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国 建 筑 学 会 标 准 T/ASC 47-2024 T G
智能适老型居住建筑技术标准
GJGG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intelligent aged residential buildings
J
2024-03-15 发布 2024-05-01 实施
中 国 建 筑 学 会 发布
中国建筑学会标准
智能适老型居住建筑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intelligent aged residential buildings
T/ASC 47-2024
主编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批准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实施日期:2024 年 5 月 1 日
建工出版社
2024 北京
前 言
根据中国建筑学会《关于发布<2020 年中国建筑学会标准编制计划(第四批)>的通知》
(建会标[2020]17 号)的要求,本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开展专题研究,总结实
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 6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建筑空间环境、智能化系统、
智能服务。
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负责管理,由华中科技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
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华中科技大学(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
区珞喻路 1037 号,邮编:430074;电子邮箱:ying_zhou@hust.edu.cn)。
本标准主编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本标准参编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武汉大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
贵州中医药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丁烈云 周 迎 孟 浦 刘 晖 黄艳红 白晓霞 刘小虎
沈卫明 周 诚 王灵灵 李晨爽 王 飞 贾宇超 郑 康
周 丹 杨晓亮 周 冰 张 辉 安 浩 刘洁琮 梁 巍
朱 凌 何刚雁 晏华兵 姚 俊 张 巍 龙 盈 王 梦
赵晨旭 董四平 田维毅 程范军 王芙蓉 兰益群 李 萌
石国凤 刘杨正 黄雅琪 杨 威 翟海英 姜永生 郭淑岩
周谊霞 曹 幻 杨婷婷 帅 伟 高安亭 李 蔚 林 莉
汪 隽 董金华 章 明 范华冰 谢 琥 仇争艳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郑 琪 张 宏 张 磊 卫大可 李德智 毛 超 郭红领
汤亚军 曾 宇 王 羽
目 次
1
总则 ........................................................................................................................................................... 1
2
术语 ........................................................................................................................................................... 2
3
基本规定 ................................................................................................................................................... 3
4
建筑空间环境 ........................................................................................................................................... 4
4.1
套内空间 ....................................................................................................................................... 4
4.2
公共空间 ....................................................................................................................................... 5
4.3
物理环境 ....................................................................................................................................... 8
5
智能化系统 ..............................................................................................................................................11
5.1
一般规定 ......................................................................................................................................11
5.2
信息化应用系统 ......................................................................................................................... 12
5.3
智能化集成系统 ......................................................................................................................... 13
5.4
信息设施系统 ............................................................................................................................. 14
5.5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 16
5.6
公共安全系统 ............................................................................................................................. 18
5.7
机房工程 ..................................................................................................................................... 20
6
智能服务 ................................................................................................................................................. 21
