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27.200 P49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3841.1-2017
制冷系统节能运行规程第1部分:氨制冷系统
Specification for energy-efficient operation of refrigerating system-
Part 1: Ammonia refrigerating system
2017-12-01实施
2017-05-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3841.1—2017
前言
GB/T33841《制冷系统节能运行规程》拟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第1部分:氨制冷系统;一第2部分:多能源制冷(供热)系统:一第3部分:余热回收系统:一第4部分:蒸发式制冷系统本部分为GB/T33841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全国能量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59)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集美大学、中国制冷学会、天津商业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大连冷冻机股
份有限公司、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新世界制冷工业有限公司、大连海洋大学、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工业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建一、杨一凡、申江、成建宏、王志强、焦玉学、李军、高兴、唐俊杰、李红旗。
H
GB/T33841.1—2017
制冷系统节能运行规程第1部分:氢制冷系统
1范围
GB/T33841的本部分规定了氨制冷系统运行调节、维护和管理节能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以氨为制冷剂的蒸气压缩式直接制冷系统或间接制冷系统。采用其他制冷剂的压缩
式制冷系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12497 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 GB/T12723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 GB/T13462 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 GB/T15587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18517 制冷术语 GB/T28009 冷库安全规程 GB/T30134 冷库管理规范 GB50072 冷库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185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制冷refrigeration 用人工的方法,在一定时间内从一个物体或系统中移去热量而使其低于周围环境温度并维持低温
的过程。 3.2
制冷量refrigerating capacity 在规定工况下,单位时间内从被冷却的物质或空间中移去的热量。
3.3
制冷装置refrigeratingplant 制冷设备与耗冷设备的总称。包括机组、附件、控制设备、耗冷设备及围护结构。
3.4
隔热thermal insulation 使用热阻较高的材料或结构以减少热量传递的措施。
1
GB/T33841.1—2017
3.5
负荷load 制冷系统或者设备单位时间所接受到或传出去的热量。
3.6
融霜defrosting 从蒸发器冷却表面上融去冰霜的过程。
3.7
经济器economizer 在离心式,螺杆式等制冷机组中,将级间节流后生成的闪发蒸气引至相应级中压缩,以提高机组性
能的设备。 3.8
单位产品耗电量 power consumption of unit product 制冷系统在稳定运行状态下,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电量。
4基本要求
4.1管理基本要求 4.1.1能源管理体系 4.1.1.1用户应按照GB/T15587的要求,建立能源管理制度、完善组织机构、落实管理职责。 4.1.1.2用户应按照GB17167的要求,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开展能源管理活动。 4.1.1.3用户应按照GB/T2589.GB/T12723的要求和行业规定,对主要耗能设备和工序的实际用能、单位产品能源消耗进行分项计量、统计和核算。并且,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及时修订能源消耗定额,定期统计和核算单位产品耗电量。 4.1.2人员管理 4.1.2.1用户应按照-GB/T28009.GB/T30134的要求,配备操作、管理人员,并确保其具备节能操作基础知识与意识。 4.1.2.2用户应对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定期节能技术培训、考核,并建立相关资料档案。 4.1.3规章制度 4.1.3.1用户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制冷系统和设备操作规程。 4.1.3.2用户应建立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遵守。 4.1.3.3用户应做好制冷系统的日常运行记录和能耗记录,并长期保存。 4.1.3.4用户应对制冷系统的运行状况、设备的完好程度、能耗状况、节能改进措施等进行季度、年度运行分析和评价,并形成书面文件。 4.1.3.5用户在实施制冷系统节能改造前,宜对实施结果予以量化约束,确保实施结果。 4.1.3.6用户宜建立全员参与的能源管理、安全生产和节能激励奖惩制度。 4.1.4 技术资料管理 4.1.4.1 制冷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验收,检测,设备维修及各种设备资料等文件,应完整并长期保存。 4.1.4.2 制冷系统各运行管理记录应齐全、准确、清楚,包括主要设备运行记录、运行值班记录、交接班
2
GB/T33841.1—2017
5.5制冷系统运行宜采用自动节能运行程序控制。 5.6在满足被制冷对象的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系统蒸发温度。针对被制冷对象的初始温度与终结温度差别大的情况,宜分时段确定蒸发温度控制值。 5.7制冷系统运行应尽量降低冷凝压力。冬季运行时,应控制适宜的冷凝压力,防止因压力过低出现运行不稳定的情况。 5.8在保证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宜在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段进行制冷操作。 5.9在冷却(含预冷)加工过程中,初始降温阶段,蒸发温度运行设定值宜高于设计值,后一阶段再控制其在设计值运行。 5.10在冻结加工过程中,如系统分别配置高、低压制冷压缩机,当冷凝压力与蒸发压力之比小于8时,宜采用单级压缩运行,大于或等于8时再采用双级压缩运行。 5.11对于间接制冷系统,应注意调节载冷剂的流量,使之处于所需要的最低流量。对于流量需要调节的系统,宜采用变流量(变频调速)泵。 5.12载冷剂选配应满足降温工艺要求,并尽可能地选用比热容大,黏度小,密度低的载冷剂。 5.13应根据制冷压缩机使用说明书及系统蒸发温度选择适宜的冷冻油。
6制冷设备节能运行
6.1制冷压缩机 6.1.1制冷压缩机宜采用自动能级运行方式。当系统处于非自动运行状态时,操作人员应熟悉每台压缩机的制冷能力及随工况变化的规律,按照6.1.2~6.1.8的规定及时调节。 6.1.2应合理选配投人运行的压缩机。应根据制冷对象的热负荷,合理选配投人运行的压缩机,使压缩机的制冷量与蒸发器的负荷相匹配。 6.1.3投人运行的压缩机台数应尽可能少。多台压缩机并联运行应尽量以压缩机的台数为能量调节单元,使每台压缩机处于高能效比运行状态。并应充分考虑压缩机(机组)容量的大小搭配组合,针对负荷变化需要投人相应制冷压缩机组合。 6.1.4多台压缩机并联的制冷系统宜将其中一台配置变速调节。在低负荷时,选用该压缩机进行变速调节运行。 6.1.5采用双级压缩制冷系统时,应控制在最佳中间压力运行。 6.1.6对于内容积比可调的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应根据工作压力和设备运行推荐值及时调节内容积比:对于内容积比无法调节的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应根据运行频率最大的实际工况,选配适宜容积比的滑阀。 6.1.7压缩机的油压。油温应根据设备要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油压油温过高增加不必要的能耗。 6.1.8对于带经济器的螺杆式制冷压缩机,运行时经济器应处于工作状态,并应合理调节经济器的供液量,使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 6.2冷凝器 6.2.1应根据冷凝压力和环境温度变化,按照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消耗的总电能最少的原则控制冷凝器运行。在制冷系统处于低负荷运行时,冷凝器系统的水泵和风机应根据系统配置情况,进行节能优化调节。 6.2.2对于冷凝负荷变化较大的制冷系统,蒸发式冷凝器(尤其仅配有单台蒸发式冷凝器时)宜采用变频调速风机。 6.3蒸发器
制冷对象的温度与蒸发温度的温差应尽可能控制在较小范围之内。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