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0
中国材料进展
烧结连接[J].ChineseJourmalofRareMetals(稀有金属),
1999, 23(5): 18
[11] Lin G B , Huang J H, Zhang H. Joints of Carbon Fiber-Rein-
forced SiC Composites to Ti-Alloy Brazed by Ag-Cu-Ti Short Carbon Fibers [J]. Joum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7,189; 256 261.
[12] Peng H, Fu Q G, Jia B L, et al.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SiC/MAS-LAS Mulilayer Joint of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to LAS Class-Cenamic [J].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 2012,556;607 611
ZhangYong(张勇),ZhangGuoqing(张国庆),He
[13]
Zhiyong(何志勇),etal.Cr与B对镍基高温钎料在Cf/ SiC陶瓷基复合材料上润湿性的影响[J].Transactionsof theChina Welding Institurion(焊接学报),2007,28(12):
000容0容格
9396
第32卷
ZhangQiyun(张启运),ZhuangHongshou(庄鸿寿),Manu-
[14]
al of Bruzing and Soldering (舒焊手册)[M],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2008.
Guo LJ, Li H J, Guo C, et al. Joining of C/C Composites and
[15]
CH3128 Ni-Based Supenalloy with Ni-Ti Mixed Powder as an In terlayer [J].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移有金属与工程),2011,40(12):20882091.
Chen Jianyi(陈建毅),Huang Hui(黄辉),XuXipeng
[16]
(徐西鹏),钎焊超硬磨料工具的研究进展[J],ToolEngi-neering(工具技术)2007,41(2):9=13
[17]JiaLei(贾磊),Xie Hui(谢
辉),LxZhenlin(吕
林).Ni,Si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合金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FoundryTechnology(铸造技术),2008,29(4):542545
0404
器管鲁养容县昌器路
4D打印造出“变形金刚”复合材料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3D打印又添“左膀右臂”,新4D打印技术制造出的复合材料能像“变形金刚”一样变换出各种形状,有望在制造、包装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大显身手”。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应用物理快报》杂志上。
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力学工程系副教投杰瑞·齐和新加坡技术与设计大学的马丁·杜领导的科研团队,将拥有“形状记忆”能力的聚合纤维混入传统3D打印技术使用的复合材料中,最终制造出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品,且能变形为另一种形状。
马丁·杜表示:“在这一实验中,最初的产品架构由3D打印技术完成,接着,“形状记忆纤维'的编程活动开始启动,为这一架构制造出第4个方面一一时间依存。”
2013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自动化实验室创始人斯凯勒·蒂比茨首次提出4D打印概念。按照蒂比茨的解释、所谓4D打印技术就是“自我组装”,即材料自动变形成为预设的模型。他的研究团队曾将复合材料制成的绳子放到水中,绳子会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形状变形。
马丁·杜表示:“我们制造出了可以基于不同的物理力学原理自动变形的复合材料,从面对蒂比茨的4D概念进行了扩展。使用形状记忆复合纤维可为复合材料制造出满意的形状变化,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纤维的设计架构,包括其位置、方位等。”
该研究团队证明,复合材料内纤维的方位和位置决定了形状记忆效果(比如折叠、卷曲、拉伸或者扭曲等)可以到达的程度,面且,这一效果可以通过对复合材料进行加热或冷却进行控制。
杰瑞·齐说,3D打印技术已经“芳龄"30了,但直到最近,活性纤维才能被整合进复合材料内,这样,当得到的产品遭受热或机械力时,人们可预先对其行为进行控制。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最新技术可以广泛用于多个领域。比如,人们可以在功能性设备的平面架构上制造出太阳能电池板或类似的产品。这一平面架构也能变得非常紧凑以便于运输和包装。到达目的地之后,又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随着3D打印技术日趋成熟,可打印的材料越来越多,最新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们制造出可逆转的或可调谐的 3D表面和固体,这些设备可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飞机和天线等领域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