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7.040.20 J 3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677—2018 代替GB/T5677—2007
铸件 射线照相检测
CastingsRadiographictesting
(ISO 4993:2015,Steel and iron castings—Radiographic testing,MOD)
2019-04-01实施
2018-09-17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5677—2018
目 次
前言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订货须知射线照相技术分级通则射线透照技术
2
3
6
8 底片评定
19
检测记录和报告附录A(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O4993:2015相比的结构变化情况附录B(规范性附录) 光学密度计定期核查方法附录C(资料性附录) 射线检测操作指导书附录D(资料性附录) 环形铸件最少透照次数的确定附录E(规范性附录) 焦点尺寸的计算
1
20 21
22
23
2
GB/T 5677—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5677一2007《铸钢件射线照相检测》,与GB/T5677一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标准名称修改为《铸件射线照相检测》;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增加了金属材料种类和各种铸造工艺方法(见第1章);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修改了订货须知(见第4章,2007版第3章);增加了射线照相技术分级(见第5章);
一增加了通则(见第6章);一增加了射线透照技术(见第7章);一增加了底片评定(见第8章);
增加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4993:2015《钢铁铸件射线照相检测》。 本标准与ISO4993:2015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SO4993:2015的
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SO4993:2015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GB/T23901.1、GB/T23901.2分别代替ISO19232.1、ISO19232.2; ·用GB/T12604.2代替ISO5576; ·用GB/T19348.1GB/T19348.2分别代替ISO11699-1、ISO11699-2; ·用GB/T9445代替ISO9712 ·用GB/T19802代替ISO5580; ·增加了另外6项引用文件;修改了范围、订货须知、工艺文件、一次透照最大区域、胶片和增感屏的选择、像质计的使用;
一增加了一些术语和定义、射线照相技术分级、设备与器材、曝光量、曝光曲线、底片质量、底片储
存、底片评定、检测记录与报告、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删除了ISO4993:2015中的验收评定标准。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标准名称修改为“铸件射线照相检测”。 本标准由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安徽应流集团霍山铸造有限公司、芜湖永裕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
天精密机械研究所、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天瑞集团铸造有限公司、青岛三合山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兴捷、张震、王朝辉、刘佳河、郑志勋、李来平、王汉超、陈辉、叶世中、董彦录、 阿拉腾、刘军、张海勋、李明波、穆建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5677—1985,GB/T5677—2007。
I
GB/T5677—2018
铸件 射线照相检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X射线和丫射线照相胶片法检测铸件的订货须知、射线照相技术分级、通则、射线
透照技术、底片评定、检测记录与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钢、铜及铜合金、镍及镍合金、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和各种铸造工艺方法生产的铸件的射线检测,对其他金属材料铸件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9445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9445—2015,ISO9712:2012,IDT) GB/T11533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12604.2无损检测 术语射线照相检测(GB/T12604.2—2005,ISO5576:1997,IDT) GB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T19348.1 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 第1部分: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系统的分类
