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CLT-多功能复合钢筋混凝土阻锈剂的研究应用

CLT-多功能复合钢筋混凝土阻锈剂的研究应用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55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30 17:28:58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CLT-多功能复合钢筋混凝土阻锈剂的研究应用 NewMaterials新材料
CLT一多功能复合钢筋混凝土阻锈剂的研究应用 ResearchandApplicationofCLTMulti-Function
ConcreteReinforcementRustInhibitor 赵炎龙赵健(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1)
更高的要求。通过钢筋阻锈机理分析,从提高混凝土自身性能和在混凝土内掺加阻锈剂两个途径采取防护措施,达到防腐阻锈的目的,从而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关键调:混凝土;阻锈剂;钢筋;锈蚀
中图分类号:TU50 1概述
文款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14X(2014)01-71-02
有追切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综合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增长,混凝土工程量增长迅猛,对混凝土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即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凝土自从浇筑、凝结和硬化开始,就会受到混凝土内部环境介质、外界环境介质以及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尽管混凝土的强度会随着内部未水化的水泥颗粒的继续水化有所增长,但其各方面性能均会因所受环境介质的作用而出现变化,尤其是随着环境介质的恶劣变化,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如:混凝土抗渗性差、混凝土冻融循环破坏、化学侵蚀、碳化和钢筋锈蚀等。钢筋锈蚀后,不仅减小了钢筋的有效截面积,而且因其体积膨胀,使混凝土保护层开裂,进一步加剧了钢筋锈蚀,造成的破坏后果也非常严重。引起钢筋锈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国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内陆还有大范围的盐碱地,更值的注意的是,我国广大北方地区大量使用氯盐化冰。在我国工业建筑中钢筋锈蚀比国外明显严重;在基础设施工程中,钢筋锈蚀已经造成了很大危害;在海洋环境条件下,海港码头、滨海设施、水工工程,更是有大量的钢筋锈蚀事例,海工混凝土使用后3年内需要修补的混凝土工程占70% 以上,大多数构筑物使用寿命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不断地进行加固修复,造成了严重的质量隐患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研究更好的钢筋阻锈方法,解决钢筋锈蚀问题,提高混凝土工程的使用寿命,具
万方数据
通过钢筋锈蚀的途径分析,防止钢筋锈蚀的技术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提高混凝土的保护能力,如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另一方面,在钢筋混凝土中,添加阻止钢筋锈蚀的外加剂,保护钢筋,减缓钢筋锈蚀速度。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出CLT多功能复合钢筋混凝土阻锈剂,并进
行了工程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阻锈剂的作用机理
2.1首先提高混凝土本身对钢筋的保护作用
混凝土对钢筋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如:提高密实度,减缓氨离子的迁移速度,提高抗冻融性能,防止混凝土开裂,提高抗碳化作用,维持混凝土的碱性性能,对钢筋起到保护作用。亦即通过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加强对钢筋的保护作用。
2.2添加阻锈剂加强对钢筋的保护作用
由于混凝土的密实只是相对的,即使是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也不可避免地进入混凝土内部,并迁移至钢筋表面锈蚀钢筋。钢筋阻锈剂与其它混凝土外加剂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抑制混凝土与钢筋界面孔溶液中发生的阳极或者阴极电化学反应来保护钢筋的。因此,阻锈剂的阻锈原理是直接参与界面化学反应,使钢筋表面形成氧化铁钝化膜或者吸附在钢筋表面形成阻碍层或者两种作用兼有之。混凝土中钢筋锈
绿色蔬第71 2014年第1期
ICS
29.240.01
CCS F 21
SDL

体 标 准
T/SDL 14—2025
深圳市园区能源绿色低碳建设标准
Green and Low-carbon Construction Standards for Shenzhen Industrial Parks
2025-7-2 8 发布 2025–7-2 8 实施
深圳市电力行业协会 发 布

