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T/GBA 0117-2024 智能建筑评价标准

T/GBA 0117-2024 智能建筑评价标准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708.6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09:58:25



相关搜索: 评价标准 智能建筑 gba

内容简介

T/GBA 0117-2024 智能建筑评价标准
北京绿色建筑产业联盟 团体标准
T/GBA 0117-2024
智能建筑评价标准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Intelligent Building
2024-10-15 发布
2024-11-01 实施

京 绿 色 建 筑 产 业 联 盟 发布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共分十五部分内容: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总体原则、5
基本规定、6 工程基础条件及环境、7 通讯网络系统、8 办公自动化系统、9 建筑设备监控系
统、10 消防联动系统、11 公共安防系统、12 综合布线系统、13 智能化集成系统、14 机房
工程系统、15 运营与管理系统。
除上述技术内容外的其他智能建筑评价应按照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执行。
本标准附有条文说明,对正文中相关条款进行解释和说明。
本标准由北京绿色建筑产业联盟(GBA)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绿色建筑产业联盟负责组织制定并实施。
编写单位:北京绿色建筑产业联盟智能建筑委员会 北京建筑大学 中航投资大厦职业有
限公司 北京建大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联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科唯斯工程设计有限
公司 北京百高建筑科学研究院 金百高认证有限公司
支持指导: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大连豪之英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编写人员: 郭立 张立伟 李旭 张志敏 刘永学 魏真 黄华 张磊 孙莹 戴斌 伏正
刘林 罗清林 王艳梅 金小苏 陈文松 韩景峰 付礼程 孙超 邹颖芳 毛军杰 王静磊 刘文英
陈玉霞 王晓琴
审核人员:陆泽荣 刘占省 赵刚 张丽丽 张中华 王季夏 潘志宏 王磊
姜玉彬
本标准 2024 年 10 月 15 日首次发布,2024 年 11 月 1 日实施。
2


1 范围................................................................................................................................................. 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5
3 术语................................................................................................................................................. 6
4 总体原则......................................................................................................................................... 7
5 评价方法......................................................................................................................................... 8
6 工程基础条件及环境....................................................................................................................... 9
6.1 控制项............................................................................................................................................ 9
6.2 评分项............................................................................................................................................ 9
7 通讯网络系统.................................................................................................................................12
7.1 控制项.......................................................................................................................................... 12
7.2 评分项.......................................................................................................................................... 12
8 办公自动化系统............................................................................................................................15
8.1 控制项.......................................................................................................................................... 15
8.2 评分项.......................................................................................................................................... 15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18
9.1 控制项.......................................................................................................................................... 18
9.2 评分项.......................................................................................................................................... 18
10 消防联动系统...............................................................................................................................23
10.1 控制项........................................................................................................................................ 23
10.2 评分项........................................................................................................................................ 23
11 公共安防系统...............................................................................................................................25
11.1 控制项........................................................................................................................................ 25
11.2 评分项........................................................................................................................................ 25
12 综合布线系统...............................................................................................................................29
