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长江江都嘶马段岸崩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

长江江都嘶马段岸崩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09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10:54:39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长江江都嘶马段岸崩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 第40卷第2期 2016年6月
doi ;10.3969/issn.16743636.2016.02.357
地质学刊 Joumal of Geology
长江江都嘶马段岸崩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箫
胡秀艳,姚炳魁,朱常坤
Vol.40 No.2 Jun.,2016
(1.扬州市江都区国土资源局,江苏江都225200;2.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摘要:江岸稳定性取决于最大崩竭临界机制的驱动力和抵抗力的平衡,二者的平衡又受控于岸边披形态、岩土组成、水流浪涌特征、植被覆盖等。崩岸是长江嘶马弯道床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嘶马弯道遥感解译图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查清研究区江岸岸线特征及其变迁历程。为了揭示北岸崩竭产生的原因,通过野外踏勘、测量与钻探等技术方法查明该区地质基础条件,并基于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ealTimeKinematic,RTK)的水下测量数据建立典型剖面,分析凸岸和凹岸的水流运动特征及其对边岸的影响。从地质基础和水动力条件2个方面揭示马段江岸塌形成机理,即具有上细下粗二元结构的边岸地层是岸崩形成的基础,丁坝回流和弯道螺旋流的掏蚀作用
是岸崩形成的重要条件。并基于江岸稳定性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江岸整治措施。关键词:长江斯马弯道;江岸稳定性;遥感;RTK技术;岸崩机制;江苏江都
中图分类号:P642.21;X43 0引言
文献标识码:A
天然江河岸坡或洪漫滩地的崩塌破坏(简称崩
岸)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自然灾害现象,在全世界各大江河普遍存在(Hagertyetal.,1981;Abam, 1993),而我国长江中下游朋岸现象尤为严重(主延贵等,2014)。
影响边岸稳定性的因索众多,相互作用复杂,许多学者对边岸珊璟问题进行了深人的探讨。马荣华等(2004)以岸线稳定性、岸前水深、岸前水域宽度和岸线陆域宽度作为评价因子,使用CIS叠加分析与格网分析技术对江苏长江段岸线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张伟(2006)根据弯道内非均匀沙起动的临界条件,采用分层进行的河床冲刷粗化计算方法,计算了嘶马弯道的冲刷深度。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SDA-ARS)提出的 Bank Stability and Toe Erosion Model(BSTEM)是一个用于预测河岸稳定性与坡脚侵蚀速率的模型(冉再等,2011;Midgleyetal., 2012)。王博等(2014)利用BSTEM模型计算了长
收稿日期:2015-12-20;编辑:蒋
文章编号:1674-3636(2016)02035706
江中游荆江出口典型断面在不同岸坡形态、水位条件、坡脚横向冲刷距离等条件下的河岸稳定安全系数。刘艳锋等(2010)研究发现,当水体沉积物负荷过高时,BSTEM模型计算的侵蚀量数值偏低,该模型与河岸崩机理不能完全匹配。姚志雄等(2015)认为渗流潜蚀是岸坡崩的一个重要成因,并基于实际岸坡的潜蚀破坏过程,使用解析方法对堤岸剪切与倾覆2种破坏模式的失稳机理进行分析。张文看等(2010)则指出:由于库岸稳定性同题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应用非线性理论方法进行稳定性评价才能得到与岸坡实际情况相符的结果。徐佩华等(2007)采用BackPropagation NeuralNetworks(BPNN)对三峡水库的上游库岸进行了稳定性等级判断,并使用经验公式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但BPNN的结构设定具有主观性,其训练得出的网络参数缺少物理含义。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影响前崩岸的因素很多,对于具体的前岸岸段,应在研究岸共性的基础上,其体研究河岸土质、结构、水流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各方面的因系,才能摄示具体的期岸段成因机制和提出正确的
基金项目:江苏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扬州市江都区地质环境综合测查评价"(苏财建【2014]278号)、"江苏省江都市晰马弯道江岸稳定
性地质调查(2000-184)
作者简介:胡秀艳(1974一)
),女,高级工程师,从事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研究与管理工作,E-mail:xiuyano09@sina.con
万方数据
上一章:全国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潜力基本摸清 下一章: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应用开发

相关文章

黄土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 汶川地震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控制 泥石流运动机理与灾害防治/水利学科学术著作丛书 公路挡土墙病害形成机理分析及防治 水库土质库岸崩滑与防治 延庆县玉海路崩滑塌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及防治对策 水砂突涌灾害机理、特征及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