T/SDL 14--2025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4
4 基本规定 ............................................................................. 4
5 建设标准 ............................................................................. 6
5.1 一般规定 ......................................................................... 6
5.2 分布式光伏建设 ................................................................... 6
5.3 电化学储能 ....................................................................... 8
5.4 景观型风力发电 .................................................................. 10
5.5 变压器能效提升 .................................................................. 12
5.6 绿色照明改造 .................................................................... 13
5.7 电梯节能优化 .................................................................... 15
5.8 中央空调蓄冷装置装配 ............................................................ 17
5.9 生产设备用电优化 ................................................................ 18
5.10 余热/余压/余能利用系统 ......................................................... 19
5.11 电气化厨房 ..................................................................... 21
5.12 电力充储放一张网资源接入 ....................................................... 22
5.13 虚拟电厂 ....................................................................... 27
5.14 车网融合互动 ................................................................... 32
6 附
则 .............................................................................. 34
附 录 A ............................................................................... 35
I

T/SDL 14--2025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为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低碳发展标杆城市。
通过标准引领,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尤其是电力电子、智慧能源、V2G 等)在园区的规模化应用和创新,
打造环境友好、资源高效、低碳运行的现代化园区,培育壮大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升深
圳在全球绿色科技竞争中的核心地位和整体城市形象以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由深圳市电力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新能电力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
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明阳薄膜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安华新元风能股份有限
公司、衡阳瑞达电源有限公司、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江行联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尚为照明有限公司、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供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吴夕发、莫小凤、赖修坤、张雪峰、杨智、崔和之、张媛、郭欢、陈浩宇、
李植鹏、雷雪晶、万雄峰、刘峰、鲁成龙、李轲、袁亚松、李志岗、郝自永、杨博、徐前详、于嘉敏、
罗裕标
本标准由深圳市电力行业协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深圳市电力行业协会(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沿河西2号深
圳供电局大楼)。
II

T/SDL 14--2025
深圳市园区能源绿色低碳建设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深圳市园区能源绿色低碳建设标准。建设标准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电子信息以及能源
运营策略等新技术发展,探讨园区建设时同步开展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新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明
确其纳入主体工程建设实施的路径,推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措施落地。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含大鹏新区和深汕合作区)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工业园区项目用地红线内配
套建设的光储充、车网互动设施,节能降碳一体化集成,负荷聚合能源调度系统平台等绿色化建设及改
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
准。
GB/T 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 4943.1《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第 1 部分:安全要求
GB 7000.1《灯具》 第 1 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
GB 7000.201《灯具》第 2-1 部分:特殊要求固定式通用灯具
GB 7000.202《灯具》第 2-2 部分:特殊要求嵌入式灯具
GB/T 7588.1《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 1 部分:乘客电梯和载货电梯
GB/T 7588.2《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 2 部分:电梯部件的设计原则、计算和检验
GB/T 13234《用能单位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 13462《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
GB/T 15316《节能监测技术通则》
GB/T 15587《能源管理体系 分阶段实施指南》
GB/T 17166《能源审计技术通则》
GB 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
GB/T 17626.2《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第 2 部分: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 19510.1《光源控制装置》 第 1 部分: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
GB/T 24067《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
GB/T 32271《电梯能量回馈装置》
GB/T 33757.1《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节能率》 第 1 部分:化石能源驱动系统
1

T/SDL 14--2025
GB/T 33757.2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节能率》 第 2 部分:多能源互补驱动系统
GB/T 37136《电力用户供配电设施运行维护规范》
GB/T 38335《光伏发电站运行规程》
GB/T 39779《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设计导则》
GB/T 39857《光伏发电效率技术规范》
GB/T 44241《虚拟电厂管理规范》
GB 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3《2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 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52《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T 50801《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
GB 51048《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
GB 51131《燃气冷热电联供工程技术规范》
GB/T 51313《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
GB 5134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T 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GB/T 51368《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GB 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GB 55016《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GB 55024《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
GB 55031《民用建筑通用规范》
GB 55036《消防设施通用规范》
GB 55037《建筑防火通用规范》
GB/T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878《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DL/T 476《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
DL/T 2473.1《可调节负荷并网运行与控制技术规范 第 1 部分:资源接入》
DL/T 2473.9《可调节负荷并网运行与控制技术规范 第 9 部分:调度信息通信》
2

