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14/T 3332-2025 公路桥梁下部结构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DB14/T 3332-2025 公路桥梁下部结构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3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9-13 09:54:00



相关搜索: 公路 桥梁 组合 技术规范 下部

内容简介

DB14/T 3332-2025 公路桥梁下部结构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ICS 93.080.01
CCS P 66 14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T 3332—2025
公路桥梁下部结构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2025 - 04 - 11 发布
2025 - 07 - 10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14/T 3332—2025


前言 ................................................................................. II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3
4 分类编码及标识 ..................................................................... 5
5 模板设计 ........................................................................... 6
6 模板制作 ........................................................................... 9
7 检查与验收 ........................................................................ 11
8 安装与拆除 ........................................................................ 13
9 装卸与转运 ........................................................................ 15
10 维修与保管 ....................................................................... 16
附录 A(资料性)通用平面模板(TPM)规格、面积及质量换算表 ............................. 18
附录 B(资料性)通用圆柱模板(TYZ)规格及质量换算表 ................................... 19
附录 C(资料性)通用圆柱模板法兰孔结构及参数表 ........................................ 21
附录 D(资料性)典型组合钢模板构造示意图 .............................................. 22
附录 E(规范性)模板荷载计算 .......................................................... 28
附录 F(规范性)钢模板荷载试验示意 .................................................... 30
I
DB 14/T 3332—2025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本文件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3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路桥模板科技有限公司、长安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段宝红、牛艳伟、杨志贵、杨建红、郭聪林、蒲智明、张亚军、崔涛、李峰、
