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_13.300 A 8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6700.8—2018
化学品 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指导第8部分: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介质中的转化/溶解指导
ChemicalsGuidance on hazard classification tothe aquatic environment-
Part 8:Guidance on transformation/dissolution of metals and metal compounds inaqueousmedia
2019-01-01实施
2018-09-17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6700.8—2018
前言
GB/T36700《化学品 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指导》分为以下8个部分:
第1部分:导言;第2部分:统一分类方法;第3部分:水生毒性;第4部分:降解; -第5部分:生物富集;第6部分: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第7部分: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分类;第8部分: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介质中的转化/溶解指导。
本部分为GB/T36700的第8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出人境检验检疫局、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
中心、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峰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国石安康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澄星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温劲松、卢玲、柯韵徽、韩芳、张蕾、卡学东、王馨晨、马嘉乐、孙昊、刘洪英、 曹梦然、周庆云。
I
GB/T 36700.8—2018
引言
GB/T36700的本部分就如何进行转化/溶解试验给予了指导,其目的是对标准实验室条件下,在代表自然界常见环境状况的水介质中,测定金属和微溶金属化合物形成离子和金属可溶性物的速率和程度。测定结果可用于评价急性和慢性水生毒性。比较在标准水介质中转化或溶解产生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通过金属盐溶液得到的标准生态毒性数据(急性和慢性毒性值),可对金属和微溶金属化合物的急性和慢性水生毒性作出分类。利用所得结果进行水生环境危害分类的方法,可参见GB/T36700.7。
Ⅱ
GB/T36700.8—2018
化学品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指导第8部分: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介质中的转化/溶解指导
1范围
GB/T36700的本部分规定了测定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介质中转化/溶解试验方法的基本原理、 试验物质信息、设备和试剂、试验准备、试验条件、试验过程以及试验结果的处理和试验报告。
本部分适用于化学品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涉及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介质中转化/溶解试验的指导。 本部分不适用于有机金属化合物。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125大型强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ASTME729-96用鱼、大型无脊椎动物和两栖动物进行剧毒毒性试验的标准指南(Standard
guide for conducting acute toxicity tests on test materials with fishes,macroinvertebrates,and am phibians)
3原理
3.1概述
在某一pH值缓冲液中搅拌不同量的待试物质,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取样分析,以确定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共有两种试验类型,分别是筛选试验和完全试验。筛选试验是在单一浓度下进行的试验,为了筛选出那些由于发生分解或快速转化,使得它们的生态毒性潜力与溶解态难以分辨的化合物。完全试验的目的是确定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不同的水溶液下,在一定时间后的溶解或转化水平。
3.2筛选试验
