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JG 192-2025 绿色渔港设计标准

SJG 192-2025 绿色渔港设计标准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698.44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7-19 09:34:22



相关搜索: 标准 设计 绿色 sjg 渔港

内容简介

SJG 192-2025 绿色渔港设计标准 深 圳 市 工 程 建 设 地 方 标 准
SJG
SJG 192 – 2025
绿色渔港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green fishing port
20 2 5 -03 -17
发 布 2 0 2 5 -0 7 -01 实 施



圳 市 住 房 和 建 设 局 1 联 合 发 布
圳 市 深 海 洋 圳 发 展 局 市

深 圳 市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绿色渔港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green fishing port
SJG 192 - 2025
2025 深

2


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发布 2022 年度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第
二批)的通知》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
先进标准,结合深圳市的实际,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 基本规定;4.空间布局;5.污染防治;6.资
源利用;7.生态保护;8.节能与能源利用。
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海洋发展局联合批准发布,由深圳市海洋发展局
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实施
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南
山区西丽留仙大道与创科路交汇处创智云城一期 A4 栋,邮编:518055),以供今后修订时参
考。
本 标 准 主 编 单 位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徐洪涛


俞 露 袁振江 梁 妍 聂 婷
李 亚 汤 钟 代金文 李晓君
何广英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彭世瑾
刘 建 栾胜基 陈伟元 管运涛
周文川 樊 行
3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3
4
空间布局.......................................................................................................................................................4
4.1
一般规定..................................................................................................................................................4
4.2
功能组织..................................................................................................................................................4
4.3
设施布局..................................................................................................................................................5
5
污染防治.......................................................................................................................................................7
5.1
一般规定..................................................................................................................................................7
5.2
水体污染..................................................................................................................................................7
5.3
大气污染..................................................................................................................................................8
5.4
噪声污染..................................................................................................................................................8
5.5
固废污染..................................................................................................................................................9
5.6
光污染......................................................................................................................................................9
5.7
应急安全..................................................................................................................................................9
6
资源利用.....................................................................................................................................................10
6.1
一般规定................................................................................................................................................10
6.2
水资源利用............................................................................................................................................10
6.3
岸线资源利用........................................................................................................................................10
6.4
废弃物资源利用....................................................................................................................................10
6.5
渔文化资源利用....................................................................................................................................10
7
生态保护.....................................................................................................................................................11
7.1
一般规定................................................................................................................................................11
7.2
生态保护修复........................................................................................................................................11
7.3
景观绿化................................................................................................................................................11
7.4
生态监测................................................................................................................................................12
8
节能与能源利用....................................................................................................................................... 13
8.1
一般规定................................................................................................................................................13
8.2
渔获装卸................................................................................................................................................13
8.3
配套建筑................................................................................................................................................13
8.4
供电与照明............................................................................................................................................13
本标准用词说明..............................................................................................................................................15
引用标准名录...................................................................................................................................................16
附:条文说明...................................................................................................................................................17
4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2
3
Basic Requirements .................................................................................................................................. 3
4
Spatial Layout ............................................................................................................................................4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 4
4.2
Functional Organization...........................................................................................................................4
4.3
Facility Layout...............................................................................................................................................5
5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7
5.1
General Requirements....................................................................................................................................7
5.2
Water Pollution...............................................................................................................................................7
5.3
Atmospheric Pollution....................................................................................................................................8
5.4
Noise Pollution...............................................................................................................................................8
5.5
Solid Waste Pollution.....................................................................................................................................9
5.6
Light Pollution
.............................................................................................................................................9
5.7
Emergency Safety...........................................................................................................................................9
6
Resources Utilization............................................................................................................................... 10
6.1
General Requirements..................................................................................................................................10
6.2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10
6.3
Shoreline Resources Utilization..................................................................................................................10
6.4
Waste Resources Utilization........................................................................................................................10
6.5
Fishery Culture Resources Utilization........................................................................................................10
7
Ecological Protection............................................................................................................................... 11
7.1
General Requirements..................................................................................................................................11
7.2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11
7.3
Landscape Greening.....................................................................................................................................11
7.4
Ecological Monitoring................................................................................................................................. 12
8
Energy Saving And Energy Utilization .............................................................................................. 13
8.1
General Requirements..................................................................................................................................13
8.2
Catch Handling.............................................................................................................................................13
8.3
Ancillary Buildings......................................................................................................................................13
8.4
Electricity Supply and Lighting.................................................................................................................. 13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15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16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7
5
1


