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论坛
从现成品到装置艺术的转化方式
孙立刚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信息技术系动漫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00)
·155·
摘要: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许多后现代主叉艺术大都与杜尚有关,这些表现形式多样、界限含潮不清的艺术运动推动着全球艺术文化的多元发展,他们在社尚打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实验,建立了新的艺术秩序和美学现念,在现念、空间、语言、语境上整合出了新的艺术形式,使艺术从物质形式的探讨转向了精神层面。以现成品为线索,着重论述分析现成品转化成装置艺术品的条件,认识西方后现代时空压缩的特征来源。以此避免对现成品艺术形式的商单挪用,着重物与环境、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义。
关健调:现成品;装置艺术;转化
装置艺术的关键词,但如果没有特定的空间呈现,装置本身的艺术
1现成品的艺术潇源
利用现成品的方式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艺术家也早有尝试,性就很难被确认。
早在20世纪初,毕加索的(吉他》就在画面局部使用报纸等现成品,“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面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人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入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这种拼贴尝试扩展了传统艺术材料的范围,使现成品这种实物材料成为可以直接表现艺术的媒材,基至材料本身,它与油彩结合的拼贴方式逐渐从二维平面走向了三维实体,为现成品艺术做出实践准备。
2如何从现成品材料转化为装置艺术
2.1现成品材料转换为装置艺术取决于的因索
首先是客观条件—艺术界的默认制度。“这是艺术品赖以生存的庞大的社会制度”。它包括那些促使、保证.引导艺术品产生与存在的社会制度与传统,如原始艺术赖以存在的原始巫术,宗教仪式体制,古代希腊公共雕像赖以出现的古代希暨城邦民主制度与宗教体系,现代社会的国立与私营的画廊与美术馆、刷院,年展或奖赛等机构和制度等。它也应包括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规范、习俗、鉴赏心理等等传统与时尚。实物是否符合或能否具有艺术品资格,首先就取决于这些先在存在。比如作品是否是人工制品,是否是艺术家或从事艺术行业的人士所为,是否可以陈列于美术馆所中,是否为了人们的欣贫面展示的,等等。这一点正体现出了人们常说的艺术的“约定俗成“的性质。
其次是主观条件——艺术家的赋予。这一点也是艺术世界的惯例之一。因为在现代的分工世界中,艺术家的职责就是创造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属主当然地也就是艺术家。杜尚把一支小便器拿去并命名为《泉》的行为,与一个铝管推销员把水龙头"摆在我们面前” 的推销活动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活动是在艺术世界的制度范围内进行的,并赋予实物以艺术品资格的活动而后者则不是。
2.2利用现成品的装置艺术
首先作为元索的运用。后现代主义艺术广泛地利用包括工业产品和废品在内的现成物品,以至于利用所有工业文明性质的资源,来构成与传统概念完全不同的新颖艺术形象。如直接利用现成物品(材料)和装配(手法)的集合艺术(也称装配艺术、废品艺术)就是典型的一种艺术形式,集合艺术代表艺术家阿曼。皮埃尔。弗南德对现成品的堆积使用有特殊的辫好,以切制再组合的创作方式对诸如乐器、神话雕像、家具,钟表零件等等日常用品重复地塑造
其次是空间作用。如果说杜尚把现成品直接放到美术馆这一正式的艺术空间使现成品获得艺术性,那么到了装置艺术,艺术家对“非正式”展览场所的选择使艺术走出了美术馆一类的象牙塔,而走向平民化。其作品不仅本身立体化.连展示空间都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比如《有至上主义格调的意大利在想曲》。这就是装置艺术。这种艺术方式摆脱了传统艺术墙上悬置的.静观的、单向欣赏方式,要求观众从多角度、多种社会关联意义上,基至从作品与展览时环境的关系上去观赏作品。因此也有"环境艺术"之说。“现成品"一直都是
万方数据
2.3现成品向装置艺术的转换
“一件人工制品出现在展览馆里作为展品、一出戏在剧院里上演的时候等,这些就是地位已经投予的可靠表现。“按照迪基的理解,现成品是否能作为艺术品的关键在于:是否在艺术世界的制度范畴或者说是艺术语境中,是否与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代表当代艺术品坚定资格的场所制度的存在环境建立了一定的关系,是否与观众的欣赏习惯之间构成一定的"欣赏与展示"的意向关联;是否与艺术家建立人工性的"授予或加工"的从属、所有关系,或者说著作权关系,等等。
3现成品转化为装量艺术的方式
现成品转化为艺术品,首先需要得到艺术家的选取与授权。现成品经艺术家主观的挑选,置人特殊的空间,使物体原本的属性改变或消解面转化为艺术品,转化的三个方式为:
第一,从实物的自然存在状态向人为选择态的转化。经过艺术家的选择,使生活中自然存在的实物或者人工制品,从司空见惯的平常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被艺术家所选中的物品。这就意味着,它可能具有了某种艺术表现性的潜质。这是转化提升实现所必需的第层面,这是物质行为层面。这里的挑选有赖于艺术家的经验、阅历、见识、思理,以其表现需要为中心去栋选。
第二,由日常语态转化并介人艺术语境态。这里语境态是由艺术的体制、关系、观念等构成的,是艺术家赖以生存的前提。艺术家对实物的抹选在艺术语境态中获得了远比日常语义态丰富得多的意义,甚至超越生活语境态,获得新语境下的新的语义。
第三,由普通物品向典型化艺术物品的飞跃。本来这是一个平常的生活物品,代表的是与众多同类或相似物相关的意义。然而经过艺术家根据主观经验和艺术感知的艺术选择与加工,则可能或者直接将之从普通态中提升出来,成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语义符号,起到了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以至以小见大,以有限达无限的寓义。这样经过艺术家加工组合,普通的物品被置人一个与其他物品的共置关系,构成一个新语境,并被赋予了在新的语境态下的广泛的无限寓义,或者被借喻而实现了从普通物品向多寓义的艺术符号典型性物品的飞跃。
结束语
现成的实物材料与实物装置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经过艺术家为主体的艺术转化,从而获得装置艺术品构成体系本身所规定的艺术表现性质。没有实物材料,就没有装置艺术,而有了实物材料,没有经过艺术家的转化工作,也不可能造成艺术。这种转化工作,从实物所处的外在社会语境上看,在于艺术世界体制"惯例”以及代表这种制度惯例的艺术家的"授予",而从其艺术品的内在构成本文看,却在于作者通过他的一系列"艺术"行为,是否实现了作为现成材料的实物存在向作为艺术品的构成意义表现因素的转向与升华。其标志就是现成物品是否具有了艺术所共有的符号性表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