T/SDL 14--2025
JG/T 299《供冷供热用蓄能设备技术条件》
T/CABEE030《民用建筑直流配电设计标准》
T/CEA 0019《电梯目的楼层控制系统》
T/CEC 373《预制舱式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电站消防技术规范》
T/GSEA 001《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技术要求》
T/CIAPS 0032 储能用固态铅电池
DBJ/T 15-150《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程》
DB4403/T 77《电动汽车充电安全监控平台数据采集规范》
DB4403/T 137《用户智能配电站系统建设规范》
DB4403/T 342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有序充电和 V2G 双向能量互动技术规范》
DB4403/T 343《分布式光伏接入虚拟电厂管理云平台技术规范》
DB4403/T 391《绿色低碳产业认定评价导则》
DB4403∕T 434《电动汽车集中式公共充电站设计规范》
SJG136《工业建筑供配电设施工程技术规范》
SJG137《工业园区供配电设施运维标准》
Q/CSG 1204009《南方电网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技术规范》
Q/CSG 212001《南方电网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管理办法》
Q/GDW 12286《虚拟电厂建设运营技术规范》
3

T/SDL 14--2025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零碳园区 zero-carbon emission park
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建设零碳园区是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引导
产业深度脱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3.2
绿色低碳园区 green low-carbon park
由政府集中统一规划,土地集约利用,产业功能结构合理;能源、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排
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减少;发展与能源利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
有机结合,人与环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产业区域。
3.3
智能微电网 smart microgrid
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通过
采用先进的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同时具备一定的能量管理功能。一
般来说,智能微电网是规模较小的分散的独立系统,是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既
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孤岛运行。
3.4
建筑太阳能光伏设计替代率(η) ubstitution rate of building solar photovoltaic design
太阳能光伏系统年发电量(Esolar)与建筑年设计用电量的比例,用于表征光伏系统对建筑常规用
电的替代水平;η越大,表示光伏系统对建筑常规用电的替代水平越高,反映建筑能源供给的绿色化程
度越高。
3.5
电力充储放一张网 A Unified Digital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电力充储放一张网是利用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全景可控的形式接入光伏、储能、充电桩、
柔性复合等新型电力系统分布式资源,实现分布式资源的可观、可测、可控,为特定区域内政府、企业、
市民提供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的综合性数智化平台与系统。
4
基本规定
4.1 园区应遵循因地制宜、因园施策原则,统筹策划、协同推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机制,围绕
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综合能源系统构建、节能降碳改造等重点领域,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等技
术在园区的应用,加快园区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转变。
4.2 园区应综合考虑电力供需形势、系统消纳条件、电网接入承载力、新能源利用率等建设分布式光伏
发电。
4.3 园区应建立“源-网-荷-储”一体化管控平台,通过统一的安全准入、分级监控和智能调度机制,
确保电化学储能、飞轮、压缩空气等先进储能技术在工业微电网、分布式光伏、应急保电、需求响应等
4

T/SDL 14--2025
多场景中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4.5 园区内各类分布式电力资源宜全量接入电力充储放一张网,智能终端的监测精度、数据传输频率、
可靠性等指标满足相应要求。
4.6 园区内建筑楼宇、集中供冷等调节能力大于 1MW 或具备直控能力的各类资源应接入虚拟电厂管理平
台。
4.7 园区用能设备应开展系统性节能技术改造,通过更新高效节能设备、优化运行控制策略等措施,提
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园区整体节能降碳目标。
4.8 园区内闲置商业办公建筑、工业厂房应重点实施功能提升和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近零能耗建筑
技术标准》GB/T 51350 规定的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从设计、建材选用、设备选型等全流程
落实节能要求。
4.9 园区应按《园区绿色低碳化改造评分标准》开展绿色低碳化改造工作。改造工作、改造过程应坚持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避免过度建设、重复建设。
5

