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43109-2023 船舶及海洋工程用不锈钢复合钢板

GB/T 43109-2023 船舶及海洋工程用不锈钢复合钢板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52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23 16:40:42



推荐标签: 钢板 海洋 不锈钢 船舶 工程用 43109

内容简介

GB/T 43109-2023 船舶及海洋工程用不锈钢复合钢板 ICS77.140.50 CCS H 46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3109—2023
船舶及海洋工程用不锈钢复合钢板
Stainless clad plate for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2024-04-01实施
2023-09-07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43109—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张家港宏昌钢板有限公司、湖
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青岛钢研纳克检测防护技术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管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招商局金陵鼎衡船舶(扬州)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光磊、曾周烯、孙梦寒、李晓波、杨建华、吴开明、杨朝晖、刘海超、张富伟、 党军、尹志钧、张维旭、周子夜、罗登、侯廷平、杨海洋、许峻峰、田子健、金磊、李倩。 GB/T43109—2023
船舶及海洋工程用不锈钢复合钢板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船舶及海洋工程用不锈钢复合钢板的订货内容、分类与标记、尺寸、外形、重量、技术
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轧制复合法或爆炸复合法生产的总厚度不小于5.0mm的船舶及海洋工程用不锈钢复合钢板(以下简称“复合钢板”)。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7 钢板和钢带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 709 2019 热轧钢板和钢带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712 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 GB/T 2975 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 GB/T 4237 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GB/T 4334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奥氏体及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GB/T 6396 复合钢板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 GB/T 17897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方法 NB/T 47013.3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3部分:超声检测 NB/T47013.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5部分:渗透检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覆材 fcladdingmetal 复合钢板中接触工作介质或海洋环境的不锈钢。 注:通常也称为复层。
3.2
基材 fbasemetal 复合钢板中主要承受结构强度的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注:通常也称为基层。
3.3
复合界面 compoundcontactinterface 复合钢板覆材(3.1)和基材(3.2)之间的结合面。
1 GB/T 43109—2023
3.4
轧制复合法 rolled cladding method 在轧制过程中实现覆材(3.1)和基材(3.2)间冶金结合的方法。
3.5
爆炸复合法 explosion cladding method 在爆炸过程中实现覆材(3.1)和基材(3.2)间焊接复合的方法。
3.6
未结合率 percentage of unbounded area 复合钢板覆材(3.1)、基材(3.2)间未呈冶金结合状态的面积占总界面面积的百分率。