6.1
一般规定 ..................................................................................................................................... 21
6.2
智能医疗服务 ............................................................................................................................. 21
6.3
智能照护服务 ............................................................................................................................. 23
附录 A 适老型居住建筑技术配置表 ............................................................................................................ 27
本标准用词说明 ............................................................................................................................................. 29
引用标准名录 ................................................................................................................................................. 30
条文说明 ......................................................................................................................................................... 32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 2
3 Basic Requirements ................................................................................................................................................ 3
4 Building Space Environment .................................................................................................................................. 4
4.1 Inner Space .................................................................................................................................................. 4
4.2 Public Space ................................................................................................................................................ 5
4.3 Physical Environment .................................................................................................................................. 8
5 Intelligent System ................................................................................................................................................. 11
5.1 General Provisions ..................................................................................................................................... 11
5.2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System ................................................................................................................ 12
5.3 Integrated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13
5.4 Information Facility System ...................................................................................................................... 14
5.5 Building Equipment Management System ................................................................................................ 16
5.6 Public Safety System ................................................................................................................................. 18
5.7 Machine Room Engineering ...................................................................................................................... 20
6 Intelligent Service ................................................................................................................................................. 21
6.1 General Provisions ..................................................................................................................................... 21
6.2 Intelligent Medical Service ........................................................................................................................ 21
6.3 Intelligent Care Service ............................................................................................................................. 23
