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卷第5期 2010年10月
过程工程学报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 含Cu桥梁耐候钢的相变规律高新亮,付贵勤,邓志银,林光铭,朱苗勇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Vol.10 No.5 Oct.2010
摘要:为了探索含Cu桥架耐候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规律,利用金相和显微硬度的方法分析了不同Cu含量桥梁耐候钢的CCT曲线。结果表明,Cu可以降低贝氏体转变温度,而对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影响不大,增加Cu含量可以细化铁素体和贝氏体晶粒,增加铁素体的显微硬度,贝氏体的显微硬度降低约20Hv.随冷却速度增加,实验锅的铁素体晶粒尺寸由10μm降到6μm,体积百分数由58%降到17%:铁素体显微硬度保持在240Hv左右,变化不大:贝氏体显微硬度由250Hv增加到300Hv
关键词:桥梁耐候钢;相变规律;显微硬度
中图分类号:TG113 1前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6X(2010)060998-06
以上[8-10],而实际生产中,为改善铸坏的质量,往往将 Cu控制在较低的含量,目前,关于耐候钢相变的研究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桥梁的建设数量越来越多,人们对桥梁载重、抗震、耐蚀等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求桥梁用钢不仅具有高的强韧性,好的焊接性能,还要具有良好抗震性和耐蚀性"]研究[2-5]表明, 3%Ni桥梁钢在海洋大气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焊接性能和耐大气腐蚀性能;钢中添加Cu可以改善其在大气中的耐腐蚀性能,同时Cu在钢中的固溶强化及 ε-Cu析出强化,可以提高钢的屈服强度,降低韧脆转变温度,改善钢的力学性能
钢的组织最终是由轧制后冷却过程的相变所决定的,因此,相变过程对于组织影响至关重要[6,7,Cu使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加,对组织的转变具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Cu对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Cu含量多集中于1%
有较多报道(11-13],但对3%Ni耐候钢的相变行为的研究甚少,未见相关报道为此,本研究设计两种Cu含量小于1%,Ni含量为3.5%的桥梁耐候钢,研究其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规律,着重讨论冷却条件和Cu含量对钢相变行为及组织的影响
实验 2
2.1实验材料
实验用钢采用100kg的真空感应炉冶炼,浇注成锭,化学组成见表1.将铸锭锻造后采用TMCP工艺轧成厚度12mm的钢板,通过喷水冷却控制冷却速度,实验中采用相同的开始冷却与终止冷却温度,最终轧制成的板材作为实验材料。
表1实验钢的化学成分
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experimental steel samples (%, )
Sample 1
c 0.03 0.03
2.2实验设备与分析仪器
Si 0.22 0.20
Mn 0.70 0.70
P 0.02 0.02
采用450热轧机组将坏料轧成钢板,在MMS-300 多功能热/力模拟试验机上测定实验钢样CCT曲线,采用OLYMPUS光学显微镜观察钢的金相组织,采用 401MVD数显显微维氏硬度计测定钢样的显微硬度, 2.3实验方法
热模拟试样从钢板上截取,经线切割加工成8 mmx15mm试样.在热/力模拟试验机上测定实验钢以不同的冷却速度冷却到室温的CCT曲线,测定CCT曲
S 0.01 <0.01
Nb <0.07 0.07
<0.01 <0.01
Ni 3.44 3.53
Cu 0.29 0.49
线的工艺见图1.将热模拟后的试样纵剖,经预磨抛光后用3%硝酸酒精溶液进行腐蚀,观察钢样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金相组织;采用显微维氏硬度计测定显微硬度,对组织的类型进行辨别
结果与讨论 3
3.1实验钢样的CCT曲线
图2为两种钢样CCT曲线的比较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1号钢样的CCT曲线中包括铁素体转变和贝氏体
收稿日期:20100821,修回日期:2010-10-15
作者简介:高新亮(1984-),男,河北省保定市人,博士研究生,钢铁冶金专业,E-mail:yejingxl@163.com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