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5518-2010 石油天然气井位测量规范

SY/T 5518-2010 石油天然气井位测量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89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1 15:47:40



相关搜索: 测量 规范 石油 天然气 5518 井位

内容简介

SY/T 5518-2010 石油天然气井位测量规范 ICS 75-- 010 E11 备案号:29765-2010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518--2010 代替SY/T5518—2000
石油天然气井位测量规范
Survey specification for oil and gas wells location
2010-12-15实施
2010-08-27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5518--2010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基本依据和要求 4 作业准备 5 外业记录手簿 6并位控制测量 7并位图根点测量 8井位测量附录A(规范性附录) 常规RTK法测量附录B(资料性附录) 网络RTK法测量
1
P%,
6
6
9
10 SY/T5518-201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5518—2000《石油天然气井位测量规范》,与SY/T5518--2000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对井位测量、初测、复测、并位控制测量、井位图根点测量的定义及英文翻译进行了修改;修改了SY/T5518一2000中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中的部分内容。将第8章及第9章合并为2010年版的第8章,并对部分内容做了修改;删除了SY/T5518-2000中的图1和表5; -增加了附录A和附录B。
本标准由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录井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
司华北石油管理局录井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部钻探克拉玛依录井工程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刚、尹林文、张学涛、翟慎德、刘宗林、杨德勇、翟庆龙、纪伟、万霞。 本标准代替了SY/T5518—2000。 SY/T5518一2000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 5518-1992。
ⅡI SY/T5518-2010
石油天然气井位测量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天然气井位测量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天然气井位的测量作业。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并位测量 well location survey 将设计井位放设到地面上,并对钻井施工井位的位置进行勘测和复测的过程。
2.2
勘测 reconnaissance survey 到设计井位现场踏勘并将设计井位放设到地面上的过程。
2.3
复测 checking survey 对钻前或钻井施工井位的位置进行测量的过程。
2..4
并位控制测量well control survey 为建立井位测量控制网而进行的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2.5
并位图根点 well mapping control point 从控制点所引测的能满足井位测量精度需要的过渡点。
33 基本依据和要求
3。1井位控制测量以国家大地控制点为基础,与国家统一坐标系和高程系联测。 3。2国家各等级的大地控制点,均可作为井位测量的首级控制和测量依据。 3。3测区内其他部门测量的三角(导线)控制点、军控点和卫星定位点,其精度满足井位测量要求时,可作为井位测量首级控制点, 3。4在满足本标准测量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可采用经主管部门批准的其他方法和新技术进行作业。
4 作业准备
4.1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内容包括: a地形图、海况报告、控制点成果、井位测量成果和坐标转换参数:
1 SY/T 5518-2010
b)井位图、构造图和控制点成果展开图; c) 并位设计书。
4.2测区踏勘
踏勘项目包括: a)3 掌握各等级井位测量控制点的状况; b)了解测区地形情况; c) 了解测区内的井位分布情况; d)了解测定并位与周围邻近并位和明显地物的位置关系。
5外业记录手薄
5.1基本要求 5.1.1手簿不得缺页。 5.1.2采用硬度为HB~2H的铅笔填写。 5.1.3不应凭记忆补记或转抄。 5.2内容的修改 5.2.1观测角的秒(")值不应修改。 5.2.2观测角的分(")和度(°)值可在现场进行修改,但同一方向的正倒镜观测值不应做相同的更改。 5.2.3 垂直观测中,各测回读数的同一数字不应连续修改。 5.2.4在距离测量和水准测量的原始记录中,小于分米(dm)的数值不应修改。 5.2。5距离测量和水准测量的分米(dm)和米(m)值可在现场进行修改,但同一距离或同一高差的往返或两次观测值不应做连环修改。 5.2.6修改记录时,先用一条直线划去错误内容后,再在其上方填写正确内容。对于所划去的不合
格记录应注明原因。 5.3记录和计算数据的取位 5.3.1角度的观测值读记至秒(")。 5.3.2距离测量中,控制测量读记至毫米(mm),并位复测和井位图根点测量读记至厘米(cm),井
位勘测读记至分米(dm)。 5.3.3计算结果按相应的记录标准取位。
6并位控制测量 6.1分类
并位控制测量方法有:
交会法测量;导线法测量:
卫星定位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
2 SY/T 5518--2010
6.2方法 6.2.1交会法测量 6.2.1.1控制点的发展 6。2.1.1.1全部由大地控制点和卫星定位点发展的点为一级点。 6.2.1。1.2由发展的点配合大地控制点和卫星定位点再发展的点,其等级与起算点中最低等级的点同级。 6.2.1。1.3全部由发展的点再发展的点,其等级低于起算点中最低等级点一级。 6.2.1.1。4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良好的地区,如果控制点满足交会法的要求,可采用前方交会、 后方交会、侧方交会或距离交会等交会法发展井位测量控制点。 6.2.1.2图形要求 6.2.1.2.1测量点的顶角应为30°~150°。 6.2.1.2.2边长不应超过10km。 6.2.1.2.3在后方交会测量中,要防止出现危险圆。 6。2.1.2.4采用前方交会测量时,后视距离不小于前视距离的二分之一。 6.2.1.3水平角观测 6.2.1.3.1观测两个方向时,采用测回法观测,观测两个以上方向时,采用全圆测回法观测。 6.2.1.3.2采用精度2"级仪器进行角度观测时,应观测两个测回或全圆测回;采用精度6"级仪器进行角度观测时,应观测三个测回或全圆测回,测回间起始观测度盘要变换90°。 6.2.1.3.3水平角观测的归零差和2C差限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归零差和2C差限差