李文亮、王国龙、党王辉、代彩霞、李霞、郑卫军、孙振华、王琛昊、尚岩、邵梁、孟繁。
II
DB 14/T 3332—2025
公路桥梁下部结构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桥梁下部结构组合钢模板的术语和定义、分类编码及标识、模板设计、模板制作、
安装与拆除、装卸与转运、维修与保管的相关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桥梁下部结构组合钢模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47 钢板和钢带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 700 碳素结构钢
GB/T 2101 型钢验收、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5780 六角头螺栓C级
GB/T 5782 六角头螺栓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 13452.2 色漆和清漆 漆膜厚度的测定
GB/T 14977 热轧钢板表面质量的一般要求
GB/T 20065 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
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T 50214 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GB 50661 钢结构焊接规范
GB 55006 钢结构通用规范
JTG F90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JTG/T 36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GJ 162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组合钢模板
由钢模板和连接件组成,以通用模板为主、专用模板为辅,通过模板连接件连接可组合拼装成符合
混凝土结构不同设计形状及尺寸的模板,见附录D。
通用模板
3
DB 14/T 3332—2025
采用标准进制规格和相同拼装方式,可通用的钢模板。分为通用圆柱模板、通用平面模板以及用于
混凝土结构转角部位的阴角模板、阳角模板、连接角模等。
通用圆柱模板
高度、直径、拼装螺栓孔距与孔位均为标准规格,可通用的圆柱形模板。常用规格见附录B。
通用平面模板
宽度、长度、拼装螺栓孔距与孔位均为标准规格,可通用的平面模板。常用规格见附录A。
阴角模板
形成混凝土结构阴角的模板。
阳角模板
形成混凝土结构阳角的模板。
连接角模
连接混凝土构件转角处平面模板,以形成阴角或阳角的模板连接件,不与混凝土直接接触。
专用模板
非标准进制规格以及用于混凝土异型结构的模板。
系梁墩柱过渡侧模
系梁端头侧面与圆柱柱身过渡连接的异型模板。
柱周底模板
盖梁或系梁柱周底模板。
盖梁仰角底模板
形成盖梁端头仰角的底模板。
模板系统
由面板、法兰、背肋、筋板组焊成一体的单片模板与背楞、模板连接件等组件组成的系统。
面板
与浇筑混凝土直接接触的承力钢板。
法兰
焊接于面板四周,用于模板拼接并承受面板传递荷载的带孔连接钢板。
背肋
直接与面板背部焊接以提高面板整体刚度、直接承受面板传递荷载的型钢或钢板部件。
筋板
4
DB 14/T 3332—2025
与法兰和面板焊接的法兰加劲板。
背楞
与背肋紧贴,且垂直背肋安装,用以提高模板强度、刚度、平面度或圆柱的型钢,分为平面模板活
动钢背楞、圆柱模板固定钢背楞。
背楞固定板
焊接于背肋与法兰之间,使背楞固定并紧靠在模板背面的带螺栓孔的钢板。
背楞接长件
用于背楞接长时,连接部位的组件(包括垫片、接长件等),通过紧固螺栓与背楞连接,保持支撑
体系稳定性和连续性。
背楞角连件
在模板角部供相互垂直的两根背楞端部连接固定的组件。包括角扣、对拉螺杆、螺栓等。
加强圆筋板
高度大于3米的圆柱模板中,焊接于面板背部与法兰之间的不间断圆环形加劲钢板。
模板连接件
模板系统各组件之间的连接零件,主要包括拼接螺栓、卡扣、钩头螺栓、对拉螺杆、拉筋、背楞连
接件等。
角扣
用于固定和加强钢模板角部区域的背楞固定件。
配模
根据混凝土结构物几何形状及尺寸设计要求,选择模板类型、规格、连接件等并进行组合设计的活
动。
4 分类编码及标识
模板分类及代码
4.1.1 根据功能及作用不同,模板分为通用模板(T)、专用模板(Z)。
a) 通用模板依形状不同,分为通用圆柱模板(TYZ)、通用平面模板(TPM)以及用于混凝土结构