12.1 控制项........................................................................................................................................29
12.2 评分项........................................................................................................................................29
13 智能化集成系统...........................................................................................................................31
13.1 控制项........................................................................................................................................31
13.2 评分项........................................................................................................................................31
14 机房工程与防雷接地................................................................................................................... 33
14.1 控制项........................................................................................................................................33
14.2 评分项........................................................................................................................................33
3
15 运营与管理..................................................................................................................................36
15.1 控制项........................................................................................................................................36
15.2 评分项........................................................................................................................................36
4
1 范围
1.1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科学地评价智能建筑的技术条件和运营维护
水平,规范智能建筑的系统性能和运行管理能力,实现智能建筑的评价规范化和
制度化,促进智能建筑发挥其应有性能,推进建筑由智能化向智慧化的可持续发
展,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十部分技术内容:(1)工程基础条件及环境、
(2)通讯网络系统、(3)办公自动化系统、(4)建筑设备监控系统、(5)消
防联动系统、(6)公共安防系统、(7)综合布线系统、(8)智能化集成系统、
(9)机房工程与防雷接地、(10)运营与管理。
1.3 本标准适用于以下建筑规模的智能建筑评价:住宅达到 5000 平方米;
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及办公写字楼等达到 2 万平方米。
1.4 本标准评价应以单栋建筑物或共用同一建筑设备设施系统的建筑群为
评价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
建筑群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
1.5 本标准应在建筑所有系统竣工验收并投入运行使用一年后进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项)适用于本文件。
GB5031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50339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1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16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5
3 术语
3.1 智能建筑 Intelligent Building(IB)
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
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
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业主、使用人和运营管理者
提供安全、舒适、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功能环境的建筑。
3.2 办公自动化系统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OAS)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先进
技术,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
员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
3.3 火灾报警系统 Fire Alarm System(FAS)
在火灾发生初期,通过各种火灾探测器或其他报警装置自动探测燃烧产生的
烟雾、热量和光辐射等物理量,并将其转变成电信号,传输到火灾报警控制器,
由控制器判断并给出处理信息,联动各种执行机构,实现自动检测、报警和处理
等动作的系统。
3.4 公共安全防范系统 Security protection & Alarm System(SAS)
采用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和防护设施实现人员、建筑、设备正常安全运营的系
统,主要有闭路监控、防盗报警、巡更查验、出入口控制、道路控制及车辆管理
等系统。
3.5 综合布线系统 Generic Cabling System(GCS)
综合布线系统是单栋建筑物或共用同一建筑设备设施系统的建筑群内部之
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单栋建筑物或共用同一建筑设备设施系统的建筑群内部的
语言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
使建筑物内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联。
3.6 集成系统 Integration Systems (IS)
集成系统是指将软件、硬件与通信技术组合起来为用户解决信息处理问题的
业务,集成的各个分离部分原本是一个个独立的系统,集成后的整体的各部分之
6
间能彼此有机地和协调工作,将建筑物内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在物理上、逻辑上和
功能上联接在一起,实现信息综合、资源共享,发挥整体优化效益。
3.7 机房工程 Engineering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Plant(EEEP)
机房工程是为确保建筑智能化各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与维护而提供及
实施的设备和装置等安装条件和建筑环境的综合工程,主要由基础建设、电力供
应、空气调节、制冷系统、弱电系统、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系统管理服务等部
分组成。
4 总体原则
4.1 本标准为团体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已完成并投入使用的住
宅、办公、旅馆、文化、博物馆、观演、会展、教育、金融、交通、医疗、体育、
商业综合体等民用建筑、通用工业建筑及多功能组合的综合体建筑的智能化系统
评价。
4.2 智能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气候、资源、
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智能化系统性能和运营管理
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4.3 评价目的应以增强建筑物的科技功能和提升建筑物的应用价值为目标,
以建筑物的功能类别、管理需求及建设投资为依据,具有可扩性、开放性和灵活
性。
4.4 本标准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确定建筑规模,
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
