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Q/SY 01139-2020 精细储层描述常用图幅编制技术规范

Q/SY 01139-2020 精细储层描述常用图幅编制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5.09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0-25 11:36:59



相关搜索: 精细 编制 常用 技术规范 01139

内容简介

Q/SY 01139-2020 精细储层描述常用图幅编制技术规范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Y01139—2020
(2020年确认)
精细储层描述常用图幅编制
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criterion of drawing the common maps
in the 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
2020—11—26发布
2020-11一26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 Q/SY011392020
再版说明
本标准于2020年复审,复审结论为继续有效。 本标准在发布复审结论的同时,按照《关于调整集团公司企业标准编号规则的通知》(中油质
[2016】434号】的要求对标准编号进行了修改。
本次印刷与前一版相比,技术内容与前版完全一致。 本次仅对标准的封面进行了如下修改:
标准编号由Q/SY1139—2008修改为Q/SY01139—2020:一标准发布单位按照企业公章,修改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Q/SY011392020
目 次
前言
1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
2
V
4 编图方向
编图准备编图要求 7 成图要求附录A(资料性附录) 数据准附录B(资料性附录) 常用井标识附录C(资料性附录) 常用沉积微相代码及颜色标识附录D(资料性附录) 图幅输出信息
U 6
%
-
10 11 -13 Q/SY011392020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和附录D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勘探与生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国涛、付志国、吴艳菊、吴纯梅、顾琳琳、翟春凤、王强、何鲁平
II Q/SY 011392020
精细储层描述常用图幅编制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已开发油田开发中后期油田开发设计和调整中常用的油(气)层对比部面图、油(气)砂体图、沉积微相分布图、储层微型构造图、栅状图、储层参数等值图等的编制步骤、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河流一三角洲沉积储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5615—2004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油(气)砂体oil(gas)sandbody 单砂层中被非储集层、断层或原始地层水所分隔的相互独立的含油(气)砂岩体。
3.2
相对均质单元relatively homogeneous unit 在砂岩储层中,按照岩性和物性的相似性所划分的相对均质体
3.3
沉积单元(单砂层)sedimentaryunit(single sand layer)依据储层的多级旋回性,在一定区域内所确定的可连续追潮的最小沉积旋回,通常其顶底为泥质
岩或冲刷面所分隔。 3.4
储层微型构造 reservoir microtectonics 在油田总的构造背景上,由单砂层顶,底面的细微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通常其构造幅度
和规模很小。 4编图方向 4.1正北、北东,正东、南东等方向放在图的右方,正南、南西、正西、北西等方向放在图的左方。 4.2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确定绘图方向 5编图准备 5.1数据
数据准备参见表A.1。
1 Q/SY011392020
5.2并位底图 5.2.1井位底图应使用标准井位数据,图幅上应有断层线、油水边界线等地质信息和标识清楚的井号。 5.2.2井位底图可旋转一定的角度,旋转后应在图幅的左上角或右上角标识出指北方向。 5.2.3井位底图主要分黑白和彩色两种。彩图应将不同开发层系井网的井圈和井号使用不同颜色标注,如图B.1所示。 5.2.4并位底图采用钻穿目的层位的全部井。 6编图要求 6.1油(气)层对比剖面图 6.1.1编图原则 6.1.1.1描达油(气)层在油(气)田某一方向面上的砂层号,连通状况,有效厚度,砂岩厚度渗透率等的变化。 6.1.1.2单井柱状剖面要按距目的层段最近的标准层(或标志层,辅助标志层)拉齐。 6.1.1.3各井点的单井柱状剖面位置应 6.1.1.4井号标注在井圈上方 距离可根推实际情况而定。 6.1.1.5标明纵、横向比例。 6.1.2编图方法和步骤 6.1.2.1确定基准线、并轴线、辅助线 6.1.2.1.1根据剖面顶部层位的深度设置基准线,位置在井圈下方0.2cm 0.3cm 6.1.2.1.2在井固正下方由基准线垂直向下编绘一条线段作为该井柱状面的井轴线,线段长度依据层位的终结深度确定。 6.1.2.1.3距基准线以下1.5cm处编绘一条辅助线,该辅助线代表剖面顶部层位的上对比界限,以下按比例编绘单井小层柱状部面 6.1.2.2编制单井柱状剖面。 6.1.2.2.1在基准线与辅助线之间标注柱状剖面所需各项内容的名称。并轴线左侧依次为有效渗透率【单位为毫达西(mD)】射孔层段和小层层号,井轴线右侧依次为水淹级别、砂岩厚度【单位为米(m)】有效厚度【单位为米(m刀与油层组。射孔标注线应使用 一条粗短线表示。 6.1.2.2.2在单井柱状剖面上按顺序和所规定的比例编绘储层厚度。有效厚度顶、底面线使用实线表示,砂岩厚度(无有效厚度)顶、底面线使用虚线表示。 6.1.2.2.3隔,夹层厚度可不按所规定的比例编绘,油层组间隔、夹层相对厚一些,小层间隔,夹层相对薄一些。 6.1.2.2.4钻遇断层时,在井轴线右侧使用-F”标注断点位置。 6.1.2.2.5未钻遇层位在单井柱状剖面中需用未钻遇”表示。 6.1.2.3井间连线。 6.1.2.3.1同一期河道或同一类型砂体直接连线,见图1、图2。
图1连线示意图(1)
图2连线示意图(2)
2 Q/SY011392020
6.1.2.3.2同一沉积单元(单砂层)或不同沉积单元(单砂层)的叠加型、切叠型砂体的连通,见图3
图3连线示意图(3)
6.1.2.3.3同一沉积单元(单砂层)或不同沉积单元(单砂层)的不同微相砂体的连通,见图4。
图4连线示意图(4)
6.1.2.3.4同一沉积单元(单砂层)或不同沉积单 元(单砂层),河道砂切割席状砂的连通,见图5。

