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
CCS B 21 DB3705
东
营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705/T 36—2024
农作物新品种(系)品比试验技术规程
玉米
Technical code for comparative test of new crop varieties(strains)-Corn
2024 - 11 - 28 发布
2024 - 12 - 28 实施
东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3705/T 36—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试验设置 ........................................................................................................................................................ 1
4.1
试验点选择 ............................................................................................................................................. 1
4.2
试验地选择 ............................................................................................................................................. 2
4.3
试验周期 ................................................................................................................................................. 2
4.4
参试品种(系)申请条件 ..................................................................................................................... 2
4.5
对照品种的选择 ..................................................................................................................................... 2
4.6
供种要求 ................................................................................................................................................. 2
4.7
参试品种标识 ......................................................................................................................................... 2
4.8
小组品种数量 ......................................................................................................................................... 2
4.9
组别编排 ................................................................................................................................................. 2
5 田间设计 ........................................................................................................................................................ 3
5.1
小区面积与行向 ..................................................................................................................................... 3
5.2
小区排列与重复 ..................................................................................................................................... 3
5.3
保护行设置 ............................................................................................................................................. 3
5.4
走道设置 ................................................................................................................................................. 3
6 播种及田间管理 ............................................................................................................................................ 3
6.1
播种前准备 ............................................................................................................................................. 3
6.2
播种方法 ................................................................................................................................................. 3
6.3
种植要求 ................................................................................................................................................. 3
6.4
田间管理 ................................................................................................................................................. 3
7 收获和计产 .................................................................................................................................................... 3
