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T/GAMDPM 016-2024 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

T/GAMDPM 016-2024 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97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10:17:27



相关搜索: 防雷 技术规范

内容简介

T/GAMDPM 016-2024 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 ICS 91.120.40
CCS P 66

体 标 准
T/GAMDPM 016—2024
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Integrated bridge-island-tunnel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s
2024 - 10 - 28 发布
2024 - 11 - 01 实施
广东省气象防灾减灾协会 发 布
T/GAMDPM 016—2024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一般规定 ............................................................................ 3
5 直击雷防护 .......................................................................... 3
5.1 接闪器 .......................................................................... 3
5.2 引下线 .......................................................................... 4
5.3 接地装置 ........................................................................ 4
6 雷击电磁脉冲防护 .................................................................... 5
6.1 等电位连接与屏蔽 ................................................................ 5
6.2 SPD ............................................................................. 6
7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 .................................................................... 8
8 基于雷电监测设备的临近预警 .......................................................... 9
8.1 雷电临近预警指标 ................................................................ 9
8.2 雷电临近预警等级 ............................................................... 11
8.3 雷电临近预警防御指引 ........................................................... 11
8.4 雷电临近预警安装与维护 ......................................................... 11
9 防雷安全标志 ....................................................................... 12
附录 A(资料性) 广东省雷电风险区划 ...................................................14
附录 B(规范性) 雷电防护区(LPZ)的划分 ..............................................16
附录 C(规范性) 桥岛隧建(构)筑物接闪器和引下线的材料、结构与最小截面 ...............17
附录 D(资料性) 索塔接闪装置设置方法 .................................................18
附录 E(资料性) 桥岛隧建(构)筑物整体雷电防护装置安装图 .............................21
附录 F(资料性) 桥墩基础接地装置图 ...................................................22
附录 G(资料性) 信号 SPD 的分类 .......................................................24
附录 H(资料性) 低压电源设备的绝缘耐冲击电压额定值 Uw ................................ 25
附录 I(资料性) 桥岛隧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程序 ...............................26
附录 J(资料性) 预警区域定义 .........................................................27