1.0.1
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执行节约资源和低碳环保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深圳渔
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渔港可持续发展,规范和指导绿色渔港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范围内(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绿色渔港工
程和兼容渔业功能的码头等相关工程设计。
1.0.3
绿色渔港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广东省、深圳市
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0.1 绿色渔港 green fishing port 2 术 语
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降碳,为渔业生产提供健康、便
捷、舒适的使用空间,为渔业船舶提供安全、高效运行的环境,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渔港。
2.0.2 绿色渔港设计 green fishing port design
在确保渔业生产安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高效和
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围绕空间集约、污染防治、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节能与能源利用等
方面进行渔港设计。
2.0.3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
高效的使用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4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自然环境为人类持续不断提供有用能量的物质,其产生和使用具有持续不断或循环往复
的自然特征,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 海绵城市 sponge city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
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
方式。
2
3
基 本 规 定
3.0.1
绿色渔港设计应与国土空间规划及渔港定位相协调,集约利用海域、岸线、陆域等
资源,体现布局合理、组织高效、功能复合、空间集约、生态良好。
3.0.2
绿色渔港设计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应适合渔港内、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绿色渔港
设计内容应包括空间集约、污染防治、资源利用、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并宜符合表
3.0.2 规定。
表 3.0.2
绿色渔港设计内容
绿色 要素 构成 绿色 设计 要求 主要 技术 要求
空间 集约 用海 用地 集约 节约 利用 ,明 确海 域陆 域 优化 渔港 岸线 、水 域和 陆域 区域 范围
功能 组织 岸线 及水 域布 置保 护利 用、 功能 齐全 ; 陆域 布置 用地 合理 、流 线顺 畅 功能 合理 、布 局紧 凑, 符合 生产 工艺 要求 ; 物流 与人 流避 免交 叉
设施 布局 设施 完备 、定 位匹 配、功能 复合 ; 配套 设施 宜集 中设 置、 协同 设计 依据 工艺 参数 ,优 化设 施设 备设 置及 设计
污染 防治 污水 、废 水、 固废 减量 化、 无害 化和 再利 用 污水 严禁 排入 港池 、废 水按 国家 有关 规定 处 置、 固体 废弃 物按 不同 类型 分别 处置
废气 、噪声 、光 污染 源头 控制 、减 量排 放、 有效 治理 防护 采用 动力 清洁 能源 ,注重 异味 消除 ;采用 新工 艺新 机械 避免 噪声 ,强化 隔声 相关 措施 ;合理 设计 照明 ,减 少眩 光
资源 利用 水资 源 节约 、循 环、 合理 利用 节约 用水 、循 环用 水、非 常规 水源 利用
岸线 资源 合理 、集 约、 节约 利用 岸线 集约 利用 、有效 管理 ; 深水 深用 ,浅 水浅 用, 避免 干扰 ,各 得其 所
废弃 物资 源 分类 回收 、循 环利 用 一般 废弃 物、 海洋 固废资源 利用 ; 宜选 择可 再生 或易 回收 材料
生态 保护 生态 保护 修复 生物 多样 性、 生态 系统 完整 性 注重 对现 状生 态的 保护 ,最大 程度 降低 对生 态 环境 影响 ;宜采 用天 然材 料或 生态 友好 型材 料
景观 绿化 因地 制宜 、低 维护 充分 利用 可绿 化用 地打 造宜 人舒 适空 间; 植被 选择 和搭 配适 应本 土条 件
生态 监测 自动 化、 风险 评估 、跟 踪监 测 对陆 域和 水域 同步 开展 生态 监测
节能 减排 船舶 绿色 环保 、节 能高 效 船舶 选择绿色 环保 、节 能高 效的 渔业 船舶 ; 船用 燃料 宜选 用清 洁燃 料
渔获 装卸 节能 、清 洁能 源 优化 装卸 工艺 流线 设计 、选用 现代 化装 卸设 施
配套 建筑 节能 、降 碳 建筑 布局和设 计符 合 绿色 建筑 标准
供电 、照 明 安全 可靠 、经 济合 理、 高效 节能 选用 节能 产品 和设 备,可配 置分 布式 光伏 电站 和岸 电设 施