8 调查内容和记载标准 .................................................................................................................................... 4
8.1
田间调查项目与记载标准 ..................................................................................................................... 4
8.2
重要病虫害调查项目与记载标准 ......................................................................................................... 4
9 试验报告 ........................................................................................................................................................ 4
附录 A(规范性) 玉米新品种(系)品比试验田间调查项目与记载标准 .............................................. 5
附录 B(规范性) 玉米新品种(系)品比试验田间自然条件下重要病虫害调查项目与记载标准 ....... 8
附录 C(资料性) 玉米新品种(系)品比试验总结报告......................................................................... 15
I
DB 3705/T 36—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东营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东营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饶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
心、利津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娟、栾辉、陈小芳、李美、姜浩强、常尚莲、王文倩、王宁、孙丽丽、翁群
珠、葛玉琪、王广红、劳永辉、杜怡菲、隋林彤、张乃芹、王红梅、崔义河。
II
DB 3705/T 36—2024
农作物新品种(系)品比试验技术规程 玉米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玉米(Zea mays L.)新品种(系)品比试验的术语和定义、试验设置、田间设计、
播种和田间管理、收获和计产、调查内容和记载标准、试验报告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玉米新品种(系)比较试验、选拔试验、适应性试验、引种备案试验,以及推荐参加
统一试验申请品种审定为目的的试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2022年1月21日农业农村部令2022年第2号修订)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品比试验 comparative test of varieties
由种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在同一生态类型区域内,按照统一的试验方案和技术规程进行的多品种、
多点次的比较试验,以鉴定参试品种(系)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抗逆性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等
农艺性状,从而确定参试品种利用价值的试验。经过品比试验表现优异的新品种(系)可进一步向省级
或国家农作物品种管理(审定)部门推荐验证。
3.2
参试品种 tested variety
即参加试验的品种。
3.3
对照品种 check variety
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生产上或特征特性上具有代表性,用于试验比对的品种,记为CK。
对照品种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适时更换,由试验组织实施单位提出。
4 试验设置
4.1 试验点选择
1
DB 3705/T 36—2024
按照试验目的与要求、作物生长特点、土壤类型和肥力,全市试验点选择数量不少于3处。试验点
要相对固定,具备相应的试验条件、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
4.2
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块向阳无阴蔽,周边避免有树木、高大建筑物等遮挡物,土壤类型和肥力应具有区域代表性
和接近当地生产实际,并符合地势平坦、地力均匀、肥力一致(中上等)、排灌方便、前茬一致、代表
性强等要求。
4.3
试验周期
试验周期一般为1个~2个独立生产周期。
4.4 参试品种(系)申请条件
符合《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要求。
4.5
对照品种的选择
选用省或国家统一试验对照品种。特殊品种试验,若无合适的对照品种时,以当季试验平均值为对
照。
4.6
供种要求
由申请者(供种单位)按试验方案规定的数量提供试验种子,不得对参试种子进行拌种、包衣等任
何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处理。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要求,无检疫性有害生物。
4.7
参试品种标识
一般由组织试验的种子管理部门采用密码编号标识,也可实名制标识。
4.8
小组品种数量
每小组品种数量范围一般为6个~18个(含对照品种),最少不能低于4个。具体每小组品种数量和
划定几个区组,根据实际情况和实施方案确定。
4.9
组别编排
一般设4500密度组和5000密度组两个组别,根据需要也可另设密度组。一个新品种(系)只能参
加一个组别试验。
4.9.1 4500 密度组(对照×××,4500 株/667 m2)
第1小组:45PYYCK、45PYY01…45PYY10;(各品种编号说明:45-4500株/667m2;P-品比;
YY-自然年度后两位;CK-对照品种;01-××顺序号)
第2小组:45PYYCK、45PYY11…45PYY20;
第3小组:45PYYCK、45PYY21…45PYY30;
……以此类推。
4.9.2 5000 密度组(对照×××,5000 株/667 m2)
第1小组:50PYYCK、50PYY01…50PYY10;
第2小组:50PYYCK、50PYY11…50PYY20;
2
DB 3705/T 36—2024
第3小组:50PYYCK、45PYY21…50PYY30;
……以此类推。
5 田间设计
5.1
小区面积与行向
每个品种(系)小区面积不少于66 m2,4行~6行,小区均为长方形,长宽比依试验地形状、面积
及小区多少、大小而定,一般以3:1~5:1为宜,行向为南北方向。
5.2
小区排列与重复
宜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当小区面积≥667 m2时,可采用间比法排列,不设重复。
5.3
保护行设置
周边设置不少于4行的保护行。保护行宜采用对照品种,也可采用试验同品种延伸。
5.4
走道设置
区组间、重复间、试验与保护行间应留走道;区组间走道宽以100 cm为宜。其它根据情况而定。
