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1.040.10
N 53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208—2015
化学需氧量(COD)测定仪
Chemical oxygen demand meters
2016-07-01实施
2015-12-1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2208—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光科
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河海大学、广州市怡文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华夏科创仪器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丽、金春法、王巧梅、洪陵成、项光宏、安胜波、王珂征、吴荣坤、史乃捷、左航、 张新民。
I
GB/T 32208—2015
化学需氧量(COD)测定仪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需氧量(COD)测定仪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地表水等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仪,其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一般采用重铬酸钾氧化一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铬酸钾氧化一分光光度法和重铬酸钾氧化一库仑滴定法。其他原理或检测方法的化学需氧量(COD)测定仪(以下简称“仪器”)可参考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4793.1一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116062007分析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GB/T12519—2010 分析仪器通用技术条件
术语和定义
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化学需氧量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在强酸并加热条件下,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浓度(mg/L)
来表示。 3.2
化学需氧量测定仪chemicaloxygendemandmeters 在一定条件下,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进行COD检测的仪器。 采用其他氧化剂的仪器,可与重铬酸钾法做对照实验,作出相关系数,并转化成COD
4分类
4.1# 根据使用场合
仪器可分为: a)在线型; b)实验室型(包括便携式)。
4.2 2根据检测方法
仪器可分为:
1
GB/T32208—2015
a) 氧化还原滴定法; b) 分光光度法; c) 库仑滴定法。
5 要求 5.1 仪器正常工作条件
除非另有规定,仪器在表1所列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表1 仪器正常工作条件
在线型 5 ℃~40 ℃ ≤90%
项目名称环境温度环境相对湿度供电电源
实验室型 5℃~35℃ ≤85%
交流电压(220±22)V,频率(50±1)Hz
5.2 外观
仪器的外观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仪器的外观整齐、清洁,表面涂、镀层无明显剥落、擦伤、露底及污垢; b) 所有铭牌及标志应清晰和耐久,内容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c) 所有紧固件不得松动,各种调节件灵活,功能正常; d) 仪器外壳采用耐腐蚀材料,正常使用中仪器不得锈蚀; e) 仪器可拆部分应能无障碍地拆装。
5.3 性能要求
性能指标
条款号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3.10 5.3.11 5.3.12
项目名称
在线型
实验室型 ±2 ℃ ≤3℃ ±2% ±8% 一
温度示值误差(分光光度法)温场均匀性(分光光度法) 消解时间示值误差(分光光度法)
一一 ±10% ±5 mg/L ±10% FS.
示值误差零点漂移量程漂移
一
稳定性(分光光度法)
≤6 mg/L ≤3%
一
重复性环境温度影响电源电压变化影响氯离子干扰
≤5% ±10% ±5% ±10% ≤5 mg/L
一 ±5% ±8% 一
记忆效应
2
GB/T32208—2015
5.4安全要求 5.4.1标志和文件
应符合GB4793.1一2007中第5章的有关规定。 5.4.2防电击要求 5.4.2.1接触电流
由交流网供电的仪器,其接触电流应符合GB4793.1一2007中6.3的有关规定。 5.4.2.2保护接地
由交流网供电的仪器,其保护接地应符合GB4793.12007中6.5.1的有关规定。 5.4.2.3介电强度
由交流网供电的仪器,电源输入端与可触及导电零部件之间施加规定的试验电压,历时1min,不应出现击穿或重复飞弧现象。
注:仪器设计时,可参考GB/T12519一2010中附录A确定试验电压值。
5.5运输、运输贮存
仪器在运输包装状态下,应按GB/T11606一2007,2.4试验项目中的交变湿热、低温贮存、高温贮
存、跌落和碰撞进行试验,其中高温55℃、低温一40℃(带液晶显示器类的仪器为一20℃),交变湿热:相对湿度95%、温度40℃,跌落高度250mm。试验后,包装箱不应有较大的变形和损伤,受试仪器不应有变形松脱涂覆层剥落等机械损伤。全部试验完成后,将仪器置于正常工作条件下进行检验。其性能包括:示值误差(5.3.4)、零点漂移(5.3.5)、量程漂移(5.3.6)、稳定性(5.3.7)、重复性(5.3.8)应符合 5.3的要求。 5.6成套性
仪器的成套性应符合随机装箱单的要求。
6试验方法
6.1试验条件 6.1.1试验环境条件
除非另有规定,仪器试验应在5.1规定的条件下进行。试验期间的温度波动不应超过5℃。 6.1.2试验设备和工具
试验所需设备: a) 温度计:测量范围100℃~200℃,最小分度值0.1℃; b) 秒表;
c) 天平:实际分度值0.1mg; d) 单标线移液管、容量瓶:均为A级; e) 烧杯、滴管、玻璃棒等;
3
GB/T32208—2015
f) 自耦调压变压器; g) 耐压测试仪; h)泄漏电流测试仪; i) 接地导通电阻测试仪。
6.1.3 试验用标准物质、试剂 6.1.3.1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试验时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试验用水均为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 6.1.3.2COD标准溶液