附录 K(资料性) 雷电临近预警系统参数 .................................................29
附录 L(资料性) 防雷安全标志 .........................................................30
参考文献 .............................................................................. 31
I
T/GAMDPM 016—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省气象防灾减灾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广东省气候中心、广东新粤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广东路路通
有限公司、广东华信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天鑫防雷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宏方圆科技有限
公司、佛山市顺德区玟利机电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二顺、李伟聪、苏权科、谭光民、曾阳斌、解文元、罗志勇、陆树嵩、黄小
磊、林佳涛、王肖虹、马攀、何雷、曾贤圣、林鑫良、丘志荣、王成文、黄艳。
II
T/GAMDPM 016—2024
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雷电防护装置的一般规定、直击雷防护、雷击电磁脉冲防
护、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基于雷电监测设备的临近预警、防雷安全标志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施工、检测
及雷电监测设备的预警。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生活区等其他功能区域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8365—2018
斜拉桥用热挤聚乙烯高强钢丝拉索
GB/T 18802.11
低压电涌保护器(SPD) 第11部分:低压电源系统的电涌保护器 性能要求和试
验方法
GB/T 18802.21
低压电涌保护器 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 性能要求和
试验方法
GB/T 21431—2023
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T 21714.4—2015
雷电防护
第4部分:建筑物内电气和电子系统
GB/T 31067—2014
桥梁防雷技术规范
GB/T 38121
雷电防护
雷暴预警系统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QX/T 594
地面大气电场观测规范
QX/T 635
防雷安全标志
DB44/T 2139.1—2018
气象灾害防御
第1部分:风险区划
3
术语和定义
GB 50057、GB 50343、GB/T 31067、GB/T 38121、GB/T 40619、QX/T 63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
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
integrated bridge-island-tunnel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s
实现桥梁、人工岛、隧道一体化高速公路的建(构)筑物,主要由桥梁、斜拉索、主缆、吊杆、桥
墩、桥岛、隧道等组成;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简称桥岛隧建(构)筑物。
3.2
斜拉索
stay cable
斜拉桥中连接索塔与桥面系的拉索。
[来源:GB/T 31067—2014,3.5]
3.3
主缆
main cable
悬索桥中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链索)。
[来源:GB/T 31067—2014,3.6]
1
T/GAMDPM 016—2024
3.4
吊杆
suspender
悬索桥中连接主缆与桥面系的受拉构件或中、下承式拱桥中连接拱肋和桥面系的受拉构件,也称吊
索。
[来源:GB/T 31067—2014,3.7]
3.5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理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
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来源:GB 50057—2010,2.0.5]
3.6
雷电防护区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
规定雷电电磁环境的区域,又称防雷区。
[来源:GB 50343—2012,2.0.2]
3.7
雷击电磁脉冲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LEMP
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括闪电电涌和辐射电磁场。
[来源:GB 50057—2010,2.0.25]
3.8
防雷等电位连接
lightning equipotential bonding;LEB