Appendix A Aged Residential Buildings Technology Configuration .................................................................... 27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 29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30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32
1 总则
1.0.1 为提高居住建筑的适老化与智能化水平,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安全、便捷、舒适的智能化生
活需要,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适老化与智能化居住建筑的建设、营运与管理。
1.0.3 智能适老型居住建筑的建设、营运与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1
2 术语
2.0.1 适老型居住建筑
residential buildings for the elderly
为自理、介助、介护老人设计或改造,适应老年人生命周期的起居行为与生活方式,符合老年人生
理、心理及服务需求,供其起居生活使用的居住建筑。
2.0.2 智能适老型居住建筑
intelligent residential building for the elderly
以适老型居住建筑为平台,基于对服务于老年人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管
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
环境互为协调的整体,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照护、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智能化居住环境。
2.0.3 套内空间
inner space
适老型居住建筑中供老年人使用的住宅套内或居住单元的卧室、起居室、餐厅、卫生间、阳台等主
要功能房间。
2.0.4 智能医疗服务
intelligent medical service
运用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优质的医疗
服务。
2.0.5 智能照护服务
intelligent care service
运用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以满足老年人
生活护理的卫生与健康需求。
2.0.6 智能化集成系统
intelligent intergration system
为实现建筑物的运营及管理目标,基于统一的信息平台,以多种类智能化信息集成方式,形成的具
有信息汇聚、资源共享、协同运行、优化管理等综合应用功能的系统。
2.0.7 自理老人
self-helping aged people
生活行为基本可以独立进行,自己可以照料自己的老年人。
2.0.8 介护老人
under nursing aged people
生活行为需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主要指失智和失能老年人。
2.0.9 介助老人
device-helping aged people
生活行为需依赖他人和扶助设施帮助的老年人,主要指半失能老年人。
2
3 基本规定
3.0.1 智能适老型居住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GB50340 及《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的有关规定。
3.0.2 智能适老型居住建筑设计应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应符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
城乡规划要求,应利用现有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资源和通信基础设施,并宜按老龄阶段从居家养老、社区
养老、机构养老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进行适老化与智能化居住建筑的建设、营运与管理。
3.0.3 智能适老型居住建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 的有关规定,并应
与社区医疗急救、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供应服务及管理设施组成健全的生活保障网络系统。
3.0.4 智能适老型居住建筑防火防灾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防灾避
难场所设计规范》GB 51143 的规定,且宜运用智能技术,优化设计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
3.0.5 智能适老型居住建筑应对建筑公共空间、套内空间、物理环境控制进行适老化设计。
3.0.6 新建智能适老型居住建筑应实施全装修设计及施工质量验收交付。
3.0.7 智能适老型居住建筑应选择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且其应与所在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模式相适应。
3.0.8 智能化集成系统应提供报警装置与防护处置,提供预警服务。
3.0.9 信息化应用系统应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生活照护、健康护理等信息服务。
3.0.10 适老型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应与智能服务系统及其他系统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接口协议宜采用串
行通信协议(modbus)、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RS485 通信协议等通用协议类型,并应预留
不少于 20%的可用于扩容、升级等的端口。
3.0.11 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应方便老年人操作和使用,且不应对老年人隐私及行为造成不当影响。
3.0.12 适老型居住建筑的技术设置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A 的配置要求。
3
4 建筑空间环境
4.1 套内空间
4.1.1 套内空间设计应预留老年人照护、康养、辅助设施及智能设备系统的安装位置或机房空间。
4.1.2 介助、介护老人床头应设置一键式呼救按钮和呼叫对讲系统终端,距离老人床头不应超过0.5m,安
装高度宜为 0.9m~1.2m,并应预留距地 0.8m 的安全型电源插座。
4.1.3 套内空间装饰及家具使用的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 和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 50325 的有关规定,且宜安装室内装修和建筑材料污染的实
时监测传感器。
4.1.4 套内空间干态地面工程防滑性能要求应符合表 4.1.4 的规定,且宜在地板上铺设可智能监控意外跌
倒的报警地毯。
表 4.1.4 建筑室内干态地面工程防滑性能要求
工程部位 防滑等级
楼梯踏步、防滑坡道等 Ad
建筑入口门厅、大堂及公共走道
入户走道及门厅
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浴室、厨房、卧室及阳台
起居室、餐厅 Bd
室内其他普通地面 Cd
注:Ad、Bd、Cd 分别表示干态地面防滑安全程度为高级、中高级、中级。
4.1.5 套内空间的楼层地面不应有高差,宜采用坡度不大于 1:10 成品楼地面,并宜设置安全警示与局
部照明。
4.1.6 套内空间宜安装视频监控安防系统和无线定位报警系统。失智老人套内空间应采用封闭阳台,窗
户应设有限位器,防止认知障碍老人爬出窗外。
4.1.7 居室入户门宜使用无接触红外感应、自动唤醒的静脉、面部识别门锁,并宜配备门未关上自动报
警装置。