(GB/T19348.1—2014,ISO11699-1:2008,MOD)
GB/T19348.2 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 第2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
(GB/T19348.2—2003,ISO11699-2:1998,IDT)
GB/T19802 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 最低要求(GB/T19802—2005,ISO5580:1985, IDT)
GB/T 23901.1 无损检测 射线照相底片像质 第1部分:线型像质计 像质指数的测定 (GB/T23901.1—2009.ISO19232—1:2004.IDT)
GB/T23901.2无损检测 射线照相底片像质 第2部分:阶梯孔型像质计 像质指数的测定 (GB/T23901.2—2009,ISO19232-2:2004,IDT)
GB/T23910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金属增感屏 GBZ98放射工作从业人员健康标准 GBZ117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 GBZ132工业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
3术语和定义
GB/T12604.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称厚度 nominal thickness
母材的公称壁厚,不考虑偏差。
1
GB/T5677—2018
3.2
透照厚度 Epenetratedthickness w 射线透照方向上的母材公称厚度。多壁透照时,穿透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
3.3
工件至胶片距离 object-to-filmdistance b 沿射线束中心线测出的射线源侧被检工件表面至胶片间的距离,
3.4
射线源尺寸 source size d 射线源的有效焦点尺寸。
3.5
焦距 source-to-filmdistance F 沿射线束中心线测出的射线源至胶片间的距离
3.6
射线源至工件距离 source-to-object distance f 沿射线束中心线测出的射线源至射线源侧被检工件表面间的距离。
4订货须知
4.1 应在询价和合同中注明射线检测所涉及到如射线技术等级、检测部位及验收标准等相关信息。 4.2无法进行射线检测的复杂结构铸件区域,应在射线检测前双方协商确定注明;若使用其他无损检测方法,需经过双方商定。平面型缺陷可以用适当的射线检测结合其他无损检测方法,附加的无损检测需经过双方商定, 4.3对不要求做射线检测的铸件不应由于后序的射线检测结果不合格而判定为不合格。同时,初始射线检测验收之后进行复检,此复检的方法若与当初合同规定不同,或经过机加铸件厚度减少50%或以上,铸件不应按复检的结果判定。
射线照相技术分级
5
5.1 射线照相技术分为两个等级:
-A级:基本技术; —B级:优化技术。 射线照相技术等级选择,应符合相关标准、设计图样、技术条件的规定。在无特殊要求时,一般应选
用A级技术。A级技术不能满足检测要求时,应选用B级技术。 5.2当B级技术规定的透照条件(如射线源至工件的距离)无法实现时,经合同各方商定,也可选用A 级技术规定的透照条件。此时灵敏度的损失可通过提高底片最小黑度至3.0或选用较高级别的胶片来补偿,若补偿后灵敏度达到了B级技术的规定,可视为按B级条件检测。
2
GB/T 5677—2018
6通则
6.1检测人员
6.1.1检测人员应按照GB/T9445或其他相关标准要求,并持有相应考核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检测人员的资格各方应一致认可。 6.1.2检测人员的健康应符合GBZ98的规定,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书。 6.1.3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每年应检查一次视力,测试方法应符合GB/T11533的规定。
6.2设备与器材 6.2.1 射线装置 6.2.1.1 X射线由X射线机或加速器产生 6.2.1.2 射线由Co60、Ir192、Se75、Yb169、Tm170源等产生。 6.2.2 密度计 6.2.2.1 密度计的最大可测值应不低于4.5,测量精度误差不超过士0.05。 6.2.2.2 密度计首次使用前应核查,应至少每6个月核查一次,核查方法可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核查后应填写记录。 6.2.3标准密度片
标准密度片应至少包括8个黑度基准(高、中、低),能覆盖0.3~4.5黑度范围,应至少每两年送计量部门检定一次。 6.2.4观片灯
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19802的规定。 6.2.5胶片 6.2.5.1胶片系统类别应与GB/T19348.1一致,即C1~C6,C1为最高级别,C6为最低级别,胶片系统特性指标见表1。 6.2.5.2 使用中胶片的灰雾度,当选用A级技术时不应高于0.35,当选用B级技术时不应高于0.25。 6.2.5.3 胶片处理方法、设备和化学药剂应按照GB/T19348.2的规定,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片进行测试和控制。不得使用超过规定有效期的胶片,胶片保存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分别控制在5℃~25℃和30%~60%,并应避免受任何电离辐射的照射。