转角部位的阴角模板(TEJ)、阳角模板(TYJ)、连接角模(TLJ)。
b) 专用模板分为系梁墩柱过渡侧模(ZLJC)、柱周底模板(ZZDM)、盖梁仰角底模板(ZGLY)等
各种异型模板。
4.1.2 通用钢模板规格以标准进制进行设定,直径以 0.1 m 为进制递增,高度以 1.0 m 为进制递增,
宽度以 0.5 m 为进制递增,长度以 0.5 m 为进制递增,见表 1 及表 2。
5
DB 14/T 3332—2025
表1 通用圆柱钢模板标准进制
项目 直径 m 高度 m
标准进制 0.1 1.0
规格尺寸 1.0、1.1、1.2……2.2 1.0、2.0、3.0
表2 通用平面钢模板标准进制
项目 宽度 m 长度 m
标准进制 0.5 0.5
规格尺寸 0.5、1.0、1.5、2.0 0.5、1.0、1.5、2.0
模板编码标示
4.2.1 通用模板规格型号标示方法见图 1:
图1 通用模板规格型号标示方法
示例:TYZ12×10:表示通用圆柱模板,直径1200 mm、节高1000 mm;TPM15×10:表示通用平面模
板,宽度1500 mm、长度1000 mm。
4.2.2 专用模板规格型号标示方法:
图2 专用模板规格型号标示方法
示例:ZLGC:表示系梁墩柱过渡侧模;ZZDM:表示柱周底模板;ZGLY:表示盖梁仰角模板。
标识
4.3.1 标识内容或信息:生产厂家、商标、规格型号、生产日期、地址、电话等。
4.3.2 标识应经久耐用,可选用钢印或油漆喷涂。
5 模板设计
设计原则
5.1.1 模板的构造应简单合理,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满足施工过程中的受力要求。
6
DB 14/T 3332—2025
5.1.2 组合钢模板设计应组合灵活、装拆便利、拼缝严密、搬运方便、周转率高、安全可靠。
选材
5.2.1 应遵循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满足施工荷载和刚度要求的材料。
5.2.2 组合钢模板应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 Q235 钢材,并满足 GB 55006 和 GB/T 700 的规定。
5.2.3 模板系统各组件选材见表 3。
5.2.4 焊接材料(如焊条、焊丝等)应与焊件材质匹配,并满足 GB 50661 的规定。
表3 模板系统各组件选材一览表
组件名称 材料标准 规格与等级
面板 钢板(GB/T 247) 厚度不应小于6 mm
法兰 钢板(GB/T 247) 型钢(GB/T 2101) 100 mm×12 mm钢板,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型钢(如盖梁仰角底模板)
背肋 型钢(GB/T 2101) 通用圆柱模板竖向背肋宜采用[8及以上型号槽钢,环向背楞宜采用[10及 以上型号槽钢
筋板 材质同面板 100 mm×100 mm×12 mm三角钢板
背楞 型钢(GB/T 2101) [10、[12或[14槽钢
背楞固定板 钢板(GB/T 247) 厚度不小于12 mm
背楞接长件 钢板(GB/T 247) 垫片厚度不小于12 mm;接长钢块宜采用厚度不小于12 mm的钢板组焊。
加强圆筋板 材质同面板 厚度不小于12 mm
螺栓 普通螺栓GB/T 5780) 高强螺栓(GB/T 5782) 组件连接采用4.8级M20×60普通螺栓;关键部位(如拐角处)采用8.8级 高强螺栓;抱箍连接采用8.8级M27×130高强螺栓;钩头螺栓采用4.8级 M20×250(240)普通螺栓
对拉螺杆 精轧螺纹钢(GB/T 20065) φ20 mm(JL20)或φ25 mm(JL25)
角扣 型钢(GB/T 2101) 宜采用角钢,角扣应配套使用
钢模板设计
5.3.1 构造设计
5.3.1.1 通用钢模板规格采用标准进制,常用规格见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通用模板构造见附录 D。
5.3.1.2 通用平面模板设计要求:
c) 法兰沿模板面板四周布置位置应低于面板端部 0.5 mm;法兰孔眼直径宜为 22 mm,边孔中心
距板端距离宜为 50 mm,相邻孔中心距宜为 100 mm。
d) 背肋应焊接于面板背部,沿模板长度方向平行布置,沿宽度方向间距宜为 250 mm,最大不超
过 300 mm。
e) 平行于背肋的法兰与面板间应焊接筋板,筋板间距宜为 250 mm,厚度应大于面板厚度,且与
法兰厚度相同。
f) 活动钢背楞通常用槽钢背对背焊接制作,槽钢间净距不宜超过 50 mm,与背楞固定板连接处,