6"级仪器 (")
2"级仪器
项 目半测回归零差
(") 15 18 15
24 30 24
半测回归零差的较差
2C差
6.2.1.4观测边数与数据计算 6.2.1.4.1应有一条检查边。 6.2.1.4.2数据计算采用简化平差法。 6.2.1。4.3两组图形计算的结果之差不应超过0.75m。 6.2.2导线法测量 6.2.2.1 控制点的发展 6.2.2.1.1以大地控制点或卫星定位点作为起始点。 6。2.2。1。2选择距离较远的点作为后视点:后视距离不小于前视距离的二分之一 6。2.2.1。3采用支导线或变形导线布设井位测量控制点时,水平角观测应符合6.2.1.3的规定。
3 SY/T5518--2010
6.2.2.1.4需要布设的井位测量控制点较多,且点位之间呈直伸式分布时,可根据实际条件采用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布设一、二级导线。 6.2.2.2导线点水平角观测 6.2.2.2.1导线点水平角观测归零差和2C差限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 6.2.2.2.2方位角的闭合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级导线闭合差≤0±10n"; b)二级导线闭合差≤0±20/n"。 注:n为测站数
6.2.2.3导线点的计算 6.2.2.3.1. 导线点的计算用简化平差法进行平差,边长归算到平均海平面和高斯投影面上进行长度改正。 6.2.2.3.2 导线的精度和规格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导线的精度和规格条边长
导线全长
全长相对
测 回 数
等 级一级二级
导线边数 闭合差 12 12
km
m
6"级仪器
2"级仪器
25 10
15 6
500~3000 200~800
1/15000 1/6000
3 2
6 3
6.2.3 卫星定位测量 6.2.3.1 选点 6.2.3.1.1卫星定位点应选设在视野开阔、目标显著的位置。 6.2.3.1.2卫星定位点应埋石或选设在固定的目标上。 6.2.3.1。3联测的控制点应选择测区内最高等级的控制点,水准点的等级不应低于四级。 6.2.3.1.4在15°截止高度角以上的空间不应有障碍物。 6.2.3.1.5所选点应避免大面积的水域或电磁波引起的多路径效应。 6.2.3.1.6所选点周围100m之内不应有强电磁波辐射源。 6.2.3.2组网 6.2.3.2.1 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 6.2.3.2.2观测网点应均匀分布。 6.2.3.2.3基线距离应在20km以内。 6.2.3.3观测 6.2.3.3.1卫星定位观测技术基本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6.2.3.3.2观测时精度因子应小于4。 6.2.3.4计算 6.2.3.4.1 数据平差时基线方差比应大于3,均方差应小于20mm。 4 SY/T 5518---2010
表3卫星定位观测技术基本要求
级 别 D ≥15 ≥4 ≥4 ≥1.6 ≥1.6 ≥45
项 目
序号
E ≥15 ≥4 ≥4
c ≥15 4 ≥6 ≥2 ≥60 ≥10 ≥15 ≥30 10~30 5 ~15 ≥15 ≥1 >3 >5
卫星高度角(°) 2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颗 3 有效观测卫星数,颗
观测时段数。个
静态
≥40 >2 ≥10 ≥15 10~30
>5 ≥10 ≥20 10~30 5~15 5~15 ≥15
双频P(Y)码双频全波单频或双频半波
时段长度 min
5
快速静态
静态快速静态静态
采样间隔,个
≥15 ≥1 >3 >5
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
双频P(Y)码双频全波单频或双频半波
≥1 >3 >5
快速静态
min
注1:在一个时段中,观测时间符合第7项规定的卫星为有效观测卫星注2:计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时,应将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数扣除其间的重复卫星数。 注3: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 注4:观测时段数≥1.6,是指每站观测一时段,至少有60%的测站观测一个时段。
6.2.3。4。2不同观测时段的基线边互差应小于相应级别规定精度的/2倍。其中任一时段的结果与各时段的平均值不应超过相应级别的规定精度。 6.2.4高程控制测量 6.2.4.1测量 6.2.4.1.1 一、二级导线采用三角高程网或高程路线的方法进行测量。 6.2.4。1.2一级水准导线的起始点和闭合控制点应与等外水准点联测。 6.2.4.1.3三角高程测量的垂直角应对向观测。 6.2.4.2 计算 6.2。4。2。1基本控制点的高程计算按三角高程网、三角高程路线或组成结点的高程路线,以距离的倒数加权平差。 6.2。4.2.2三角高程计算加人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 6.24.3路线长度和精度
路线长度和精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
上一章:SY/T 5519-2011 盆地评价技术规范 下一章:SY/T 5504.7-2010 油井水泥外加剂评价方法 第7部分:加重剂

相关文章

SY/T 7346-2016 石油天然气工程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规范 SY/T 7367-2017 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卫星定位测量规范 SY/T 6186-2020 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规范 SY/T 0003-2021 石油天然气工程制图规范 SY/T 5171-2020 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 5171-2011 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 0048-2016 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 SY/T 7429-2018 石油天然气开发注水安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