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22/T 5171-2024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技术标准

DB22/T 5171-2024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技术标准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2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4-26 09:07:43



相关搜索:

内容简介

DB22/T 5171-2024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技术标准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aging friendly renovation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DB22/T 5171-2024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4 年 12 月 20 日
2024·长 春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 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厅
通 告
第 667 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关于发布《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技术标准》等
5 项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通告
现批准《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技术标准》《雨水生物滞留
设施技术标准》《工业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城镇老旧小区
改造评价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资料管理标准》为吉林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依次为:DB22/T 5171-2024,DB22/T 5172-2024,
DB22/T 5173-2024,DB22/T 5174-2024,DB22/T 5175-2024,自发
布之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4 年 12 月 20 日
前 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4 年全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一)〉的通知》(吉建设〔2024〕
9 号)要求,标准编制组总结了近年来我省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的
实践经验和施工技术,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其他省市先进
经验,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
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检
查和评估;5 场地与环境设计;6 公共空间设计;7 套内空间设计;
8 结构设计;9 建筑设备设计;10 施工及验收。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吉林建筑大
学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相关单位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
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长
春市贵阳街 287 号建设大厦,邮编:130051,Email:jljsbz@126.com),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建筑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长春昆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吉林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建研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吉林省嘉源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王 亮 胡春江 段 然 杜云峰
吴丽娜 曹永长 吕 狄 王仁珠
林 海 王 政 范姗姗 常竞文
王 彪 杜 波 张 放 张思源
孙虎翼 刘宝贤 普 宇 吕洪枫
鹿文彬 王玉芝 赵研宏 李莎白
王 雷 王 冲 张 攀 李 森
周晟羽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吴雪岭 陶乐然 崔永生 张 玲
杨晓雨 李永红 武 术
目 次
1 总则 ................................................................................................ 1
2 术语 ................................................................................................ 2
3 基本规定 ........................................................................................ 4
4 检查和评估 .................................................................................... 5
4.1 一般规定 ............................................................................... 5
4.2 场地与环境 ........................................................................... 5
4.3 公共空间 ............................................................................... 6
