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38471-2023 再生铜原料

GB/T 38471-2023 再生铜原料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7.24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17 14:28:59



相关搜索: 再生 原料 38471 38471

内容简介

GB/T 38471-2023 再生铜原料 ICS 77.150.30 CCS H 6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8471—2023 代替GB/T38471—2019
再生铜原料
Recycling materialfor copper
2023-12-01实施
2023-05-23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3847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38471一2019《再生铜原料》,与GB/T38471一2019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回收铜原料”放射性污染”“拆解”“破碎分离”“分选”“处理”的术语和定义(见第3
章); b) 更改了部分术语和定义。将“金属铜量”更改为“铜实物量”,“水分”更改为“挥发物”(见第3
章,2019年版的第3章); c) 删除了“金属总量”的术语和定义(见2019年版的第3章); d) 更改了原料的分类。由原来五类更改为铜线、混合铜料和铜米三类(见第4章,2019年版的第
4章); e) 增加了“预处理加工方式”(见表2); f) 增加了“外观质量”"危险废物”的要求”(见5.1、5.3); g) 更改了“水分”和“金属铜量”的技术要求。“水分”更改为“挥发物”,“金属铜量”更改为“铜实物
量”(见5.5、5.6,2019年版的5.3); h) 删除了“金属总量”(见2019年版的5.3); i) 更改了“铜含量”和"金属回收率”的位置,调整至“人厂检验”(见附录C,2019年版的5.4); j) 更改了放射性污染物检验要求。“原料的放射性污染物检验参照附录B的规定进行”更改为
“原料的放射性污染物检验按照SN/T0570规定进行”(见6.2,2019年版的6.2); k) 增加了危险废物的检验方法(见6.3); 1) 增加了夹杂物检测中抽取铜米原料样品的规定(见6.4.2); m) 更改了检验规则要求。“检查和验收”更改为“出厂检验”(见7.1,2019年版的7.2);“组批”更
改为检验批和组批”(见7.2,2019年版7.3);每个检验批的质量由50t更改为25t(见7.2 2019年版的7.3);
n) 增加了“人厂检验”和附录C(见第8章和附录C); o) 删除了“质量证明书”(见2019年版的8.4); p)“质量证明书”和“订货单(或合同)内容”更改为“随行文件”(见9.2,2019年版的8.4、第9章); q) 增加了警示内容(见附录B、附录D); r)“水分含量检测方法”更改为"挥发物含量检测方法”(见附录B,2019年版的附录C);
删除了附录“放射性污染物检验方法”(见2019年版的附录B); t) 删除了再生铜原料检验流程(见2019年版的附录E)。 请注意本文件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兴
s
奇金属有限公司、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张家港联合铜业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高诺(衡阳)铜业有限责任公司、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荆门格林循环电子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铜板带有限公司。
I GB/T38471—2023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巢国辉、姜惠乐、杨丽娟、陈小祝、郭淑梅、裘桂群、韩知为、谢春林、魏连运、 骆有健、毛铁、都敏生、杨亮、李智专、危利民、戴承军、李嘉俊、项燕龙、施利霞、吴帅锦、林若虚、吴琼、 刘念培、赵北川、舒良、魏群、秦玉飞、冯执野、郑云国。
本文件于2019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二 GB/T38471—2023
再生铜原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再生铜原料(以下简称“原料”)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入厂检验、运
输、贮存及随行文件。
