1)为横坐标绘制校准曲线,根据试液的净吸光度值在校准曲线上计算相应试液中钻的含量。
8结果计算及其表示
8.1钻含量的计算
按式(1)计算试样中钻含量(质量分数)c,其数值以百分数表示。
pce×50
Wc= m×1000000 X100= 200Xm pco
(. 1)
式中: Wco 试样中钻的质量分数,%;
试液中钻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ug/mL);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pco m
8.2分析结果的一般处理 8.2.1精密度
本部分的精密度数据是ISO/TC102/SC2由6个国家的14个实验室对7个铁矿石样品进行国际共同分析试验结果,根据GB/T6379.1和GB/T6379.2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方法的精密度见表2。用于试验的试样参见附录B。
表2米 精密度函数关系式
钻含量(质量分数)/%
重复性限r r=0.0532X+0.0003
再现性限R R=0.101 8X+0.000 4
0.0007~0.06
注:X是两个分析结果的平均值(质量分数)。
8.2.2分析结果的确定
按附录A中步骤,根据式(1)计算独立重复测试的结果,与重复性限r进行比较,确定最终分析结果。 8.2.3实验室间精密度
实验室间精密度用以评价两个实验室报告的最终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两个实验室按照8.2.2中规定的相同步骤报告结果后,按式(2)计算:
μ1 +μ2
·( 2)
μ12
2
式中: μ1 实验室1报告的最终结果; μ2 实验室2报告的最终结果;
最终结果的平均值。
μ12
如果lμ1一μ2/≤R,两个实验室的最终结果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