4.4 套内空间 ............................................................................... 7
5 场地与环境设计 ............................................................................ 8
5.1 一般规定 ............................................................................... 8
5.2 道路交通 ............................................................................... 8
5.3 公共活动场地与设施 ........................................................... 9
5.4 室外照明 ..............................................................................11
5.5 室外标识 ............................................................................. 12
5.6 绿化景观 ............................................................................. 12
5.7 室外坡道和台阶 ................................................................. 13
6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 ...................................................................... 14
6.1 一般规定 ............................................................................. 14
6.2 建筑出入口 ......................................................................... 14
6.3 通道和走廊 ......................................................................... 16
6.4 楼梯和台阶 ......................................................................... 17
6.5 电梯 ..................................................................................... 17
7 套内空间设计 .............................................................................. 19
7.1 一般规定 ............................................................................. 19
7.2 入户过渡空间 ..................................................................... 20
7.3 起居厅 ................................................................................. 20
7.4 餐厅 ..................................................................................... 21
7.5 卧室 ..................................................................................... 21
7.6 厨房 ..................................................................................... 22
7.7 卫生间 ................................................................................. 23
7.8 走道 ..................................................................................... 25
8 结构设计 ...................................................................................... 26
8.1 一般规定 ............................................................................. 26
8.2 场地、地基与基础 ............................................................. 26
8.3 主体结构 ............................................................................. 26
9 建筑设备设计 .............................................................................. 28
9.1 供暖通风空调 ..................................................................... 28
9.2 给水排水 ............................................................................. 29
9.3 电气 ..................................................................................... 31
9.4 智能化 ................................................................................. 32
10 施工及验收 ................................................................................ 34
10.1 一般规定 ........................................................................... 34
10.2 施工 ................................................................................... 35
