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42672-202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表层海水暴露试验环境因素监测方法

GB/T 42672-202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表层海水暴露试验环境因素监测方法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76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23 17:07:40



推荐标签: 环境 金属 合金 监测 方法 海水 试验 因素 表层 42672

内容简介

GB/T 42672-202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表层海水暴露试验环境因素监测方法 ICS 77.060 CCS H 2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672—202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表层海水暴露试验环境因素监测方法
Corrosion of metals and alloys-Monitoring methods of environment
factors for exposure corrosion tests in surface seawater
2024-03-01实施
2023-08-06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42672—2023
目 次
前言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原理 5 般要求 6 海水温度
盐度和电导率 8 pH 9
溶解氧 10 浊度· 11 含沙量 12 流速· 13 污损生物· 14 数据记录· 附录A(资料性) 记录表参考文献· GB/T4267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可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岛钢研纳克检测防护技术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
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丁国清、侯捷、杨朝晖、田子健、杨海洋、李倩、刘凯吉。
= GB/T42672—202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表层海水暴露试验环境因素监测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表层海水环境暴露腐蚀试验环境因素监测的试验方法,包括海水温度、盐度、电导率、 pH、溶解氧、浊度、含沙量、流速、污损生物等环境因素监测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表层海水环境因素监测,淡水环境因素监测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776金属和合金的腐蚀金属和合金在表层海水中暴露和评定的导则 GB/T10123金属和合金的腐蚀术语 GB/T12519分析仪器通用技术条件 GB17378.4一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
3 术语和定义
GB/T10123、GB/T125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表层海水 surfaceseawater 海水腐蚀试验站进行环境因素监测时的天然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5m。
3.2
常规监测 Jroutinemonitoring 开展金属材料表层海水腐蚀试验时GB/T5776要求的持续性环境因素监测
3.3
专项监测specialmonitoring 根据研究需要在试验研究期间进行的阶段性环境因素监测。
4原理
金属和合金(包括材料、制品、构件、装备和设施等)在海水中的腐蚀破坏程度、腐蚀类型和机理与海水环境因素(参数)密切相关。GB/T5776规定开展表层海水暴露腐蚀试验时应选择合适的监测地点进行主要海水环境因素测试。
影响金属和合金腐蚀的海水环境因素可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通常涉及的海水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海水温度、盐度、电导率、pH、溶解氧、浊度、含沙量、流速、污损生物等。
1 GB/T 42672—2023
5一般要求
5.1表层海水暴露试验环境因素监测方法一般分为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 5.2常规监测海水环境因素包括温度、盐度、溶解氧、pH和流速,在泥沙含量较高的地点还应监测浊度和泥沙含量。 5.3专项监测海水环境因素主要是配合研究需要监测的温度、盐度、溶解氧、PH和流速等,但其取样周期和/或方法与常规监测不同,以及需要监测的其他各类数据,如生物污损情况 5.4进行常规监测时,监测周期每个月应不少于3次,间隔以保持10d为宜;推荐每月监测日期为: 5日、15日、25日。 5.5进行常规监测时,为减小测量误差,每次测量海水环境因素的时刻和水深位置应保持一致,水深位置宜在0.2m~1.0m范围内。 5.6宜采用集成了温度、盐度、溶解氧、pH等参数测量功能的多参数水质分析仪进行常规环境因素数据测量,在无该设备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本文件给出的其他方法进行测量。 5.7对于部分非常规监测海水环境因素数据,如潮汐数据(包括平均潮差、潮位和潮汐类型等)及海浪数据,可通过查阅、搜集或购买的方式获取。 5.8污损生物数据可采取试验方式获取。试验可以是污损生物挂板试验或暴露腐蚀试验。通过试验获取特定材质挂板表面的污损种类、面积和厚度等随时间的变化,以及生物群落的交替演变,直到稳定形成生物群落的全过程的数据和信息。
