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
CCS B 16 DB3705
东
营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705/T 32—2024
沿海蝗区东亚飞蝗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2024 - 11 - 28 发布
2024 - 12 - 28 实施
东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3705/T 32—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防控原则和目标 ............................................................................................................................................ 2
5 生态调控 ........................................................................................................................................................ 2
5.1
农田夹荒区域 ......................................................................................................................................... 2
5.2
草滩荒地和黄河入海口区域 ................................................................................................................. 2
5.3
近海滩涂区域 ......................................................................................................................................... 2
6 天敌保护利用 ................................................................................................................................................ 2
6.1
保护天敌及其适生环境 ......................................................................................................................... 2
6.2
科学用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 ................................................................................................................. 2
6.3
天敌利用指标 ......................................................................................................................................... 2
7 药剂防治 ........................................................................................................................................................ 3
7.1
防治策略 ................................................................................................................................................. 3
7.2
达标防治适期 ......................................................................................................................................... 3
7.3
药剂选择 ................................................................................................................................................. 3
7.4
施药方式 ................................................................................................................................................. 3
7.5
施药气象条件 ......................................................................................................................................... 4
7.6
施药警示 ................................................................................................................................................. 4
7.7 防治效果调查 ......................................................................................................................................... 4
I
DB 3705/T 32—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东营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东营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东营市垦利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东营市河口区农业
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东营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东营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东营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服务
中心、东营区信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东营市市场监管事务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红梅、谢秀华、肖静、朱建华、隋红、李美、孙亚峰、张向阳、张爱桢、徐
雷、刘士爱、李妍妍、姜浩强、李宝辉、刘彩莲、杨歆毓、刘文慧、王小青、叶生伟、巴启志、孔德晓。
II
DB 3705/T 32—2024
沿海蝗区东亚飞蝗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沿海蝗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绿色防控的防控原则
