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68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09 11:33:00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 62
当代化工研券
rweflat
绿色化工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
*张林
(云南省保山市环境监测站云南678000)
2016-09
摘要:随着互联月技术的发展,环保监测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杭广泛应用,使得环境蓝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较大的损升。环境蓝测部门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采集别的数据进行维合分新,及时高效的解决了各种问题。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中图分类号:T文献标识码:A
TheResearchofEnvironmentalMonitoringInformationConstruction
ZhangL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Baoshan city, Yunnan, 678000)
Abstract: With zhe developmem of Intermet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lechnology has obrained rhe rapid developmenr as zhe information f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zhe quality and eficiency of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 efficiency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Emironmenal moniforing departments use modern information fechnofogy fo analysis the collected data , and if can timely and eficien to sove warriots problems.
Key words :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formarization contstricrion; research
前言
我国环保系统自前已形成多级隶属于政府环保主管部门
的环境监测站2223个,全国其他行业和部门建立的环境监测机构约有2634个,从业人员达到57万人。在这些现有的监测站中,具备各环境要素监测能力的环境监测站有:980 个站从事空气质量监测,1078个站从事地面水监测,1131 个站从事环境噪声监测,63个站从事海洋监测,111个站从事地下水监测,16个站从事生态监测,185个站从事酸雨监测,32个站从事放射性监测。现代环境管理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模式的质量以及规模化程度等的要求更高。同时,由于形成的监测工作模式是跨区域协作的,技术人员通过信息技术解放了环境监测的生产力。在新形势下,对环境监测
生产关系制度的完善是我国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工作。 1.大数据时代对环境监测信息化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要求应用大数据方式针对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和治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1)信息技术推动环境监测信息化启动新模式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了另外一种声音,即思维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避而就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则源自人类的高级智慧,基至是瞬时的灵感。新思维的出现在数担应用模式上带来了很多变革。如云计算以服务的形式将“计
品”,被电池续航能力所限制和从其束缚中摆脱出来的手机应用走向智能化之后,互联网的触角可以在任何时刻延伸到任何地方。
(2)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建立生态环境网络大数据系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环境治理体系以
及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等的建立均需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大数据作为支撑。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提高环境质量的综合分析能力,集成卫星遥感等多源环境监测数
万方数据
据,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的基础上开展环境质量的大数据分析,形成立体、自动、智能的生态环境网络大数据系统。
(3)生态环保新理念要求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环境监测信息化必须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必
须弄清楚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确定污染源排放现状及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能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服务和数据支持。 2.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各监测项目的不同需求导致系统缺障
环监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庞大、穴杂又需要系统化操作的工程。环监部门需要充分了解所负责的各个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但是,目前我国环监部门对信息化系统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大多数监测部门只负责自身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导致整个监测系统的数据无法得到整合与处理,而是要通过数据交换实施综合处理,这大大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浪费,还会使整个监测部门的信息化系统结构紊乱、维稳性能差。
(2)部门间的有效联系十分置乏
环监信息化建设是各环保部门进行合作的基础,良好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工作交接的效率。不同部门的监测工作有交叉,所以需要这些部门相互协调,妥善处理工作衔接间题,然而多数监测站的设备是按照各自部门的需求进行设置的,并且常常是自动或半自动工作,所以各部门间的设备差异化明显。且各部门仅仅针对自身系统的需要进行配置,无法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而这终将造成环监质量的下降。
(3)信息化建设期限较长
环监信息化建设程序多、过程复杂、周期长,并且监测站对项目的建设和开发一般需要委托给专业公司,而合适的专业公司只能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寻找,这给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不使。另外,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相关部门的利益不同,常常会出现一些难以沟通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建设过程中信息传递有误,使项目建设时间延迟,或是
上一章:垃圾渗滤液氨氮出水水质偏高的影响因素及措施 下一章:灰色近优综合评价法在雾霾口罩的评价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DB22/T 3163-2020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 浅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 多媒体教室信息化建设及研究 HY/ T257-2018 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导则 HY/T 257-2018 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导则 勘探信息系统促进油田信息管理的建设研究 基于信息化建设的高校绩效考核信息智能提取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