4.1.8 卫生间、盥洗室、浴室以及其他用房中供老年人使用的盥洗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使用智能坐便盖或坐便器,可采用符合老年人人体工学的除菌式智能马桶;
2
应设置红外滞留探测装置及紧急求助装置,按钮安装高度宜为 0.5m~0.7m;当采用报警按钮和
拉绳相结合方式时,拉绳末端距地面高度不宜大于 0.3m;
4
3
操作台面应采用翻边处理,宜使用可调整高度的操作台;供轮椅者使用的操作台面下部应留出
不小于宽 0.75m、高 0.65m 及距地面高度 0.25m 范围内进深不小于 0.45m、其他部分进深不小于 0.25m 的
容膝容脚空间;
4
应采取恒温出水方式,并宜采用抽拉式水龙头和一体式智能变频恒温节能淋浴设施;
5
热水供应系统应具有防烫伤保护措施,且对冷热水管道应设有标识。
4.1.9 套内空间智能适老性辅助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智能化设备与建筑部件、部品与家具布置应采用安全稳固的一体化设计;
2
宽敞的套内居室或客厅内家具布置及距离应满足老年人行走时扶撑的要求;
3
入户空间宜具备换洗、清洁、简易消毒功能,可设置紫外线消毒灯、酒精、碘伏等消毒设备和
用品的搁置台及收纳柜,并宜预留电源插座;
4
应为介助、介护老年人的专用康复器械、医护设备预留固定构造及设置储存空间;
5
卫生间宜设置智能控制的电热毛巾架;阳台、露台宜设置感应照明及红外线感应控制或移动感
应控制的折叠一体化晾衣架。
4.2 公共空间
4.2.1 智能适老型居住建筑的总平面布局、场地设计、道路交通、绿化景观及用房设置,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 450 的有关规定。
4.2.2 居住区内外环境应满足卫生安全及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居住区或建筑物出入口处应设置保安室,并宜设置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化门禁系统,并宜
接入智慧社区系统;
2
应设置智能垃圾分类房;
3
垃圾收集点位置距离老年人或儿童室外活动场地边沿不应小于 10m;
4
宜设置临时存放医疗废物设施,并宜设置洁污分流的运送通道;
5
景观绿化宜选用康体保健的植物;
6
住区内景观园林宜设置慢步环形步道;
7
设有家庭养老床位时,宜设置临时存放医疗废物的设施。
4.2.3 公共空间潮湿地面工程防滑性能应符合表 4.2.3 的规定。各室内外出入口、平台、走道,各楼层的
电梯厅、电梯轿厢、楼梯间等应设置防跌倒监测系统与紧急呼叫按钮,且紧急呼叫按钮距地面高度不应
大于 1.10m,安装区域地面不得有高差,安装空间应满足轮椅回转要求。
5
表 4.2.3 室外及室内潮湿地面工程防滑性能要求
工程部位 防滑等级
所有坡道、无障碍步道等 Aw
建筑停车场、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
建筑电梯厅、轿厢地面及楼梯踏步等
建筑出入口及平台、公共走道等 Bw
建筑室外老年人活动广场
建筑公共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
建筑室外小区道路、绿地道路、人行道路等 Cw
注:Aw、Bw、Cw 分别表示潮湿地面防滑安全程度为高级、中高级、中级。
4.2.4 建筑室外标识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标识系统技术规范》GB/T 51223 的有关规定,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与建筑智能设备管理系统进行集成设计;
2
建筑出入口、走道应设置通往各功能空间及设施的智能标识指示牌;当室外设置紧急送医通道
时,在通道枢纽处宜连续设置明显的智能控制的导向图标或电子标识指示牌;
3
室外标识宜放大字体、背景色高对比,网页、移动端等字体不应小于 18dp/pt。
4.2.5 室外台阶、公共楼梯间及电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采用螺旋及弧形楼梯;
2
应设置缓坡楼梯,老年人居住建筑踏步踏面宽度不应小于 0.30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 0.15m;
3
踏面前缘宜设置高度不大于 3mm 的异色防滑警示条,且其下方不得透空;
4
建筑出入口台阶及公共楼梯处宜设置楼梯升降机;
5
电梯出入口有效宽度不应小于 1.00m;
6
轿厢沿周边距离地面 0.65m、090m 处应分别设置安全扶手;
7
电梯系统应设置关门保护装置,且应与门禁系统联动,并宜采用无接触控制方式;
8
多层居住建筑电梯宜选用额定速度为 0.63 m/s~1.0m/s 的电梯,高层居住建筑宜选用额定速度为
1.5 m/s~1.75m/s 的电梯;且电梯关门时间宜比标准关门时间增加 2s~3s;
9
轿厢内应配置对讲机或电话,宜设置电视监控系统。
4.2.6 建筑公共过道及出入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设有电子感应门时,应设置安全保护装置;
2
建筑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助行器和轮椅的停放区;
3
所有建筑走廊、通道、电梯等狭小公共空间,应满足轮椅的立体体积、转动及其他助行器通过
6
的最小空间要求;
4
通向屋顶的出口处,应设置接入出入口控制系统的智能摄像头及安全警示标识;
5
出入口门厅宜设置紧急救助插座,且插座距离地面高度宜为 0.3m;
6
走道净宽不应小于 1.60m;
7
不同建筑单元的出入口的色彩、样式、植物配置或空间造型应进行差异化设计;
8
建筑各楼层应具有清晰、明显的楼层标识。
4.2.7 居住建筑中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内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宜配套设置多感官刺激室;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内,
应设置器械康复室以及电子健康档案室;
2
老年人集中活动场地及建筑出入口附近,应预留辅助设施空间和设置轮椅席位,并应设有监控
摄像头和充电装置;
3
室外场地应设置老年人休息区域,并应设置遮阳、挡雨装置或阳光房;
4
居住区出入口、老年人集中的公共活动场地或建筑入口门厅内宜设置环境信息公示电子屏、公
共信息服务电子屏;
5
老年人健身场所宜临近儿童游乐场设置,宅旁集中绿地应确保休闲场所和运动场地的盲道设施
完好;
6
居住区周边绿地宜选择种植乔木或设置遮阳构筑物来提供遮荫。对夏季户外活动场所应设置遮
阳设施,且活动场所的遮阳覆盖率不应低于 10%。
4.2.8 停车场(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设置反向寻车系统、车位引导及空位导航系统;
2
宜设置满足需求的机动车停车位,宜增设公共停车空间,且宜采取人车分流设置;
3
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 100%建设配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充点电基础设施安装条件;既有居住区
的专用固定车位宜按需改造安装充电基础设施,公共停车位的 10% 改造安装充电基础设施;
4
设置电动汽车泊位及配置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设施机器设计、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T 51313 的规定;
5
在距建筑主要出入口最近位置上应设置无障碍车位或无障碍停车下客点,且应与无障碍人行道
相连,并应设有明显指示标志;
6
应设置非机动车停放设施,非机动车停车位应设置顶棚,非机动电动车停车位应配置充电插座,
并在墙面距地面不低于 2m 处或顶棚安装电子监控设备。
7
4.3 物理环境
4.3.1 居住建筑应满足老年人健康所需的通风、日照、自然采光和隔声要求。
4.3.2 建筑的声、光、热、通风及空气质量环境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GB55016 的规定。
4.3.3 建筑声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邻近城市轨道交通、主干路及大中型公共活动场所的外墙门窗应安装隔音玻璃;