表1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主要特性指标
(梯度/颗粒度)最小值(G/p)min
颗粒度最大值(cp)ma
梯度最小值(Gia) D=2.0
胶片系统类别 C1
D=4.0 7.5
D=2.0 0.018
D=2.0 300
4.5
3
GB/T 5677—2018
表1(续)
(梯度/颗粒度)最小值(G/αp)mi
颗粒度最大值(αp)ma
梯度最小值(Gmia) D=2.0
胶片系统类别
D=4.0 7.4 6.8 6.8 6.4 5.0
D=2.0 0.020 0.023 0.028 0.032 0.039
D=2.0 230 180 150 120 100
C2 C3 C4 C5 C6 注:表中的黑度D均指不包括灰雾度的净黑度
4.3 4.1 4.1 3.8 3.5
6.2.6增感屏
射线检测应使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增感屏应符合GB/T23910的要求,应平整、无划伤、无污物。 6.2.7像质计
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GB/T23901.1的规定,孔型像质计型号和规格应符合 GB/T23901.2的规定。像质计材料的吸收系数应尽可能接近或等同于被检材料的吸收系数,任何情况下不能高于被检材料的吸收系数。 6.2.8暗室 6.2.8.1暗室的温度应控制在18℃~25℃,设有通风装置,分为“干区”与“湿区”,“干区”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0%~60%。 6.2.8.2应根据胶片供应商的推荐,使用安全红灯和红灯滤光片,安全红灯的安全性一般每年检查次,当更换灯泡或滤光片时,应同时进行安全性检查。简易的检查方法为:切一条胶片,放在平时切包装胶片距安全红灯最近的位置上,一半用黑纸遮挡,另一半暴露在安全红灯下,暴露时间不少于切包装胶片所需的最长时间,然后,按实际使用的程序进行暗室处理,测量两边的黑度值,其差值应不高于0.05。 6.2.9射线防护
射线照相的辐射防护应遵循GB18871、GBZ117、GBZ132的规定。 6.3 工艺文件 6.3.1 除非协议或合同中有特殊规定,应按照书面工艺文件进行射线检测,合同双方应商定书面工艺文件的具体要求。工艺文件包括工艺规程和操作指导书。 6.3.2 :工艺规程应由3级人员编制,工艺规程中应至少包含如下内容:
a) 适用范围; b) 设备仪器及材料; c) 射线照相技术等级; d) 透照技术; e) 透照方式; 4
ICS 77.040.20 J 3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677—2018 代替GB/T5677—2007
铸件 射线照相检测
CastingsRadiographictesting
(ISO 4993:2015,Steel and iron castings—Radiographic testing,MOD)
2019-04-01实施
2018-09-17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5677—2018
目 次
前言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订货须知射线照相技术分级通则射线透照技术
2
3
6
8 底片评定
19
检测记录和报告附录A(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O4993:2015相比的结构变化情况附录B(规范性附录) 光学密度计定期核查方法附录C(资料性附录) 射线检测操作指导书附录D(资料性附录) 环形铸件最少透照次数的确定附录E(规范性附录) 焦点尺寸的计算
1
20 21
22
23
2
GB/T 5677—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5677一2007《铸钢件射线照相检测》,与GB/T5677一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标准名称修改为《铸件射线照相检测》;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增加了金属材料种类和各种铸造工艺方法(见第1章);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修改了订货须知(见第4章,2007版第3章);增加了射线照相技术分级(见第5章);
一增加了通则(见第6章);一增加了射线透照技术(见第7章);一增加了底片评定(见第8章);
增加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4993:2015《钢铁铸件射线照相检测》。 本标准与ISO4993:2015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SO4993:2015的
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SO4993:2015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GB/T23901.1、GB/T23901.2分别代替ISO19232.1、ISO19232.2; ·用GB/T12604.2代替ISO5576; ·用GB/T19348.1GB/T19348.2分别代替ISO11699-1、ISO11699-2; ·用GB/T9445代替ISO9712 ·用GB/T19802代替ISO5580; ·增加了另外6项引用文件;修改了范围、订货须知、工艺文件、一次透照最大区域、胶片和增感屏的选择、像质计的使用;