槽钢翼缘内侧宜加焊长度为 60 mm 的楔形垫片。安装方向应与背肋垂直,沿模板长度方向宜按
1 m 间隔均匀布置,采用螺栓紧固于背楞固定板上。需要接长或拐角时,在背楞端部加装背楞
接长件或转角接长件,并采用螺栓连接紧固。
g) 500 mm 以上平模不应转换方向使用。
5.3.1.3 通用圆柱模板设计要求:
7
DB 14/T 3332—2025
a) 节段高度一般宜控制在 1000 mm ~3000 mm 之间。
b) 法兰分环向法兰和竖向法兰,钻孔参数见附录表 C.1。
c) 环向法兰紧固螺栓安装间距不应超过 300 mm。
d) 竖向法兰紧固螺栓安装间距视混凝土一次浇筑高度而定。浇筑混凝土高度小于 10 m 时,安装
间距宜采用 200 mm;浇筑高度大于 10 m 时,中下部安装间距宜采用 100 mm,中上部宜采用
200 mm。
e) 背肋的布置方向应与圆柱模板的高度方向一致,沿圆周均匀布置,间距宜控制在 300 mm -500
mm,并与环向法兰焊接;背肋槽钢翼缘焊于面板上,开口方向沿圆周切线方向并保持一致。
f) 竖向法兰与面板相接处应设置筋板,筋板间距宜控制在 600 mm~1000 mm;靠近圆柱模板两端
的筋板与环向法兰间距宜为 200 mm。
g) 固定钢背楞沿圆周环向布设,开口方向面向圆心,焊接于背肋外侧及竖向法兰背部,与环向法
兰平面平行,沿高度方向间距宜控制在 400 mm~1000 mm。
5.3.1.4 专用模板设计要求:
a) 专用模板应与通用模板匹配组装,拼接严密。
b) 竖向安装的活动钢背楞,其长度应大于侧模高度加钢背楞顶底两头安装对拉螺杆的工作长度。
c) 系梁墩柱过渡侧模的平面与曲面部分应设计成整体结构,组对使用时成标准半圆,见附录 D.4。
d) 盖梁仰角模板应设置支撑,模板与支撑之间宜采用螺栓连接。
5.3.1.5 模板连接件设计要求:
a) 普通螺栓重复使用次数不宜超过 2 次;高强螺栓不可重复使用且一次使用天数不宜超过 720
天。
b) 对拉螺杆应根据混凝土浇筑高度选用不同的规格和等级:当混凝土一次浇筑高度不超过 5 m
时,宜选用Ф20 的精轧螺纹钢(JL20)沿背楞方向间距不宜超过 1 m;混凝土一次浇筑高度大
于 5 m 小于 10 m 时,宜选用Ф25 的精轧螺纹钢(JL25)沿背楞方向间距不宜超过 0.8 m;混
凝土浇筑高度超过 10 m 时,不宜一次浇筑完成。
5.3.1.6 模板上设置的吊环宜采用 HPB300 圆钢,不应采用冷加工钢筋制作。
配模设计
5.4.1 工厂制作
5.4.1.1 配模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结构设计计算书;
b) 模板总装图、细部构造图、拼装图及说明书;
c) 模板及连接件规格、数量和周转使用计划;
d) 拼缝处理方案;
e) 安装和拆除方案及注意事项。
5.4.1.2 拼装图应标出钢模板的位置、规格、型号和数量,特殊构造应加以标明。
5.4.1.3 预埋件和预留孔洞位置,应在拼装图上标明,并应注明其固定方法。
5.4.2 现场安装
5.4.2.1 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形状、几何尺寸、荷载、施工设备和材料性能进行配模设计和连接件选
择。
5.4.2.2 配模时应优先选用规格尺寸较大的通用模板,其他规格的模板作为补充。
5.4.2.3 接缝应严密规则,短向缝宜错开布置。
8
DB 14/T 3332—2025
5.4.2.4 盖梁、系梁宜按照侧模夹紧底模(俗称“侧包底”)方式进行配模设计。
5.4.2.5 承台、墩柱、盖梁使用的专用模板,应结构牢固、连接简便。
5.4.2.6 方墩组合钢模板高度宜为 2.25 m,宽度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设计;活动钢背楞宜采用水平向安
装,方墩宽度方向活动钢背楞长度应大于该向侧模总宽度加钢背楞两端安装对拉螺杆的工作长度;对拉
螺杆沿高度方向间距宜为 375 mm+750 mm +750 mm +375 mm,沿长度方向间距不宜超过 1.5 m。
5.4.2.7 竖向法兰紧固螺栓安装间距应视混凝土一次浇筑高度而定。一次浇筑混凝土高度小于 10 m
时,安装间距宜采用 200 mm;一次浇筑高度大于 10 m 时,中下部安装间距宜采用 100 mm,中上部宜采
用 200 mm。
5.4.2.8 设置对拉螺杆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在模板上钻孔。若需在模板上钻孔时,应采用标准孔径
孔距。
结构计算
5.5.1 钢模板的设计应采用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并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