制,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运行维护管理文件。
4.5 评价机构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告、文件等资
料进行审查,对建筑进行现场考察,最终出具评价报告,确定智能建筑评价等级。
7
5 评价方法
5.1 基础规定
5.1.1 智能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工程基础条件及环境、通讯网络系统、办
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消防联动系统、公共安防系统、综合布线系
统、智能化集成系统、机房工程与防雷接地、运营与管理 10 类指标组成。每类
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
5.1.2 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分值。
5.1.3 智能建筑的等级评价按照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和设备设施运营与管理
情况,按照总得分确定等级。
5.2 计算方法
5.2.1 智能建筑评价的最终总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其中评价指标体系 10
类指标评分项总分均为 100 分,各自的评分项得分以 Q1、Q2、Q3、Q4、Q5、Q6、
Q7、Q8、Q9、Q10 标记,实际得分值为该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评分总分值乘以该
建筑每类指标体系对应的权重,以 W1、W2、W3、W4、W5、W6、W7、W8、W9、W10
标记,具体按照表 5.2.1 取值。公式如下:
∑Q=Q1*W1+Q2*W2+Q3*W3+Q4*W4+Q5*W5+Q6*W6+Q7*W7+Q8*W8+Q9*W9+Q10*W10
5.2.2 考虑对建筑各系统的检验可能存在无法客观反映实际的情况,赋予评
价机构最终保留 10 分的机动加减评分值权限,使用此权限时应说明机动加减分
的理由。
5.2.3 对一个特定项目,如果某一功能无需必备时,经评估专家组同意对此
功能不进行打分,应得总分也作相应的调整。
5.2.4 本标准将各类智能建筑评定等级分为卓越型智能建筑、优秀型智能建
筑、适宜型智能建筑、一般型智能建筑和改进型智能建筑五个等级。
5.2.5 智能建筑各类评价指标体系的得分统计可参考表 5.2.2 智能建筑评
价总分和等级分值。
8
6 工程基础条件及环境
6.1 控制项
6.1.1 在申请智能建筑评价时,应向评价机构递交下列文件:系统设计文件;
系统竣工文件;系统试运行报告。
6.1.2 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及用户单元区域的土建工程应已全部竣工。
6.1.3 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的位置、面积、高度、通风、防火及环境温、
湿度等因素应符合设计要求。
6.1.4 住宅建筑和公共办公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应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50314-2015 的要求。
6.2 评分项
6.2.1 基础条件
6.2.1.1 已提供相应的技术文件、工程实施和质量控制记录,且由省、市级
以上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专业检测单位组织实施。满
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6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6.2.1.2 智能化系统检测数量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
收规范》GB50339 的要求。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8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
满足得 0 分。
6.2.1.3 隐蔽工程检验合格,工程安装质量检验合格,设备性能测试、系统
自检合格,并具有结论报告。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8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
不满足得 0 分。
6.2.1.4 各系统检测的数量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
规范》GB50339 的要求。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
足得 0 分。
9
6.2.1.5 系统已按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 规
定的时间进行试运行,并具有试运行报告;对暴露的问题已进行整改,并有整改
报告;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8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6.2.1.6 智能化设备的工作环境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寒冷地区室外工作的
设施为-40℃~+40℃;其他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为-10℃~+55℃;室内工作的设
为-5℃~+40℃;数据中心夏季温度 23±2℃,冬季 22±2℃。满足以上全部要求
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6.2.2 环境
6.2.2.1 系统的任何部分、任何动作以及对系统的任何操作不对出入目标及
现场管理、操作人员的安全造成危害。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8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6.2.2.2 当通向疏散通道方向为防护面时,系统必须与火灾报警系统及其他
紧急疏散系统联动,当发生火警或需紧急疏散时,人员不使用钥匙应能迅速安全
通过。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3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6.2.2.3 系统可靠性和电磁兼容性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
技术规范》GB50348 的有关规定。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3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
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6.2.2.4 设备机房环境应符合:地面应光滑、平整、不起尘。门的宽度不应
小于 0.9m,高度不应小于 2.1m;温度宜为 16℃~30℃,相对湿度宜为 30%~75%。
室内照明宜大于 3001x,其灯光不得直射到大屏幕电视墙及操作台;噪声、承重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2887 的有关要求。满足以
上全部要求得 6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6.2.2.5 机柜、控制台等设备的相应位置,应设置电缆线槽和进线孔,线槽的
规格应满足敷设电缆的容量和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设备和线缆的排列应便于维
护与操作,并应满足安全、消防的要求。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8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6.2.2.6 区域各类弱电系统线缆的布线应综合考虑,合理设计。满足以上全
部要求得 3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10
6.2.2.7 弱电信号线应与 220V 交流电源线分开敷设,竖井内布线时,应设置
在弱电竖井内。如受条件限制强弱电竖井必须合用时,报警系统线路和强电线路
应分别布置在竖井两侧。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6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
足得 0 分。
6.2.2.8 智能化系统的设备和材料应符合合同要求,并应具有产品出厂合格
证,属于强制性认证的产品应具有产品认证证书和标志。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6.2.2.9 智能化系统的设备和装置,应有永久性铭牌和按规定设置的标志,
其文字和数据应齐全、符号应清晰、色标应正确。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8 分,满
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6.2.2.10 智能化系统的设备、装置、线线管、线槽和支、吊架等应完好无
损、无锈蚀,电缆的连接、绝缘性能、接地电阻等应符合设计要求。满足以上全