3.0.3
绿色渔港设计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3
4
空 间 布 局
4.1
一 般 规 定
4.1.1
绿色渔港空间布局应坚持陆海统筹,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重点海域详细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禁占
用生态红线。布局涉及海域、陆域等使用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GB/T 42361 的有关规定。
4.1.2
渔港建设不得占用自然岸线,确需占用自然岸线的渔港应严格进行论证和审批。海
域使用论证报告应明确提出占用自然岸线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结论,并应按占用大陆自然岸线
1:1 的比例整治修复海岸线。涉及自然岸线占补的可采取项目就地修复占补、本地市修复占
补和购买海岸线指标占补等方式。
4.1.3
渔港按特征可分为综合性渔港和休闲型渔港,功能配置可符合表 4.1.3-1 的规定。各
类渔港用海、用地、岸线利用及服务能力规模可符合表 4.1.3-2 的规定。
表 4.1.3-1
不同类型渔港特征与功能配置
渔港 类型 渔业 经济 价值 文化 价值 陆海 空间 支撑 条件 主导 功能
综合 性渔 港 高 一般 基本 可满 足 综合 性渔 业生 产
休闲 型渔 港 一般 高 相对 较差 渔业 基本 生产 服务 和休 闲服 务
表 4.1.3-2
各类渔港用海、用地、岸线利用、服务能力规模
分类 水域 面积 (万 m2) 陆域 面积 (万 m2) 码头 长度 (m) 渔港 岸线 (m) 渔获 物年 卸 港量 (万 吨) 可容 纳锚 泊 渔船 数量 (艘 )
综合 性渔 港 ≥30 ≥10 ≥400 ≥2000 ≥4 ≥600
休闲 型渔 港 ≥10 ≥1 ≥30 ≥1000 1-2 ≥200
4.1.4
渔港避风能力应符合现行深圳市标准《建筑工程抗风设计标准》SJG 146 的有关规定。
4.1.5
渔港选址和总平面布置应避免噪声对周边居住区的影响,内部高噪声作业区域宜远
离居住区等敏感区域。
4.2
功 能 组 织
4.2.1
渔港应划定渔港港界、明确渔港管理的水域和陆域范围。水域、陆域功能区布局应
遵循集约节约和保护利用原则。
4.2.2
水域功能区应满足渔船运营期水上生产作业、休渔期和台风期避风停泊需求,并应
为执法船艇提供靠泊、避风服务,可为休闲渔船提供接驳、停泊服务。水域功能区应根据生
产规模、自然条件和使用要求,合理布置防波堤及其口门、航道、码头、港池、锚泊地、护
岸、滑道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波堤及其口门布置应使港内水域满足泊稳标准,并使防波堤轴线最短;
2
港池水深应根据渔港服务能力,综合考虑设计船型吃水、船舶航行下沉量、航道底质、
水体密度、回淤强度和维护周期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渔港总体设计规范》
SC/T 9010 的有关规定;
4
3
进港航道的宽度、水深和弯曲半径,应根据进出港渔船的船型、密度、航速、波浪、
土质和回淤等情况设计,并进行方案比较后确定。
4.2.3
陆域功能区应满足渔获卸货、外运、冷藏、交易、存储、加工等渔业生产,渔港管
理办公以及休闲渔业配套设施等需求。陆域功能区应根据渔港级别、渔港类型、渔船类型及
数量、水产品卸港量、生产工艺等要求确定陆域各区的规模和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陆域功能区应合理分区,满足生产需求和运输要求,各功能区布置应集中、紧凑、协
调;
2
渔港生产和辅助建筑物、构筑物布局和设计,宜采用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相关技术,
优化功能空间布局;
3
休闲型渔港应在陆域功能区预留渔业文化景观设施用地。
4.3
设 施 布 局
4.3.1
绿色渔港应综合考虑渔港价值禀赋、现状陆海空间条件、区域规划定位等因素,遵
循设施功能完备、空间集约节约、全面支撑绿色发展的原则,建设与定位相匹配的基础设施。
4.3.2
绿色渔港基础设施宜包括水工建筑物、生产补给、市政基础设施等必要性设施和渔
业文化景观等休闲类建议性设施。各类渔港配套设施可按表 4.3.2 配置。
表 4.3.2
不同类型基础设施配置
功能 类别 基础 设施 综合 性渔 港 休闲 型渔 港
水工 建筑 物设 施 码头 必要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港池 必要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防波 堤 必要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防风 锚地 必要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滑道 及船 台 必要 性设 施 建议 性设 施
生产 、补 给设 施 卸鱼 及水 产品 交易 区 必要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冷藏 加工 区 必要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综合 物资 区 必要 性设 施 建议 性设 施
加油 区 必要 性设 施 建议 性设 施
修船 区 必要 性设 施 建议 性设 施
