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7.160 J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0173.12013/ISO 2017-1:2005
机械振动与冲击 弹性安装系统第1部分:用于交换的隔振系统
的技术信息
Mechanical vibration and shock-resilient mounting systems-
Part 1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o be exchang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solation systems
(ISO 2017-1:2005,IDT)
2014-10-01实施
2013-12-17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30173.1—2013/ISO 2017-1 :2005
目 次
前言引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
1
2
3 4 5 隔振的对象
隔振的目的(隔离机械系统的原因)
5.1振源隔离 5.2受振体的隔振隔振的适用性(隔离结构或机械系统的时机) 7 振动状态的测量与评价 8选择隔振系统的信息 9振源或受振体的制造商需要提供的信息
Y
L
9.1 概述 9.2机器振源制造商需要提供的信息 9.3 受振体制造商需要提供的信息 10 用户需要提供的信息· 10.1 振源用户提供的信息·· 10.2 受振体的用户需要提供的信息· 11 隔振装置供应商需要提供的信息· 11.1 隔振装置的技术参数· 11.2 动态性能 11.3 耐久性 11.4 环境条件 11.5 维护要求 12 隔振性能验证指南附录A(资料性附录) 隔振原理 A.1 目的 A.2 弹簧 A.3 阻尼器 A.4 弹簧与阻尼器的组合 A.5 主动隔振器参考文献
25
量
H
9
..
9
12 13 14 15
GB/T 30173.1—2013/ISO 2017-1 :2005
前言
GB/T 30173《机械振动与冲击弹性安装系统》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1部分:用于交换的隔振系统的技术信息;第2部分:用于交换的铁路系统相关隔振应用的技术信息。
一
本部分为GB/T30173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GB/T20000.2-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2017-1:2005《机械振动与冲击弹性安装系统用于交换的隔振
系统的技术信息》。
本部分由全国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
团公司第七○三研究所、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机车车辆检验站、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泉南、周英、陈峙东、支李峰、王斌文、尹逊民、范荣华、孙成龙、彭锋、马筠、 刘静茹、祝华。
GB/T 30173.1—2013/ISO 2017-1 : 2005
引言
本部分仅限用于弹性装置。 一些振动冲击隔振器(弹性座)的供应商有着丰富的应用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非常愿意利用
这些背景资料帮助用户解决隔振器使用的问题。但由于消费者、用户、振源或受振体的制造商未提供应用方面的充分信息,供应商往往很难提供这项服务。
另外,因为供应商没有提供充足的技术信息,用户有时难以合理布置隔振器。于是用户必须自行进行隔振器试验,很可能无意中重复了供应商已完成的工作。
对于一些振源或受振体,制造商会提供隔振装置。为此制造商需要从用户那里获得关于未来的应用、地点和环境的所有相关信息
本部分作为用户、弹性装置供应商、振源或受振体的制造商之间技术信息交换的指南,以便其正确地应用隔振系统。
II
GB/T 30173.1---2013/IS0 2017-1:2005
机械振动与冲击弹性安装系统第 1部分:用于交换的隔振系统
的技术信息
1范围
GB/T30173的本部分要求确保用户、制造商、振源和受振体的供应商之间适当交换隔振系统的应
用信息。振源和受振体可以是承受振动或冲击的机械、结构、人或敏感设备,这些振动或冲击通常由机器、铁路、公路交通及其他外部或内部的振源等产生,并通过地面传递到建筑物。
本部分适用于新产品(振源或受振体)使用,也适用于解决那些以前安装的产品的新生振动问题。 本部分不作为隔振系统的设计或安装手册使用。在附录A中给出了隔振元件示例,仅供参考。 本部分的目的是为制造商或用户高度关注的问题提供合适的答案。(例如隔离机械系统的原因、对
象、时机、方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98—2010 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 词汇(ISO 2041:2009,IDT) GB/T19847--2005机械振动与冲击评价机械系统冲击阻抗的分析方法分析的提供者和使
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换(ISO9688:1990,IDT)
ISO10846-4:2003声与振动弹性元件的振动-声传递特性的实验室测量第4部分:除弹性支承外的平动元件的动刚度(Aciystics and vibration-Laboratory measurement of vibro-acoustic transfer properties of resilient--Part 4 : Dynamic stiffness of elements other than resilient supports for transla- tory motion)
3 术语和定义
GB/T2298-—2010、GB/T19847-—2005、ISO10846-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弹性装置resilient device 位于设备体及其支撑结构间的柔性元件或系统,用于削减从设备传递到结构或从结构传递到设备
的振动或冲击。 3.2
