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14/T 761-2025 盐碱地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

DB14/T 761-2025 盐碱地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1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11:16:11



相关搜索: 技术规程 盐碱地 生产 紫花苜蓿

内容简介

DB14/T 761-2025 盐碱地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 ICS 65.020.20
CCS B 05 14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14/T 761—2025
代替 DB14/T 761-2013
盐碱地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
2025 - 04 - 16 发布
2025 - 07 - 16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4/T 761—2025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栽培环境条件 ....................................................................... 2
5 播前准备 ........................................................................... 2
6 播种 ............................................................................... 2
7 田间管理 ........................................................................... 3
8 收割 ............................................................................... 3
9 草产品调制加工 ..................................................................... 4
10 更新 .............................................................................. 4
11 档案管理 .......................................................................... 4
I
DB14/T 761—2025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4/T 761—2013《紫花苜蓿栽培利用技术规程》,与DB14/T 761—2013相比,除结构
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 增加了紫花苜蓿、测土配方施肥等术语、更新档案管理等内容(见 3.1、3.5、10 和 11);
—— 更改了条播行距、播种深度、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治、灌溉、收割、草产品调制加工等技术
指标(见 6.3、6.4、7.1、7.3、7.4、8 和 9,2013 年版中的 7.3、7.4、8.1、8.2、8.3、
9、10 和 11);
—— 删除了术语中越冬率、返青期、结荚期、成熟期和利用(见 2013 年版中的 3.2、3.3、3.6、
3.7 和 12)。
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本文件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1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工程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姚继广、石永红、张运婷、刘旗、吴欣明、张婷、张燕、郭璞、池惠武、侯东
来、闫科技、杨子森、景斌、韩杲宏、刘建宁。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3年首次发布为DB14/T 761—2013;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14/T 761—2025
盐碱地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盐碱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产的术语和定义、栽培环境条件、播前准
备、播种、田间管理、收割、草产品调制加工、更新及档案管理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盐碱地紫花苜蓿(以下简称苜蓿)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6141 豆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37069 苜蓿秋眠性分级评定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1342 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
NY/T 1464.23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除草剂防治苜蓿田杂草
NY/T 2697 饲草青贮技术规程 紫花苜蓿
NY/T 2699 牧草机械收获技术规程 苜蓿干草
NY/T 2700 草地测土施肥技术规程 紫花苜蓿
NY/T 2701 人工草地杂草防除技术规程 紫花苜蓿
NY/T 2702 紫花苜蓿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NY/T 2994 苜蓿田主要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NY/T 4338 苜蓿干草调制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紫花苜蓿
学名:Medicago sativa L.,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牧草之王”著称,产草量高,