计算。配模的计算应符合 JGJ 162 的要求。
5.5.2 配模设计应按表 4 进行荷载组合验算,计算方法见附录 E。
表4 配模设计荷载组合
模板结构类别 荷载组合
强度验算 刚度验算
梁、板的底模板 1+2+3+4+7 1+2+7
柱、梁、板、薄壁墩台等薄窄结构的侧模板 4+5 5
基础、实体墩台等厚大结构物的侧模板 5+6 5
注:1-模板自重;2-新浇筑混凝土、钢筋、预应力筋或其他圬工结构物的重力;3-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施工材 料等荷载;4-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振动荷载;5-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侧面的压力;6-混凝土入模时产生的水平方向的 冲击荷载;7-其他可能产生的荷载,如风荷载、雪荷载、冬季保温设施荷载、温度应力等。
5.5.3 模板最大容许挠度见表 5。
表5 模板最大容许挠度
模板部位 容许挠度
结构外露面模板 模板构件跨度的1/400
结构隐蔽面模板 模板构件跨度的1/250
钢模板的面板 1.5 mm
背楞和柱箍 背楞和柱箍变形为L0/500和B/500
注:L0为计算跨径(一般指背楞全长;背楞上设对拉杆时L0为相邻对拉杆间距),B为柱宽(一般指柱箍直径)。
5.5.4 模板系统在自重和风荷载作用下的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应小于 1.3。
5.5.5 模板上设置吊环,应按两肢截面计算,在模板自重标准值作用下,吊环的拉应力不应大于 65 MPa。
采用 4 个吊点同时起吊的吊环,应按 3 个吊点受力计算。
5.5.6 对组合钢模板整体及局部受力状况进行模拟分析,宜采用有限元方法。
6 模板制作
一般规定
9
DB 14/T 3332—2025
6.1.1 钢模板应按照批准的模板设计图进行制作。
6.1.2 焊材进场后,应检查焊材的型号、批号和质量证明,并符合 GB 50661 中的要求。
6.1.3 钢材进厂后应进行检查验收。钢材的检验项目、取样数量、取样和试验方法应符合 GB/T 700 的
规定,复验、验收规则、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应符合 GB/T 247 和 GB/T 2101 的规定。
6.1.4 场区内应配备消防器材,设有明确的疏散通道,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装备。
6.1.5 钢模板加工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减少噪声、粉尘、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保持
工作场所清洁,并满足 GB 12348 及 GB 3095 的规定。
下料
6.2.1 下料前应进行钢板辊平、型钢矫正和材料表面处理,并符合 GB 50205 规定。
6.2.2 钢板下料时应在设计板面尺寸基础上考虑切割损失量、折弯增长量、面板拼缝增长量及边部修
磨损失量。
6.2.3 面板的折弯宜根据面板厚度、折弯半径和折弯角度采用数控折弯机完成。
6.2.4 面板、法兰、背肋、筋板、背楞、背楞固定板及加强圆筋板宜采用精密切割下料,边部切面应
保持垂直、平整、无毛刺,切口余料应铲除干净,当面板的平面度超过每米一毫米时应矫正。
6.2.5 背楞及背肋宜采用整根杆件制作,不宜焊接。
6.2.6 背楞所用楔形垫片宜采用槽钢余料的翼缘加工。
焊接
6.3.1 焊接工艺和质量要求应符合 GB 50661 的规定。
6.3.2 焊前应制定合理的焊接方法和顺序,减小残余应力,避免焊接变形。
6.3.3 模板焊接宜采用自动焊或半自动焊,焊缝较短时可采用手弧焊。
6.3.4 面板拼接焊接时,应做到折角对齐、接缝紧密、平顺无错台,背面应连续施焊。
6.3.5 组装焊接时,应采用胎具定位,按照焊接工艺要求焊接。
6.3.6 法兰、背肋与面板焊接时焊脚尺寸不得小于 5 mm。
6.3.7 模板法兰与面板之间采用断续角焊缝焊接,焊段长度不应小于 50 mm,焊段间距(断开长度)
不应超过面板厚度的 15 倍;模板背肋与面板之间采用断续角焊缝焊接,焊段长度不应小于 50 mm,焊
段间距(断开长度)不应超过面板厚度的 30 倍。
6.3.8 对连接强度要求较高的接头,如模板法兰间的对接与角接接头、背楞接长件板件之间连接、重
要杆件端部与法兰板连接、叉耳或耳板与杆件连接等,宜采用熔透焊缝焊接连接。