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6.2.2.11 线管与线槽安装及布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 和《智能建筑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 的有关规定,强、
弱电线应分开在不同线槽内敷设。当强、弱电线槽交错时,强电线槽应在弱电线
槽之上,两者间距不应小于 300mm。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
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11
7 通讯网络系统
7.1 控制项
7.1.1 网络安全系统,应符合国家保密管理的相关规定。
7.1.2 网络安全设备应具有检查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审批颁发的安
全保护等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
7.2 评分项
7.2.1 通信网络
7.2.1.1 公用通信网的光缆进入建筑物(光缆至少 2 个及以上运营商)。满
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1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1.2 光缆通过网线延伸进入用户的办公室内。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1 分,
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2 通信网络设备
7.2.2.1 配置 V5.2 系列数字接口用户接入网设备或并配置远端设备提供运
行服务。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2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2.3 配置综合业务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具有 2B+D 和 30B+D)。满足以上
要求得 1 分。
7.2.2.4 配置与宽带交换网联网的交换设备。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2 分,满
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2.5 设置无线用户接入网设备。由于屏蔽效应出现无线通倍盲区,设置
分布式天线系统解决无线通信盲区问题。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2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2.6 配置建筑物微小区域数字移动无绳(线)通信(电话)系统供各层进
行双向通信。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2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12
7.2.2.7 信息网络系统技术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1)QoS 规划方案;(2)
安全控制策略;(3)网络管理软件的相关文档;(4)网络安全软件的相关文档。
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4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2.8 网络系统的传输时延和丢包率的应符合下列规定:从发送端口到目
的端口的最大延时和丢包率等数值,对于核心层的骨干链路、汇聚层到核心层的
上联链路,应进行全部检测;对接入层到汇聚层的上联链路,应按不低于 10%的比
例进行抽样测试,且抽样数不应少于10 条;上联链路数不足10 条的,应全部检测。
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4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2.9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路由器评价应包括路由器设置的正确性和路由
器的可达性,并应根据核心设备路由器表采用路由器测试工具或软件进行测试。
检测结果符合设计要求的,测试合格。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4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2.10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 QoS(术语 1)功能应队列调度机制。能够区分业
务流并保障关键业务数据优先发送的。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4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2.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容错功能(人为设置网络故障的方法进行检测)
应符合下列规定:对具备容错能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应具有错误恢复和故障隔
离功能,并在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4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
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2.12 对有链路冗余配置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当其中的某条链路断开或
有故障发生时,整个系统仍应保特正常工作,并在故障恢复后应能自动切换回主
系统运行,容错功能应全部检测。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4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
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2.13 应搜索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图和网络设备连接图;网
络设备应具有远程配置的功能。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8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
全不满足得 0 分。
7.2.3 网络安全系统评价
13
7.2.3.1 网络安全系统包括结构安全、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
查、人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和网络设备防护等安全保护能力。检测方法应依据
设计确定的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等级进行制定,检测内容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信息
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 执行。满足以上全部要求
得 4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3.2 业务办公网及智能化设备网与互联网连接时,应检测安全保护技术
措施。网络安全系统应检测安全审计功能,并应具有至少保存 60d 记录备份的功
能。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4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3.3 要求物理隔离的网络,(1)物理实体上应完全分开;(2)不应存
在共享的物理设备;(3)不应有任何链路上的连接。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4 分,
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3.4 无线接入认证的控制策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按设计要求的认证
方式进行检测,且应抽取网络覆盖区域内不同地点进行 20 次认证。认证失败次数
不超过 1 次的,应为检测合格。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4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
全不满足得 0 分。
7.2.3.5 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检测防窃听措施。检测结果符合设计
要求的,应为检测合格。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4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
足得 0 分。
7.2.4 卫星通信接收系统
7.2.4.1 检查卫星天线、高频头以及线缆的规格型号、数量、安装地点是否
符合设计的要求。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4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4.2 检查卫星天线、高频头以及线缆有无腐蚀、松动、倾斜、损坏等。