订货内容
4
按本文件订货的合同或订单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本文件编号; b) 产品名称; c) 牌号(覆材牌号十基材牌号或覆材牌号十基材牌号十覆材牌号); d) 产品级别及代号; e) 尺寸规格; f) 数量或重量; g) 交货状态; h) 用途; i) 特殊要求(如有)。
5 分类与标记
5.1 制造方法 5.1.1 复合钢板应为冶金复合状态,采用轧制复合法(代号R)或爆炸复合法(代号B)制造。 5.1.2 复合钢板的不锈钢覆材可在基材的一面或两面进行复合。 5.2 分类与级别
按照制造方法和未结合率要求,复合钢板的分类级别代号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分类级别代号
代号
未结合率 %
级别 1级 2级 3级
爆炸复合法
轧制复合法
R1 R2 R3
B1 B2 B3
0 ≤1 N4
5.3 标记
复合钢板的产品标记由覆材牌号、基材牌号、尺寸、分类级别代号、本文件编号等按顺序组成。
2 GB/T43109—2023
示例1:覆材为3.0mm厚的S31603板、基材为16.0mm厚的AH36板、宽度为2500mm、长度为8000mm的2级的爆炸
复合钢板标记为:
(S31603+AH36)—(3+16)X2500X8000B2-GB/T 43109—2023 示例2:面覆材为2.0mm厚的S31603板、基材为20.0mm厚的EH36板、另一面覆材为2.0mm的S30403板、宽度为
2000mm、长度为12000mm的1级的轧制复合钢板标记为:
(S31603+EH36+S30403)—(2+20+2)X 2 000X12 000-R1-GB/T 43109—2023
6 尺寸、外形、重量
6.1J 尺寸 6.1.1 复合钢板的总公称厚度不小于5.0mm,其中覆材的单层厚度应不小于1.0mm。 6.1.2 根据供需双方协商,可供应其他尺寸钢板。 6.2 尺寸允许偏差 6.2.1 复合钢板的基材厚度、覆材厚度及总厚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厚度允许偏差
覆材厚度允许偏差”
基材厚度允许偏差
总厚度允许偏差
1级,2级
3级
不大于覆材公称厚度的士9%, 不大于覆材公称厚度的士10%, 符合相应基材产品 符合GB/T709—2019中
且不大于1.0mm 当覆层厚度小于或等于1.5mm时,覆层厚度允许偏差为士0.15mm。
且不大于1.0mm
标准的规定
B类偏差的规定
1
6.2.2复合钢板宽度及长度允许偏差按同规格基材相应标准的规定,不平度应符合GB/T709一2019 的规定。 6.2.3特殊要求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6.3 3重量 6.3.1复合钢板按理论重量交货。复合钢板的理论重量为覆材、基材各自相应标准中规定的公称理论重量之和。 6.3.2 经供需双方协商,也可按实际重量交货。
7 技术要求
7.1 覆材和基材 7.1.1 覆材和基材的标准及牌号应分别符合表3中的规定。 7.1.2 经供需双方协商,也可选用表3以外的覆材和基材,但其技术要求应满足相应的标准规定。 7.1.3 覆材进行拼焊时,有关技术要求由供需双方协议确定,并在合同中说明。
3 GB/T43109—2023
表3材料
基材
覆材
文件编号
统一数字代号
文件编号
典型牌号 A、B、D、E
AH32、DH32、EH32、FH32 AH36、DH36、EH36、FH36 AH40、DH40、EH40、FH40 AH420、DH420、EH420、FH420 AH500、DH500、EH500、FH500
S30408,S30403,S31608 S31603,S32168,S38367 S22053S22253S25073
GB/T 4237
GB/T 712
7.2 结合状态 7.2.1 复合钢板应逐张进行超声检测,采用100%扫查方式。覆材和基材间的复合界面未结合率应符合表4的规定。 7.2.2复合钢板的界面未结合率没有达到表4的规定时,与需方协商一致后可对超出部分进行补焊修复。补焊满足以下要求:
a) 补焊修复前应清除未结合区覆材并打磨至基材表面,进行渗透检测确认已清除未结合区; b) 补焊应由持有效证件的焊工按照合理的焊接工艺进行补焊; c) 补焊修复后,应保证复合钢板允许的最小厚度; d) 补焊表面不应有裂纹、气孔,补焊后应经超声和渗透检测,超声检测结果应符合表4的规定,渗
透检测结果应无缺陷; e) 补焊记录应作为产品质量说明书的一部分提交。补焊记录应包括补焊焊接工艺规程、补焊的
部位及范围、补焊检查结果。
表4 复合钢板的结合状态
单个未结合指示长度
单个未结合区面积
未结合率
级别 1级 2级 3级
% 0 <1 4
cm? 0 ≤20 ≤45
mm 0 ≤50 75
7.3力学性能 7.3.1 复合钢板的界面抗剪强度应不小于210MPa。对于双面复合板,应分别保留不同侧覆材进行剪切试验。 7.3.2拉伸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复合钢板拉伸为横向拉伸,其试样为全厚度板状试样。 b) 当板材厚度大于50mm或由于试验机能力限制时,允许将试样进行机加工减薄。对于单面复
