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2—224,2011
doi : 10, 3969/j. issn. 1674-3636. 2011.02. 222
地质学刊
质疑殷墟古玉“和田”说及其瓣析
王学孟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南京210029)
第35卷第2期
摘要:从地质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多年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古玉来源与股商时代古玉的承装关系,并对比了当时中原与新疆地区古玉的开采应用水平,认为“古玉石之路"是不存在的;股媒古玉是承装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古玉来源,
仍属于“就地取材"或“近地取材”。关键调:考古地质:股媒古玉;质疑
中图分类号:TS933.21 0引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36(2011)02022203
第一,根据某些著述,新石器晚期新疆地区“和田玉"开采规模很小,应用水平很低。有些也不一定是“和田玉”。如在距今近4000年的楼兰遗址中
自1986年闻广先生提出“考古地质学”以来(闻广,1986),已有20多年了。期间很少见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近10年来,有关“玉器”方面的专著陆续出版发行。由于考古学家们对一些地质工作者的意见或鉴定资料的采纳失之偏颇,从而对史前“古文明”的判断与推论产生了
一些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归纳若干专著,如下间题比较突出:(1)根据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一件软玉玉,就断言“和田玉” 早在6000年前就进人中原(杨伯达,2005):(2)将甘肃的齐家文化古玉、延安榆林、神木的陕西“龙山文化”古玉、山西陶寺龙山文化古玉连接起来,便勾勒出一条远在“丝绸之路”之前2000余年的“古玉石之路"(杨伯达,2005);(3)更有甚者,对史前文化古玉中,凡鉴定为“角闪石玉”(确切地说是透闪石玉)者,均认为来自“和田”,凡鉴定为蛇纹石玉者,均来自辽宁省岩县产的“岫玉”等。这种认识,武断些说,都是不确切的。由此导致的一系列推论缺乏科学依据。
收稿日期:2011-02-09;编辑:蒋艳
只发现了2件玉(唐延龄等,1994);罗布泊以西的孔雀河下游,在42座古墓葬中仅发现少量玉珠串;最接近和田玉”的是于田县阿羌乡柳什村一座古墓中发现的1件玉饰,其年限也只距今3000年,...…(杨伯达,2005)。
第二,再看中华大地的东部地区,早自新石器时期的兴隆洼文化一赵宝沟文化一红山文化一小河沿文化一夏家店下层文化(刘振峰等,2007);河姆渡文化一马家浜文化一崧泽文化一良诸文化(杨伯达,2005);大汶口文化一龙山文化(杨伯达,2005);北阴阳营文化一凌家滩文化一薛家岗文化(杨伯达,2005),等,逐渐出现了大量的以透闪石为主要成分的软玉质的古玉器,其分布范围之大,延续时间之久,与新疆此时玉器的萧条景象相比,上述的推断或立论不可信,明确说,6000年前"和田玉"不可能进人中原,“古玉石之路”是不存在的,透闪石软玉不一定都是“和田玉”。
第三,“蛇纹石玉”的生成条件分布范围很广玉石产地很多。各地新石器时期考古发掘中,所见蛇纹石质玉器并非都源于辽宁岩。由此得出的任何推论都不恰当。
作者简介:主学孟(1934一),男,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找矿和技术管理工作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