10.3 验收 ................................................................................... 36
附录 A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检查和评估推荐表 ................. 37
本标准用词说明 ................................................................................ 48
引用标准名录 .................................................................................... 49
附:条文说明 .................................................................................... 51
1 总则
1.0.1 为提高既有住宅适老化水平、指导既有住宅适老化工程建
设,使既有住宅的环境、空间、设施等方面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与
行动特点相适应,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居住条件,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既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
2.0.1 既有住宅 the existing residence
已建成使用的住宅建筑。
2.0.2 适老化改造 transformation design for the aged
以满足老年人安全、便利、舒适、健康等需求为目的,对既有
建筑的室内空间、室外环境进行的改造。
2.0.3 老年人 the aged
年满 60 周岁及以上的老人。
2.0.4 居家养老 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
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有别于
社会养老机构的一种养老模式。
2.0.5 无障碍通行设施 accessible access and circulation facilities
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有需求的人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
出入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设施。
2.0.6 通行净宽 the passage width
走廊、楼梯两侧墙面或固定障碍物之间的水平净距离。当墙面
设置扶手时,为双侧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2.0.7 安全阻挡措施 edge protection
楼梯的下部以及各种室内外低矮空间能够进入时,为避免造成
磕碰,进行提示的措施,以及控制轮椅小轮和拐杖不会侧向滑出坡
道、踏步和平台边界的措施。
2.0.8 容膝容脚空间 knee and toe clearance
容纳乘轮椅者腿部和足部并满足其移动需求的空间。
2.0.9 第三卫生间 family toilets
在公共场所,用于协助老、幼及行动不便者使用的卫生间。
2.0.10 交通稳静化措施 traffic calming measures
2
在小区道路规划设计中,为降低机动车车速,保障行人和非机
动车的交通安全而采取的工程和管理措施的总称。
2.0.11 助老辅具 auxiliary tools for aged people
为老年人提高行动能力或提供行为安全保障的辅助器械,如拐
杖、轮椅、扶手等。
3
3 基本规定
3.0.1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应贯彻安全健康、经济适用、舒适
方便的原则。
3.0.2 既有住宅的场地与环境以及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应充分
考虑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的适老环境,且满
足无障碍设施的要求。
3.0.3 既有住宅的套内空间、户内设施设备应根据住宅的使用情况
与住户需求进行适老化改造,满足老年人居家生活的需求。
3.0.4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后的无障碍设施应与周边无障碍设施
相衔接。
3.0.5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满足改造后的建筑安全性需求;
2 不得降低建筑的抗灾性能;
3 不得降低建筑的耐久性;
4 应兼顾其他设施的正常使用;
5 不应降低原有建筑的日照标准。
3.0.6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动建筑物主
体结构和改变使用功能。
3.0.7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应选择操作简单、性能可靠、安装
维护便捷的机电设备系统。
3.0.8 既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工程应积极推广智慧家居及装配化
装修技术的应用。
4
4 检查和评估
4.1 一般规定
4.1.1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前应根据改造需求,对小区场地与
环境、房屋结构类型及建造时间、公共空间和套内空间、住宅结构
及机电设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既有住宅适老化改
造工程检查和评估推荐表详见附录 A。
4.1.2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前的检查和评估应确保居民安全
需求,应确认建筑主体结构安全,消除安全隐患。
4.1.3 检查和评估,应了解居民对场地与环境、公共空间、套内空
间现状的意见、主要改造需求和对改造的建议。
4.1.4 检查和评估应尊重居民意愿、了解居民改造诉求、维护居民
利益,并根据检查评估结果和改造目标,编制改造技术方案,涉及
公共空间的改造应予以公示。
4.2 场地与环境
4.2.1 场地与环境的检查和评估包括对人行交通、场地设施、绿化
景观的检查和评估。
4.2.2 场地与环境的检查和评估包含下列内容:
1 无障碍设施的完损情况;
2 小区步行道路的安全性,包括路面的平整度、高低差、排
水性和步行系统的独立性等;
3 公共活动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识别性;
4 绿化景观的植物配置和相关设施的安全使用情况;
5 车行道路的安全性,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和充