6海水温度
6.1 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法 6.1.1仪器设备
多参数水质分析仪,设备技术参数和性能特性等应符合GB/T12519的规定 6.1.2监测步骤
海水温度的监测步骤如下。 a)1 监测前应确认多参数水质分析仪与传感器探头之间的电缆连接牢固可靠,传感器镂空保护罩
已旋紧,电量充足:待整机调试至正常工作状态后,将测量探头投入至监测地点的水中
b)将测量探头吊放至水面以下0.2m~1.0m范围内,持续浸没3min~5min,待读数稳定后记
录测量值。
c) 获取的记录(数据格式或文本格式)应立即读取或查看,如发现测量数据缺失、数据异常、记录
不清晰等,应立即补测;如确认数据失真,应检查探头,找出原因,排除故障。
6.1.3多参数水质分析仪使用注意事项
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的使用注意事项如下。 a)探头出人水面应特别注意防止碰撞。如遇水流较快,探头浮起无法人水情况下,可以在保护罩
下面悬挂重物(注意不要碰到探头)。在浅水作业时,还应防止探头触底
b)应定期对多参数水质分析仪进行校准,如发现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的测量结果达不到所要求的
准确度,应及时检查仪器,必要时更换探头上的传感器。
c) 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的探头应保持清洁,每次测量完毕,应冲洗干净,不能残留盐粒和污染物
2 GB/T42672—2023
探头应插人储存杯并牢牢拧紧,以保持探头环境湿润。
6.2 2表层水温表法
在无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的情况下,可在监测地点按照GB17378.4一2007中25.1的表层水温表法进行海水温度测量。
7盐度和电导率
7.1 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法
使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监测盐度和电导率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见6.1相关内容。 7.2 盐度计法
在无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的情况下,可在监测地点进行海水采样,按照GB17378.4一2007中29.1的盐度计法在实验室里进行海水盐度和电导率测量。
8 pH 8.1 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法
使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监测海水pH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见6.1相关内容。
8.2 2pH计法
在无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的情况下,可在监测地点进行海水采样,按照GB17378.4一2007中第26章的pH计法在实验室里进行海水pH测量。
9 溶解氧
9.1 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法
使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监测海水溶解氧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见6.1相关内容
9.2 碘量滴定法
在无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的情况下,可在监测地点进行海水采样,按照GB17378.4一2007中第31章的碘量法在实验室里进行海水溶解氧测量。
10浊度
10.1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法
使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监测海水浊度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见6.1相关内容
10.2 浊度计法
在无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的情况下,可在监测地点进行海水采样,按照GB17378.4一2007中30.1的浊度计法进行海水浊度测量。
3 GB/T42672—2023
11 含沙量
11.1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如下:
烘箱,温度可达到120℃,精度为1℃;分析天平,精度为0.1mg;无色玻璃干燥器。
11.2 监测方法
11.2.1 在监测地点进行海水采样,在实验室内进行含沙量测试。 11.2.2 将滤纸放在称量瓶内,用烘箱在103℃~105℃温度下烘干至恒重(两次称量之差小于 0.2mg)。 11.2.3 3剧烈振摇水样,迅速用量筒量取100mL水样并使之全部通过滤纸;如果泥沙含量小,可增加水样体积。 11.2.4将滤纸及泥沙在103℃~105℃烘干1h,放人无色玻璃干燥器内冷却0.5h,称重。重复烘干,直到恒重(两次称量之差小于0.4mg)。 11.2.5 5含沙量按公式(1)计算:
