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带芯分体柱 [楚秀娟 著] 2014年](https://pic.duodown.com/11/30/43/11304345.png)
前言
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事故,研究目的是预防故事的发生和控制事故后的损失。本书主要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中短柱的抗震能力,由此得到抗侧移能力强,承载能力高、可实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目的的钢筋混凝土带芯分体柱的模型及其基本计算参数、构造理论和设计方法,为预防高层建筑底部短柱在地震作用下发生脆性破坏,同时为减小柱的截面面积提供设计依据。所以,本书研究对象属安全学科范畴。 本书介绍了地震造成的破坏特点并举例说明其危害性,阐述了在地震作用下研究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带芯分体柱及其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必要性。传统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竖向荷载加大,因受轴压比限制而使得底部几层柱的截面加大,造剪跨比小、延性差,由此而易发生剪切破坏和小偏心受压破坏的短柱甚至超短柱。这两类破坏形式都是脆性破坏,是没有预兆的突发性破坏。建筑物抗震性能主要取决于结构物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它等于结构承载力与变形能力的乘积,即结构抗震能力是由其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共同决定的。 短柱的脆性破坏和延性不足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及风灾作用下造成结构破坏甚至倒塌的主要原因。正确判断和处理短柱、超短柱是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为提高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在钢筋混凝土短柱内加入芯部钢筋并结合分体柱技术,形成钢筋混凝土带芯分体柱,将核心柱的高轴压比和分体柱的大剪跨比特点结合起来,直接变短柱为"长"柱,提高了延性、承载能力,同时也减小了柱截面面积,破坏形式由剪切型变为弯曲型,从而消除短柱、改善短柱的抗震性能,实现结构的抗震安全性的目的。工程结构在地震时遭受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其破坏程度与结构类型和抗震措施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