5
电装置等;
6 室外照明的照度、灯具的完损情况及控制方式;
7 室外安防系统的设置情况;
8 室外导引系统的完损情况。
4.2.3 车行道路不宜降低原有的使用标准,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满足
救援车辆的通行使用。
4.3 公共空间
4.3.1 公共空间的检查和评估包括对房屋结构类型、建筑出入口、
门厅与候梯厅、公共走廊、楼梯和台阶、电梯等部位的现状检查和
评估。
4.3.2 公共空间检查和评估应包含下列内容:
1 建筑出入口地面的高低差、防滑性以及无障碍坡道;
2 楼门、楼道的宽度及楼梯的坡度;
3 楼梯和台阶、栏杆及扶手的完损情况;
4 电梯配置、电梯门净宽及设施情况;
5 楼栋及单元的电气进线、防雷、接地及安全防护、安防系
统的设置情况;
6 楼内公共区域照明的照度、灯具完损情况及控制方式;
7 公共区域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的设置情况;
8 楼层导引系统完损情况;
9 外墙饰面层、雨篷、空调机架等易坠设施完损性。
4.3.3 公共空间的检查评估可采用直观检查法、重复观察法、仪器
探测法等手段,查明完损部位及完损情况。当出现无法判断且事关
安全性的情况时,应由专业机构作进一步检测鉴定。
4.3.4 根据公共空间的评估结果,对加装扶手、爬楼机、折叠壁挂
凳等适老设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6
4.4 套内空间
4.4.1 套内空间评估应包括对老年人的房屋情况的调查和评估,还
应包括住宅各功能空间的现状评估。
4.4.2 套内空间评估应对入户空间、起居室 (厅) 、餐厅、卧室、
厨房、卫生间、过道、阳台及露台、储藏室和套内电梯进行分析,
并评估各功能空间的适老化程度,评估应包含下列内容:
1 入户空间的无障碍通行、换鞋、储藏、呼叫等功能情况;
2 起居厅的适老化家具配置、无障碍通行情况;
3 餐厅的取餐便捷度、适老化家具配置、墙地面防滑抗污情况;
4 卧室的适老化家具配置、紧急呼救配备情况、储藏功能、
光环境情况;
5 厨房的管线安全性、橱柜适老化程度、地面高差、墙地面
防滑抗污程度、烟雾及燃气报警配备情况及是否具有切断燃气阀门
的功能;
6 卫生间的管线安全性、适老化沐浴及如厕设施配备情况、
地面高差、防滑程度、排水速度、光环境、紧急呼救配备情况;
7 走道无障碍通行、夜间照明情况。
7
5 场地与环境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既有住宅室外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主要包括除建筑以外的道
路、绿化、场地及其设施等。
5.1.2 室外步行道路适老化改造应设置连续人行通道通达各功能
场所,有高差时应设置坡道或无障碍提升设施。
5.1.3 道路系统改造时,应保证救护车辆能到达所需停靠的住宅单
元出入口处。
5.1.4 与步行交通、非机动车交通混行时,车行道路应在出入口、
交叉口、道路转弯处采取交通稳静化措施。
5.1.5 室外环境中应配套设置完整的标识系统。标识位置应醒目且
不得影响正常通行,内容简明精炼、清晰可辨,便于记识。
5.1.6 室外地面防滑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室外活动场所采用防滑地面,防滑等级应达到现行行
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 331 规定的 Ad、Aw级;
2 建筑坡道、台阶防滑等级应达到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
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 331 规定的 Ad、Aw 级或按水平地面等级
提高一级,并应采用防滑条等防滑构造技术措施。
5.2 道路交通
5.2.1 住区道路系统应按人车分流设置。
5.2.2 场地道路及公共绿地中绿地园路应与住宅建筑的主要出入
口实现无障碍连通,且其转角处应采用圆弧处理。
5.2.3 小区车行道在出入口、交叉口和道路转弯处应设置减速带、
8
安全岛和明显的标识。
5.2.4 室外步行道路适老化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改造后的有效宽度不应小于 1.50m;
2 坡度不应大于 4%,变坡点应设有提示标识;
3 坡道高度大于 0.30m 且坡度大于 1:20 时,应在两侧设置
扶手,坡道与休息平台的扶手应保持连贯;
4 坡面上不应加设凸出的防滑条或将坡面做成礓磋形式;
5 改造后宜在道路单侧或两侧预留积雪存放区域。
5.2.5 无障碍通道上的地面有高差时,应设置轮椅坡道,并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 55019 的规
定。当轮椅坡道的高度不大于 150mm 时,轮椅坡道的坡度可采用
1:10。
5.2.6 室外缘石坡道适老化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既有人行道路口、出入口等有高差处,增设全宽式单
面缘石坡道,其坡度不应大于 1:20,宽度与人行道宽度相同;
2 其他形式缘石坡道的正面及侧面的坡度不应大于 1:12,
坡口宽度不应小于 1.50m。
5.2.7 无障碍通道跨越住区内部机动车道路时,其机动车道路应设
置限速行驶标识和路面减速设施。
5.2.8 停车库(场)应与住宅的单元出入口、主要配套设施实现无
障碍连通。
5.3 公共活动场地与设施
5.3.1 室外活动场地出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活动场地出入口地面应无高差,有高差时应设轮椅坡道;
2 当有 3 个及以上出入口时,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的出入口
不应少于 2 个。
5.3.2 老年人活动场地坡度不应大于 2.5%,且不应小于 0.3%,并
9
应合理组织排水。
5.3.3 室外活动场地附近不应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或垃圾箱房。
5.3.4 老年人使用的活动场地的周边应设置禁止车辆进入的障碍
设施,障碍设施高度应为 400mm,相邻障碍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
900mm,且至少有一个障碍的间距不应小于 1200mm。
5.3.5 老年人活动频率高的步行区域的铺装应选用防腐木材地面
或塑胶地面。
5.3.6 室外活动场地适老化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增设室外活动场地应选择在标准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
且在向阳、避风处,避免暴晒和寒风侵袭;
2 活动场地表面应平整且排水畅通,并采取防滑措施;
3 室外活动场地半径 100m 内宜设置无障碍卫生间;
4 注意铺设防滑地砖,避免夏季烈日曝晒、冬季风雪侵袭和
地面湿滑等问题;
5 活动广场以人体伸展活动直径 2.5m 计算,人均活动面积约
