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厦大自主研发深紫外光子学材料获新进展

厦大自主研发深紫外光子学材料获新进展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54.13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1-30 16:06:34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厦大自主研发深紫外光子学材料获新进展 第1期
王震宇等:纳米复合海洋涂料在船舶防腐蚀应用研究
Comosion Resistanee of Silicone-Epoxy and Polyurethane Top coats Used in Sea Splash Zone[ J]. Material Corrosion, 2012, 63;18.
[18]Vilani C, Weibel D E, Zamora R R M, et al.Study of the In
fluence of the Acrylic Acid Plasma Parameters on Silicon and Polyurethane Substrates Using XPS and AFM[J]. Applied Sur-
face Scienoe, 2007, 254(1) ; I31 134
19
Pegoreti A, Dorigato A, Brugnara M. Contact Angle Measure-
[19]
ments as a Tool to Investigate the Filler-Matrix Interactions in Polyurethane-Clay Nanocomposites from Blocked Prepolymer[J]. Europen Polymer Journal, 2008, 44 (6) : 1 662 1 672.
44
厦大自主研发深紫外光子学材料获新进展
厦大自主研发的新型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为深紫外光子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它的“秘决”在于材料纯度和结构质量高,通过其中激子和光子的相互转化特性可以轻松实现深紫外光的发射,从而大大提升激光器件的发光能效。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在线开放刊物《科学报道》上。
据了解,这项成果出自厦大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康俊勇教授课题组,该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研究深紫外光宽带隙
半导体,这也是近年来物理学界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所请深紫外光,是指波长短于280nm的紫外线。这种光源波长短、频率高,可在水及空气净化、疾病治疗、信息技术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传统的深紫外光源通常由高压汞灯产生,体积大、电压高、毒性大,而用氮化铝基宽带原半导体来产生深紧紫外光,一般体积不足米粒大、只要数伏特、无毒无害,且寿命长数百倍。
从2005年开始,康俊勇教授课题组使开始研发这种高纯度的宽带隙半导体深紫外光源材料和器件,并不断突破结构瓶颈。2012年底,课题组博士生李孔翌在氮化铝半导体中探测到了名为“激子极化激元”的粒子。这种粒子是激化的电子与光子结合的产物,天生容易聚在一起。藉由它可以轻松实现光的同步发射,也就是说,在很低的电流驱动下就可发射出激光。李孔翌说,事实上,这种粒子本身并不足为奇,“它存在于很多材料中,但是,在高频率的深紫外材料中出现却是第一次。“这样的发现,意味着厦大自主研发的这种半导体材料可为未来研制深紫外波段
近期,康俊勇教授课题组深人开展不同维度、不同结构功能的深紫外材料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成员林伟博士突破光沿氮化铝基半导体各个方向传播不同的天性,首次造出深紫外光各向同性的量子结构材料,大大提高深紫外光在半导体器件中传导和发射的可控效率,成果被刊登在国际光子学领域综述专刊一一《激光和光子评论》的卷首。课题组成员昊雅苹博士开发出大尺度石墨烯单晶,它能克服传统透明电极材料对深紫外光吸收强的弱点,为深紫外光电集成提供了一种可选的电极材料。
(来源:中国科技网)
上一章:RTI国际金属公司投资3亿美元新建优质海绵钛厂 下一章:可穿戴发光纤维问世

相关文章

低维有机材料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获新进展 混凝土结构与材料新进展:第四届结构工程新进展国际论坛文集 无机发光材料研究及应用新进展 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新进展 石墨烯基吸波材料研究新进展 海峡两岸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新进展 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