渔港 市政 基础 设施 三废 处理 设施 必要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通信 照明 必要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管理 及辅 助 必要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船舶 交通 管理 必要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应急 处置 设施 必要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消防 安全 必要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渔业 文化 景观 设施 旅游 观光 建议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餐饮 服务 建议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文化 科普 建议 性设 施 建议 性设 施
停车 配套 必要 性设 施 必要 性设 施
4.3.3
水工建筑物设施选址应利用天然海湾和深槽等现状自然条件,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渔港总体设计规范》SC/T 9010 的有关规定。
5
4.3.4
陆域设施选址应统筹区域分工,满足工艺流程和环保需求。各设施布置应集中、紧
凑、协调。
4.3.5
渔业生产、补给设施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卸鱼及水产品交易区、冷藏加工区宜紧邻码头集中布局;冷藏加工区的生产性冷库及
水产品加工厂应设置冻结、冷藏、制冰、贮冰设备;
2
综合物资区应便于渔需物资供应及港外运输;
3
应利用周边现有加油设施,周边无加油设施时宜将加油区布置在渔港尽端;
4
码头、卸货区等可采用资源分时共享模式。
4.3.6
渔港陆域范围内市政基础设施可与城市相关市政设施通过工艺流程改进、立体空间
利用等方式合理衔接、共建整合、协同设计。
6
5
污 染 防 治
5.1
一 般 规 定
5.1.1
渔港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应满足
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生态保护要求,渔港应配备污染防治物资储备库。
5.1.2
船舶向海洋排放的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含有毒液体物质的污水和船舶垃圾等,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 3552 的有关规定。
5.1.3
进港船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船舶污水排放应满足受纳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不得向海湾、半封闭海及其他
自净能力较差的水域排放污染物;
2
不得排放有毒液体物质及其残余物或者含有此类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者其他混合
物;
3
使用柴油机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
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 20891 中第四阶段的有关规定;
4
应做好船舶声响装置监管,在港口、通航水域航行、停泊时严禁使用高音喇叭,宜采
用静音柴油机、混合动力或电力推进等低噪声动力系统;
5
应文明使用照明灯具,减少射向天空的溢散光。
5.2
水 体 污 染
5.2.1
渔港设计应优化水工建筑物布局与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综合考虑渔港作业和避风要求以及波浪、潮流、泥沙冲淤等情况,确定平面布置;
2
应根据渔港水深、波浪、潮流、地质等自然条件,确定水工建筑物结构形式;
3
应根据渔港水体半交换周期,采取水体交换工程措施。
5.2.2
渔港应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宜采用重力流排水,污、废水处理和设计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应纳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
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 的有关规定;如港外无污水管网时,应自建污水处理
系统,且处理标准应达到现行深圳市标准《水质净化厂出水水质规范》DB4403/T 64 的有关
规定;
2
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应节约用地,并应适应水质、水量变化;
3
现状有污水排放的入海雨水排口应进行整治,防止污水通过雨水排口入海。
5.2.3
渔港卸货区及交易区污水收集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码头直接卸货区域地面应进行硬化处理,并应设置污水收集沟池,污水中固体物在沉
淀后宜作为固体垃圾处理;
2
已设置单独水产品交易区的,其污水处理宜按照生活污水要求进行处理。
5.2.4
渔港应具备含油污水的接收处理能力,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沿海渔港污染防治
设施设备配备总体要求》SC/T 6105 的有关规定。
5.2.5
码头输送含油污水的管道应按可燃、易燃液体管道标准设计。对于输送腐蚀性污水
的管道,其管材应满足防腐等级要求。
7
5.2.6