T/SDL 14--2025
5 建设标准
5.1 一般规定
5.1.1 园区应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利用,因地制宜利用水能、地热能、
氢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鼓励在建筑屋顶、交通设施中安装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发电装置、空气源热
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提高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
5.1.2 园区新能源建设主要包括光伏发电、储能、充电桩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同时可借助直流供电和
柔性控制等手段,有效利用和消纳可再生能源。园区应合理利用分布式电源与储能,鼓励建设微电网,
提高重要负荷用电可靠性。
5.1.3 园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采用节能技术设备,并保证设备经济运行,用能设备的效率和能量消耗
达到能效和能耗限额标准要求。根据园区具体情况,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等应使用回收和再
利用设施进行利用,加强能源梯级利用。
5.1.4 节能降碳改造和能源梯级利用宜采用高效节能变压器、配置绿色照明系统、选用具备能量回馈功
能的电梯装置,并对中央空调蓄冷装置、生产用电设备等用电负荷实施节能优化;同时应构建余热、余
压、余能回收系统,以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与能效提升。
5.1.5 零碳园区建设范围可为园区整体,也可为“园中园”。以“园中园”形式,需有明确的四至边界,
建设和管理由所在园区负责。
5.1.6 综合能源系统和智慧微网建设宜采用电力充储放一张网资源接入、虚拟电厂聚合调度、绿色电力
消费、车网融合互动以及新型储能多场景综合应用。
5.2
分布式光伏建设
5.2.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能源发展规划与城乡建设相关规划要求。
5.2.2 分布式光伏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日照条件、土地和建筑条件、安装和运输条件等因素,并应便于
安装和维护要求。
5.2.3 建筑物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不得降低相邻建筑物的日照标准。
5.2.4 分布式光伏支架及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 25 年。
5.2.5 分布式发电系统构件及其安装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满足结构安全、电气安全及防火安全的系统设计与施工要求。
b)
建材型光伏组件作为建筑构件时,应满足对应围护结构的安全性及功能性要求。
c)
安装光伏组件的建筑应预留必要的检修通道,安装高度距离地面≥1.5m 时,应设置必要安装
和运行维护的安全防护措施。
d)
光伏方阵及支架单元不应跨越建筑结构变形缝。
e)
建筑屋面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不得妨碍原有防水构造的维护与更新。
f)
光伏组件的布置应避开厨房烟口、屋面通风口、排烟道、通气管等位置。
g)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应与建筑供配电系统协同设计,并满足供配电系统运行安全要求。
6