一增加了一些术语和定义、射线照相技术分级、设备与器材、曝光量、曝光曲线、底片质量、底片储
存、底片评定、检测记录与报告、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删除了ISO4993:2015中的验收评定标准。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标准名称修改为“铸件射线照相检测”。 本标准由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安徽应流集团霍山铸造有限公司、芜湖永裕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
天精密机械研究所、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天瑞集团铸造有限公司、青岛三合山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兴捷、张震、王朝辉、刘佳河、郑志勋、李来平、王汉超、陈辉、叶世中、董彦录、 阿拉腾、刘军、张海勋、李明波、穆建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5677—1985,GB/T5677—2007。
I
GB/T5677—2018
铸件 射线照相检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X射线和丫射线照相胶片法检测铸件的订货须知、射线照相技术分级、通则、射线
透照技术、底片评定、检测记录与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钢、铜及铜合金、镍及镍合金、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和各种铸造工艺方法生产的铸件的射线检测,对其他金属材料铸件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9445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9445—2015,ISO9712:2012,IDT) GB/T11533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12604.2无损检测 术语射线照相检测(GB/T12604.2—2005,ISO5576:1997,IDT) GB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T19348.1 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 第1部分: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系统的分类
(GB/T19348.1—2014,ISO11699-1:2008,MOD)
GB/T19348.2 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 第2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
(GB/T19348.2—2003,ISO11699-2:1998,IDT)
GB/T19802 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 最低要求(GB/T19802—2005,ISO5580:1985, IDT)
GB/T 23901.1 无损检测 射线照相底片像质 第1部分:线型像质计 像质指数的测定 (GB/T23901.1—2009.ISO19232—1:2004.IDT)
GB/T23901.2无损检测 射线照相底片像质 第2部分:阶梯孔型像质计 像质指数的测定 (GB/T23901.2—2009,ISO19232-2:2004,IDT)
GB/T23910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金属增感屏 GBZ98放射工作从业人员健康标准 GBZ117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 GBZ132工业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
3术语和定义
GB/T12604.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称厚度 nominal thickness
母材的公称壁厚,不考虑偏差。
1
GB/T5677—2018
3.2
透照厚度 Epenetratedthickness w 射线透照方向上的母材公称厚度。多壁透照时,穿透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
3.3
工件至胶片距离 object-to-filmdistance b 沿射线束中心线测出的射线源侧被检工件表面至胶片间的距离,
3.4
射线源尺寸 source size d 射线源的有效焦点尺寸。
3.5
焦距 source-to-filmdistance F 沿射线束中心线测出的射线源至胶片间的距离
3.6
射线源至工件距离 source-to-object distance f 沿射线束中心线测出的射线源至射线源侧被检工件表面间的距离。
4订货须知
