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技术与应用
网络存储备份应用技术研究
刘卫星
(四川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网络中心
园川成都
611741)
·数字技术·
[搞要]数据存储和存储管理技术最早起源于21世纪70年代的终端/主机的计算模式,80年代以后,由于个人电脑的发展,尤其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出现,使得数据存储分布化。90年代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存储技术发生着变革性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学校在新的信息时代对数据存储与备份的发展需求对当前的主流网络存储与备份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结合了本单位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学校建设存储备份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网络
数据存储
[中图分类号ITP3 1引言
数据备份
数据安全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1-0026—02
归档数据的异地存放制度,从而确保对历
在很多情况下,计算机存储的数据要比计算机系统设备本身的价值高得多,数据的丢失可能演变成一场灭项之灾。因此信息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能力是计算机网络用户首先关心的间题。
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高效性、可象性、可管理性以及快速恢复能力和强大的网络特性。存储备份技术不仅仅指数据的简单备份,面且还包括内容及备份的管理等多方面。存储备份包括硬件备份和软件备份两大类,其软件技术主要包括通用和专用备份软件技术等。
2网络备份系统
理想的备份系统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在网络系统安全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数据的常规备份和历史保存。一般在生产地的备份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生产系统的业务数据由于系统或人为误操作造成据坏成丢失后,可及时在生产地实现数据的恢复;另一个目的是在发生地域性灾难(地策、火灾,机器吸坏等) 时,可及时在本地或异地实现数据及整个系统的灾难恢复。
考虑到生产地环境安全性原因,常规数据备份一般要求一份数据至少应有两个拷贝,一份放在生产中心以保证数据的正常恢复和数据查询恢复,另一份则要移到异地保存,以保证在生产地出现灾难后最低限度的数据恢复,此外,更应建立历史
26
数字技术与应用万方数据
史业务数据的可靠恢复与有效稽核的实现。
2.1集中式管理
网络存储备份管理系统对暨个网络的数据进行管理。利用集中式管理工具的帮
系统管理员可对全网的备份策略进行助,
统一管理,备份服务器可以监控所有机器的备份作业,也可以修改备份策略,并可即时测览所有目录,所有数据可以备份到同备份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相连的任意台磁带库内。
2.2全自动的备份
对于大多数机房管理人员来说,备份是一项繁重的任务,每天都要小心翼翼,不收有半点闪失,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备份系统能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定义需要备份的数据,然后以图形界面方式根据需要设置备份时间表,自动启动备份作业,
备份系统能够实现定时自
无需人工干预。
动备份,大大减轻管理员的压力。
3网络数据存储与备份技术 3.1数据存储基本策略
数据库全备份:选择在周五(或周
六)自动进行。
数据库增量备份:每晚作批前和批后由Unix或其它主机系统执行,批处理人员触发或由系统自动执行。
文件全备份:将主机系统和其它服务器的数帮作全备份,选择在周日自动进行。
文件增量备份:在周一到周四(或周
五)之间备份文件的增量。
系统全量:在月初的周日备份系统及数据库的全量,
系统增量:在其余的时间仅备份系统和数据库配置的增量。
跟踪备份:实时备份系统增量(事务日志备份)。
结合以上备份策略,从便于管理和恢复的角度考虑,制订数据分组和存储介质对应策略,将数据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编号的磁带组上,并建立不同的存取权限。建议建立:数据库介质:专门放置数据库信,
文件介质:除数据库以外的文件。
数据库日志和系统日志介质:安全稽核和系统恢复的重要数据记录须较长时间保存,建议由安全管理官员在NT一侧建立管理,形成与主机系统管理人员分离的运行数据记录。
3.2数据备份基本策略
网络备份存在著一些很明显的挑战,当计划备份时,必领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技术:备份窗口、最大的备份资源、更新的数据量、网络传输率。
备份窗口:是在白天或晚上完成备份所需要的时间。可以考虑两个备份口:一个是夜间备份,即介于正常上班时间之间的整夜备份,这是一个典型的三至八小时的备份窗口,主要用作增量或差分备份操作;另一个备份窗口是完成一周或周期性完全备份,这个备份窗口可以延长到24 小时,有时,基至从周五榜晚持续到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