2
套内卧室、起居室等主要功能房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以及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8485 的隔声性能标准限值要求;
3
套内厨房盥洗、卫生洁具和给水排水配件应选用节水型低噪声产品;
4
宜利用自然声,配置智家居背景音乐系统。
4.3.4 建筑光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出入口雨篷板底和侧墙、室内阳台应设智能感应照明灯具,出入口侧墙灯具安装高度离
地不宜低于 1.8m,阳台宜设置吸顶灯;
2
套内空间内走道、楼梯平台与踏步处墙体,离楼地面或踏面高度 0.40m 处应设嵌装脚灯,且宜
采用亮度或红外传感器启动方式,居室顶灯、长过道照明应采用双控开关两地控制;
3
套内卧室、楼梯、走廊不应使用射灯;
4
照明开关应选用带夜间指示灯的宽板翘板开关,且安装位置应醒目,颜色应与墙壁区分,高度
宜距地面宜为 1.10m;
5
电源插座应采用安全型电源插座。室内电源插座高度距地宜为 0.60m~0.80m;供老年人使用的
电炊操作台电源插座高度距地宜为 0.90m~1.10m;
6
集中式管理的老年公寓中,每个生活单元应设单元配电箱,照料单元的居室宜单设配电箱,配
电箱内应设电源总开关,电源总开关应采用可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的开关电器,配电箱内的插座回路
应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4.3.5 建筑热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依据建筑所在气候条件设置暖通空调系统;
2
宜采用热水地面辐射或壁挂供暖系统。
4.3.6 建筑室内外空间应采用智能调控灯具,照度应符合表 4.3.5 的规定。
表 4.3.5 老年人居住建筑室内外空间照明标准值
房间 参考平面及其高度 照度(lx)
起居室 一般活动 0.75m水平面 200
书写、阅读 500★
卧室 一般活动 0.75m水平面 150
8
床头、阅读 300★
餐厅 -- 0.75m水平面 200
厨房 一般活动 0.75m水平面 150
操作台 台面 200
卫生间 一般活动 0.75m水平面 150
洗面台 台面 200
门厅 -- 地面 200
走廊 -- 地面 150
楼梯间 -- 地面 100
注: “★”标记位置,指混合照明照度,可通过局部照明获得适宜亮度
4.3.7 室内建筑中应设置暖通空调系统,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范》GB 50736、《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 JGJ 134-2010 的有关规定;供暖系统宜采用热水地面辐射或壁挂供暖。
4.3.8 室内建筑应设置采用智能家居系统控制智能电动窗帘、遮阳装置,且宜采用环境监测系统结合人
工智能等技术对室内光环境和热环境进行智能调整。
4.3.9 对于非集中供暖区域的适老型居住建筑,应增设地暖设备,且建筑物过道、卫生间的室温不宜低
于 18℃,更衣室的室温不宜低于 22℃,浴室的室温不宜低于 25℃。
4.3.10 建筑宜采用局部架空、顶部退台设计或减少室内隔断等设计方式,改善自然通风条件。
4.3.11 采用人工冷热源时,室内相对湿度应控制在 40%-60%;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 50785 的规定。
4.3.12 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居住建筑应设置新风系统,且其应具有室内污染物超标监测和智能报警功能;
新风系统应以过滤为主,管线应方便清洗;室内宜单独配置移动空气净化设备,并在各个房间合适位置
预留空气净化设备插座。
4.3.13 居住建筑内宜采用热泵或太阳能等非传统热源制备生活热水,并配置辅助加热设施。太阳能热水
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 和《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
统应用技术标准》GB50364 的规定。
4.3.14 居住建筑内应分别设置冷水表和热水表,计量水表宜采用远传式,纳入建筑设备系统。公寓宜采
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配水点热水出水温度宜为 46℃~60℃。
4.3.15 集中管理的老年公寓公用卫生间宜采用感应式、便于操作的触摸式恒温水龙头。
4.3.16 厨房及卫生间排水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GB 55020 的规定外,
尚应采取水封构造措施。
4.3.17 建筑物邻近城市主干路及公共活动场所时,应安装噪声检测仪器;且室内厨房盥洗、卫生洁具和
给水排水配件应选用智能节水型低噪声产品。
4.3.18 室内地漏的设置不得影响老年人及轮椅正常通行,且宜设在靠近安装地面的最低及房间边缘处。
4.3.19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的规定;建筑与小区管道
直饮水系统用户端的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 的规定。
4.3.20 建筑物应在给水入户处或厨房、餐厅设置易于读取的智能报警系统,并应安装净水器;生活饮用
9
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的规定,并应设置生活饮用水不达标时的语音
报警提醒装置;生活饮用水箱(池)每半年清洗消毒次数不应少于 1 次。
4.3.21 老年人专用厨房应设置探测燃气泄漏、水溢的声光报警装置,且其报警信号宜采用联网方式输出;
燃气设备宜设置具有现场联动自控功能的总调控阀门。
4.3.22 养老照料设施中的生活单元应设置单元配电箱。
4.3.23 弱电箱应采用隐蔽式安装,弱电箱距离地面高度宜为 0.60m~0.80m。
4.3.24 室内及公共走道应设置火灾报警探测器、消防广播及警报装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等火灾自动报
警系统;老年人照料设施内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宜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4.3.25 室内导线应采用燃烧性能不低于 B2 级、产烟毒性为 t2 级、燃烧滴落物/微粒等级为 d2 级的铜芯电
线和电缆。
10
5 智能化系统
5.1 一般规定
5.1.1 适老型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 和《养老服务
智能化系统技术标准》JGJ/T 484 的有关规定。
5.1.2 适老型建筑智能化系统宜包括信息化应用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建筑设备管理
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
5.1.3 适老型建筑智能化系统应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健康、便利、节能的居家养老环境,宜与其他智能
化系统互联互通。
5.1.4 适老型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图 5.1.4)应采用信息互通方式进行。
11
信
智能物流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 系统
能效监管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
物业管理系统
物业部门
检查能源消耗情况
维修建筑设备
息
发送环境提醒消息
互
通
息
互
通
智能卡应用系 统
信息安全管理 系统
信息引导发布 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
护理呼应信号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