4.1 应在询价和合同中注明射线检测所涉及到如射线技术等级、检测部位及验收标准等相关信息。 4.2无法进行射线检测的复杂结构铸件区域,应在射线检测前双方协商确定注明;若使用其他无损检测方法,需经过双方商定。平面型缺陷可以用适当的射线检测结合其他无损检测方法,附加的无损检测需经过双方商定, 4.3对不要求做射线检测的铸件不应由于后序的射线检测结果不合格而判定为不合格。同时,初始射线检测验收之后进行复检,此复检的方法若与当初合同规定不同,或经过机加铸件厚度减少50%或以上,铸件不应按复检的结果判定。
射线照相技术分级
5
5.1 射线照相技术分为两个等级:
-A级:基本技术; —B级:优化技术。 射线照相技术等级选择,应符合相关标准、设计图样、技术条件的规定。在无特殊要求时,一般应选
用A级技术。A级技术不能满足检测要求时,应选用B级技术。 5.2当B级技术规定的透照条件(如射线源至工件的距离)无法实现时,经合同各方商定,也可选用A 级技术规定的透照条件。此时灵敏度的损失可通过提高底片最小黑度至3.0或选用较高级别的胶片来补偿,若补偿后灵敏度达到了B级技术的规定,可视为按B级条件检测。
2
GB/T 5677—2018
6通则
6.1检测人员
6.1.1检测人员应按照GB/T9445或其他相关标准要求,并持有相应考核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检测人员的资格各方应一致认可。 6.1.2检测人员的健康应符合GBZ98的规定,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书。 6.1.3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每年应检查一次视力,测试方法应符合GB/T11533的规定。
6.2设备与器材 6.2.1 射线装置 6.2.1.1 X射线由X射线机或加速器产生 6.2.1.2 射线由Co60、Ir192、Se75、Yb169、Tm170源等产生。 6.2.2 密度计 6.2.2.1 密度计的最大可测值应不低于4.5,测量精度误差不超过士0.05。 6.2.2.2 密度计首次使用前应核查,应至少每6个月核查一次,核查方法可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核查后应填写记录。 6.2.3标准密度片
标准密度片应至少包括8个黑度基准(高、中、低),能覆盖0.3~4.5黑度范围,应至少每两年送计量部门检定一次。 6.2.4观片灯
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19802的规定。 6.2.5胶片 6.2.5.1胶片系统类别应与GB/T19348.1一致,即C1~C6,C1为最高级别,C6为最低级别,胶片系统特性指标见表1。 6.2.5.2 使用中胶片的灰雾度,当选用A级技术时不应高于0.35,当选用B级技术时不应高于0.25。 6.2.5.3 胶片处理方法、设备和化学药剂应按照GB/T19348.2的规定,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片进行测试和控制。不得使用超过规定有效期的胶片,胶片保存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分别控制在5℃~25℃和30%~60%,并应避免受任何电离辐射的照射。
表1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主要特性指标
(梯度/颗粒度)最小值(G/p)min
颗粒度最大值(cp)ma
梯度最小值(Gia) D=2.0
胶片系统类别 C1
D=4.0 7.5
D=2.0 0.018
D=2.0 300
4.5
3
GB/T 5677—2018
表1(续)
(梯度/颗粒度)最小值(G/αp)mi
颗粒度最大值(αp)ma
梯度最小值(Gmia) D=2.0
胶片系统类别
D=4.0 7.4 6.8 6.8 6.4 5.0
D=2.0 0.020 0.023 0.028 0.032 0.039
D=2.0 230 180 150 120 100
C2 C3 C4 C5 C6 注:表中的黑度D均指不包括灰雾度的净黑度
4.3 4.1 4.1 3.8 3.5
6.2.6增感屏
射线检测应使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增感屏应符合GB/T23910的要求,应平整、无划伤、无污物。 6.2.7像质计
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GB/T23901.1的规定,孔型像质计型号和规格应符合 GB/T23901.2的规定。像质计材料的吸收系数应尽可能接近或等同于被检材料的吸收系数,任何情况下不能高于被检材料的吸收系数。 6.2.8暗室 6.2.8.1暗室的温度应控制在18℃~25℃,设有通风装置,分为“干区”与“湿区”,“干区”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0%~60%。 6.2.8.2应根据胶片供应商的推荐,使用安全红灯和红灯滤光片,安全红灯的安全性一般每年检查次,当更换灯泡或滤光片时,应同时进行安全性检查。简易的检查方法为:切一条胶片,放在平时切包装胶片距安全红灯最近的位置上,一半用黑纸遮挡,另一半暴露在安全红灯下,暴露时间不少于切包装胶片所需的最长时间,然后,按实际使用的程序进行暗室处理,测量两边的黑度值,其差值应不高于0.05。 6.2.9射线防护
射线照相的辐射防护应遵循GB18871、GBZ117、GBZ132的规定。 6.3 工艺文件 6.3.1 除非协议或合同中有特殊规定,应按照书面工艺文件进行射线检测,合同双方应商定书面工艺文件的具体要求。工艺文件包括工艺规程和操作指导书。 6.3.2 :工艺规程应由3级人员编制,工艺规程中应至少包含如下内容:
a) 适用范围; b) 设备仪器及材料; c) 射线照相技术等级; d) 透照技术; e) 透照方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