6 播种及田间管理
6.1
播种前准备
根据种植密度确定播种量。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及土壤处理达到一次播种保全苗的要求,注意防治
地下害虫。
6.2
播种方法
宜采用人工穴播或机械精量播种。6月10日~20日播种为宜。同一试验点必须采用同一播种方法,
同一区组试验所有品种同期适时播种。
6.3
种植要求
行距统一为60 cm,株距分别为24.7 cm(4500密度组)和22.2 cm(5000密度组)。3叶~4叶期定苗。
6.4
田间管理
管理水平与当地大田生产相当,及时中耕、除草、灌溉、施肥、治虫,不得对病害进行药剂防治,
不得使用任何植物生长调节剂。田间管理措施应保证同一试验、同一重复间的一致性。同一管理措施应
在同一天内完成,若不能完成,至少完成同一个重复。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鸟、鼠、畜、禽等对
试验的危害。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要求、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要求。
7 收获和计产
当玉米达到成熟期后及时收获。收获时先统计收获株数,如果1个小区缺株15%以上,应作缺区处
理;若1个试验区内有3个小区缺株均超过15%,试验报废。
各密度组从播种第2天开始计算,至105天,所有品种(含对照)进行实收测产,留20株观察生育期。
3
DB 3705/T 36—2024
试验均按小区计产、分区单收。
普通玉米品种计产:去掉边行,收取中间全部果穗,晾晒、风干后脱粒,称重,折算成标准含水量
(14%)的产量。
籽粒机收品种计产:采用玉米籽粒收获机收获,计算杂质率,折算成标准含水量(14%)的产量。
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等特殊类型玉米计产,按试验方案进行。
青贮玉米计产:在籽粒乳线达到1/2时收获,去掉边行,收取中间行,从地上部20 cm处全株刈割,
收获后立即称重,得到生物鲜重,折合成亩产。
8 调查内容和记载标准
8.1
田间调查项目与记载标准
田间调查项目与记载标准见附录 A。
8.2
重要病虫害调查项目与记载标准
重要病虫害调查项目与记载标准见附录 B。
在作物生长关键生育期,应对各参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拍照、留存,病害发生较重的也应采集
图片。照片采集按照《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的有关要求执行。非直射阳光拍照,背景为灰色或
中色调,单张照片在1 M以上。
如遭遇干旱、高温、暴雨、大风、冰雹、早霜等极端天气或发生严重病虫害,造成缺苗断垄、严重
倒伏等异常情况的,拍摄留存相关影像资料,于15 d内形成书面说明,报送至种子管理部门。
9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格式见附录 C。
试验结束后,对参试品种的质量性状进行描述,对数量性状(如产量等)等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及品种综合评价,编制试验总结报告。
试验未按方案执行、数据缺失、遭遇自然灾害、产量数据误差变异系数≥15%等情况的,种子管理
部门不纳入汇总。
参试品种在2个(含)以上试验点生长发育不正常或田间纯度较差的,种子管理部门不作为推荐品
种。
4
DB 3705/T 36—2024
附 A A A
录
(规范性)
玉米新品种(系)品比试验田间调查项目与记载标准
A.1 记载要求
试验的调查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所有记载项目均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
况,也应补充记载。
除穗型、粒色、饱满度外,其余性状应有2个~3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调查
表内。
A.2 基本情况
A.2.1 试验地概况
主要包括地点、地形、土壤类型、前茬、耕整地方式等情况。
A.2.2 试验田间设计
参试品种数量、对照品种、重复次数、小区排列方式、种植密度、小区面积等。
A.2.3 试验栽培管理
播种(日期、方式和方法)、施肥、中耕除草、灌溉排水、虫草害防治等情况,同时记载在生长期
内发生的特殊事件和特殊气候。
A.3 调查项目与记载标准
A.3.1 物侯期
A.3.1.1 播种期
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A.3.1.2 出苗期
小区≥60%穴数幼苗出土高约2 cm~3 cm的日期。
A.3.1.3 抽雄期
小区≥60%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A.3.1.4 吐丝期
小区≥60%植株雌穗已抽出花丝的日期。
A.3.1.5 成熟期
小区≥90%植株苞叶变黄,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的日期。
A.3.1.6 生育期
从出苗到成熟的天数,调查取整数,汇总时求其平均值(保留1位小数),用d表示。
A.3.1.7 与对照生育期比较
比对照品种生育期长或短的天数,长用“+”、短用“-”标识。
A.3.2 农艺性状
A.3.2.1 总株数
5
DB 3705/T 36—2024
小区总株数(保留整数)。
A.3.2.2 株型
吐丝后30 d(±10 d)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A.3.2.3 株高
吐丝后10 d~30 d后,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植株10株,测量由地面到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平均
值,用cm表示(保留整数)。
A.3.2.4 穗位高
植株从地表到最上部果穗柄着生处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保留整数)。
A.3.2.5 倒伏率(根倒)
倒伏后3 d~5 d调查植株倾斜度≥45°株数占全区植株总数的百分比,测定每品种2个或3个重复,求
其平均值(保留1位小数)。
A.3.2.6 倒折率(茎折)
抽雄后,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数占全区植株总数的百分比,测定每品种2个或3个重复,求其平
均值(保留1位小数)。
A.3.2.7 空秆率
吐丝后30 d(±10 d)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测定每品种2
个或3个重复,求其平均值(保留1位小数)。
A.3.3 果穗性状(小区内取有代表性的10个果穗进行测定)
A.3.3.1 穗型
分长筒型(果穗长≥18 cm)、短筒型(果穗长<18 cm)、长锥型(果穗长≥18 cm)、短锥型(果
穗长<18 cm)。
A.3.3.2 穗长
测定从果穗基部到顶端(包括秃顶)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保留1位小数),以cm表示。
A.3.3.3 穗粗
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部长度,求其平均值(保留1位小数),以cm表示。
A.3.3.4 秃顶长
测其果穗顶端不结实秃顶长度,求其平均值(保留1位小数),以cm表示。
A.3.3.5 粒型
分硬粒型、半马齿型、马齿型三种。
A.3.3.6 粒色
分黄、白、红、黄白。
A.3.3.7 穗轴色
白色、粉红色、红色、紫色。
A.3.3.8 穗行数