本文件适用于再生铜原料。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5.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 GB 5085.2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急性毒性初筛 GB 5085.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 GB 5085.4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易燃性鉴别 GB 5085.5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反应性鉴别 GB 5085.6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 GB/T 5121.1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铜含量的测定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SN/T0570一2022进口再生原料放射性污染检验规程
YS/T 483 铜及铜合金分析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波长色散型)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回收铜原料 copper scrap 被初步分类后回收的、用于再生铜的含铜物质,其中可能沾污或混带非铜材料。
3.2
再生铜原料 recycling materials for copper 回收铜原料经过分类和预处理加工后,满足可直接生产利用要求的铜原料。
3.3
样品 representative sample 从整批原料中抽取,并能充分代表原料属性特征的一定量实物。
3.4
夹杂物 foreign substance 在生产、收集、包装和运输过程中混入原料中的非金属物质。 注:包括废木料、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石块及粉状物(粉尘、污泥、结晶盐、金属氧化物、纤维末等),但不包
1 GB/T38471—2023
括包装物及在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其他物质。
3.5
放射性污染 radioactivecontamination 存在于原料表面上的不希望有的放射性物质的量超过其天然存在量,并导致技术上的麻烦或辐射
危害。
[来源:SN/T0570—2022,3.4]
3.6
挥发物 volatile substance 在350℃的温度下经过适当的加热处理,可从原料中自然分离出的物质。 注:包括以下物质:
附着于原料上并且在交货过程中可以识别的游离水,称为水分。原料在生产、收集、包装、贮存或运输过程中均可能带来水分。 附着于原料上的油脂、乳化液等有机物
3.7
非铜金属 non-copper metal 在生产、收集、包装、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混人原料中的铜及铜合金以外的其他金属物质。 注:非铜金属一般包括游离铁、铝及铝合金、锌及锌合金等。
3.8
铜实物量 physical quantity of copper 单位质量的样品,去除夹杂物、其他挥发物、非铜金属和铜合金后的金属铜量占原样品重量的比值。 注:以质量分数表示。
3.9
涂层 coating 涂在原料表层的有机材料。 注:一般包括标识油漆、防锈漆、绝缘层等。
3.10
镀层 plating 镀在原料表层的金属材料。 注:镀层一般包括镍、锡、锌、铝、铬等。
3.11
金属回收率 metal recovery rate 单位质量的样品,经预处理去除夹杂物和非铜金属,熔化去渣、凝固后,所得铸块质量占原样品质量
的比值。
注:以质量分数表示。 3.12
铜含量试样 copper content sample 原料中直接抽取或熔融后制取的,用于检测铜及其他元素含量的试样。
3.13
拆解 dismantling 从回收铜原料中分离出含铜部件的工艺过程。 注:例如从电器中分离出含铜部件,从电气中分离出电线。
3.14
破碎分离 crushing and separation 将拆解出来的含铜部件经专用设备进一步切碎、压碎并分离的工艺过程。
2 GB/T38471—2023
注:例如从铜部件破碎分离出塑料、木材、陶瓷、绝缘层等夹杂物。 3.15
分选 sorting 拆解、破碎分离后的含铜部件,去除夹杂物后,按形状和合金类别进行分栋的工艺过程。
3.16
处理 treatment 对分选后含铜物件进行清洁(去油污)、干燥、打包的工艺过程。
4 分类 4.1 类别、名称和代号
原料按表观特征、来源和预处理加工方式分为三类。原料的类别、名称和代号见表1。
表1 原料的类别、名称和代号
类别
名称光亮线 1号铜线 2号铜线 1号铜料 2号铜料镀白紫铜 1号铜米 2号铜米
代号 RCu-1A RCu-1B RCu-1C RCu-2A RCu-2B RCu-2C RCu-3A RCu-3B
铜线
混合铜料
铜米
4.2 分类
原料的分类见表2。
表2 原料的分类
预处理加工方式
代号
类别 名称
表观特征
原料来源
光亮线 RCu-1A 由洁净、无涂层、无镀层、表面无
氧化的纯铜线组成由无涂层、无镀层、未经处理的 面漆层或绝缘皮后所得
1)电线电缆经刹离去除表
铜线 1号铜线 RCu-1B 纯铜线组成,允许带有电连接用 2)铜加工或下游企业生产 拆解→分选→
处理→包装
的纯铜件;表面允许有氧化由使用过的或经处理的旧铜线 格品
过程中产生的余料及不合
2号铜线 RCu-1C 组成,允许表面有镀层、含少量
涂层
3 GB/T38471—2023