合钢板,当覆材厚度大于3mm时,试样的两面均应机加工,使覆材和基材之间厚度比例与原来一致;当覆材厚度不大于3mm时,只减薄基材厚度。对于双面复合钢板的试样,可采用剖开减薄,此时两个半块均应进行试验。
4 GB/T43109—2023
c) 拉伸性能应符合表5的规定。当届服强度或抗拉强度小于表5计算值时,允许对去除覆材后
的基材试样进行拉伸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基材的标准规定
7.3.3 :当复合钢板对基材有冲击要求时,应按基材有关规定,对基材进行冲击试验,按基材的标准规定进行验收。
表5拉伸性能
屈服强度(Re)
断后伸长率"(A)
抗拉强度(R.)
%
MPa
MPa
Re≥(Relt+Re2t2)/(ti+t2)
Rm≥(Rmlt+Rm2t2)/(t+t2)
式中: Rel 覆材届服强度标准下限值,单位为兆帕 Rm1 覆材抗拉强度标准下限值,单位为兆
式中:
(MPa) ;
帕(MPa);
不小于基材标准值
Re2 基材屈服强度标准下限值,单位为兆帕 Rm2 基材抗拉强度标准下限值,单位为兆
(MPa); 试样的覆材厚度,单位为毫米(mm); 1 试样的基材厚度,单位为毫米(mm)
帕(MPa); 试样的覆材厚度,单位为毫米(mm);试样的基材厚度,单位为毫米(mm)
1 12
t 2
当屈服强度不明显时,可采用R0.2代替当覆材断后伸长率标准值小于基材标准时,允许复合钢板伸长率小于基材标准值,但不小于覆材标准值,此时应补充进行一个基材试样的拉伸试验,其伸长率不小于基材标准值。
7.3.4复合钢板弯曲试验条件及结果应符合表6的规定。当复合钢板厚度大于50mm或由于试验机能力限制时,可按7.3.2的方法对试样进行减薄。对于双面复合钢板,应对每一覆材分别进行弯曲试验。
表6 弯曲性能
弯心直径(d)
弯曲角度 180° 注:α为弯曲试样总厚度,内弯曲为覆材表面受压,外弯曲为覆材表面受拉。
试验结果
mm
内弯曲按基材标准的规定,外弯曲d=3a 在弯曲部分外侧不应产生裂纹;复合界面不应分层
7.4 覆材耐蚀性能
根据需方要求,经供需双方协商,供方可进行复合钢板覆材的晶间腐蚀、点腐蚀等试验,试验要求和
合格标准由供需双方协商。 7.5 表面质量
复合钢板的覆材表面不应有气泡、结疤、裂纹、夹杂、折叠等缺陷。如有上述缺陷,允许研磨清除,但清除后应保证覆材最小厚度,否则应予以补焊,补焊应符合7.2.2的规定。基材表面质量应符合基材相应标准的规定。 7.6 6交货状态 7.6.1复合钢板的热轧或热处理状态应符合基材相应标准的规定。经供需双方协商,也可以采用其他热处理状态交货。
5 GB/T 43109—2023
7.6.2 复合钢板进行热处理时,应与需方协商,综合考虑覆材及基材性能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热处理工艺。 7.6.3 覆材表面应经抛磨、喷砂或酸洗钝化等方式处理交货。经供需双方协商,也可采用其他状态交货。
8 试验方法
8.1 复合钢板的检验项目应在合同中注明,并符合表7的规定。
表7 检验项目
级别
检验项目拉伸试验外弯试验内弯试验剪切试验冲击试验超声波检验晶间腐蚀点腐蚀外形尺寸表面质量
3级 0 △ △ 0 0 0 △ △ 0 0
1级、2级 0 △ 0 0 0 0 △ △ 0 0
注:“○"表示应进行的检验项目;“△”表示按需方要求进行的检验项目。
8.2 复合钢板的取样数量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8的规定,经供需双方协议,并在合同中注明,可进行表 7之外的其他项目的检验。
表8 取样数量和试验方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检验项目拉伸试验外弯试验" 内弯试验剪切试验" 冲击试验超声波检验晶间腐蚀点腐蚀尺寸、外形表面质量渗透
取样数量 1个/批 1个/批 1个/批 2个/批 3个/批逐张 2个/批 2个/批逐张逐张补焊时
取样方法 GB/T 2975 GB/T 6396 GB/T 6396 GB/T 6396 GB/T 2975
试验方法 GB/T 6396 GB/T 6396 GB/T 6396 GB/T 6396 GB/T 6396 NB/T 47013.3 GB/T 4334 GB/T 17897 精度合适的量具


目视 NB/T 47013.5
对于双面复合钢板,此检验项目为不同侧覆材各取一套试样,
6
上一章:GB/T 43112-2023 金属材料 弹性模量测定 率跳跃方法 下一章:GB/T 43111-2023 炭素材料 疲劳试验 轴向力控制方法

相关文章

YB/T 4949-2021 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板和钢带 T/CISA 142-2021 海洋牧场用含钼高耐蚀不锈钢钢板及钢带 GB/T 37602-2019 船舶及海洋工程用低温韧性钢 GB/T 712-2022 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 GB/T 12466-2019 船舶及海洋工程腐蚀与防护术语 GB/T 36880-2018 船舶及海洋工程建造有害物质控制规程 GB/T 42799-2023 船舶与海洋技术 航行及浅水工程船 起锚绞车 GB/T 25505-2010 海洋渔业船舶系泊、航行及捕捞试验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