对于微溶金属化合物,通过测定溶解极限来确定金属的最大溶解度,或根据转化/溶解筛选试验确定。将市售具有最小典型粒径的微溶金属化合物,以100mg/L的单一试验载荷加到水中。经过24h 持续搅拌,测定金属离子的浓度。 3.3完全试验 3.3.1将块状和/或粉状试验物质,以1mg/L、10mg/L和100mg/L三种不同试验载荷加入到水中,通过测定7关转化/溶解试验后的金属离子浓度确定短期转化/溶解试验终点;通过测定1mg/L单一试验载荷的28天转化/溶解试验后的金属离子浓度确定长期转化/溶解试验终点。如果预期落解金属物质不会大量释放,试验载荷可只选用100mg/L。要使用不会导致颗粒物磨损的搅拌方法进行测试。 3.3.2pH值对转化/溶解有显著影响,因此筛选试验和完全试验都应在可获得最大金属离子浓度的
1
GB/T36700.8—2018
5.4缓冲溶液。表1给出了不同pH值缓冲体系的化学成分推荐值,以及试验容器中的CO浓度值,可根据试验条件要求选择合适的缓冲体系。pH值为8的缓冲体系可通过水与空气的自然平衡建立。 如果所使用的缓冲液对产物形成和转化率影响很小,其他等效缓冲体系也可以使用。
6仪器设备
6.1长颈瓶:不小于3L。 6.2封闭式玻璃样品瓶:依次进行预清洗、酸洗(比如盐酸)和去离子水冲洗。 6.3容器:1L或2L反应罐,应有足够容量,以防止液体在搅拌过程中溢出。如需采用空气缓冲方法(pH值等于8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应加大容器顶部空间/液体比例(如在2.8L长颈瓶内装1L介质),以增加介质的空气缓冲能力。 6.4搅拌设备:轨道式振荡器、径向叶轮、实验室振荡器或等效设备。径向叶轮由一根钢轴和装在轴上的两个固定式丙烯叶片组成,钢轴直径为8mm,长度为350mm,表面覆有聚氯乙烯包层;叶片宽度为40mm,长度为15mm。 6.5过滤器:0.2μm针头滤膜或离心式固-液分离器,用前应至少冲洗三次。当金属离子会吸附到针头滤膜上,并且搅拌会形成悬浮物时使用离心式固-液分离器。 6.6控温装置:可将反应罐的温度控制在20℃~23℃(士1.5℃)范围内的装置,如恒温培养箱或水浴装置。 6.7振荡器:轨道式振荡器或实验室振荡器。 6.8注射器。 6.9自动吸液器。 6.10pH计:精度士0.2pH单位。 6.11带温度显示的溶解氧测定计。 6.12温度计或热电偶。 6.13金属分析设备:如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最低检测限(LOQ)应低于慢性生态毒性最低参考值的五分之一。
7试验准备
7.1测定条件记录
采用的测定方法检测限应低于相应的慢性毒性值,应记录出以下条件: a)分析方法的检测限和定量限; b)线性范围; c) 包括转化介质在内的对照试验(可在试验过程中进行); d) 转化介质对溶解金属离子的基体效应; e) 转化试验完成后的物料平衡(%); f): 分析方法的复现性; g)金属离子在过滤器上的吸附特性(如果使用过滤器将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与固态进行分离)。
7.2适当的溶解介质pH值的确定
如缺乏可供使用的文献数据,则应进行初步筛选试验,以确保试验是在可使转化/溶解率最大化的 pH值条件下进行的。
3
GB/T36700.8—2018
氧浓度。在加人固体之前,从试验介质中至少采集2个10mL~15mL样本,并测量溶解金属浓度作为参比值。 9.1.2将金属化合物投人试验容器内,试验载荷为100mg/L,然后盖上试验容器盖,并进行快速而剧烈的搅拌。经过24h搅拌后,在每个试验容器内进行pH值、温度和溶解氧浓度测量,并用注射器从每个试验容器内采集2个~3个溶液样本。然后按8.5叙述的方法进行过滤,再用1%硝酸进行酸化处理,并分析溶液中的溶解态金属的总浓度。
9.2完全试验
9.2.1重复9.1.1所述步骤。 9.2.2对于7天试验,按7.3的要求确定试验容器数量,将试验物质分别按1mg/L、10mg/L和 100mg/L的试验载荷,加人到装有水介质的试验容器内。然后将试验容器密封,并按7.3.3叙述的方法进行搅拌。如需进行28天试验,并且7天和28天试验都选择了相同的pH值,负荷量为1mg/L的试验可延续到28天。然而,由于7天试验只在pH值大于或等于6的条件下进行,因此,需要另外进行 28天试验,以覆盖5.5~6的pH值范围。同时应进行空白对照试验。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比如2h、 6h、1天、4天和7天),测量每个试验容器内的温度、pH值和溶解氧浓度,并用注射器从每个试验容器内至少采集两个样本(10mL15mL)。按8.5叙述的方法进行过滤后再对溶液进行酸化处理并测定。 在第一个24天过后,加入与采集样本等体积的新介质,以补足溶液体积。在随后采样后重复上述步骤。 最大样本提取总体积,不应超过原始试验溶液体积的20%。当连续3次测定的溶解态金属总浓度数据差异不超过15%时,即可停止试验。10mg/L和100mg/L试验载荷的最长试验时间为7天(短期试验),1mg/L试验载荷的最长试验时间为28天(长期试验)。
10 试验结果的处理
10.1筛选试验
计算24h溶解态金属平均浓度(在置信区间内)。 10.2完全试验:确定转化/溶解程度 10.2.1短期试验
将不同的短期(7天)试验中测定的溶解态金属浓度值,按时间坐标绘制成曲线,即可确定转化/溶解动力模型。下列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描述转化/溶解曲线:
a)线性关系见式(1):
...(1)
C,=C。十kt
式中: C,一一t时间的溶解态金属总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C。一一时间t=0时的初始溶解态金属总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k—线性速率常数,单位为毫克每升天[mg/(L·d)]; t时间,单位为天(d)。
b)一阶模型见式(2):
...(2)
C, =A(1- e-)
式中: C,一t时间的溶解态金属总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A一一表观平衡时的极限溶解态金属浓度(常数),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