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论鸟类飞行起源的“树栖”与“地栖”假说之争

论鸟类飞行起源的“树栖”与“地栖”假说之争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87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14:04:39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论鸟类飞行起源的“树栖”与“地栖”假说之争 第39卷第2期 2015年6月
doi; 10.3969/j.issn.1674-3636.2015.02.201
地质学刊 Joumal of Geology
论鸟类飞行起源的“树栖”与“地栖”假说之争
季燕南,王旭日”黑须球子3,季强?
Vol.39 No.2 June2015
(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摘要:简要介绍了鸟类飞行起源的2种假说:“树栖起源”假说与“地栖起源”假说。详细讨论了2种假说的理论支撑点及存在的问题,认为鸟类的祖先和原始鸟类可以借助自然界中任何有利的地形和地物来帮助滑翔和起飞,而不是仅仅依赖直立高大的树木。“地栖起源”假说更合乎情理,也更接近或更符合客观事实,同时提出了“地栖起源”假说的新模式图。
关键词:鸟类飞行起源;“树栖”假说;“地栖假说;“翼助斜坡奔跑”假说
中图分类号:Q915.5Q915.865 0引言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辽西是晚中生代的化石宝库,以产出丰富的长羽毛恐龙闻名于世。自1996年发现中华龙鸟以来,鸟类起源研究取得了革命性进展,“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观点已成为共识,也成为当今国际科学界的主流科学思想。
鸟类的飞行起源与鸟类起源是2种性质完全不同但又有一定关系的科学问题。长期以来,关于鸟类的飞行起源存在2种观点对立、解释相背的理论,即“树栖起源”假说与“地栖起源”假说。
脊椎动物中主要有3种具有翅膀、会飞行的动物:爬行动物中的翼龙、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蝙蝠,它们的翅膀结构各不相同。翼龙的前肢十分发育,一般具有4指,第5指缺失,其第4指(飞行指)极度拉长,与皮膜一起形成翅膀,从而具有飞行能力。蝙蝠的前肢发育5指,第1指短小,其余4指明显拉长,似“伞骨”状,与皮膜一起形成翅膀,从而具有了飞行能力(图1)。鸟类的前肢比较特殊,通过手部骨骼的愈合和消失等变化与羽毛一起形成翅膀。粗壮的肱骨构成上臂;细长的尺骨和桡骨构成前臂;腕骨退化,近端腕骨仅有2块,远端腕骨与掌骨愈合成 1块掌骨:指骨仅发育第2、3、4指,第2指为小翼
收稿日期:2015-04-26;编辑:陆李萍
文章编号:1674-3636(2015)02-0201-06
羽的着生处。鸟类翅膀的这种结构究竟与“爬树” 有关,还是与其他因素有关?本研究将简要介绍3 种主要假说,并讨论鸟类飞行起源各种可能的原因。
翼龙的翅胰
乌类的翅膀
蝠的翅膀
图1翼龙、岛类和蝠翅膀的形态结构对比图 Fig.1 Comparison of morphological structures of
pterosaurs, birds and bat wings
1“树栖起源”假说
“树栖起源"假说最早由Marsh(1880)提出,当时主要受到松鼠、飞蜥、树蛙等动物可以进行短距离滑翔现象的影响和启迪。他推测鸟类的祖先或早期鸟类的前肢可能发育了维形羽毛,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增强了它们在树林间跳跃时的滑期能力,雏形羽毛不断进化,演变成飞行羽毛,最终获得了飞行能力。这一假说后来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和支持,其中
基金项目:科学技术部"973"项目(2012CB822004);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2114026801)
作者简介:季燕南(1983—),男,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地层古生物和地质遗迹保护研究工作,E-mailjirod@cags.ac.cn 万方数据
上一章:内蒙古东乌旗宾巴勒查干三叠纪两次岩浆活动:年代学记录、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下一章:库车坳陷中部构造分层差异变形特征和构造演化

相关文章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法)卢梭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C0214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人类知识起源论 人类知识起源论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A0603人类知识起源论 蚂蚁与孔雀:耀眼羽毛背后的性选择之争 相对论之争与黑洞不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