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位
差。
[来源:GB 50057—2010,2.0.19]
3.9
电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电涌电流的电器设备,至少包含一个非线性元件。
注:电涌保护器又称浪涌保护器。
[来源:GB 50057—2010,2.0.29]
3.10
驻留时间
dwell time;DT
不符合预警判据后,警报持续的时间。
[来源:GB/T 40619—2021,3.9]
3.11
监测区域
monitoring area;MA
为了对周边区域进行有效预警而选取的,可以监测到闪电或即将发生的闪电(闪电预计可以在任何
时间发生)活动的地理区域。
[来源:GB/T 38121—2023,3.1.18,有修改]
3.12
周边区域
surrounding area;SA
环绕并包围目标区域、且存在因雷电相关事件引发潜在危险的地理区域。
注:任何在周边区域发生的雷电相关事件均对目标有潜在危险。
[来源:GB/T 38121—2023,3.1.20,有修改]
3.13
目标区域
target area;TA
需要进行雷电临近预警的物体或地理区域,以使该区域发生雷电相关事件前帮助决策并采取预防措
施。
[来源:GB/T 38121—2023,3.1.21,有修改]
2
T/GAMDPM 016—2024
3.14
基于雷电监测设备的临近预警
monitoring equipment
lightning nowcasting and warning based on lightning
通过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雷达、卫星等观测资料,利用多资料融合应用、统计分析、临近外
推及数值预报等技术手段,对有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闪电的区域进行识别、跟踪和预警。
3.15
防雷安全标志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sign
用以表达特定防雷安全信息的标志,由图形符号、安全色、几何形状(边框)或文字构成。
[来源:QX/T 635—2021,3.1,有修改]
4 一般规定
4.1 雷电防护装置应根据桥岛隧建(构)筑物所处地区的雷电风险区划、建(构)筑物所处位置环境
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因地制宜地采取雷电防护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4.2
桥岛隧建(构)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应符合 GB 50057—2010 第 3 章的规定。
4.3
雷电防护装置应采用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进行综合防护。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
线和接地装置组成,内部防雷装置由等电位连接、屏蔽和 SPD 组成。
4.4
雷电防护装置的防雷设计应优先利用其自然构件(互联钢筋、金属钢架、金属体等)作外部防雷
装置,当无法利用其自然构件的,应专门设置外部防雷装置进行直击雷防护。
4.5
收费站、管理中心、服务区、人工岛、防雷安全避险屋等附属设施宜按照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要
求安装相应的接闪器、引下线;引下线不应少于 2 根,并沿建筑物四周均匀对称布置。
4.6
桥岛隧建(构)筑物所在地区的雷电风险区划分为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和一般风险区,划分要
求应符合 DB44/T 2139.1—2018 第 4 章的要求,广东省雷电风险区划参见附录 A。
4.7 雷电防护区的划分应符合 GB/T 21714.4—2015 中 4.3 的规定,划分方法见附录 B。
4.8 不应在接闪器、引下线及其支架上悬挂通讯线、广播线、电视接收天线及低压架空线等。
5 直击雷防护
5.1 接闪器
5.1.1 桥岛隧建(构)筑物易受直接雷击部位应设置接闪器。接闪器的材料、结构与最小截面应符合
附录 C 的规定。
5.1.2
主桥、引桥等桥面处可利用高出桥面的照明灯杆、监控杆、栏杆、ETC 门架等金属设施可利用
其作为接闪器,并应连接到桥梁主体接地装置上。被利用作为接闪器的金属设施应满足附录 C 的最小截
面要求。
5.1.3
收费广场、观景平台、应急码头等户外场所应利用区域内高杆灯、监控杆等金属构件作为接闪
器;位于极高风险区或高风险区的前述区域宜设置防雷安全避险屋,防雷安全避险屋可按第二类防雷建
筑物安装相应的接闪器。
5.1.4
中、下承式拱桥应在拱肋顶部设置接闪杆,接闪杆高度不宜小于 3m,并沿拱肋外沿设置接闪带,
当拱肋为钢结构时,可利用其钢架作为接闪带。
5.1.5 接闪杆应能承受 0.7KN/m 2的基本风压,在经常发生台风和大于 11 级大风的地区,应增大接闪
杆的尺寸或采取额外的固定措施。
5.1.6
当索塔为 H 型、门型、菱型时,应在上横梁或顶横梁上部外沿处设置明敷接闪带。索塔接闪装
置设置方法参见附录 D。
5.1.7
悬索桥、斜拉桥的索塔顶部应设置接闪器。接闪带应沿索塔顶部外沿明敷,设置的接闪杆应有
效保护索塔顶部航空障碍灯等相关附属设施,其高度应按 GB 50057—2010 中附录 D 的滚球法(滚球半
径 45m)计算确定。
5.1.8
悬索桥主缆和斜拉桥外缘斜拉索应明敷接闪带,抱箍式固定架间距宜不大于 2m,接闪带两端应
分别与索塔和桥面防雷装置相连,并应考虑接闪带与主缆、斜拉索之间膨胀系数差异的影响。悬索桥可
3
T/GAMDPM 016—2024
利用通过螺栓或焊接连接形成电气连通的主缆检修通道两侧金属护栏作为接闪带。
5.1.9
当斜拉桥和悬索桥的索塔高度超过桥梁闪电侧击高度时,应自该高度起每隔 10m 沿索塔四周设