4m2,通常以 30-40 人(包含工作人员)使用为宜,广场总面积宜
控制在 150m2;
6 楼前活动场地通常以 10 人计算,尺寸 40m2~60m2 为宜,
与邻楼栋共用时应适当扩大。
5.3.7 健身场地适老化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健身器材应以轻量运动健身器械为主;
2 健身区周边应设置休闲座椅及物品摆放区域;
3 场地应相对平坦并有防滑措施,地面应采用韧性材料。
5.3.8 设置健身步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健身步道宽度不应小于 1.20m;
2 健身步道应设置为环形、8 字形等路线,并设置步道距离
标识;
3 每间隔 200m 应设有带靠背座椅的休闲空间;
4 步道地面材质应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
10
5.3.9 室外座椅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设置在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区域,且不影响交通通行;
2 座椅宽度不宜小于 0.46m,并应有靠背及扶手,部分座椅
可加设雨棚;
3 椅面不宜采用金属材质;
4 休息设施地面应采用防滑措施。
5.3.10 小区内主要供老年人活动的场地应配备相应的服务设施,
如视频监控系统、呼叫救助系统等。
5.3.11 小区内如有供老年人使用的服务设施应为低位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的台面高度应设为 700mm~800mm,台面下方应有高 650mm,
进深 450mm 的空间。
5.3.12 供老年人使用的设施,边角应做成圆角形式。
5.4 室外照明
5.4.1 小区中除常规的路灯照明设施外,还应在公共活动场地等处
设置照明设施,保证无障碍通道、轮椅坡道、无障碍出入口、门、
无障碍电梯和升降平台、楼梯和台阶、扶手、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
及缘石坡道等照明的有效性。照明灯光应选用柔和漫射的光源。
5.4.2 小区中的照明设施应做好遮光、控光设计,无眩光,并应避
免产生光污染。
5.4.3 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场所应适当提高照度,照度标准应高于平
均照度标准的 1.5~2 倍。
5.4.4 室外照明设施应按分区、定时方式控制。
5.4.5 室外照明设施采用的灯具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防护等级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 50034 的规定。
11
5.5 室外标识
5.5.1 小区的适老化改造应建立起完整的楼宇指示、道路指示、公共
活动场地指示等标识系统,同时应设立清晰的警示和温馨提示标识。
5.5.2 标识系统应设置在出入口,道路分叉口、拐点,活动场地和
建筑附近等老年人的生活流线上。标识中提示的信息应完整易懂,
方位准确,导向清晰且具有连续性。
5.5.3 住宅适老化改造的标识系统应色彩柔和,字体醒目、图案清
晰。视距与标识牌色彩亮度比、对比度关系应符合表 5.5.3 的规定。
表 5.5.3 视距与标识牌色彩亮度比、对比度关系
视距 色彩亮度比 相应色彩对比度
≤2m ≥2.0 ≥50%
2m~5m ≥5.0 ≥80%
5.5.4 标识牌应安装牢固,边角宜圆弧处理。应避免使用能产生眩
光或过于黯淡的材料制作标识。标识系统应有光源、夜间照明或者
采用自发光材料等。
5.5.5 标识应安装在使用轮椅的老年人也容易看得到的位置和高
度,从地面到标识牌中央线的高度应为 1.35m,标识板的内容高度
应设置在 0.70m~1.75m 之间。
5.5.6 标识系统应结合语音信息、智能化等辅助手段。
5.6 绿化景观
5.6.1 园路及广场的休息座椅旁应设置轮椅停留空间。
5.6.2 场地园林绿化改造时,绿化种植应选用乡土树种。植物设置
不应影响既有住宅采光及日照。
5.6.3 出入口、转角等转弯处不应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
5.6.4 无障碍通行流线在临近地形险要地段处或观赏水体深度大
12
于 0.50m 时,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与安全警示标识。
5.6.5 小区中的既有景观建筑小品应做相应的无障碍改造,外凸的
棱角应做圆角或切角处理。
5.6.6 认知症花园围挡设计,应采用较高、密集的灌木进行遮挡,
出入口应进行消隐、遮蔽处理,如认知症花园位于屋顶或露台,设
置隐形网高度应超过 1800mm。
5.7 室外坡道和台阶
5.7.1 室外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外轮椅坡道的净宽不应小于 1.20m,坡道的起止点应有
直径不小于 1.50m 的轮椅回转空间;
2 室外轮椅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 1:12,每上升 0.75m 时应
设平台,平台的深度不应小于 1.50m;
3 室外轮椅坡道的临空侧应设置栏杆和扶手,并应采取防止
轮椅滑落的措施或者设置安全阻挡设施。
5.7.2 室外台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台阶踏步数不应少于 2 级,踏步宽度不宜小于 300mm,踏
步高度不宜大于 150mm;台阶的净宽不宜小于 1.20m,踏步前缘内
缩 2cm 以内;
2 台阶上行及下行的第一阶应着色或材质上与其他阶有明显
区别;
3 不应采用无踢面和直角形突缘的踏步;
4 台阶面应采用防滑材料,踏步防滑条、警示条等附着物均
不应突出踏面;
5 台阶踏步数不应小于两级,踏步数大于等于三级时应在两
侧设置连续的扶手,扶手起点和终点处应水平延伸,延伸长度不应
小于 300mm,扶手末端应向下延伸,延伸长度不应小于 100mm;
6 应同时设置轮椅坡道。
13
6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公共空间包括建筑出入口、门厅与候梯
厅、公用走廊、楼梯间、电梯等。
6.1.2 公共空间应满足日常通行、担架通行、紧急疏散、驻足休憩
及交流等需求。
6.1.3 无电梯的既有住宅宜加装无障碍电梯。
6.1.4 既有住宅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时应优先考虑无障碍设计
的要求。
6.1.5 室内公共空间地面防滑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出入口及平台、公共走廊、电梯门厅等设置防滑措施,
防滑等级不低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
331 规定的 Bd、Bw 级;
2 建筑楼梯踏步防滑等级应达到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
