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科学
公共新闻视角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杨卫东
(永吉广播电视台,吉林永吉132200)
·289·
摘要:随着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公共的新闻参与意识的增强,我国的公共新闻和电视民生新闻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种情况下,电视民生新闻如何适应公众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在新传媒时代寻求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是其面对的最大的抗战,
关键词:公共新開:电视民生新闻;公共领城
1现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中的不足
1.1传播内容过于项碎低俗。以往的电视新闻的重点在于对国家大事以及各种精英阶层任务和活动的报道,使得一此民众和媒体认为新闻脱离了普通百姓,没有较强的社会意义。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的电视民生新似乎走人了另一个极端,即现阶段的电视民生新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内容以各种街头巷尾、鸡毛薪皮的项事为主。这种内容不仅无益于电视民生发挥其内通作用,还无法通过对新闻内容对公众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电视民生新闻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对项碎小事的关注,而是要通过对代表性事件的分析,发挥自身的宜传和影响作用。
1.2同质化现象严重。所谓同质化,就是指目前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过于雷同和相似,基至有一个省出现好几个相似的民生新闻节目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竞争压力,还使得新闻资源造成了浪费,过度的跟风和单一化的新闻制作,使得电视民生新缺乏活力,面且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1.3新阅越权频累。所谓越权,就是指电视民生新节目在采访和录制的过程中,由于可以站在百姓的角度看间题和理解间题,所以经常出现帮助百姓向有关部门讨回权益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电视民生新闻在采访和录制的过程中,就时常容易出现角色上大的错位,也就是说已经超越了媒体自身的作用,代替一此行政机关和仲裁机关来行使相应的权利,并对一些事件进行单方面的裁定,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媒体工作者应该始终牢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只是一个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平台,而非真正的权利机构。
2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1公共新的引人。所请公共新闻,就是指在新的报道过程中,更加注重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公共义务,最早这个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人认为当时的美国媒体过于商业化,并没有起到媒体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新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兴起了公共新闻的概念。也就是说将公众视为新闻的参与者,面不仅仅是宜传的对象
所以,我国的现代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从性质上予以转变,而不是单纯的改变报道的内容和方式,而是要从其自身的定位开始进行调整。应该将视角更多的放在公共新闻的层面上,而不应该对现有的各种社会新的雷回内容进行不断的重复挖掘,应该将新期的现实意义和其实际的社会效益充分的结合起来,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内在价值。
2.2转型的原因
2.2.1构建公共领域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自身观点的表达意识逐渐的加强,对于公共环境下发表自已意见和看法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为了实现更好的公众言论平台,应该对现有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予以利用,真正的将媒体的一部分话语权归于民众,使他们可以在媒体构建的公共平台上较为充分的表达他们的看法和意见
2.2.2电视观众公共讨论参与意识的增强。现代电视民生新闻以及公共新闻的目的不在于对某件事情的简单的宜传和曝光,而是以一个事件为对象,引发人们对于这方面内容的讨论,所以在对现有的电视民生新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强调民众的参与
量的出现,不仅导致了新闻资源的雷同,也造成了较大的行业竞争,使得一些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择手段的挖掘公众的隐私,使得行业竞争陷人了一种恶性竞争环境
2.2.4电视媒体社会责任意识的加强。在公共新闻发源地的美国,公共新闻运动是秉承社会责任论的精神,强调发现"真相背后的真相"及要对公众负起责任来。在我国,媒体作为联系政府和公众的纽带和桥案,一贯重视社会责任的承担,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
3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的措施
3.1推进报道内容的高端化。当前,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没有脱离家庭和个人生活的狭小圈子,话题低端,面有关公共事务的报道、讨论、交流的内容很少,影响范围也有限。而公共新报道领域的涌盖面很广,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只要是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关心的话题,都可以进入其讨论的议题。在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的过程中,会产生公共新闻是否要槟弃占民生新重头戏的身边小事,而只关注大民生新的疑间。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公共新闻除了关注大民生外,也可以和民生新期一样取材小,但必须以小见大,折射出公共话题,激起观众的参与
3.2深化受众定位的社会化内涌。民生新闻的提法是和公民社会的理念相撑的。民众和公民社会的公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公民"的"民"产生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精神。“他们倡导人本主义思想,目的在于提倡人的平等、人格独立、人性的自由反对封建的等级不平等的神权压迫。”而这种人本主义精神正是现代公民社会建立的观念基础。
时政新闻、深度新闻和民生新闻被称为中国新闻的三次改革,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是有关党和政府的活动,话语权属于国家。深度新期的报道内容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话语权属于社会精英。民生新闻报道的是百姓生活,话语权属于普通民众。公共新闻报道的应该是公共议题和公共事务,话语权属于公民
3.3强化报道方式的能动性。民生新闻的报道是记者能动地参与到事件中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记者在事件中为当事人出主意、做调解,虽然这此做法使节目有了人情味,但事件的项确及记者不恰当的参与,都使民生新闻有哗众取完的嫌疑。公共新闻重新定位了媒体的功能:媒体不仅报道公共事件还要组织对公共事物的讨论;媒体在提供良性互动兼容并蓄的公共平台的同时,还要发表自已的观点,并弓引导具论
3.4构建良性互动的反馈环节。公共新闻立足于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强调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干预。公共新闻设计话题,引发公众的参与和思考,重要的前提是反馈环节的构建。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和媒体的联手使观众的即时反馈成为可能。观众的反馈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手机短信、热线电话外,登陆网站成为最宽广的反馈、互动平台。网络作为反馈平台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民生新闻流于市井化和娱乐化,缺乏对公共事物的关注。一种新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形式的产生变得很是必要,能够有助于在公共领域中解决社会矛盾的公共新闻取代电视民生新闻成为未来电视新闻的主角已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蔡变“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一
意识。也就是说给公众更大的参与权利,可以使得民生新闻更好的
“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4(1).
发挥其表达公众心声和看法的作用
探析美国
[2]陆扬,王敦.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1:134.
2.2.3媒体的竞争。我国的同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近几年大[3]樊元.中西新闻比较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