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建筑工程>都市更新主体之共生模式:以台北市为例

都市更新主体之共生模式:以台北市为例

资料类别:建筑工程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8.85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1-03-09 18:52:37



推荐标签: 都市 模式 主体 共生 为例 更新 台北市

内容简介

都市更新主体之共生模式:以台北市为例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1998年,台湾当局颁布实施《都市更新条例》,开启公私部门合作都市更新的机制,成为台湾都市再发展的重要策略。但是,由于都市更新主体(居民、建商、城市政府)的“自利”观念与“敌对”关系,经常造成公私部门的矛盾、小区居民的冲突及开发效益的争端。因此,都市更新推动过程困难重重,时程冗长成效不彰。有鉴于此,本书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探讨台北市都市更新主体的共生关系,并建议都市更新?体放弃“自利”的观念,摒除“敌对”的关系,改以“自利利他”的观念与“共生”的关系,创造都市更新主体“共生多赢”的发展。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规划部门及城市研究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1.2.1 研究动机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范围、假设、限制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假设
  1.3.3 研究限制
  1.3.4 研究内容
 1.4 研究步骤、方法与流程
  1.4.1 研究步骤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流程
2 文献回顾与都市更新发展趋势分析
 2.1 都市更新文献回顾
  2.1.1都市更新有机论
  2.1.2 都市更新社会论
  2.1.3 都市更新经济论
  2.1.4 都市更新生态论
  2.1.5 都市更新政治论
 2.2 都市更新的发展趋势
  2.2.1 美国都市更新的趋势与演化
  2.2.2 日本都市更新的趋势与演化
  2.2.3 英国都市更新的趋势与演化
  2.2.4 中国大陆都市更新的趋势与演化
  2.2.5 亚洲其他地区都市更新的趋势与演化
 2.3 中国台湾地区都市更新的发展趋势与课题
  2.3.1 中国台湾地区都市更新的发展历程
  2.3.2 中国台湾地区都市更新的现象分析
  2.3.3 中国台湾地区都市更新的趋势分析
  2.3.4 中国台湾地区都市更新的课题分析
 2.4 小结:文献比较分析
3 理论架构:都市更新共生理论
 3.1 共生理论
  3.1.1 生物学的共生理论
  3.1.2 环境学的共生理论
  3.1.3 哲学思维的共生理论(陈锦赐,2006)
  3.1.4 社会学的共生理论
  3.1.5 经济学的共生理论
  3.1.6 政治学的共生理论
 3.2 非零和理论、合作理论及信任理论
  3.2.1 非零和理论
  3.2.2 合作理论
  3.2.3 信任理论
 3.3 都市更新共生理论架构
  3.3.1 都市更新共生发展架构
  3.3.2 都市更新主体共生关系环
4 都市更新主体共生因素调查分析
 4.1 共生因素调查方法及内容
  4.1.1 都市更新主体共生因素定义
  4.1.2 问卷调查方法及内容
  4.1.3 调查范围及对象
 4.2 都市更新主体关键因素调查分析
  4.2.1 关键因素调查分析
  4.2.2 关键因素调查结果
 4.3 都市更新主体共生因素分析
  4.3.1 共生因素因子分析
  4.3.2 共生因素Tobit回归分析
 4.4 小结
5 建构都市更新主体的共生模式
 5.1 都市更新主体共生关系分析
  5.1.1 共生度分析
  5.1.2 共生系数分析
  5.1.3 共生指标分析
 5.2 都市更新主体共生模式分析
  5.2.1 共生内容
  5.2.2 共生原则
  5.2.3 共生步骤
  5.2.4 共生流程
 5.3 台北市?市更新案例验证
  5.3.1 台北市都市更新操作机制检讨
  5.3.2 台北市都市更新案例分析
  5.3.3 更新案例共生度验证
 5.4 都市更新主体共生模式比较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与后续研究
 6.3 研究成果检视
参考文献
附录
上一章:汶川绿色新城:汶川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下一章:开放的空间:北京新公园图片库

相关文章

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市为例 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主体行为与发展机制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 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研究:以南京为例 主体功能区的空间效应评估与类型分界方法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快慢城市,旧城更新的新思路——以马家花园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苏中地区县域农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以江都市为例 基于主体功能框架的县域生态功能区划及配套环境政策研究:以安徽宁国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