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辽西凌源地区雾迷山组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

辽西凌源地区雾迷山组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778.85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1-28 18:01:51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辽西凌源地区雾迷山组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 第37卷第2期 2010年4月
中国地质 GEOLOGYIN CHINA
Vol.37.No.2 Apr.,2010
辽西凌源地区雾迷山组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
罗顺社张建坤陈小军旷红伟
(油气资源与勤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宜(长江大学),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剥州434023)
提要:依据野外露头等资料,对辽西凌源地区雾速山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按陆表海潮汐作用将雾迷山组沉积环境分为潮上、潮间和潮下3个相带,建立了雾迷山组的沉积模式。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层序界面特征,对雾迷山组层序进行了探讨,划分出4个二级层序和22个三级层序,系统地阐述了每个层序的岩石、构造及体系城等特征。层序界面主要以浅水环境(特别是含量露标志)的沉积物及沉积构造作为识别标志,其中SO1为1型层序, Ⅱ型层序则较为发育,SQ2-SQ22都为Ⅱ型层序。研究区募迷山期处于浅水陆表海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域以海进体系域城和高水位体系城为主,普退缺少低水位体系域或陆棚边缘体系城,同时,也不具备形成能缩层的环境,以最大海泛面沉积物与深海中的凝缩层相对应。
关键调:沉积相;层序地层:体系域:凝缩层:雾迷山组:辽西凌源
中图分类号:P539.2 1
研究背景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657(2010)02-0394-10
山组出露层序连续、层段界限清晰,组厚达2947.15 m,可按岩性、叠层石、沉积旋回等,划分为8个岩性
燕山地区萄县系雾迷山组地层,前人进行过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如赵澄林等、周书欣等A,赵震等-在沉积学方面的研究,高林志等、梅冥相等在层序地层学方面的初步研究,曹瑞骥、邢裕盛等、杜汝霖、朱士兴等在生物地层学方面的研究,对辽西凌源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特征分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尽管前人对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层
序地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前赛武纪地层分辨率较低而产生的复杂性是目前对雾迷山组地层研究的难题。本文在野外露头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和参考前人的研究方法、成果3-例,对区内雾迷山组剖面相和层序地层特征进行分析,为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进一步对地层精细划分,并为地层剖面与今后地剖面之间的层序地层追踪对比提供依据。
研究区位于辽宁凌源大河北魏杖子村,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冀北坳陷(图1)。所研究的剖面雾迷
收稿日期:2009-06-16;改回日期:20090905
段,共411层,是研究劳迷山组碳酸盐岩地层的理想面之一。
2沉积相分析
辽西雾迷山组地层,系燕山沉降带东端巨厚海相沉积的一部分。当时沉降带的西、北和东南三面分别被五台古陆、内蒙古陆和山海关古陆环绕,属陆表海沉积环境。从剖面上看雾迷山组岩性、岩相没有明显的变化,原生白云君发育間,陆源物质贫乏,额叠层丰富,粒屑云岩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韵律性和旋回性,还有明显的浅水动荡及干早蒸发沉积标志,说明当时研究区有着广阔的潮汐波浪带。因此,本文采用潮汐作用模式,将雾迷山组碳酸盐沉积环境分为潮上、潮间、潮下的沉积相带,并结合叠层石形态和其他标志特征,建立辽西凌源雾迷山组沉积模式(图2)。现将各段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阐述如下:
第一段:厚334.09m,底部为灰色、深灰色厚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2078)和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海相前瞻性项目(YPH08025)资助
作者简介;罗顺社,男,1961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沉积学教学及科研工作;E-mail:kaiming214@126.com。万方数据
上一章:西藏南羌塘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下一章:浅谈地图符号及其色彩应用

相关文章

辽河滩海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控砂、控藏作用 雾迷山旋回层:米级旋回的一个特例 琼东南盆地陵水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分析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 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下三叠统高分辨层序地层与砂体预测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在辫状河沉积相中的应用——以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剖面为例 河湖沉积体系三维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北27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为例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岩溶储层特征及成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