和目标、生态调控、天敌保护利用和药剂防治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沿海蝗区东亚飞蝗绿色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2475 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GB/T 15803 东亚飞蝗测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蝗蝻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larva
东亚飞蝗的若虫,共 5 龄,体长、外部形态等因龄期而异。
3.2
夏蝗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in each year
由上年秋季东亚飞蝗成虫在土中产卵,来年春、夏季孵化出土并发育为害的蝗蝻及成虫。东营地区
夏蝗一般在 5 月上旬开始出土,盛期在 5 月下旬,羽化盛期在 6 月下旬,产卵盛期在 7 月上旬。
3.3
秋蝗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in each year
由东亚飞蝗夏蝗成虫产卵,当年秋季孵化出土并发育为害的蝗蝻及成虫。东营地区秋蝗一般在 7
月中旬开始出土,盛期在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羽化盛期在 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产卵盛期在 9 月下旬
至 10 月上旬。
3.4
发生面积 Occurrence area
没有采取防治措施前,蝗蝻密度≥0.2 头/m2 的蝗区面积。
3.5
防治指标 Economic threshold
也称经济阈值,害虫达此密度时应该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害虫种群数量上升到经济危害允许水平
以上。东亚飞蝗防治指标为平均密度 0.5 头/m2。
1
DB 3705/T 32—2024
4 防控原则和目标
依据 GB/T 15803 开展蝗情调查,根据东亚飞蝗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和蝗区环境状况,坚持改治并
举,以生态调控、保护利用天敌为基础,必要时采用药剂防治,优先使用生物农药,辅以化学农药,使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保持在防治指标以下,达到不起飞、不成灾的目的。
5 生态调控
5.1
农田夹荒区域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水利条件,垦荒种植农作物。土壤含盐量 2‰以下区域,可种植东亚飞蝗
不喜食的棉花、大豆、苜蓿、冬枣等农林作物或植树造林,种植香花槐、紫穗槐、柽柳等乔灌木;水利
条件较好的,可垦荒植稻,并稳定其种植;盐碱度较高区域,可采取“上农下渔”台田模式发展农业生产。
结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兼治东亚飞蝗。及时铲除田边地头芦苇、马拌草等飞蝗喜食的野生禾本科杂
草。不应零星开垦农田和撂荒。
5.2
草滩荒地和黄河入海口区域
通过荒滩育草、封育柽柳林、涝洼地育苇等措施,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培育植被群落,使植被覆
盖率提高到 70%以上。
5.3
近海滩涂区域
开发海水养殖或盐场,恶化东亚飞蝗适生环境。
6 天敌保护利用
6.1
保护天敌及其适生环境
保护鸟类、蛙类等天敌。
保护蜘蛛、蚂蚁、寄生蜂、寄生蝇、捕食性甲虫等天敌在沟坎、土坡等处的越冬栖息场所。设置小
草堆为蜘蛛栖息创造条件。
保护二色补血草、阿尔泰紫菀等中华雏蜂虻(东亚飞蝗卵期天敌优势种)的蜜源植物。人工增植蜜
源植物引诱带。
6.2
科学用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
药剂防治时,优先使用对天敌安全的生物农药,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根据
蝗情进行点片挑治或条带间隔施药,避免大面积用药。
6.3
天敌利用指标
东亚飞蝗蝗蝻 3 龄前,蜘蛛、蚂蚁类天敌与东亚飞蝗益害比达 5:1,且 5 日内天敌可将蝗虫密度
压低 70%情况下,不需进行药剂防治。
夏蝗发生期,中华雏蜂虻与越冬蝗卵卵块比达到 1:2 或幼虫寄食率达 50%左右时;秋蝗成虫期,
中华雏蜂虻雌成虫与东亚飞蝗雌成虫比达到1:20或中华雏蜂虻成虫达到10头/667 m2~15头/667 m2时,
可控制蝗害。
2
DB 3705/T 32—2024
7 药剂防治
7.1
防治策略
贯彻“狠治夏蝗、抑制秋蝗”的防治策略,实行巧打出土,猛攻主力,彻底扫残的战术。出土期,对
发现的成群低龄蝗蝻,进行局部防治;对发生面积大、应进行普治的蝗区,在防治适期统一进行药剂防
治;防治后,残蝗仍达到防治指标的区域,及时进行补治。
7.2
达标防治适期
微生物农药防治适期在蝗蝻 2 龄~3 龄盛期,化学农药防治适期在蝗蝻 3 龄盛期。
根据蝗情、药剂种类、施药机械和天气状况等综合判定防治时间。夏蝗防治一般在 6 月中旬;秋蝗
防治一般在 8 月中旬。
7.3
药剂选择
7.3.1 生物农药
中低密度发生区(蝗蝻密度 5 头/m2 以下)和湖库、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在蝗
蝻 2 龄~3 龄盛发期,使用微生物农药防治。每公顷可使用 0.2 亿孢子/mL 蝗虫微孢子虫悬浮剂 975
mL~1200 mL 或 80 亿孢子/mL 金龟子绿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 600 mL~900 mL 兑水稀释喷雾。
在非湖库水源区也可使用植物源农药防治。每公顷使用 1%苦参碱可溶液剂 450 mL~750 mL 或 0.3%
印楝素乳油 2700 mL~3750 mL 等兑水喷雾。施药时应避开鱼虾蟹、蜜蜂、家蚕养殖区域。
7.3.2 化学农药
高密度发生区(蝗蝻密度 5 头/m2 以上),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每公顷使用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600 mL~900 mL,或 45%马拉硫磷乳油 1005 mL~1335 mL,或 20%高氯·马乳油 750 mL~1050 mL,或
20%阿维·三唑磷乳油 1200 mL~1350 mL等兑水喷雾。
农药的使用、贮运等应符合 GB 4285、GB/T 8321、GB/T 12475 的规定。
7.4
施药方式
7.4.1 大飞机施药
集中连片发生、面积大于 500 hm2,具备飞机作业条件的区域,使用大型农用飞机进行超低量喷雾
施药。采用多次往返飞行的方式作业,飞行高度 10 m~20 m,喷幅 50 m~60 m,每架次可作业面积不
少于 533.3 hm2。
飞行作业前,利用 GPS 测定作业范围并对作业区域内障碍物进行定位,绘制飞行作业图,飞机作
业时用 GPS 实施导航。
7.4.2 植保无人机施药
集中连片发生、面积小于 500 hm2 的区域,可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施药。无
人机作业高度 2 m~4 m、飞行速度 3 m/s~5 m/s 为宜,每公顷施药液量不少于 15 L。
无人机要有飞行数据管理平台,可对喷洒航线、流量、高度及喷洒面积进行监督追溯。作业结束后,
应及时查看防治效果、飞行轨迹及喷雾流量数据,若发现明显漏喷区域,应及时补喷。
7.4.3 地面施药器械施药
3
DB 3705/T 32—2024
不适于飞机作业的药剂防治区,采用地面施药器械进行超低量或常量喷雾。
7.5
施药气象条件
作业时风力 3 级以内、气温 10 ℃~30 ℃为宜。施药后 2 d 内应无降雨。
7.6
施药警示
施药作业前,应提前发布作业公告、设置防治区警示提醒,禁止在作业区域内进行放蜂、放牧、割
草等农事活动。
7.7
防治效果调查
用虫口减退率评价防治效果。防治前调查蝗虫密度,化学农药防治后 1 d、3 d 各调查一次蝗虫密度,
生物农药防治后 3 d、7 d、15 d 各调查一次蝗虫密度。
虫口减退率=(防治前蝗虫密度-防治后蝗虫密度)/防治前蝗虫密度×10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