表2原料的分类(续)
预处理加工方式
类别 名称
表观特征
代号
原料来源
1)铜加工或下游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余料及不合格品 2)经分选、处理后的纯铜制品
由洁净的纯铜管、带、板、棒、线及其他形状纯铜件混合组成
分选→处理→
1号铜料
RCu-2A
包装
由纯铜管、带、板、棒、线及其他
混合铜料
形状纯铜件混合或由混杂的各 汽车、电器电子、机械设备、 拆解→分选→
2号铜料 RCu-2B 类纯铜制品,或处理后的纯铜碎 装饰材料、换热器等经拆
处理→包装
料组成。表面允许有氧化和 解、分选、处理后所得镀层由表面镀锡、镀镍或镀锌的纯铜 铜加工或下游企业生产过
拆解→分选→ 处理→包装
RCu-2C 零部件、加工余料、铜线(丝)等 程中产生的余料及不合
镀白紫铜
组成由洁净、无镀层、形状均一的颗
格品
1号铜米 RCu-3A 粒状、短棒状或片状纯铜组
拆解→ 破碎分离→ 分选→处理→
成,无其他金属由混有镀层、形状均一的颗粒 碎、分离,去除绝缘层后状、短棒状或片状纯铜组成,表 所得面允许有少量的氧化;允许有微量的其他金属颗粒
电线电缆经机械拆解、破
铜米
包装
2号铜米
RCu-3B
注:原料表观特征的典型照片见附录A。
4.3 原料标记
原料标记按原料名称、文件编号、代号的顺序表示。 示例:符合本文件的再生铜原料名称1号铜料,代号RCu-2A,标记为:
1号铜料GB/T38471-RCu-2A
5技术要求
5.1 外观质量
原料的外观应干净,无明显夹杂物。
5.2 2放射性污染
原料中放射性污染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不应混有放射性物质; b) 原料(含包装物)的X和辐射周围剂量当量率不超过所在地天然辐射本底值十0.25μSv/h;
4 GB/T38471—2023
c) 表面的α、β表面污染水平:测量面积大于300cm,α不超过0.04Bq/cm,β不超过
0.4 Bq/cm。
5.3 危险废物 5.3.1 原料中应限制下列危险物品的混人:
a)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废物: b) 依据GB5085.1~GB5085.6进行鉴别,凡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等一种或一种以
上危险特性的其他危险废物。
5.3.2 原料中危险废物的质量应不大于原料总质量的0.01%。 5.4夹杂物和涂层 5.4.1 原料中夹杂物含量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其中夹杂和沾染的粉状物(粉尘、污泥、油污、结晶盐、金属氧化物、纤维末等)的质量分数应不大于0.1%。 5.4.2 原料中含有涂层的原料质量应不大于原料总质量的5%。 5.5 挥发物
原料的挥发物中的水分应由供需双方协商,其他挥发物应符合表3的规定。 5.6 铜实物量
原料的铜实物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原料的夹杂物、其他挥发物及铜实物量
夹杂物/%
其他挥发物"/%
铜实物量/%
类别
名称光亮线 1号铜线 2号铜线 1号铜料 2号铜料镀白紫铜 1号铜米 2号铜米
代号 RCu-1A RCu-1B RCu-1C RCu-2A RCu-2B RCu-2C RCu-3A RCu-3B
1 0.3 0.5 0.8 0.5 0.8 0.5 0.3 0.8
M 99.7 99.0 97.0 99.2 97.0 99.0b 99.7 98.0
0.2 0.2 0.3 0.2 0.3 0.2 0.2 0.3
铜线
混合铜料
铜米
该值不包含水分该值为包括镀层金属量。
b
5.7 其他要求 5.7.1 原料中不应混有废弃炸弹、炮弹等爆炸性物品。 5.7.2 原料中不应混有密闭容器、压力容器等物品
5
上一章:GB/T 38472-2023 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 下一章:GB/T 38470-2023 再生铜合金原料

相关文章

GB/T 38471-2023 正式版 再生铜原料 GB/T 38471-2019 再生铜原料 GB/T 38471-2019 再生铜原料 SN/T 5416-2022 进口再生铜原料检验规程 YS/T 1171.3-2017 再生锌原料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铜、铅、铁、锢、镉、砷、钙和铝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YS/T 1171.3-2017 再生锌原料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铜、铅、铁、铟、镉、砷、钙和铝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YS/T 1171.3-2017 再生锌原料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铜、铅、铁、铟、镉、砷、钙和铝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 38470-2019 再生黄铜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