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电子信息>电子管功放设计和装调技术(郑国川 李洪英编著 福建2004版)

电子管功放设计和装调技术(郑国川 李洪英编著 福建2004版)

资料类别:电子信息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1.4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0-08-20 10:22:09



推荐标签: 设计 电子管 技术 福建 功放 编著 洪英 郑国 李洪英 郑国川

内容简介

电子管功放设计和装调技术(郑国川 李洪英编著 福建2004版) 前 言
电子管音频放大器问世之初,仅是收音机、通讯接收机的附属电路,即使是独立的音频放大器,也限于语言扩音系统或 SP唱机的一部分。而真正使音频放大器作为较完善的一项独立的电子技术产品,还是在FM广播、LP立体声录音和磁带录音等项技术日渐成熟之后。早期的AM广播、78转SP唱片,仅就频响而言只有150~6000Hz,即使最简单的电子管放大器也能轻易满足,故此时期音频放大器强调的指标无非是高增益大功率而已。
二战结束后,英国《无线电世界》(Wireless World)首先发表了威廉逊放大器的资料。在此情况下,20世纪40年代末欧美等国开始进入HiFi放大器的研发。在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 FM广播、LP录音等音频信号载体,将频响提高到50~12000Hz,磁带录音技术也向宽频响低失真的领域跨进了一大步。随着信号载体指标的提高,音频放大器性能的改善势在必行。此后,在音响界得宠多年的束射管和五极管输出级受到质疑,而曾被束射管代替的低内阻三极管备受青睐。随即,德国开始了淘汰输出变压器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曾试制了低阳极电压输出五极管和音圈阻抗为400.的扬声器,同时还开发了电子管单端推挽输出级组成的放大器。此项技术虽因高阻抗音圈扬声器的难点而半途夭折,但却给半导体的OTL、OCL电路以及今日的电子管SRPP、SEPP功放电路打下了基础。当时,单端推挽电路本身并未达到淘汰输出变压器的目的。为了解决电子管功放扩宽频响的难题,美国麦景图公司则开发了麦景图功放电路,在单端推挽理论基础上减小输出变压器对分布参数影响,将输出级频响扩展到10Hz~20kHz(<1dB)的程度。但是,由于该电路的输出变压器工艺更加复杂,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
随后,电子管音频放大器的发展及各国音响界的不断改进,音响领域已具Hi一Fi的雏形。此时,欧美等国的3D、4R多声道系统的收音、LP唱片两用机已大量上市,而且独立的音频放大器初期产品也开始上市。正当电子管放大器蓬勃发展时期,半导体器件已经羽翼丰满,由晶体管组成的放大器以极高的技术指标迅速占领市场,致使电子管放大器遭受重击。
正当电子管放大器低迷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后起之秀的半导体器件突破了大功率高频率的限制,很快地人侵到几乎所有的电子领域产品中。当然,半导体器件在音频放大器中也以其小体积、低功耗和高得惊人的技术指标而自居,将电子管放大器逼到濒临淘汰的边缘。但就在此时期,"金耳朵"们发现,拥有高指标的半导体器件似乎并不与他们的听感效果成正比。相比之下,技术指标低得多的电子管放大器的放音效果,却让人感受到无法形容的韵味。于是,20世纪60年代末,音乐爱好者们又重新追随电子管放大器,且队伍日益扩大。电子管放大器得以重整旗鼓,日益收复音响界的地盘……时至今日,各大音响器材生产厂都竭力推出新型电子管放大器作为自己的"旗舰"产品。
上一章:电子技术双语版电工学下 [王宇野,汤春明,马惠珠 编著] 2013年 下一章:电子技术实践与训练

相关文章

常用电子管应用手册(郑国川 李洪英) 电子管功放设计和装调技术 电子设计装调实验教程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侯勇严,李天利 编著] 模拟电子技术应用 [黄荻,李仲秋,鄢立 编著] 2012年版 电子管功放制作指南 建筑结构设计快速入门与提高-庄伟 匡亚川编著 大连优秀景观园林设计 [杜显刚,李启路]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