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80
CCS B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2828.3—2023
盐碱地改良通用技术
第3部分:生物改良
General technology for saline-alkali land improvement—
Part 3:Biological improvement
2023-08-06发布
2024-03-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42828.3—2023
盐碱地改良通用技术
第3部分:生物改良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盐碱地生物改良技术的措施和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综合利用生物资源开展的盐碱地改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39228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熏蒸提取法HJ802 土壤电导率的测定 电极法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 525 有机肥料
NY/T1121.2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1121.13 土壤检测 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NY/T 1121.16 土壤检测 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NY/T1121.17土壤检测 第17部分: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土壤检测 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
NY/T 1121.18
NY/T1121.19 土壤检测 第19部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组成的测定
NY/T 1121.20 土壤检测 第20部分: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测定NY/T 1535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微生物肥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盐碱地 saline-alkali land盐渍化土地土壤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分而使非耐盐性植物不能正常生长的土地。
3.2
生物改良 biological improvement
综合利用微生物肥料、有机肥和秸秆等生物资源,或通过种植绿肥、耐盐植物等技术方法,使土壤得到改良并能够适应特定用途的过程。
GB/T 42828.3—2023
4 改良措施
4.1 改良前准备
4.1.1 整地
整地平畦,采用深沟高畦,沟深40 cm~70 cm。
4.1.2 灌水洗盐
应建立良好的灌溉和排水系统,灌溉淋洗土壤降盐。
4.1.3 水分管理
4.1.3.1 整个生长期可采用滴灌措施,保持60%~80%的田间持水量。
4.1.3.2 有条件的生产基地应建立蓄水池用于灌溉,并定期监测电导率(EC)、pH、含盐量等水质指标。
4.1.3.3 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要求。
4.1.4 生物培肥
4.1.4.1 施用微生物培肥
施用含有耐盐碱的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1535的规定。
4.1.4.2 增施有机肥
4.1.4.2.1 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需求增施有机肥,商品有机肥每667m²田间土地施用500 kg~1000 kg,宜作为基肥使用。牛粪、猪粪等农家肥应充分腐熟,用量根据肥料的品种和生产需求确定。在灌水洗盐后,作物种植前将有机肥深翻入土壤中。
4.1.4.2.2 有机肥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NY/T 525的要求。
4.1.4.3 秸秆还田
4.1.4.3.1 粉碎还田:可选择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的健康秸秆还田。粉碎后的麦秆、玉米秸秆或水稻秸秆的长度应为10 cm~15 cm,割茬高度不大于18 cm,粉碎合格率不小于80%。
4.1.4.3.2秸秆腐熟:宜喷施尿素促进秸秆腐熟。
4.1.4.3.3 翻耕或旋耕还田:采用翻耕或旋耕方式处理,翻耕深度以20 cm~40 cm为宜,旋耕深度以30 cm~40 cm为宜。
4.1.4.3.4 地膜覆盖: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秸秆还田后覆盖地膜种植技术。秸秆采用机械切碎后,翻埋至地下30 cm~40 cm处,形成秸秆隔层。地表耙平后覆盖地膜,在地膜上种植作物。
4.1.4.3.5 秸秆覆盖:在作物播种期或夏季气温较高时,可就近选择大豆、油菜、水稻等作物秸秆覆盖。
4.1.4.4 种植绿肥
4.1.4.4.1 选择当地适宜的耐盐碱的绿肥品种,如碱茅草、田菁、黑麦草、毛叶苕子、苜蓿等。
4.1.4.4.2 选择碱茅草、田菁、黑麦草作为夏季绿肥,宜选择3月下旬至6月下旬播种,8月下旬至9月上旬翻压还田或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收获种子。选择毛叶苕子、黑麦草、苜蓿作为冬季绿肥,宜选择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翻压还田或6月上旬至中旬收获种子。
4.1.4.4.3 在作物生长季节种植,鲜草量和体内养分最高时(盛花期或抽穗前)刈割切碎翻压掩埋,掩埋深度20 cm~30 cm。
4.2 耐盐植物种植
4.2.1 总体要求
应综合考虑区域土壤性质、盐碱程度、气候带类型及作物耐盐性,尽量选择耐盐性强的作物品种或盐生植物。盐碱土分类分级及其诊断技术见附录A。
4.2.2 耐盐作物选择
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耐盐作物品种,推荐的耐盐作物见附录B。
4.2.3 合理轮作
4.2.3.1 作物选择:宜选择水旱轮作,或选择豆科植物(如大豆或豌豆)和其他作物轮作。
4.2.3.2 水旱轮作:可采用种植1年油菜和2年水稻的油稻轮作模式。轮作顺序:油菜→水稻→油菜。
4.2.3.3 豆科作物轮作:可采用春季种植豌豆或大豆、冬季种植小麦的轮作模式。轮作顺序:小麦→豌豆/大豆→小麦。
4.2.4 农林复合
4.2.4.1 作物选择:选择适合当地的耐盐碱林木品种作为防风林,如紫穗槐、水曲柳、杨树、白榆、侧柏等。
4.2.4.2 复合种植模式:可选择林木或高杆作物与牧草或果蔬套种,如牧草-林木套种、西瓜-玉米套种、甜菜-油葵套种等。
4.2.4.3 品种配置:林木应选择适宜当地的良种作为主栽品种,主栽品种1个~2个为宜。林木应合理设置间距,适合牧草或果蔬种植。
4.3 改良化学辅助措施
4.3.1 无机肥施用
4.3.1.1 宜施用磷酸二氢钾、磷酸一铵、重过磷酸钙、硫酸铵、过磷酸钙等偏酸性肥料;不宜施用碳酸氢铵、草木灰等碱性肥料。
4.3.1.2 根据作物类型和生长需要,合理施入氮肥、磷肥、钾肥,适当搭配中微量元素(硼、锌、钙、镁)。不宜施入钠离子过高的肥料。
4.3.1.3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496的要求。
4.3.2 调理剂使用
适当采用调理剂进行改良,如脱硫石膏。
5 改良效果评价
5.1 评价目的
通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分析,评估生物改良效果,并优化改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