6.3.9 圆柱背楞与竖向法兰接触部分的外侧采用角焊缝,全长焊接。
6.3.10 焊缝应坚实、光滑、均匀,不应有裂纹、夹渣、漏焊、未熔合现象,气孔、咬边、焊波(表面
高低差)、焊脚尺寸、对接焊缝余高等缺陷不应超出 GB 50661 规定。
6.3.11 对熔透焊缝、重要角焊缝等开裂后易造成事故的焊缝应进行无损检测。
6.3.12 焊缝出现损坏、变形时应对焊缝进行返修焊。
防腐涂装
6.4.1 防腐涂装前,应进行模板试拼装并符合本标准第 7.1.5 条的规定。
6.4.2 防腐涂装应符合 GB 50205 的规定。
6.4.3 模板表面应采用涂装工艺进行防腐防锈处理。
6.4.4 模板连接件宜采用镀锌工艺进行防锈处理。
6.4.5 涂装完成后,应测量涂层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对涂层厚度无要求时,涂层干漆膜总
厚度不应小于 150 μm。
10
DB 14/T 3332—2025
包装
6.5.1 制作完成的模板应按批次、规格、型号进行分类包装,包装外部应标明生产厂家、生产时间、
规格、型号、数量、重量、运输注意事项等信息。
6.5.2 包装方式应根据模板形状、运输及装卸条件等确定,长条形钢模板、专用模板宜采用捆扎包装,
模板连接件宜采用袋装或箱装。
7 检查与验收
检查
7.1.1 钢模板在工厂成批生产后,均应按照 GB/T 2828.1 的有关规定进行随机抽样,并进行荷载试验,
以检验其强度、刚度和焊接质量等综合性能,试验标准应满足表 6 的要求,荷载试验方法见附录 F。
表6 模板荷载试验标准
试验 项目 模板长度L0 mm 支点间距L mm 均布荷载q kN/m 2 集中荷载P kN/m 允许挠度 mm 强度试验要求
刚度 试验 500 500 - 12 ≤0.20 -
1000 1000 66 24 ≤1.50 -
1500
2000
强度 试验 500 500 - 13 - 不屈服,且不应发生局部破坏或折曲,所有焊点 无裂纹或撕裂
1000 1000 72 26 - 不屈服,且不应发生局部破坏或折曲,卸荷后残 余挠度不超过0.2 mm,所有焊点无裂纹或撕裂
1500
2000
7.1.2 单块平面模板、单节圆柱模板制作质量要求见表 7。
表7 单块平面模板、单节圆柱模板制作质量标准
项次 模板类型 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查方法
1 平面模板 模板长度、宽度 +0,-1 钢卷尺测量
2 背肋高度 ±5 钢直尺测量
3 面板边缘偏斜 0.5 直角尺、钢直尺
4 面板平整度 1 靠尺、塞尺
5 面板边缘平直度 1 靠尺、塞尺
6 法兰平直度 2 靠尺或拉线
7 平面模板 圆柱模板 法兰 及连接件 孔眼位置 边孔中心距板端距离 +0,-0.5 钢直尺测量
8 孔眼中心距板面间距 ±0.3 钢直尺测量
9 孔眼间距 ±0.6 钢直尺测量
10 孔眼直径 0,+0.7 游标卡尺测量
11 圆柱模板 面板内径、高度 ±2 钢卷尺
12 端口椭圆度 3 钢卷尺测量
11
DB 14/T 3332—2025
表7 单块平面模板、单节圆柱模板制作质量标准(续)
项次 模板类型 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查方法
13 圆柱模板 面板端口倾斜度 2 直角尺、拉线
14 面板竖向平直度 1 2m靠尺、塞尺,或用拉线测量
15 模板竖向倾斜度 2 垂线法、钢直尺
16 竖向拼缝错台 ≤ 1 钢直尺、塞尺
17 竖向拼缝间隙 ≤ 1 钢直尺
18 竖向法兰平直度、环向法兰平面度 2 靠尺或拉线
19 背肋、背楞高度 ±5 钢直尺
注1:端口椭圆度允许偏差指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 注2:面板端口倾斜度指端口圆平面与圆柱中心线不垂直。 注3:面板竖向平直度沿高度方向测量。
7.1.3 模板焊缝质量标准见表 8
表8 模板焊缝质量标准
焊缝种类 项目 允许偏差
角焊缝 气孔 直径小于1.0 mm,每米不多于3个,间距不小于20 mm,但焊缝 端部10 mm之内不允许
咬边 不允许
焊波(焊缝高低差) 任意25 mm范围高低差≤ 2.0 mm
焊脚尺寸 母材厚度为6 mm~12 mm,焊脚尺寸≥ 5 mm 母材厚度为12 mm~20 mm,焊脚尺寸≥6 mm
对接焊缝 气孔 不允许
咬边 不允许
余高 焊缝宽度≤20 mm时,≤2.0 mm 焊缝宽度>20 mm时,≤3.0 mm
横向对接焊 余高铲磨后 表面高度 高于母材表面不大于0.5 mm 低于母材表面不大于0.3 mm
表面粗糙度 不大于50 μm