T/SDL 14--2025
5.2.6 光伏系统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协调美观、经济适用的原则,与建筑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
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并应积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和建设,鼓励采用“光伏瓦”
“光伏墙”“光伏夹层玻璃”等建材型光伏构件。
5.2.7 新建园区内的工业建筑、公共及居住项目应充分利用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当屋顶不具
备安装太阳能光伏条件时,经合理论证后,宜在立面、园林设施(凉亭、风雨连廊、光伏椅等)、遮阳
篷等适宜空间安装光伏系统。
5.2.8 新建园区内的工业建筑、公共及居住项目,其光伏安装面积应满足下列规定:
a)
新建工业建筑
新建工业厂房应遵循“宜建尽建”的要求,其屋顶太阳能光伏安装面积比例不应低于建设用地内所
有建筑物可利用屋顶总投影面积的 65%。当电网承载力不足时,需配置储能或暂缓建设。
b)
新建公共建筑
1)
太阳能光伏设计贡献率不低于 5%。
2)
太阳能光伏安装面积比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公共机构建筑:不低于建设用地内建筑物可利用屋顶总投影面积的 50%;
2
其他公共建筑:不低于建设用地内建筑物可利用屋顶总投影面积的 35%。
c)
新建居住建筑
1)
当单体屋顶面积小于 300 ㎡时,应安装太阳能系统;
2)
当单体屋顶面积大于等于 300 ㎡时,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
太阳能光伏设计贡献率不低于 3%。
2
太阳能光伏安装面积不低于建设用地内建筑物可利用屋顶总投影面积的 30%。
5.2.9 既有园区内建筑改扩建项目,在结构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应增设或改造太阳能光伏系统,
其太阳能光伏安装面积不应低于可利用屋顶总投影面积的 30%。
5.2.10 因特殊条件限制(如:城市风貌保护区建筑、超高层建筑、改扩建等)无法满足太阳能光伏系
统应用要求,应向建筑主管部门提交专项论证报告,经批准后可调整相关技术指标要求。
5.2.11 建筑采用的标准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应符合表 5.2-1 的要求;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构件时,
应集成应用高效光伏电池(双面电池按正面效率计算),其光电转换效率应符合表 5.2-2 规定。
表 5.2-1 标准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
标准光伏组件类型 组件光电转换效率
晶体硅电池组件 薄膜电池组件 多晶硅电池组件 ≥20.5%
单晶硅电池组件 硅基电池组件 ≥22.3% ≥12%
铜铟镓硒(CIGS)电池组件 ≥15%
7

T/SDL 14--2025
标准光伏组件类型 组件光电转换效率
碲化镉(CdTe)电池组件 ≥15%
其他薄膜组件 ≥14%
表 5.2.-2 一体化构件用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太阳能电池类型 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多晶硅电池 ≥21.4%
单晶硅电池 ≥23.2%
碲化镉(CdTe)电池 ≥15%
铜铟镓硒(CIGS)电池 ≥15%
其他薄膜电池 ≥14%
5.2.12 建筑用光伏组件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 25 年。多晶硅、单晶硅、薄膜电池组件自系统运行之日
起,首年衰减率分别不应超过 2%、2.5%、3%,后续年衰减率分别不应超过 0.7%、0.55%、0.5%,25 年
衰减分别不应大于 15%、11%、14%。
5.2.13 光伏逆变器、汇流箱、并网箱等设计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且不应造成光伏组
件有效受光面遮挡。
5.2.14 光伏系统防雷装置、接地装置的设计、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
5.2.15 光伏组件表面宜定期清洁,透光率应保持应不低于 90%,清洁频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常规区域:每季度不应少于 1 次;
b)
沙尘或污染严重区域:每月不应少于 1 次。
5.2.16 光伏发电系统应建立巡检制度、故障处理流程、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维护与检查,详细
记录巡检、维护、故障处理及部件更换情况和存档,存档时间不应少于 5 年。
5.2.17 光伏发电系统定期维护检查应包含以下内容:
a)
电缆与连接器:检查电缆绝缘性能、接头紧固度及防水密封性;
b)
逆变器:检测逆变器效率、散热性能及告警功能,确保转换效率符合设计要求;
c)
接地与防雷:测试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4Ω),检查防雷装置完整性;
d)
支架与固定件:检查支架腐蚀、变形及螺栓松动情况,必要时进行防腐加固处理;
e)
BIPV 构件:检查一体化构件的防水、防火性能,确保无渗漏、开裂;
f)
储能系统维护:检测电池组电压均衡性、温升及充放电效率。
5.3
电化学储能
5.3.1 绿色产业园区设置绿色能源时宜配置电化学储能,储能额定功率和额定容量应根据光伏和风力消
纳、需量管理和应急备用等目标设置,且应满足以下要求之一:
8

