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多维矢量技术监测原水突发性污染物效应研究

多维矢量技术监测原水突发性污染物效应研究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47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25 10:17:34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多维矢量技术监测原水突发性污染物效应研究 环保技术
传源南环境 1ENN18T220
多维矢量技术监测原水突发性污染物效应研究
徐孟进12贾瑞宝2张克峰1马中雨2
(1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250101
2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山东济南
250021)
摘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严重成胁饮用水安全。介绍了水质预警领域的新技术-多维失量技术,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农药进行预警实验,对多维失量技术的效果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原水突发性水污染水质预整
多维失量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64(2014)03-061-03
近年来,我国接连出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源地水质受到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还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不同于一般的水污染,它是在较短时间内通过非正常的方式排放或泄露出剧毒性污染物到水体中,具有极强的不可预见性和多样性1]。现有的原水水质在线监测通常针对单一指标,对于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以及指标所反映的复杂水质变化均不能给出有效的信息;利用发光细菌、鱼类、水藻等生物传感器制成的在线生物毒性分析系统,受环境干扰因素影响太大,误报警频累,即便对响应污染物种类做出识别,也无法对浓度进行判断。
1原水多维失量在线监测技术
1.1多维失量技术 1.1.1概念
多维失量技术指利用有限的水质监测设备监测基本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并以此建立常规水质在多维空间内的多维失量预警模型,针对具有明显特征的单一或复合的水质污染物建立指纹数据库,一且出现水体中出现相应的污染物,系统将监测得到的水质数据代人到相应的模型中计算对应的失量指纹,并与指纹数据库中的指纹进行比对,实现利用已知参数预警未知污染物的目的,从而完成对水质的常规监
测和综合预警[3]。 1.1.2应用方法
由于各地原水水质均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多维失量技术在本地化应用的进程中,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①根据本地特征污染源筛选常规水质参数;②建立符合本地水质特性的基准曲线;③建立污染物失量数据库;④应用于原水
水质监测预警。 1.2系统构成
1.2.1事件监视器
事件监视器(EventMonitor)作为系统的"大脑",显示有常规水质参数和预警曲线trigger(触发值)的双重变化曲线。其内置的数学分析模型可以对常规状态下的水质参数进行识别、分析,并通过预警曲线trigger对出现的水质变化情况进行导出。
saut
Guphe
PUANT SYSTEN wngH
图1事件监视器显示界面
1.2.2探头式监测设备原理
多维失量采用八个探头式水质监测器对水质进行监测,并将数据传输至事件监视器进行分析,探头式监测设备原理如表1。
表1探头式参数监测器型号及原理
参数有机物电导率 PH 浊度硝氮氨氮 ORP 溶解氧
电极型号 UVASs 3700E PHDc SOLITAXC NITRATAX AmtaxTCompact PHD/ORPsc LDO
电极原理
254nm紫外吸收[3]
感应电流法差分玻璃电极法 90度散射光法紫外吸收离子选拆电极法差分电极法荧光法
黄河下游原水污染物预警实验总结 2
原水水质基线建立
2.1
通过对黄河下游原水水质进行360h以上监测,数据与实验室数据对比准确,建立本地水质基准曲线,如图2。
图2是黄河水原水水质整体趋势的数值化措述,trigger 值在监测时间内一直处于0.01以内,表示原水水质稳定,没
有污染物进人影响水质变化,水质在一定阔值内波动。 2.2实验方法
选取原水水质中常见的或突发性的污染物进行污染物
基金项目;南水北调山东受水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编号;2012ZX07404003,泰山学者岗位,编号:ts200640025 作者简介:徐益选(1989~),研究生,主要研究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2014.NO.3.
61
上一章:微污染水源水水质特点及处理工艺浅析 下一章:室内装修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相关文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 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响应技术构建与实践 全流程生物氧化技术处理微污染原水 突发性大气污染监测预报及应急预案 DB37/T 3244-2018 突发海洋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化学污染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现状分析及对策措施 T/LNEMA 004-2023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规范 DB11/T 1484-2017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