草质优良,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各类畜禽均喜食。
秋眠性
1
DB14/T 761—2025
北纬地区由于秋季日照时数缩短和温度降低,引起苜蓿的生理休眠,导致植株形态、生长速度和再
生能力发生变化的特性。这种特性与苜蓿品种的耐寒力和生产性能有着密切关系,用无量纲级数表达苜
蓿秋眠性强弱程度,范围在0~11之间,数值越小,其秋眠性越强。
现蕾期
植株从叶腋处长出第一批花蕾的现象叫现蕾,50 % 的植株达到现蕾状态的时期即为现蕾期。
初花期
5 %~10 % 植株开花的时期。
测土配方施肥
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苜蓿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
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间和施用方法。
4 栽培环境条件
地块要求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度达到 1 m 以上,土壤耕层含盐量不超过 0.4 %,地下水
位在 1.5 m以下,0 cm~20 cm 土层 pH 值在 7.0~8.5 之间。地块选择应符合GB 15618 和NY/T 1342
的规定。前茬作物最好为禾谷类作物,忌连作。
5 播前准备
品种选择
选用符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国家或省级审定的耐盐碱苜蓿品种。按照GB/T 37069 的规定,山
西北部和东西两山冷凉地区应选择秋眠级 1级~3 级的秋眠型品种,中南部温暖地区应选择秋眠级 3
级的秋眠型品种和秋眠级 4级~6 级的半秋眠型品种。种子质量符合GB 6141 规定的三级标准及以上。
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 2 d~3 d。裸种选用苜蓿专用的根瘤菌或耐盐碱的芽孢杆菌等菌种进行拌种或包衣处
理。
整地施肥
5.3.1 翻耕前要清除地面上的杂草、石块等杂物。耕地深度应在 25 cm 以上,增加土壤通透性,便于
耕层土壤盐分通过降雨淋融到深层土壤,每 667 m
2配施石膏粉 100 kg~150 kg 进行土壤改良。耕后耙
平,土块细碎均匀,无根茬,上虚下实。有条件可使用激光平地机平地,以减少盐碱斑形成。配套建设
排灌系统,沟渠间距 20 m~30 m,沟深 50 cm。
5.3.2 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结合翻耕每 667 m
2施用腐熟厩肥 3000 kg~5000 kg,
或磷酸二铵 20 kg~30 kg,或氮磷钾复合肥(15:15:15 或 18:18:18)30 kg~40 kg,肥料施用应符合
NY/T 496 要求。也可按照 NY/T 2700 的规定使用测土配方施肥。
6 播种
2
DB14/T 761—2025
播种量
每667 m
2播种量为 1 kg~1.5 kg。包衣种子根据包衣后种子增重量,相应增加播种量。
播种期
可春播、夏播和秋播。春播应在 0 cm~10 cm 土层温度稳定在 5 ℃ 以上时抢墒播种,夏播在雨
季播种,秋播在早霜来临前 30 d~45 d 播种。
播种方式
条播,行距 15 ㎝~30 cm。播种后适当镇压。
播种深度
机械沟播开沟深度3 cm~ 5 cm,种子覆土1 cm~1.5 cm。
7 田间管理
杂草防除
调整播种期,适当延迟或提早播种,避开杂草萌发和生长高峰期。播种前选用灭生性残留期短的除
草剂进行土壤处理,播后及苗期防除杂草按照NY/T 2701 的规定执行。农药使用符合NY/T 1276 及NY/T
1464.23 的规定。
追肥
以磷肥、钾肥为主。返青期或每次刈割后结合灌溉用施肥机撒施或条施每667 m
2追施磷肥(P2O5)3
kg~4 kg,钾肥(K2O)4 kg~5 kg。也可根据NY/T 2700 的规定使用测土配方追肥。肥料施用应符合
NY/T 496的要求。
灌溉与排水
7.3.1 灌溉
以喷灌等节水方式为主,播种前、苗期(返青期)、收割后和越冬前可视土壤墒情进行灌溉。苗期
0 cm~15 cm土层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 50 %时须进行微喷灌,每667 m
2灌溉量为 50 m
3~60 m
3。入冬
前灌1次封冻水,早春灌1次返青水,每667 m
2灌溉量为 70 m
3~80 m
3,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 的规
定。
7.3.2 排水
一旦出现24 h的积水,必须及时排水。
病虫害防治
选用抗病虫品种。霜霉病、褐斑病、白粉病、锈病等病害的防治按照NY/T 2702 的规定执行。蚜虫
类、蓟马类、蝽类、象甲类、草地螟、地下害虫类、芫青类等害虫的防治按照NY/T 2994 的规定执行。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及NY/T 1276 的规定。
8 收割
3
DB14/T 761—2025
收割时间
最佳收割期为现蕾期至初花期。最后一次收割时间应在苜蓿停止生长或霜冻来临前30 d。
收割次数
春播当年可收割1次~2次,夏播可收割1次,秋播当年不收割。从第二年开始北部和东西两山冷凉
地区每年可收割3次~4次,中南部温暖地区每年可收割4次~5次。
收割方法
大面积种植采用机械收割,小面积也可人工收割。机械收割应按照NY/T 2699的规定执行。
留茬高度
收割留茬高度4 ㎝~5 ㎝。越冬前最后一次收割留茬高度7 ㎝~8 ㎝。
9 草产品调制加工
青干草调制
按照NY/T 4338的规定执行。
青贮饲料调制
按照NY/T 2697的规定执行。
10 更新
种植多年的老龄苜蓿地在耙地时进行深耙,切裂根颈,促进其更新。5年以后产量下降的苜蓿田块
需要及时进行轮作更新。
11 档案管理
建立苜蓿生产记录档案。详细记录产地环境、生产管理、收获加工调制等各个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
施,同时加强关于投入品的使用情况记录。生产档案至少保存2年,资料应有专人保管。
4
上一章:DB14/T 768-2025 水地冬小麦种植技术规程 下一章:DB14/T 760-2025 无芒雀麦种植技术规程

相关文章

DB3705/T 12-2024 盐碱地苜蓿生产技术规程 DB15/T 1664-2019 盐碱地苜蓿青贮技术规程 DB64/T 734-2011 盐碱土壤种植紫花苜蓿技术规程 DB1309/T 188-2016 盐碱地苜蓿玉米套种技术规程 DB15/T 2056-2020 盐碱地苜蓿青贮品质检测技术规程 DB15/T 1898-2020 苜蓿设施育苗与盐碱地移栽技术规程 DB14/T 1576-2018 紫花苜蓿良种生产技术规程 DB14/T 888-2014 紫花苜蓿草粉生产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