注1:对接焊缝余高指焊缝金属凸出母材表面的高度。 注2:横向对接焊缝指与焊件的主要受力方向垂直的焊缝。
7.1.4 模板防腐涂装检验质量标准见表 9。
12
DB 14/T 3332—2025
表9 防腐涂装质量标准
检测项目 质量要求 检测方法 检测数量
外观 涂层应均匀、无明显皱皮、流坠、针眼和气泡等。 目测 100%
涂层不应有气孔、裸漏母材的斑点、附着不牢的金属 熔融颗粒、裂纹或影响使用寿命的其他缺陷。
厚度 允许10%的读数低于规定值,但每一单独读数不应低 于规定值的90%。 参见GB/T 13452.2 1.模板抽查数量10%,且同类模板不应少 于3件; 2.每块模板检测5处,每处为相距50 mm 的3个测点涂层厚度平均值。
7.1.5 模板试拼装
7.1.5.1 平面模板试拼装不少于 9 块同时不小于 20 m
2,圆柱模板试拼装不少于 3 节同时不小于 8 m。
7.1.5.2 质量检验标准见表 10。
表10 模板试拼装质量检验标准
模板类型 检验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查方法
平面模板 板面长度、宽度 ±3 钢卷尺测量
板面对角线差 ≤3 钢卷尺测量
大面平整度 3 2 m靠尺、塞尺
圆柱模板 面板内径、高度 ±3 钢卷尺
端口椭圆度 4 钢卷尺测量
面板端口倾斜度 2 直角尺、拉线
面板竖向平直度 2 2 m靠尺、塞尺或用拉线测量
模板竖向倾斜度 4 垂线法、钢直尺
圆柱与平面模板 相邻模板拼缝错台 ≤1 钢直尺、塞尺
相邻模板拼缝间隙 ≤1 钢直尺
注1:端口椭圆度指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 注2:面板端口倾斜度指端口圆平面与圆柱中心线不垂直。 注3:面板竖向平直度沿高度方向测量。
验收
7.2.1 钢模板及连接件出厂前应进行验收并检验合格,产品抽样方法、数量、频次及质量检验方法应
符合 GB/T 2828.1 的规定,合格产品应签发产品合格证。
7.2.2 钢材应成批验收,每批由同一牌号、同一炉号、同一质量等级、同一品种、同一尺寸、同一交
货状态的钢材组成。每批重量应不大于 60 t。
7.2.3 钢材的夏比(V 型缺口)冲击试验结果不符合 GB/T 700 规定时,抽样产品应报废,再从该检验批
的剩余部分取两个抽样产品,在每个抽样产品上各选取新的一组 3 个试样,两组试样的复验结果均应合
格,否则该批产品不得交货。
7.2.4 钢材其他检验项目的复验和检验规则应符合 GB/T 247 和 GB/T 2101 的规定。
8 安装与拆除
13
DB 14/T 3332—2025
一般规定
8.1.1 模板的安装拆除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执行,并符合 JTG F90 的规定。
8.1.2 装拆模板时应采用机械吊运或人工传递,不应抛掷。
8.1.3 安拆区域应设置围栏和警戒标志,配专人看守,非作业人员不得进入作业区。
8.1.4 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施工负责人和安全检查员应随时检查劳动防护用
品的穿戴情况,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的人员不得上岗。
8.1.5 组合钢模板装拆时,上下应有人接应,钢模板应随装拆随转运,不得堆放在脚手板上,不得抛
掷踩撞,中途停歇时,应将活动部件固定牢靠。
安装
8.2.1 应按照配模方案和说明书进行安装。
8.2.2 安装前应核对模板和连接件的规格型号和数量。
8.2.3 模板应按设计要求准确就位并安装牢固,安装过程中应设置防倾倒的临时固定设施,防止跌落、
倾覆伤人。
8.2.4 拼装的板面应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当构造物转角处设计有小的倒角时可加嵌条。
8.2.5 安装于模板上的模板预埋件和预留孔洞应位置准确,固定牢固,不应遗漏。
8.2.6 两侧模板的对拉螺栓孔应平直相对,穿插螺杆时不应斜拉硬顶。宜在钢筋安装完毕、单侧模板
就位后,先安装一定数量的对拉螺栓,待另一侧模板就位后,贯穿对拉螺栓并紧固。
8.2.7 承台、矩形方墩宜采用连接角模连接模板。
8.2.8 与混凝土接触的模板面板应涂刷隔离剂,不应使用废机油。
8.2.9 安装完成后应进行专项检查和验收,质量标准见表 11。
表11 模板安装质量标准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mm
1 顶面高程 扩大基础、柱系梁 ±25
承台、桩系梁 ±15
墩台身、墩台柱 ±10
墩台帽、盖梁 ±10
2 平面尺寸 扩大基础、承台 ±30