置水平接闪带。桥梁闪电侧击高度计算方法应符合 GB/T 31067—2014 中附录 C 的规定。
5.1.10
桥梁缆索护套、斜拉索和吊杆上的灯饰等附属设施存在较大风险时,宜在桥面横向外侧面设置
防侧击雷的接闪带,可沿斜拉索、吊杆平行或垂直方向设置接闪带,其间距应不大于 10m,并应考虑接
闪带与主缆、斜拉索之间膨胀系数差异的影响。
5.1.11
当桥墩高度超过低水位 45m 时,应自低水位 45m 起每隔 12m 沿桥墩四周设置水平接闪带,并与
桥墩引下线连接。
5.1.12
斜拉索、吊杆的高强度钢丝应设置高密度聚乙烯护套保护,其厚度应符合 GB/T 18365—2018
的要求。
5.2 引下线
5.2.1 雷电防护装置宜利用桥岛隧建(构)筑物结构钢筋或钢结构作引下线,引下线上端应与接闪器
等电位连接,中部与桥面等电位连接带连接,下端与承台下层钢筋、桩基内主筋连接,并在适当部位预
留作为等电位连接和测试点的端子。桥岛隧建(构)筑物引下线的材料、结构与最小截面见附录 C。桥
岛隧建(构)筑物整体雷电防护装置安装图参见附录 E。
5.2.2
利用桥墩钢结构或桥墩钢筋混凝土内钢筋作为引下线的,单个墩柱内引下线应不少于 2 根,并
沿墩柱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应不大于 18m。当桥墩间距沿桥梁纵向大于 18m 时,应在
间距大于 18m 的两端桥墩处增设 2 根引下线。
5.2.3
悬索桥、斜拉桥的索塔应利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内竖向钢筋作引下线,单个塔柱内引下线应
不少于 4 根,并沿塔身四周均匀对称布置。
5.2.4
当桥面主梁采用箱梁时,应利用钢筋混凝土箱梁内竖向钢筋作箱梁引下线,并与桥墩引下线连
接。
5.2.5
当无法利用索塔或桥墩结构内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塔身或墩身外侧专设引下线,并与桥梁接
闪器、桥面等电位连接带和基础接地装置连接。
5.2.6 引下线附近的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措施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 4.5.6 的规定。
5.3 接地装置
5.3.1 应利用桥岛隧建(构)筑物基础内的钢构体或钢筋混凝土内钢筋作为防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
不宜大于 10Ω。
5.3.2
防雷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等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的
接地电阻值应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
5.3.3
当建(构)筑物接地电阻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增设人工接地装置,人工接地装置的敷设方法
参见 14D504,接地体的材料、结构和最小尺寸要求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 5.4.1 的要求。
5.3.4
每根引下线连接的接地装置,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或最低通航水位以下距最低通航水位不应
小于 0.5m,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按下式(1)计算:
? ≥ 4.24??2························································(1)
式中:
S ——钢筋表面积总和,单位平方米(m
2);
Kc——分流系数,应符合GB 50057—2010中附录E的要求。
5.3.5
利用桥岛隧建(构)筑物基础内钢筋作接地装置的,符合下列规定:
a)
利用敷设在基础混凝土中作为接地装置的普通钢筋单桩应不少于 2 根;
b)
利用基础混凝土中作为接地装置的竖向钢筋应每隔不大于 6m 用箍筋焊接一次;
c)
当采用桩基础时,应利用钻孔桩、挖孔桩或管桩内 2 根直径不小于 16mm 的主筋与桩基承台底
部钢筋网连接。如采用钢桩,应将每根钢桩端部与桩基承台连接,其装设方法参见 F.1;
4
T/GAMDPM 016—2024
d)
当釆用沉井或沉箱基础时,宜利用钢筋混凝土井壁四周竖向主钢筋与顶盖承台钢筋网连接。
当井壁无钢筋或无法利用其钢筋时,应沿每个井孔井壁内侧敷设直径不小于 16mm 的圆钢(或
同等截面积可用作接地体的其他金属材料),并在每个井孔底部敷设基底水平接地板,该基
底水平接地板与井壁内侧敷设的圆钢(或同等截面积可用作接地体的其他金属材料)连接,
用作人工辅助接地体。当采用钢沉井时,应将钢沉井壁整体与顶盖承台连接,且连接点不得少
于 2 处,其装设方法参见 F.2;
e)
当采用地下连续墙基础时,应利用墙体单元槽段内钢筋笼 2 根直径不小于 16mm 的竖向主筋与
顶板或帽梁钢筋连接,并与桥面主梁防雷装置连接,其装设方法参见 F.3;
f)
承台顶部和底部钢筋网、顶板或帽梁上下层钢筋应相互电气连通,并与桥面主梁防雷装置连
接。
5.3.6
采用桩基础时,宜在其底部设置基底水平接地板,其材质可采用镀锌钢板或铜板,并采取外表面
涂防腐层等防腐措施。
5.3.7
当桥墩基础内钢筋经过环氧树脂防护,且混凝土包覆在绝缘的防水层内时,应沿墩身周围增设厚
度不小于 5mm 的人工接地铜板,其面积和数量应根据设计接地电阻值确定,铜板与基础接地引下线之间
用截面积不小于 100mm 2铜质连接带连接,连接点不宜小于 4 处。
5.3.8 当无法利用桥梁基础作接地装置或利用桥梁基础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水体