图5连线示意图(5)
6.1.2.3.5 薄层砂与河道砂 上部的连通,见图6。
图6连线示意图(6)
6.L2.3.6废弃河道砂与河道砂的连通,见图7。
图7连线示意图(7)
6.1.2.3.7 同一沉积单元(单砂层)或不同沉积单元(单砂层)的不同河道砂体的连通,见图8。
图8连线示意图(8)
3 Q/SY011392020
6.1.2.3.8同一沉积单元(单砂层)或不同沉积单元(单砂层),河道砂体连通厚度小于1.0m,且主要与层位较低砂岩的顶层微相连通,可不连线,见图9。
图9连线示意图(9)
6.1.2.3.9 一个层在某一方向上与邻井同一沉积单元(单砂层)的几个层连通,且属同一沉积微相,在两井间编绘夹层尖灭线,之后合成一个层连线,见图10、图11
图10连线示意图(10)
图11连线示意图(11)
6.1.2.3.10 储层在某一方向上的邻并处尖灭,此时两并点间不连线,但需编绘砂岩尖灭标志,见图 12、图13。
图13连线示意图(13)
图12连线示意图(12)
6.1.2.4所有与未钻遇”层的连通关系均不表示 6.1.2.5编绘断层遮挡示意线。 6.12.5.1若断层仅在两口井储层之间通过。不需编绘断层遮挡示意线。 仅标注汉字“断层隔开”,这
且所有被遮挡的砂层连接线整齐中断。
四个字从断层遮挡起始层写到最后 6.1.2.5.2在相邻井点中(含一口井)钻遇断点,此时不要求反映断层通过井间储层的准确位置和断面的准确倾角。要根据构造国确定断点组台及断层的倾向,并通过井轴线断点处编绘断层遮挡示意线。相同层位的小层,同盘的连接:异盘的不连接,但需标注汉字“断层隔开”。 6.1.2.6编绘油底界限时,应垂直井轴线,居中编绘长3.0cm,粗0.8mm的横线,在该线左侧向上编绘一个离井轴线1.0cm的箭头,箭头以上表示纯油。在横线之下标注“油底”二字。 6.1.2.7渗透率可根据实际情况分级,并由高到低分别标注红色,黄色,绿色,灰色等色标,非渗透层或干层空白:水层为浅蓝色:油水同层的上部标注油层同渗透率级别的色标,下部标注水层的色标:同时有2个级别的渗透率。利用颜色相互渗透的方式来过渡。 6.2油(气)砂体图 6.2.1编图原则 6.2.1.1描述控制流体运动相对独立单元的形态。分布状况等。 6.2.1.2按沉积单元(单砂层)为追溯对比的单元。
4
上一章:Q/SY 01138-2020 寒区抽油机用润滑油技术条件 下一章:Q/SY 01127-2019 水驱油田井间示踪技术规范

相关文章

Q/SY 16463-2017 煤储层描述方法 Q/SY 1463-2012 煤储层描述方法 三角洲相储层精细描述:以鄂尔多斯史家畔地区延长组为例 Q/SY 01411-2022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与质量控制规范 Q/SY 02009-2016 致密油气储层水平井固井技术规范 Q/SY 13034-2024 物料主数据数字化描述规范 Q/SY 01069-2024 页岩储层含油性与经类赋存状态定量评价规范 Q/SY 01744-2019 注蒸汽热采储层伤害评价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