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B11/T 720—2020 代 替 DB11/T 720—2010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
Drought-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d evaIuation for soybean
2020 - 03 - 25 发布
2020 - 07 - 01 实施
目 次
前 言............................................................................1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抗旱性鉴定......................................................................... 1
4 抗旱性评价......................................................................... 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替代了DB11/T 720—2010《大豆品种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与DB11/T 720—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种子芽期”的表述,改为“种子发芽期”(见 3.1,2010 年版的 3.1);
——修改了“无离子水”的表述,改为“去离子水”(见 3.1.3,2010 年版的 3);
——增加了“种子的消毒除菌”(见 3.1.3);
——增加了“称重法”,补充去离子水以维持溶液渗透势恒定(见 3.1.4 和 3.1.5);
——修改了样品准备种子的数量及种子预处理的次数(见 3.1.1 和 3.1.3,2010 年版的 3.1.1 和3.1.3);
——修改了“密封发芽盒”的表述,改为“培养皿”(见 3.1.4, 3.1.5 和 3.1.6,2010 年版的 3.1.4和 3.1.5);
——增加了“无光培养”(见 3.1.6);
——修改了调查发芽率的时间,改为第 8 d 调查发芽率(见 3.1.6,2010 年版的 3.1.6);
——修改了种子发芽期的培养温度,由 25 ℃±0.5 ℃改为 20 ℃±0.5 ℃(见 3.1.6,2010 年版的 3.1.6);
——修改了种子发芽率计算公式(见 3.1.7,2010 年版的 3.1.7);
——修改了苗期培养温度,由 22 ℃±2 ℃改为 25 ℃±2 ℃(见 3.2.1,2010 年版的 3.2.1);
——修改了播种方法(见 3.2.3,2010 年版的 3.2.3);
——修改了“全部叶片为鲜绿色为存活苗”的表述,改为“上部叶片为鲜绿色为存活苗”(见 3.2.4和 3.2.5,2010 年版的 3.2.5 和 3.2.6);
——增加了“花荚期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见 3.3);
——修改了试验条件,改为“应在旱棚中进行”(见 3.4.1,2010 年版的 3.3.1);
——修改了“全生育期抗旱性性状调查”(见 3.4.5,2010 年版的 3.3.4);
——修改了抗旱系数法的算法,采用加权抗旱系数法取代平均抗旱系数法(见 3.4.6,2010 年版的3.3.5);
——增加了“利用逐级分类法”,确定品种加权抗旱系数的 5 个等级划分阈值,并评价材料的全生育期抗旱性(见 3.4.6);
——修改了“种子芽期抗旱性判定”,将原 5 级“耐、较耐、中耐、较敏感、敏感”改为“极强、强、中等、弱、极弱”(见 4.1,2010 年版的 4.1);
——增加了“极强、强、中等、弱、极弱”的英文说明及缩写(见 4.1)。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