中的桥墩可按照 5.3.6 规定敷设人工接地装置,陆地的桥墩应按照 GB 50057—2010 中接地装置的要求
敷设人工接地装置,人工接地装置应与桥墩引下线连接。
5.3.9
沉管隧道接地装置应利用沉管管节底钢板锚筋、钢筋骨架等自然接地体。应在隧道土建施工过
程中预留接地端子,并在隧道两侧电缆沟内使用热镀锌扁钢与预留接地端子相连的一条贯通隧道的接地
干线。接地干线与预留接地端子连接间距宜不大于 200m。
6 雷击电磁脉冲防护
6.1 等电位连接与屏蔽
6.1.1 桥岛隧建(构)筑物的金属构件之间应进行等电位连接,其过渡电阻值应不大于 0.2Ω,并符
合 GB 50057—2010 中等电位连接和本文件的规定。
6.1.2
桥面布置与构造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桥面纵向两侧设置截面积不小于 100mm
2,厚度不小于 4mm 的热镀锌扁钢,作为桥面等电位连
接带,并与桥墩引下线连接。两侧的等电位连接带之间每隔 25m 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100mm
2,
厚度不小于 4mm 的热镀锌扁钢作等电位连接,桥面伸缩缝两侧的等电位连接带应作 U 形自由
变形处理;
b)
桥面上的灯杆、广吿牌、爬梯、电梯架、交通指示牌等附属金属设施与桥面等电位连接带连
接;
c)
防撞护栏、桁架、金属栏杆、金属隔离带、行车架等纵向通长金属物沿桥面纵向每隔 25m 与
等电位连接带连接,并在首末端作接地处理;
d)
桥面通长布设的各类电力、通信、信号等金属线缆或金属管道与等电位连接带连接。
6.1.3
桥面等电位连接带应在桥墩位置相应处和桥梁纵向每隔不大于 30m 与主梁、钢筋混凝土箱梁、
钢箱梁、钢桁梁作连接。
6.1.4
主缆、斜拉索、吊杆与索塔或主梁锚固处的金属锚具应就近与已接地的桥梁金属体作连接。
6.1.5
加劲钢箱梁的接头处应采取等电位连接措施,地锚式悬索桥主钢缆和钢箱梁与大地相连的锚锭
应与接地装置连接。
6.1.6
桥岛隧建(构)筑物的各类弱电机房不应设置在建(构)筑物的顶层,并宜远离防雷引下线。
位于极高风险区或高风险区的机房应在机房六面附设格栅形屏蔽网格导体,格栅形网格尺寸按照 GB
50057—2010 的 6.3.2 确定。机房的功能接地、保护接地等宜与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
6.1.7
桥岛隧建(构)筑物附属设施的金属导线宜全程采用屏蔽层的电缆敷设,屏蔽层应选用铁磁材
料,其两端应就近与防雷装置连接;导线连接的设备要求单点接地时,应采取双层屏蔽或穿钢管/金属
5
T/GAMDPM 016—2024
线槽敷设,外层屏蔽或钢管/金属线槽应至少两端与桥梁防雷装置连接,钢管/金属线槽应全程电气导通。
6.1.8
进出隧道的所有金属管线须在隧道口处与防雷装置做防雷等电位连接,隧道内的照明系统、通
风系统、消防系统、监控系统、排水系统等应与等电位连接带连接。
6.1.9
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最小截面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 1
雷电防护装置等电位连接各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
等电位连接部件 材料 截面 (mm 2)
等电位连接带(铜、外表面镀铜的钢或热镀锌钢) Cu(铜) 50
Fe(铁)
从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或各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连接导体 Cu(铜) 16
Fe(铁) 50
从屋内金属装置至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 Cu(铜) 6
Fe(铁) 16
连接 SPD 的导体 电源 SPD Ⅰ级试验的 SPD Cu(铜) 6
Ⅱ级试验的 SPD 2.5
信号 SPD D1、C2 类 SPD 1.2
其他类的 SPD 1.0
注:信号SPD按试验类型分类及技术参数参见附录G。
6.2 SPD
6.2.1 一般要求
6.2.1.1 应结合被保护对象所在地区雷电风险区划、所处的 LPZ、设备的绝缘耐压水平和信号端口传
输特性选择 SPD 的技术参数。
6.2.1.2
低压电源线路引入的建筑物总配电箱(柜)处应装设Ⅰ级试验的 SPD。从总配电箱(柜)处
引入其他建筑物总配电箱时可安装Ⅱ级试验的 SPD。当建筑物内存在重要设备或复杂电气和电子系统时,
宜选择和安装与其适配的 SPD。
6.2.1.3
安装在低压电源线路中的 SPD 应符合 GB/T 18802.11 的要求;安装在信号线路中的 SPD 应符
合 GB/T 18802.21 的要求。
6.2.1.4
电源线路和信号线路中 SPD 的有效电压保护水平 Up/f不应大于低压电源设备和信号设备的绝
缘耐冲击电压额定值(UW)的 0.8 倍,桥岛隧建(构)筑物安装的电源 SPD 的电压保护水平 Up取值应≤
1.5kV,常用设备的绝缘耐冲击电压特性参见附录 H。
6.2.1.5
当 SPD 内置的热脱扣装置无法断开工频电流时,应在 SPD 外部安装能耐受与 SPD 匹配的电涌
电流且能分断 SPD 的过电流保护装置。
6.2.1.6
确需安装在户外的 SPD 应采用户外型 SPD,确需采用户内型 SPD 时,其使用温度和湿度应满
足安装处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并应安装在防护等级 IP54 的箱内。
6.2.1.7
桥岛隧建(构)筑物电源 SPD 宜具备远程在线监测功能。
6.2.2
电源线路
6.2.2.1
电源线路中 SPD 的配置选型见表 2。
6.2.2.2
电源线路中 SPD 远程监测的配置选型见表 3。
6.2.2.3
电源线路中各类 SPD 对应泄放电流最小值见表 4。
6.2.2.4