满足以上要求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4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4.3 站内设备:(1)检查站内设备和机柜的外观质量、固定支架及紧
固情况,机柜与墙面、桌面、地面应配合严密,固定可靠,机柜接地良好。(2)
检查室内和设备温度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声响。(3)检查天线避雷器应接地良
好。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6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14
7.2.4.4 输出电平:(1)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所有频道的输出电平,应达到
30~60dB。(2)有线电视所有频道的输出电平,应达到 60~80dB。(3)检测用
户端输出电平,应达到 62-68dB。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6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
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4.5 图像质量:(1)画面无雪花干扰,系统的载噪比合格。(2)图像
无垂直、倾斜或水平条纹,系统的载波互调比合格。(3)图像无移动、垂直或
斜图案,无“窜台”现象,系统的交扰调制比合格。(4)图像无重影,系统的
回波值合格。(5)图像无滚道、无上下移动的水平条纹,系统的载波交流声合
格。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6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7.2.4.6 测试方式:卫星电视接收部分全数检测,有线电视频道的输出电平
全数检测,其余部分按 10%抽检,但不得低于 5 个频道,并应分布于整个工作频
段的高中低段。末端设备按 10%抽检,抽检数量不得低于 5 个。测试结果符合设
计要求为合格,被检项目的合格率为 100%。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4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8 办公自动化系统
8.1 控制项
8.1.1 在申请智能建筑评价时,应向评价机构递交下列文件:
1)系统设计文件;2)系统竣工文件;3)系统试运行报告。
8.1.2 提供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系统功能和系统性能文件,绘制系统图、
网络拓扑图、设备接线图。
8.1.3 系统办公运行正常,运行半年以上,记录连续完整。
8.2 评分项
8.2.1 办公系统
15
办公系统应具有以下管理系统:收费管理系统、客户服务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等。
系统办公要求可以移动办公,可微信办公。流程管理-流程层次明确,顺畅,适
合参评公司的实际管理架构。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1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
全不满足得 0 分。
8.2.2 宽带
建立带宽为 100M(可达 100Mbps,可达 300Mbps,可达 1Gbps)以上的计算
机主干网络系统,具有与广域网连接的能力,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满足以上
全部要求得 6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8.2.3 无线分机
提供无线分机的功能(含数位式、IP 电话交换服务设置的说明书相关资料)。
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8.2.4 无线网络
在适当的公共区域配置无线区域网络,登陆方式多样(微信扫码登陆,web
登陆,密码登陆),后台具有统计、限流、宣传功能。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8.2.5 视频会议
8.2.5.1 可同时将两方或多方人员通过影像、声音、文字及图形等方式沟通。
整合专属空间及会议设备(举手表决功能,电子投票,会议记录、音响、麦克、
调音、影像),专属后台配合会议的有效开展。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15 分,满
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8.2.5.2 物业人员具有对此系统的连续维护保养记录。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8.2.6 公共区域信息系统
8.2.6.1 在适当公共区域设置展示设备,平时展示各类固定或动态讯息或影
音多媒体画面。紧急状况时可显示对应的紧急讯息,配合消防、安防系统使用。
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1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16
8.2.6.2 导引系统提供触摸式屏幕、RFID(射频式)和语音识别操作功能。
导引系统提供携带式设备随身操作功能。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8.2.7 网络安全措施
设置具有功能完善的网络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且安全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服务器和工作站上应安装防病毒软件,应使其始终处于启用状态:密码长度不由
少于 8 位;密码宜为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的组合;多台服务器与
工作站之间或多个软件之间不得使用完全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组合;应定期对服
务器和工作站进行病毒查杀和恶豆、软件杀毒操作,主控项目的质量控制应符合
下列规定:应为操作系统、数据库、防病毒软件安装最新版本的补丁程序;软件
和设备在启动、运行和关闭过程中不应出现运行错误。软件修改后,应通过系统
测试和国归测试。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10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8.2.8 子系统
8.2.8.1 建筑物物业管理营运信息子系统(具有对建筑物内各类设施的资料
管理、各类设施的运行状况及维护的管理功能);管理子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收
付费系统、能源统计、报修派单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客户端系统等)。满足以
上全部要求得 10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8.2.8.2 办公和服务管理子系统(应具有文字处理、文档管理、各类公共服
务的计费管理电子帐务、人员管理等功能);信息服务子系统(具有共用信息库,
向建筑物内公众提供值息收集装库、检家、查询、发布导引电子会议电子公告等
功能)。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10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17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1 控制项
9.1.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应满足 GB50314-2015《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中 4.5 中的要求。监控的设备范围应包括冷热源、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给水排
水、供配电、照明、电梯等。
9.1.2 在申请智能建筑评价时,应向评价机构递交下列文件:
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文件;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竣工文件;3) 建筑设备
监控系统试运行报告。
9.1.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运行正常,运行记录完整。
9.2 评分项
9.2.1 供配电系统
9.2.1.1 设置建筑能效监管系统。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1.2 能够连续采集并存储能源用量和记录运行参数。满足以上全部要求
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 冷热源、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9.2.2.1 设置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并包含冷热源、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给水排水四个系统。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2 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中