3 断面尺寸 柱系梁、桩系梁 ±20
墩台身、墩台帽、盖梁 ±10
4 轴线偏位 扩大基础 ≤25
承台 ≤15
墩台身、墩台柱、墩台帽、盖梁 ≤8
5 全高竖直度 H ≤ 5000mm ≤5
H>5000mm ≤H/1000
6 模板板面平整度 ≤5
7 模板接缝高低差 ≤2
8 后浇混凝土模板与已浇混凝土接触间隙 ≤3
9 预埋件中心线位置 ≤3
10 预留孔洞中心偏位 ≤10
11 预留孔洞截面尺寸 0,+10
14
DB 14/T 3332—2025
拆除
8.3.1 模板拆除顺序和时机应严格按设计方案执行。一般宜按照安装顺序反向进行,先拆除非承重模
板,后拆除承重模板。
8.3.2 拆除承重模板时,应先设立临时支撑,然后进行拆卸。
8.3.3 高空作业拆除模板时,连接件应放在箱盒或工具袋中,不应放在模板或脚手板上,扳手等各类
工具应系挂在身上或置放于工具袋内,不应掉落。
8.3.4 钢模板拆除前混凝土应达到拆模强度,拆除时不应损伤混凝土结构。
8.3.5 预组装模板整体拆除时,应先挂好吊索,然后拆除支撑及拼接两片模板的连接件,待模板离开
结构表面后再起吊吊钩,全过程不应脱钩。
8.3.6 拆模困难时应在模板底部用撬棍轻微撬动带有筋板或背肋的法兰处,使模板与结构分离,不应
在模板的上部使用蛮力进行晃动或使用大锤敲击。
8.3.7 连接件漏拆时,不应强行移动模板。
8.3.8 连接件拆除后,模板应临时固定不可将模板直接倚靠于混凝土构件。
9 装卸与转运
9.1 装卸
9.1.1 装卸前应对装卸设备和工具进行全面检查,装卸作业人员应熟悉模板装卸的工艺流程和安全操
作规程。
9.1.2 钢模板及连接件可采用起重设备成捆或分块装卸,单块重量或尺寸适宜的也可采用人工搬运。
9.1.3 应轻装轻卸,不应拋掷。
9.1.4 吊装要求
9.1.4.1 垂直吊装应采取两个以上的吊点,水平吊运应采取四个吊点,吊点应合理布置并进行受力计
算。
9.1.4.2 被吊模板上不应有未固定的零散件。
9.1.4.3 当钢模板的面积或重量较大时,吊装就位摘钩前应对模板采取固定措施。
9.1.4.4 当风力等级≥6 级时,应停止作业。风力等级参数见表 12。
表12 风力等级参数表
风力等级 基本风压ω0 kN/m 2 3 s时距平均瞬时风速vf m/s 10 min平均风速vp m/s
5 0.08~0.15 11.3~15.5 7.5~10.3
6 0.15~0.25 15.6~20.0 10.1~13.3
7 0.25~0.35 20.1~23.7 13.1~15.8
8 0.35~0.50 23.8~28.3 15.9~18.9
9 0.50~0.60 28.4~31.0 19.0~22.1
10 0.60~0.80 31.1~35.8 22.2~25.6
11 0.80~11.20 35.9~43.8 25.7~31.3
12 1.20~1.50 43.9~49.0 31.4~35.0
转运
15
DB 14/T 3332—2025
9.2.1 短途运输时,钢模板可采用散装运输;长途运输时,钢模板应采用简易集装,连接件应分类装
上一章:DB14/T 3335-2025 煤矸石路基施工技术规程 下一章:DB14/T 3331-2025 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指南

相关文章

DB14/T 3334-2025 公路涵洞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DB14/T 2913-2023 公路钢混组合结构桥梁设计规程 DB14/T 134-2017 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悬臂施工与验收规范 DB14/T 1334-2017 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悬臂施工与验收规范 DB63/T 1984-2021 公路预制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设计规范 DB63/T 1985-021 公路预制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技术规范 DB63/T 1985-2021 公路预制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技术规范 DB63/T 1986-2021 公路预制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质量检验评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