T/SDL 14--2025
a)
以光伏和风力消纳为目标的电化学储能,应以夏季、平时的用电负荷和光伏及风力发电量为基
础,根据日平衡方式确定;
b)
以需量管理为目标的电化学储能,应以夏季、平时的峰值用电负荷为基础,根据削减用电峰值
功率的比例确定;
c)
以应急备用为目标的电化学储能,应根据需保障的用电负荷功率和保障时间确定,额定容量应
满足 30 分钟以上的应急供电。
5.3.2 电化学储能接入电网的电压等级应根据储能系统额定功率、应用模式、系统设备载流量及接入点
网架结构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3.3 用户变压器高压侧并网的储能容量,不应超过用户实际最大负荷和变压器低谷时段的空余容量。
设置的储能容量不应造成高压供电线路和变配电系统的改造或新建。
5.3.4 电化学储能宜通过独立母线接入电网,且与光伏、风力、充电桩等波动性负荷位于同一母线。
5.3.5 电池选型应根据电池放电倍率、自放电率、循环寿命、能量效率、安全环保、技术成熟度和储能
电站应用场景对系统响应、散热性能的需求以及电站建设成本和建设场地限制等因素选择,可选择固态
铅电池、铅酸(铅炭)电池、锂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等。
5.3.6 电化学储能系统应采用本质安全的电池,且应提供电池符合本质安全要求的实验检测报告,确保
电池本质安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遇有明火或遇到强力撞击时,不应引燃或引爆;
b)
电池在使用(或充放电)过程中,应不存在燃烧爆炸危险性;
c)
宜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模块化更换;
d)
宜具备电池簇级自动均衡、故障定位与隔离和动力电池荷电状态智能运维设计;
e)
电池设置场所应相对独立,并应具有良好通风条件,或设置机械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
f)
电池设置场所应配置灭火器和自动报警系统;
g)
储能系统应配置液氮灭火装置和簇级气溶胶阻断系统。
5.3.7 电化学储能设施的消防安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GB51048、GB50016 的相关规定和消防部门的相
关要求。
5.3.8 电化学储能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不应设置于低洼和有可能积水的区域;
b)
应考虑充放电的经济性;
c)
应设置在通风条件良好的场所或设置空调系统,当室外设置时应避免电池暴晒;
d)
应设置能量管理系统(EMS);
e)
储能变流器宜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模块化更换;
f)
储能变流器应与电池功率相匹配,能满足储能系统充放电质量要求;
g)
储能变流器应具有与电池管理系统、监控系统等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
9

T/SDL 14--2025
h)
宜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实现储能安全状态感知、诊断和预警;
i)
储能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安全设计,保障电池安全。宜具备完善的电芯级、模组级、电池簇级和
系统级的四级主、被动安全设计;
j)
储能系统应预留接入虚拟电厂平台接口。
5.3.9 电化学储能退役设备的回收处理应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5.3.10 电化学储能建设或运行单位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GB/T 42312 编制相关应急预案,根据用户侧储能
现场情况,配置专业应急处置人员和满足事故处置需求的应急救援装备,定期组织开展电解液泄漏处置、
电池热失控、火灾等应急演练。
5.4
景观型风力发电
5.4.1 选址标准要求
a)
风资源评估
1)
采集目标区域的年平均风速、风能密度、风向分布等气象数据,评估风力发电机长期发电量和
经济可行性;
2)
对小型项目可进行简化测风(高度 10m、30m 的便携式测风塔等),并结合当地气象部门数据
综合分析。
b)
地理环境与规划许可。
1)
地形与地貌:应避免高大障碍物对风的扰动,选址处与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一般不少于障碍
物高度的 10 倍(或其他适宜倍数),以降低尾流影响;
2)
土地属性: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生态保护等相关要求;禁入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等严格管控区域;
3)
环境与邻避:关注噪声、视觉影响,与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保持足够距离,距离应不低于
200m,避免扰民和产生安全隐患。
c)
特殊气象与极端环境
1)
台风区:风力发电机应具备防台风设计,台风区风机应满足 17 级风载抗风设计;叶片、刹车
系统和塔筒结构应满足极端风速载荷要求;台风区域风力发电机应具备自动安全的机械刹车机构;
2)
多雨/沿海盐雾区:应采取耐腐蚀涂层、防潮设计,做好排水及防水处理。
5.4.2 基础施工标准要求
a)
设计与勘察依据
1)
地质勘察:对于小型风力发电机(几十千瓦级)若施工场地较简单,通常可采用较简化的地勘形
式;若地基较软或存在淤泥层,应做相应地基处理或采用桩基础;
2)
主要规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等;并应结合风力发电机厂家的基础施工参考图纸及锚栓布置要求。
b)
基础形式
10