9.1.6 中的规定。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2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3 监控采集的内容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
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连锁与自动保护、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满足以上
全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18
9.2.2.4 采集了设备和管道系统在启停、运行及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安全和经
济运行的参数,用于设备和系统主要性能计算和经济分析所需要的参数。 满足
以上全部要求得 2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5 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控制的动力设备,应设就地手动控制装置,并通
过远程、就地转换开关实现远距离就地手动控制之间的转换。满足以上全部要求
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6 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时,联动、连锁等保护措施应由集中监控系统实
现。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2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7 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和精度符合设计和使用要求。满足以上全部要求
得 3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8 空调冷热源及其水系统检测包括:冷水机组蒸发器进、出口水温、
压力;冷水机组冷凝器进、出口水温、压力;热交换器一二次侧进、出口水温、
压力;分、集水器温度、压力(或压差);水泵进出口压力;水过滤器前后压差;
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的启停状态。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3 分,满
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9 蓄冷(热)系统检测包括:进、出口压力、温度、流量、运行状态、
水位显示、油压、气压显示等;锅炉燃烧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锅炉、水泵等设
备的循序启停控制功能;锅炉房可燃气体、有害物质浓度的检测报警功能;烟道
温度超限报警和蒸汽压力超限报警;设备故障报警和安全保护功能;能源/资源
的消耗量统计记录。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3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10 供暖系统检测包括:供暖系统的供水、供汽和回水干管中的热媒
温度和压力;过滤器的进出口静压差;水泵等设备的启停状态;热空气幕的启停
状态。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3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11 水泵的自动控制符合智能建筑设计的要求。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2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19
9.2.2.12 集中监控系统与冷水机组之间宜建立通信连接,实现集中监控系
统中央主机对冷水机组运行参数的检测与监控。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2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13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满足以上全部要
求得 2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14 空调系统检测包括:室内、外空气的温度;空气冷却器出口的冷
水温度;空气加热器出口的热水温度;空气过滤器进出口静压差的越限报警;风
机、水泵、转轮热交换器、加湿器等设备启停状态。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3 分,
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15 通风系统检测包括:通风机的启停状态;可燃或危险物泄漏等事
故状态;空气过滤器进出口静压差的越限报警。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3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16 事故通风系统的通风机设置了与可燃气体泄漏、事故等探测器连
锁开启;在工作地点设有声、光等报警状态的警示。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2 分,
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17 通风系统的控制包括房间风量平衡、温度、压力、污染物浓度要
求。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2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18 全年运行的空调系统采用了多工况运行的监控设计。满足以上全
部要求得 2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19 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在设计要求 10%以内。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1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20 设置了建筑能效监管系统,监测的范围包括冷热源、供暖通风和
空气调节、给水排水、供配电、照明、电梯等建筑设备,且计量数据应准确,并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
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21 能量计量包括:计量燃料的消耗量;计量耗电量;计量集中供热
系统的供热量;计量水量;计量集中空调系统冷源的供冷量;循环水泵耗电量宜
单独计量。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20
9.2.2.22 满足建筑物业管理的要求及基于对建筑设备运行能耗信息化监管
的需求,对建筑的用能环节进行相应适度调控及供能配置适时调整。满足以上全
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2.23 能够对纳入能效监管系统的分项计量及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
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5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3 照明系统
9.2.3.1 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3 要求,设置了智能照明控
制系统;通过控制系统应实现照明设施的开关灯或分时、分区智能化控制;控制
系统的控制终端在通信中断时应具有自动或手动开关灯的功能。满足以上全部要
求得 3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9.2.3.2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功能齐全;软件运行稳定并具备可靠的安全性。
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得 2 分,满足 1 项得 1 分,完全不满足得 0 分。
上一章:T/GCETA 0002-202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 下一章:GB/T 51452-2024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标准

相关文章

T/GBA 001-2021 民用建筑能耗评价标准 T/YNZYC 0117-2024 绿色药材 天门冬种子种苗质量标准 DB2102/T 0117-2024 管材立体仓库智能化管理系统技术规程 T/CWAN 0117-2024 镍基活性钎料及应用推荐规范 T/CACE 0117-2024 道路基层用改性磷石膏混合料 T/JGE 0117-2024 江西绿色生态 办公家具木制柜、架 YY 0117.3-2024 外科植入物 骨关节假体锻、铸件 第3部分:钴铬钼合金铸件 DB2101/T 0117-2024 石化化工行业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核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