振源 vibration source 导致外界环境振动的单一或多个固体、液体或气体。 注:振源涵盖了如机械、交通、爆炸、波载荷、风载荷等。
3.3
受振体 vibration receiver 对内部或外部振源发出的振动能量产生响应的所有结构或结构元件。
1
GB/T 30173.1-2013/ISO 2017-1 :2005 3.4
用户 customer 产品(建筑、机器等)的使用者或购买方。
3.5
制造商 producer 建造或制造出需隔离内部或外部振动的产品的组织。
3.6
隔振装置供应商isolation supplier 负责提供并安装隔振装置满足用户减小振动需求的组织。 注1:某些情况下,制造商和供应商可能是同一个组织。 注2:用户、制造商和供应商可能各自委托分包商施工或购买元件。从法律角度讲,若项目失败,以上三方均有
责任。
4隔振的目的(隔离机械系统的原因)
隔振的目的是对振源或受振体采取措施以保护人或机械系统免受振动和冲击。隔振目的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a) 确保内有振动设备工厂厂房的安全;
b) 确保振动机器操作人员的舒适和安全; c) 确保振动机器周围人员的舒适和安全; d) 确保工厂或铁路等振源周围建筑的安全; e) 确保可能受到振动激励影响的暂时或永久住所内人们的舒适; f)确保建筑物内敏感设备的安全; g) 确保被隔振设备的正常运转; h) 满足规章要求。
隔振的对象
5
5.1振源隔离
目的是通过改变振源振级的输人来保护振源周围的环境。 包括: a)引起振动的机器的隔离; b)轨道交通和周围辅助设施的隔离,例如新建以及已有的铁路路基系统; c) 公路路基、高架公路、违章建筑物拆除作业等的隔离。 2受振体的隔振
5.2
当隔离振源非常困难或不切实际时(例如环境源),像铁路或道路交通,或对振源的隔振效果不满意
时,可以对受振体进行隔振。有时这是一个经济的折衷办法。可对以下对象实施隔振:
a) 机器操作者的操作工位; b) 位于铁道、隧道、重大交通要道附近的新建筑物或新建筑构件;
敏感建筑(音乐厅、实验室、敏感设施等); d) 敏感设备(激光工作台、计算机硬盘、电子显微镜等)的支承; e) 环境源的隔振。
c)
2
GB/T 30173.1—2013/IS0 2017-1:2005
6隔振的适用性(隔离结构或机械系统的时机)
隔振系统可作为减振措施的补充。其不应取代减振措施,但可应用于下列情况: a)i 设计或安装振动较大的机器时; b) 设计或修建内部装有振动较大机器的结构、设施或建筑时; c) 振源被移动或改变时; d)有结构声出现时; e) 在铁路或高速公路附近设计或建造建筑物,特别是敏感建筑物时; f)i 设计或订购敏感设备时; g) 收到工作或生活在振源区域人们的抱怨时; h) 振动超出法定的限值时。
7振动状态的测量与评价
为选择正确的隔振系统,对现场振动预先进行测量和评价十分必要。 测量应在振源或受振体所处位置的相应环境条件下进行。这种测量与分析应该有助于人们理解问
题的根源并且可能给出解决问题的线索。测量应按照合适的标准进行,并且应明确该标准。
测量位置应在合同中明确,测试报告中应有传感器的安装点以及测量的方向。 测量中应具备足够时长时间历程,以覆盖振源工作循环。 在振源测试中,对传递或接受振动的结构进行频率响应分析,有助于消除振源主要干扰频率和结构
固有频率之间的共振
对于接收端的测量,应确定背景振动,以便了解原有振动水平,低于背景振动时一般不需采取措施。
8 选择隔振系统的信息
为了选择合适的隔振器并满足隔振要求,在制造商、隔振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须进行信息交换。本部分第9章中列出了最优方案所需信息。如果振源或受振体制造商同时提供隔振系统,一些要求的信息似乎是无关。然而,当必需提供备件时,这些信息将发挥作用,且其应列人指导手册。
选择隔振系统不仅仅要考虑到被隔离结构的静态特性,还要考虑它的动态特性及其周围结构(及其他振源)的动态特性。
对隔振系统的供应商而言,为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有必要要求用户提供更多的详细信息。 所需信息因隔离振源还是隔离受振体而异。 在每种情况下,以下三方均有关:
(振源或受振体的)制造商;隔振装置的供应商;
振源或受振体的用户。
9振源或受振体的制造商需要提供的信息
9.1概述
制造商应根据需要最大限度向用户提供9.2和9.3中列出的信息以确保正确安装。若有必要,制造商应从隔振系统供应商那里获得信息,
4
3
GB/T 30173.1—2013/ISO 2017-1 :2005
在本部分需要考虑的主要振源是机器。 9.2机器振源制造商需要提供的信息 9.2.1机械图纸
提供的图纸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a)机器的外形和安装尺寸,若合适,还应包括机器制造商指定的过渡基座; b)总尺寸; c) 总质量和重心的位置(也包括转动惯量); d) 螺栓的尺寸规格以及固定机器的专门连接件;附件位置、螺纹孔、公差、所有特殊材料的考虑
都要在图纸中予以说明; e) 在选定方向下,被隔振对象的重心原点的三个垂直坐标轴的标识和方向; f) 相对于垂直轴的正常的机器安装姿态,标明主要冲击或振动的方向; g) 可行的隔振器安装点(这些点常常决定了隔振系统的方向、重心等); h) 机械装置支承面的结构和尺寸,标注该支承面与机体连接。
9.2.2 2 振动激励
应以激励力及其力偶的频响函数或时间历程曲线的形式,详细地描述机器的振动激励,以确保机器可靠安装及使用。
举例如下: a) 回转力及力偶的频率; b) 往复运动质量产生的力或力偶; c) 反转作用力偶; d) 流体脉动的振幅和/或频率; e) 空气动力的频率(例如风扇); f) 旋转电机或变压器的电磁力及频率; g) 被测机械装置的隔振系统的动态特性; h) 在机器安装表面和需要布置电缆及管路的地方的振动分量(三个方向); i) 确保隔振系统不会导致其他对机器有害的特殊振动量的要素。
9.2.3特殊要求
机器的说明书和图纸中应包括设备的一些特殊特性。例如: a)可能改变安装系统机械响应(型式、尺寸、刚度等)的电接头、接管、输送管或管路; b) 外部的作用力和力矩; c) 必需的通道区域; d) 冷却空气流要求的最小间隙;图纸中还应表示出可能对隔振器工作有不利影响的任何温度梯
度,并给出预期的温度范围; e) 如果可能,设备和基础之间的最大间隙; f)李 轴的对中要求。
9.2.4电特性
应在图纸中标明接地要求和适用的规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