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29.240
P62
备案号:J938-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 5440-2020
代替DL/T 5440-2009
重覆冰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design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line in medium and heavy icing area
2020-10-23发布
2021-02-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1 总 则
1.0.1 为了在重覆冰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中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110kV及以上交、直流重覆冰架空输电线路和中冰区大跨越线路设计。
1.0.3 重覆冰线路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采用避冰、抗冰、融冰及防冰等措施。
1.0.4 重覆冰线路设计在有条件时可设置观冰站(点),利用已建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成果,加强对覆冰资料的积累和设计、运行经验的总结。
1.0.5 重覆冰架空输电线路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雨凇
glaze
粒径较大的过冷却水滴碰撞在物体上,先散开成水膜然后冻结成覆冰,呈湿增长方式。冰体透明坚固,密度大,黏附力强,常伴有冰柱。
2.1.2 雾凇 soft rime
粒径较小的过冷却水滴随气流浮动,在碰击物体瞬间即冻结成覆冰,呈干增长方式。冰体白色疏松,密度小,黏附力较弱,通常在物体的迎风面冻结。
2.1.3 混合凇 hard rime
当不同粒径的过冷却水滴随气流浮动,在碰撞物体瞬间部分呈干增长,部分呈湿增长。冰体呈半透明状,密度中等,常在物体的迎风面冻结,有一定的黏附力。
2.1.4 湿雪
wet snow
冻结的雪片在降落过程中,通过一段温暖层后雪片趋于潮湿、融化,然后冻结在物体上。冰体呈白色堆积状,密度和附着力均较小。
2.1.5冻雨覆冰 precipitation icing
具有较大粒径的过冷却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物体上,冻结成雨凇或混合凇。
2.1.6冻雾覆冰 in-cloud icing
具有较小粒径的过冷却水滴随气流浮动,冻结在物体上形成雾凇或混合淞。
2.1.7 覆冰气流 air flow in icing含有一定数量过冷却水滴的气团,能构成线路较大的覆冰。
2.1.8 中冰区 medium icing area
设计覆冰厚度大于10mm、小于或等于20mm的地区。
2.1.9重冰区 heavy icing arae
设计覆冰厚度为20mm及以上的地区。
2.1.10 重覆冰区 medium and heavy icing area
包含中冰区和重冰区。
2.1.11设计冰厚 design ice thickness
按设计规定的重现期,折算为冰密度0.9g/cm³的冰厚。
2.1.12 设计冰荷载 design ice load
设计冰厚下的荷载。
2.1.13 稀有覆冰 rare ice thickness
根据历史上记录存在并显著超过历年记录频率曲线的严重覆冰。
2.2 符 号
A,——迎风面构件的投影面积计算值;a——舞动幅度:
B₁——导线、地线覆冰风荷载增大系数;B₂——杆塔构件覆冰风荷载增大系数;B₃——绝缘子串覆冰风荷载增大系数;
d——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e——自然常数;f-—舞动频率;g——峰值因子;
h——单片绝缘子的高度;Io——10m高度名义湍流强度;
I.——导线平均高z处的湍流强度;Ka——海拔为Hm处的修正系数;K₁——绝缘子、金具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
L,——杆塔的水平档距;
Lx——水平向相关函数的积分长度;N——覆冰条件下需要的绝缘子片数;T——绝缘子、金具承受的荷载;
TR——绝缘子、金具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Uw——风速;V。——基本风速;Vm——最高运行电压;
Vw——工频(工作)电压下覆冰绝缘子的耐压梯度;Wo——基准风压;
W,——杆塔风荷载标准值;
Wx——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风荷载标准值;x——导线、地线平均高度;α——地面粗糙度指数;αL——档距折减系数;
β——风向与导线轴线的夹角;β——导地线阵风系数;
β——高度z处的杆塔风振系数;γ.——导地线风荷载折减系数;o——档距相关性积分因子;ee——导地线风荷载脉动折减系数;μ——构件体型系数;
μe——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η 舞动的气象系数:
θ——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ψ——可变荷载调整系数。3路 径
3.0.1路径方案选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宜避开严重覆冰地段。
3.0.2 路径选择宜满足下列要求:
1避开调查确定的覆冰严重地段和污秽较重地区;
2 沿起伏不大的地形走线;
3 避免翻越分水岭及横跨峡谷、湖泊、河流、风道、垭口等容易覆冰的地带,如无法避让时,对发生事故修复较困难的杆塔,其使用条件应留有裕度;
4 避免大档距、大高差和杆塔两侧大小悬殊的档距,转角角度不宜大于45°;
5 通过山岭地带,宜沿覆冰时背风坡或山体阳坡走线;6 耐张段不宜太长,中冰区不宜超过5km,重冰区不宜超过3km;当耐张段长度较长时应考虑防串倒措施;在高差或档距相差悬殊区段或覆冰严重区段,耐张段长度宜适当缩短;当中冰区耐张段较长时,每隔4基~5基悬垂型杆塔,应设置1基加强型悬垂型杆塔以防串倒;
7 线路跨越重要设施时宜避开重冰区;
8运行维护困难地区,有条件时应考虑施工、运行维护便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