称取在(110士10)℃下干燥2h并冷却至恒重的邻苯二甲酸氢钾(HOOCCH。COOK)纯度标准物质0.8503g,用蒸馏水溶解后,全部转人1000mL容量瓶中并定容至刻度线,混匀后装瓶待用,低温避光保存。该溶液的COD浓度为1000mg/L。此溶液在2℃~8℃下可稳定保存一个月。
浓度较低的COD标准溶液由该溶液经逐级稀释后获得,使用当天配制。 6.1.3.3零点校准液
蒸馏水或量程上限值的10%对应的COD标准溶液,使用当天配制。
6.1.3.4试验溶液
量程上限值的20%、50%、80%对应的COD标准溶液,使用当天配制。 6.1.3.5氯离子干扰试验用溶液 6.1.3.5.15000mg/L氯离子溶液
将氯化钠(NaCl)置于瓷内,在500℃C~600℃下灼烧40min~50min。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取8.2400g,溶于蒸馏水中,在容量瓶中稀释至1000mL,备用。此溶液在2℃~8℃下可稳定保存一个月。 6.1.3.5.2COD浓度为200mg/L,氯离子浓度为1000mg/L的试验溶液的配制
分别移取200mL浓度为1000mg/L的COD标准溶液和200mL浓度为5000mg/L氯离子溶液置于100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标线,摇匀,使用当天配制。 6.2外观
目测和手动检查。 6.3性能试验 6.3.1预处理
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预热、校准(根据需要)后,进行以下测试项目。 6.3.2温度示值误差和温场均匀性
将消解器温度设置到消解温度,启动消解器,待温度显示稳定后,根据消解器消解孔的个数,均匀选取(6~9)个孔(保证中间和四周的孔均能检测到),用温度计分别测量每个消解孔的温度,每个孔间
4
GB/T 32208—2015
隔1min读取一个数,共读取三次,计算算术平均值T:。按公式(1)、公式(2)和公式(3)计算温度示值误差(△T)和温场均匀性(W)。
2T.
T= AT=T。-T
(1) ....(2)
n
式中: T 消解器孔的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 第i孔的三次读数温度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测量孔的个数;
n AT 温度示值误差,单位为摄氏度(℃);
T。 消解器的设定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W=Timx-Tmin
·(3)
式中: W T mx 各孔平均值的最大值,单位为摄氏度(℃); T min 各孔平均值的最小值,单位为摄氏度(℃C)。
温场均匀性,单位为摄氏度(℃);
6.3.3消解时间示值误差
将消解器设置为消解时间,当启动消解器定时功能时,同时启动秒表计时,当定时结束时,停止计时,重复测量三次,按公式(4)求出消解时间相对示值误差(8,)。
to-1
×100%
8,:
·(4)
t
式中: o. to t
消解时间的相对示值误差;消解时间的设定值,单位为秒(s); -消解时间三次测量平均值,单位为秒(s)。
6.3.4示值误差
在仪器的不同量程范围内,分别采用量程上限值的20%、50%、80%的试验溶液,各连续测量三次,按公式(5)计算,取绝对值最大的8。值为仪器示值误差。
C-Cs × 100% Cs
8.=
·(5)
式中:
一仪器示值误差;
c 一一三次测量平均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Cs COD溶液浓度的标称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6.3.5零点漂移
在仪器的最低量程范围内,采用零点校准液,1h测量一次,连续测量24h。计算该段时间内的初期零值Z。(mg/L)(最初的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并按公式(6)计算,取最大漂移。
8。=Z:-Z。
..(6)
5
GB/T32208—2015
式中: 。-仪器的零点漂移,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Z:--第i次测量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Z。一最初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6.3.6量程漂移
采用量程上限值的80%的试验溶液,1h测量一次,连续测量24h。计算该段时间内的初始值D。 (mg/L)(最初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按公式(7)计算,取绝对值最大的R值为仪器量程漂移。
D: - De × 100% R
( 7)
OR:
式中: OR 仪器的量程漂移; D;- 第i次测量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D。- -最初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R- 量程上限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6.3.7稳定性
在仪器的最低量程范围内,采用量程上限值的80%的试验溶液,按说明书要求处理后,放人仪器测量单元,连续测量20min,每隔2min记录一次读数,按公式(8)计算稳定性△S。
AS=Smax-Smin
·(8)
式中: AS 稳定性,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Smax - - 最大测量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Smin 最小测量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6.3.8重复性
在仪器的最低量程范围内,采用量程上限值的80%的试验溶液,连续测量六次,按公式(9)计算重复性。
(C: -C)2 n-1 ×100% c
RSD:
(9)
式中: RSD 重复性; C.
第i次测量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
c 一一六次测量值的平均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测量次数,n=6。
n 6.3.9环境温度影响
在仪器的最低量程范围内,采用量程上限值的80%的试验溶液,按照20℃-→5℃-→40℃顺序,在每个温度环境稳定2h后各连续测量三次,按公式(10)分别计算5℃和40℃条件下三个测量值的平均值相对于20℃条件下三个测量值的平均值的相对误差,取绝对值最大的8↑为仪器环境温度影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