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其平均值(保留1位小数)。8个以下为极少、10个~12个为少、14个~16
个为中、18个~20个为多、22个以上为极多。
A.3.3.9 行粒数
每穗数一中等长度行的粒数,求其平均值(保留1位小数)。
A.3.3.10 穗粒数
穗行数与行粒数的乘积,求其平均值(保留1位小数)。
A.3.3.11 百粒重
6
DB 3705/T 36—2024
随机取100粒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次~5次,取平均数,按标准含水量(14%)折算百粒重(保留1
位小数),以g表示。
A.3.3.12 出籽率
出籽率=(籽粒鲜重/果穗鲜重)×100%。以百分数(%)表示(保留1位小数)。
A.3.3.13 容重
单位体积内种子的重量(g/L)。
A.3.4 收获测产
根据方案要求进行收获测产,以kg/667 m2表示,保留2位小数。
理论产量(kg/667 m2)=亩收获穗数×平均穗粒数×百粒重×0.85/100000。
实打产量(kg/667 m2)=鲜穗重(kg/667 m2)×出籽率(%)×[1-籽粒水分含量(%)]÷(1-14%)。
14%为玉米籽粒标准含水量。
A.3.5 病害情况
按照附录B的规定执行。
7
DB 3705/T 36—2024
附 B B B
录
(规范性)
玉米新品种(系)品比试验田间自然条件下重要病虫害调查项目与记载标准
按照病级记载: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灰斑病、普通锈病、南方锈病、褐斑病、纹枯病、
穗腐病、玉米螟根据发生程度以级别1、3、5、7、9记载,9级为高感。
按照发病率记载:丝黑穗病、瘤黑粉病、茎腐病、粗缩病根据发生数量以发病率记载。
B.1 玉米大斑病
B.1.1 调查日期:乳熟后期(收获前10 d~15 d)。
B.1.2 调查方法:目测法。重点调查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根据病情级别划分标准,
记载每个品种的病情等级。
B.1.3 病情分级: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 B.1,病斑占叶片面积的比例示意图见图 B.1。
表 B.1 玉米对大斑病抗性的发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症 状 描 述
1 整株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整株病斑占总叶面积≤5%
3 穗位叶及其上方 3 叶或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整株病斑占总叶面积的 6%~10%
5 穗位叶及其上方 3 叶或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整株病斑占总叶面积 11%~30%
7 穗位叶及其上方 3 叶或下部叶片上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整株病斑占总叶面积 31%~70%
9 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
健康叶片
5%侵染 10%侵染 30%侵染 70%侵染
图 B.1 大斑病病斑占叶片面积比例示意图
B.2 玉米小斑病
8
DB 3705/T 36—2024
B.2.1 调查日期:乳熟后期(收获前 10 d~15 d)。
B.2.2 调查方法:目测法。重点调查“棒三叶”(穗位叶、穗上第 1 叶和穗下第 1 叶)。根据病情级别划
分标准,记载每个品种病情级别。
B.2.3 病情分级: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 B.2,病斑占叶片面积比例示意图见图 B.2。
表 B.2 玉米对小斑病抗性的发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症 状 描 述
1 整株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5%
3 棒三叶上有少量病斑,病斑占总叶面积 6%~10%
5 棒三叶上病斑较多,病斑占总叶面积 11%~30%
7 棒三叶上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病斑占总叶面积 31%~70%
9 整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
健康叶片
5%侵染 10%侵染 30%侵染 70%侵染
图 B.2 小斑病病斑占叶片面积比例示意图
B.3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B.3.1 调查日期:乳熟后期(收获前 10 d~15 d)。
B.3.2 调查方法:目测法。重点调查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 3 叶。根据病情级别划分标准,记载
每个品种病情级别。
B.3.3 病情分级: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 B.3,病斑占叶片面积的比例示意图见图 B.3。
表 B.3 玉米对弯孢霉叶斑病抗性的发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症 状 描 述
1 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5%
3 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 6%~10%,穗位上部叶片有零星病斑
5 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 11%~30%,穗位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
7 穗位下部叶片或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 31%~70%
9 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
9
DB 3705/T 36—2024
健康叶片
5%侵染 10%侵染 30%侵染 70%侵染
图 B.3 弯孢霉叶斑病病斑占叶片面积比例示意图
B.4 玉米灰斑病
B.4.1 调查时间:乳熟期。
B.4.2 调查方法:目测法。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 3 叶,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
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B.4.3 病情分级: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 B.4,病斑占叶片面积比例示意图见图 B.4。
表 B.4 玉米对灰斑病抗性的发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症 状 描 述
1 叶片上无病斑或仅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5%
3 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 6%~10%
5 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 11%~30%
7 叶片上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 31%~70%