在低压配电系统中 SPD 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c)应不小于表 5 中的要求。
6
T/GAMDPM 016—2024
注1:标有a的值是故障下最坏的情况,所以不需计及15%的允许误差。 注2:U0是低压系统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即相电压220V。
6.2.3
信号线路
6.2.3.1
信号线路中 SPD 的配置选型见表 6。
表 6
信号线路中 SPD 的配置选型
桥岛隧系统信号线路 SPD
监控系统 网络、数据控制端口 D1+C2
视频传输端口
收费系统 网络、数据控制端口
视频传输端口
通讯系统 网络、数据控制端口
视频传输端口
6.2.3.2
信号线路中各类 SPD 对应泄放电流的最小值见表 7。
表 7
信号线路中各类 SPD 对应泄放电流的最小值
信号SPD D1+C2
2.5kA(10/350μs)+5kA(8/20μs)
注:信号系统中的SPD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口形式 和特性阻抗等参数,选择传输阻抗低、插入损耗小与传输特性相适配的SPD。
7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
7.1
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应按 GB/T 21431—2023 的相关规定执行。
7.2
检测项目包括:
——接闪器;
——引下线;
——接地装置;
——磁屏蔽;
——防雷等电位连接;
——SPD。
7.3
实施桥岛隧建(构)筑物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前,应查看防雷装置的设计文件、隐蔽工程跟踪等资
料。
7.4
现场检测工作应由 3 名以上检测人员承担。检测人员在进行检测工作时,应执行桥岛隧建(构)
筑物安全作业的有关规定。
7.5
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程序参见附录 I。
7.6
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分为跟踪检测和定期检测。
7.7
对新(改、扩)建桥岛隧建(构)筑物,应根据施工进度,进行跟踪检测。查看雷电防护装置施
工工艺,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查看隐蔽工程的现场记录,隐蔽部分雷电防护装置相关参数应符合
设计要求;查看安装的雷电防护装置,其材料规格、性能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做好记录。
7.8
对于已投入使用桥岛隧建(构)筑物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实行定期检测制度每年检测一次。对检
测数据与历史检测记录进行比较和计算。
8
T/GAMDPM 016—2024
7.9
桥岛隧建(构)筑物检测方法应采用观察检查、查阅资料和仪器测量结合。仪器测量所使用的仪
器仪表和测量工具应符合被检场所的使用规定,保证其在计量合格证有效期内,并处于正常状态。对有
精度要求的参数检测,现场检测的仪器、仪表和测量工具的精度指标,宜比标准要求参数的精度要求高
一个等级。
7.10
桥岛隧建(构)筑物的综合接地电阻测量应使用大型地网测试法测量。条件限制无法全数测量接
地电阻值时,可先测量用于作为接地基准点(ERP)的等电位连接端子或金属导体的接地电阻,通过逐
级测量过渡电阻方式进行,确认该基准点符合接地要求,而后依次测量后一基准点与前一基准点的过渡
电阻,以保证它们符合接地要求。
7.11
检查桥岛隧建(构)筑物之间敷设的电缆、屏蔽层、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测试其电气连接。
7.12
对桥岛隧建(构)筑物安装的接闪器、桥面金属构件(灯杆、拉索等)、SPD 等与引下线或等电
位连接带进行等电位连接检测;对桥面伸缩缝等处的等电位软连接带进行等电位连接测试。
7.13
对安装 SPD 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包括但不限于有无接触不良、漏电流是否过大、异常发热、绝
缘是否良好、积尘是否过多等。具备远程在线监测功能的 SPD,远程监测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处置,避
免故障扩大。
8 基于雷电监测设备的临近预警
8.1 雷电临近预警指标
8.1.1 雷电临近预警流程应包括启动预警、持续预警和结束预警三个阶段,具体流程设置见图 1。
9
T/GAMDPM 016—2024
注:△t为预警信息更新周期。
上一章:GB/T 51452-2024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标准 下一章:GB/T 50869-2013(2025年版)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标准

相关文章

T/GAMDPM 013-2023 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天气雷达防雷技术规范 石化设备与建(构)筑物隔震技术开发和应用 GB 51006-2014 石油化工建(构)筑物结构荷载规范 T/CECS 295-2023 建(构)筑物托换技术规程 建(构)筑物雷电防护 建(构)筑物加固改造 JGJ/T 239-2011 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 DGJ 08-114-2016 临时性建(构)筑物应用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