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 331 规定的 Ad、Aw 级或按水平地面等级提
高一级,并应采用防滑条等防滑构造技术措施。
6.2 建筑出入口
6.2.1 既有住宅出入口应满足无障碍通行要求,门前应设置平台,
且平台的净深不应小于 1.50m。
6.2.2 应在出入口处增设雨篷,新增雨篷应采用有组织排水,雨水
口避开行人通行方向。雨篷出挑长度应覆盖入口平台与单元信报箱。
6.2.3 出入口单元门及雨篷处,应设置明显的标牌指示及灯光照明。
6.2.4 对单元出入口改造时,应设置满足老年人特殊使用要求的平
14
坡、台阶、轮椅坡道、警示标识等,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室内外高差不大于 150mm 的出入口,应采用平坡过渡
的无台阶入口形式,平坡与单元门交接的位置应留有缓冲平台;
2 对于室内外高差大于 150mm 的出入口,应采用不少于 2
级的台阶进行过渡,台阶与单元门交接的位置应留有缓冲平台;
3 当室内外高差较大或者周边环境无法满足设置坡道的要求
时,出入口前可增设升降平台;
4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时,出入口应结合加装电梯改造;
5 出入口平台、台阶踏步和坡道应选用坚固、耐磨、防滑、
无反光的材料;
6 台阶、坡道的末端和其周围颜色的亮度、色泽或鲜艳度的
差异应易识别,局部不易察觉的微高差处,应采用黄色警示条、加
强照明等方式进行提示。
6.2.5 住宅建筑出入口单元门的适老化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扇门开启后的通行净宽不应小于 800mm,双扇门一侧门
扇开启后的通行净宽不应小于 800mm。门把手一侧的活动空间宽
度不宜小 400mm。除平坡出入口外,无障碍出入口内外应设置直
径不小于 1.50m 的轮椅回转空间;
2 应采用平开门,门开启所需力度不应大于 25N,应配置带缓
冲装置的闭门器;
3 安装有闭门器的平开门,从闭门器最大受控角度到完全关闭
前 10°的闭门时间不应小于 3s;
4 非玻璃门扇宜增设观察窗,通视部分的下沿距地面高度不应
大于 850mm;玻璃门较大的门扇应采取醒目的防撞提示措施;平
开门的门扇外侧和里侧均应设置扶手,扶手应保证单手握拳操作,
扶手高度不应低于 900mm;在距地 350mm 范围内应安装护门板;
5 无障碍出入口不应设置挡块和门槛,门口有高差时,高度不
应大于 15mm,并以斜坡过渡,斜面的纵坡度不应大于 1:10。
6.2.6 信报箱的适老化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5
1 信报箱高度应考虑适合站姿和乘坐轮椅的老年人的共同使用;
2 信报箱正面应设置宽度不小于 1.50m 的轮椅回转空间;
3 信报箱应采用智能信报箱或共享快递柜的方式;
4 信报箱应借用公共照明,并在开锁位置或周边设置局部照明。
6.2.7 建筑出入口平台应在临空面采取防止轮椅滑落的安全阻挡
措施,当高度超过 0.45m 时,应设置防护措施。
6.2.8 建筑出入口门厅和候梯厅中应设置明显清晰的楼层导视标识。
6.2.9 建筑出入口的地面、台阶、踏步、坡道等均采用防滑材料铺
装,应有防止积水的设施,严寒、寒冷地区应采用防结冰措施。
6.3 通道和走廊
6.3.1 公用走廊的净宽不应小于 1.20m,并应考虑担架从户门至电
梯厅及建筑出入口的通行路径及其转弯所需空间。
6.3.2 当户门外开时,不应影响轮椅通行的要求。
6.3.3 地面适老化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面应采用防滑、便于清扫、耐污、耐磨、不易起尘的材料;
2 原有材质为地砖的,宜在表面增加一层防滑涂料;
3 地面不应有高差。
6.3.4 墙面适老化改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现状墙体有面层脱离的情况,应对墙面进行整改,应采用
易清洁、耐磨的墙面饰面材料;
2 墙面的阳角转弯处宜做成圆弧;
3 公共走廊宜设置连续扶手,且不应影响疏散宽度,扶手与
墙间应有 40mm~50mm 的空隙,扶手转角作圆角处理,扶手端部
向下方或墙壁方向弯曲,扶手安装时宜在墙体上增加一层背板加固;
4 重新梳理墙面上配电箱、表箱、消火栓等突出物的位置,
统一安排在不妨碍轮椅或拐杖通行位置。若必须凸出墙面,则突出
墙面部分不应大于 100mm,且突出物两侧加设保护栏杆。
16
6.3.5 应在入口等公共空间设置防范摄像头、实时监控。音量应便
于老年人识别。
6.3.6 在公共空间设置折叠座椅、信息栏时,不应影响消防疏散宽度。
6.4 楼梯和台阶
6.4.1 住宅的疏散楼梯不应采用螺旋楼梯或弧线楼梯。
6.4.2 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台阶和楼梯应在两侧设置扶手,且不应影
响疏散宽度。扶手应固定且安装牢固,扶手抓握部分的圆弧截面直
径宜为 35mm~45mm,截面的内侧边缘与墙面的净距离不应小于
40mm。
6.4.3 上行和下行的第一阶踏步应在颜色上与平台有明显区别。踏
步防滑条、警示条等附着物均不应突出踏面。
6.4.4 楼梯适老化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楼梯两侧设置双层连续扶手,且不应影响疏散宽度,其
中上层扶手高度应为 0.90m,下层扶手高度宜为 0.65m~0.70m,扶
手应采用防滑、热惰性好的材料;
2 应在楼梯梯段起点处和终点处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3 应对易产生眩光的楼梯间窗采取减少眩光的措施。
6.4.5 室外台阶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应拆除原有台阶,采取防冻胀
上一章:DB22/T 5172-2024 雨水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标准 下一章:SJG 184-2024 高分子益胶泥应用技术规程

相关文章

DB34/T 3829-2021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标准 DBJ/T 13-421-2023 福建省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技术标准 DB42/T 2043-2023 既有住宅和社区适老化改造技术规范 DB4105/T 217-2023 既有建筑适老化改造技术规范 T/LXLY 6-2021 既有住宅贴建小型适老化电梯设计导则 DB22/T 5041-2020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技术标准 DB22/T 5041-2020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技术标准 DB22/T 5042-2020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结构加固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