9 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
10
DB 3705/T 36—2024
健康叶片
5%侵染 10%侵染 30%侵染 70%侵染
图 B.4 灰斑病病斑占叶片面积比例示意图
B.5 玉米锈病(南方锈病、普通锈病)
B.5.1 调查时间:在玉米抽雄前进行第一次调查,可以淘汰感病品种;进入乳熟期进行第二次调查。
B.5.2 调查方法:目测法。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 3 叶,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
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B.5.3 病情分级: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 B.5,病斑占叶片面积比例示意图见图 B.5。
表 B.5 玉米对锈病抗性的发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症 状 描 述
1 叶片上无病斑或仅有无孢子堆的过敏性反应
3 叶片上有少量孢子堆,占叶面积≤25%
5 叶片上有中量孢子堆,占叶面积 26%~50%
7 叶片上有大量孢子堆,占叶面积 51%~75%
9 叶片上有大量孢子堆,占叶面积 76%~100%,叶片枯死
11
DB 3705/T 36—2024
健康叶片
5%侵染 10%侵染 30%侵染 70%侵染
图 B.5 锈病病斑占叶片面积比例示意图
B.6 玉米褐斑病
B.6.1 调查时间:大喇叭口期。
B.6.2 调查方法:目测法。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B.6.3 病情分级: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 B.6,病斑占叶片面积比例示意图见图 B.6。
表 B.6 玉米对褐斑病抗性的发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症 状 描 述
1 叶片上无病斑或仅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5%
3 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 6%~10%
5 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 11%~30%
7 叶片上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 31%~70%
9 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
健康叶片
5%侵染 10%侵染 30%侵染 70%侵染
图 B.6 褐斑病病斑占叶片面积比例示意图
12
DB 3705/T 36—2024
B.7 玉米纹枯病
B.7.1 调查时间:蜡熟期。鲜食玉米在鲜果穗采收前 1 d~2 d天调查。
B.7.2 调查方法: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调查重点部位为果穗以下茎节,记载病
情级别。
B.7.3 病情分级:植株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 B.7,叶鞘发病高度示意图见图 B.7。
表 B.7 玉米对纹枯病抗性的发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症 状 描 述
1 果穗下第 4 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
3 果穗下第 3 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
5 果穗下第 2 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
7 果穗下第 1 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
9 果穗及其以上叶鞘发病
穗下第 4 叶鞘发病
穗下第 3 叶鞘发病 穗下第 2 叶鞘发病 穗下第 1 叶鞘发病 果穗及以上叶鞘发病
图B.7 纹枯病叶鞘发病位置示意图
B.8 玉米穗腐病
B.8.1 调查时间:成熟期。
B.8.2 调查方法:每份鉴定材料选取 30 个果穗,剥去苞叶,逐个调查记载果穗发病级别,计算平均发
病级别。
B.8.3 病情分级:植株症状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 B.8,发病面积示意图见图 B.8。
表 B.8 玉米对穗腐病抗性的发病级别划分
病情分级 描 述
1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 0%~1%
3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 2%~10%
13
DB 3705/T 36—2024
5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 11%~25%
7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 26%~50%
9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 51%~100%
图 B.8 穗腐病发病面积示意图
B.9 玉米丝黑穗病
B.9.1 调查时间:乳熟后期。
B.9.2 调查方法:每份材料进行逐株调查,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和记载发病株率。
B.10 玉米瘤黑粉病
发病株率(%)= 发病株数 ×100% 调查总株数
B.10.1 调查时间:乳熟后期。
B.10.2 调查方法:每份材料进行逐株调查,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和记载发病株率(计
算方法同 B.9.2)。
B.11 玉米茎腐病
B.11.1 调查时间:乳熟后期。
B.11.2 调查方法:每份材料进行逐株调查,调查重点部位为茎基部节位,茎节明显变褐或用手指捏近
地表茎节感到变软的植株,即为发病株。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和记载发病株率(计算
方法同 B.9.2)。
B.12 玉米粗缩病
B.12.1 调查时间:抽雄期。
B.12.2 调查方法:每份鉴定材料逐株调查是否发病。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和记载发
病株率(计算方法同 B.9.2)。
14
DB 3705/T 36—2024
附 C C C
录
(资料性)
玉米新品种(系)品比试验总结报告
C.1 概述
本文件给出了《玉米新品种(系)品比试验总结报告》的格式。
C.2 报告格式
C.2.1 封面
玉米新品种(系)品比试验总结报告
(起止年月: )
试验组别:
试验类型:
试验地点:
承试单位(盖章):
试验负责人:
试验执行人:
通信地址: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电子邮箱:
年 月 日
15
DB 3705/T 36—2024
C.2.2 基本情况
C.2.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 ;地形地势: ;土壤类型: ;盐碱度: ;
土壤肥力: ;耕整地方式: ;前茬作物: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