(A-B)
C =
X1000
....(1)
V
式中: C—一含沙量,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A 滤纸加泥沙质量,单位为克(g); B 滤纸质量,单位为克(g);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L
12 流速
12.1 可采用自记海流计法,借助于试验台架、试验浮阀等设施进行海水流速监测。 12.2 流速监测应持续3min,如流速的监测时间不足3min,应在监测记录上说明取样时段
13 污损生物
13.1 概述 13.1.1污损生物监测为针对有生物污损研究需要时进行的专项监测,主要包括宏观污损生物监测和微生物监测。 13.1.2 大型污损生物推荐采用试板法进行监测,监测要素包括生物种类、数量、附着期和季节变化;微生物推荐采用载玻片进行监测,监测要素包括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13.2宏观生物 13.2.1 1试板
试板的一般要求如下。
4 GB/T42672—2023
a)推荐用3mm厚的环氧酚醛玻璃布层压板,试板尺寸为200mm×100mm,为便于试板固
定,建议中间位置钻两个相距140mm,孔径为13mm的孔。
b) 为监测宏观生物的季节性变化,挂板时间通常不少于1年;试板类型分为月板、季板、半年板和
年板;可从每年的3月1日开始,同时挂放,按时回收和更换新板;3月~5月、6月~8月、 9月~11月和12月~次年2月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度;3月~8月和9月~次年2月分别代表上半年和下半年。
c) 海水潮差区、海水全浸区均应布置试板,并且每个类型的试板不应少于2片。 13.2.2 2挂板与取板
在每月的1日~3日取、放试板。挂放在水中的试板表面应与水面垂直。从水中取出的试板应在现场包于纱布中,并系以标签,然后固定在体积分数为5%~8%的中性甲醛溶液中。 13.2.3试样分析
试样分析可参照GB/T12763.6一2007,一般要求如下: a) 观察试板上附着生物的种类数及种类名称,并拍照记录; b) 测量附着生物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覆盖率和湿重; c) 按附着生物种类计量密度、覆盖率; d) 根据试板上附着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确定附着生物种类的附着期、附着强度及其季节变化等。
13.3 微生物 13.3.1试片
用体积分数为70%乙醇浸泡的载玻片进行试验,推荐的载玻片尺寸25mm×75mm,厚度为 1mm~2mm。 13.3.2 2挂片与取样
将试片垂直放人海水中,根据研究需要,设置合适挂片的时间和取样周期;取样时每次取3片,在海水中操作,经现场海水轻微漂洗(注意不要影响试片上附着的微生物)后装入盛有无菌海水的容器内,用于宏观检查、硅藻鉴定和计数的试片,以体积分数为3%的戊二醛固定;用于细菌分离和鉴定的试片,应及时送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 13.3.3试样分析
试样分析可参照GB/T12763.6一2007,一般要求如下: a)采用目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式对试样进行观察; b)J 取样后立即进行预处理,并于24h内完成,制成菌悬浮液供细菌、真菌、酵母和放线菌计数; c)> 将菌悬浮液分别涂布于细菌、真菌、酵母和放线菌的培养基上,经25℃恒温培养4d~7d,计
算菌落数并记录,同时挑取不同菌落特征的纯菌落至相应的培养基上,经25℃恒温培养4d~ 7d,进行菌株鉴定。
14数据记录
14.1常规监测的海水环境因素数据应记录在数据表格中,常规海水环境因素监测通用记录表参见附录A。
5
上一章:GB/T 42661-202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模拟海洋环境中钢筋应力腐蚀敏感性试验方法 下一章:GB/T 25821-2023 不锈钢钢绞线

相关文章

GB/T 42672-2023 正式版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表层海水暴露试验环境因素监测方法 GB/T 5776-202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金属和合金在表层海水中暴露和评定的导则 GB/T 31317-2014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黑箱暴露试验方法 GB/T 41654-2022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在高温腐蚀环境下暴露后试样的金相检验方法 GB/T 38430-201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金属材料在高温腐蚀条件下的等温暴露氧化试验方法 GB/T 38430-201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金属材料在高温腐蚀条件下的等温暴露氧化试验方法 GB/T 38231-201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金属材料在高温腐蚀条件下的热循环暴露氧化试验方法 GB/T 38231-201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金属材料在高温腐蚀条件下的热循环暴露氧化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