T/SDL 14--2025
1)
独立式混凝土基础:多数中小型风力发电机采用圆形或方形大体积混凝土;
2)
拉线式基础:部分小型风力发电机(几千瓦级别)采用塔筒+拉线模式,各拉线锚固基础的埋
深与配筋应满足设计拉力要求;
3)
桩基/岩基锚固:地质条件复杂或有岩石基床时,应采用桩基或岩石锚固形式。
c)
施工流程与质量管控
1)
基坑开挖与验槽:开挖至规定标高后进行验槽,确认持力层与设计相符;
2)
垫层与钢筋绑扎:按设计要求铺设垫层混凝土(C20/C30),然后绑扎主筋、预埋锚栓笼(位置、
水平度、标高公差在±2~3mm 范围内);
3)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分层浇筑并振捣密实;完工后定期洒水或覆盖养护,夏季养护期应不少于
7~14 天;冬季养护期应不少于 15 天;
4)
防雷接地:塔筒基础钢筋网或接地扁钢需与外部接地网相通,接地电阻应不大于 4Ω。
5.4.3 现场安装标准要求
a)
设备验收与场地准备
1)
检查机舱、叶片、塔筒段、控制柜、逆变器等有无运输损坏、锈蚀或配件缺失;
2)
安装区清理平整,留足吊装作业安全范围,确认基础强度、锚栓定位和接地电阻等均合格。
b)
塔筒与机舱吊装
1)
吊装设备:根据塔筒高度与机舱重量选择适宜吨位的起重机。严格执行吊装安全操作规范,风
速超过 6~8 m/s 时一般不进行大件吊装;
2)
分段连接:分段式塔筒法兰面清洁,对角线顺序、多次分级拧紧螺栓到厂家规定扭矩;塔筒连
接后,检查塔杆的垂直度;
3)
机舱/叶片安装:小型机组在机舱和叶片、塔筒在地面对接安装好之后,整体吊装到塔基上并
固定;中型机组在机舱吊装就位后,叶片可在地面组装成叶轮再整体吊装到主轴,也可叶片逐片安装;
螺栓力矩符合厂商标准。
c)
电气接线与防雷
1)
塔筒内部布线:动力电缆、控制信号线等分槽或穿管敷设,接线端子标号与图纸一致;
2)
并网电气系统:逆变器/变流器、保护开关、防孤岛装置等按图纸接线,控制柜及传感器端口
检测正确性;
3)
防雷接地:机舱、叶片(若带避雷带)、塔筒、配电柜等均需可靠接地,接地电阻满足设计要求。
5.4.4 调试与并网验收标准要求
a)
上一章:造型衬模在装饰混凝土领域的应用 下一章: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相关文章

迁移型阻锈剂在钢筋混凝土中的研究进展 GB/T 33803-2017 钢筋混凝土阻锈剂耐蚀应用技术规范 适用于海水海砂混凝土阻锈剂的作用机理 迁移型阻锈剂对碳化混凝土耐久性的维护作用 钢筋混凝土阻锈剂技术研发进展 JT/T 537-2018 钢筋混凝土阻锈剂 钢筋阻锈剂在混凝土中的阻锈机理 烯胺阻锈剂对钢筋在模拟碳化混凝土孔隙液中的点蚀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