港口码头宜配套建设含有毒液体物质的压载水和洗舱水的接收设施。
5.2.7
渔港可配备具有围油栏布放和浮油回收功能的清污船。
5.2.8
渔港应同步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减少雨水径流污染排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布局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维持原有水文条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防涝安全;
2
应合理布局海绵城市设施,宜使用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
等海绵设施;港区内硬地铺装周围宜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设施,控制和消纳雨水径
流;建筑屋顶可采用绿化屋顶;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宜采用透水路面,透水铺装率不宜小于
70%;
3
港区竖向设计应以总体布局和控制高程为依据、营造出有利于雨水分流引导的地形,
并应与相邻用地相协调。
5.3
大 气 污 染
5.3.1
在满足渔港总体生产工艺的前提下,渔港各生产设施和功能区的布置应考虑所在地
区的气候、气象及地理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渔港、渔船大气污染类有害物质的排
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一、二阶段)》
GB 150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 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 的
有关规定。
5.3.2
渔港码头应规划、设计和建设岸电设施;已建成的渔港码头应当逐步实施岸电设施
改造,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码头船舶岸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T 51305 和现行行业标
准《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JTS 155 的有关规定。
5.3.3
渔港交易区应通过空间处理与内部硬件设施消除异味,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高标准材料,墙体和地板可使用不锈钢等耐腐蚀、易清洁材料;
2
应建立有效的污水排放系统;
3
应配备良好的通风系统;
4
绿化区域宜种植吸收污染气体能力强的植物和芳香类植物。
5.4
噪 声 污 染
5.4.1
渔港的办公楼等建筑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的
有关规定。渔港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T 50087 的有关规定。
5.4.2
渔港宜针对客货流集中区域设置隔声设施。
5.4.3
根据渔港不同区域要求,渔港内部道路运输噪声控制应采取下列措施:
1
渔港道路周边应设置声屏障、绿色隔离带;
2
渔港道路宜采用低噪声沥青路面或低噪声水泥路面;
3
渔港道路应设置车速限制、鸣笛限制标志牌。
5.4.4
渔港局部空间内噪声的治理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分散布置的高噪声设备宜采用隔声罩;
2
集中布置的高噪声设备宜采用隔声间;
3
露天噪声设备宜在受声处设置隔声屏障;
4
传播噪声的管道宜作阻尼、隔声处理或布置在地下;
5
空气压缩机站、大型泵站等间歇性运行的站房宜设置隔声集中控制室。
8
5.5
固 废 污 染
5.5.1
渔港接收的船舶垃圾和陆域固体废物应分类收集、纳入城市市政固体废物接收处置
系统。一般固体废物的贮存和处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
控制标准》GB 18599 的有关规定;属于危险废物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
控制标准》GB 18597 的有关规定。
5.5.2
渔港应配置垃圾接收处理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置不少于 1 个进港船舶垃圾接收点;
2
宜按照不低于陆域面积每 500m2 配置 1 个垃圾箱;
上一章:DBJ50/T-488-2024 城镇排水管渠臭气防治技术标准 下一章:DBJ50/T-487-2024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关键设施建设技术标准

相关文章

SJG 97-2021 绿色校园设计标准 SJG 50-2018 绿色物业管理项目评价标准 SJG 50-2022 绿色物业管理项目评价标准 SJG 47-2018 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SJG 67-2019 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SJG 190-2025 建筑物绿色拆除技术标准 SJG 31-2017 深圳市工业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电子信息类) SJG 69-2020 道路设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