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20
CCS B 38 DB 5307
丽
江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307/T 17.2—2024
代替 DB 5307/T 17.1、17.3、17.4、17.5、17.6-2019
云木香种植规范
第 2 部分:栽培技术
2024 - 11 - 21 发布
2024 - 12 - 30 实施
丽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5307/T 17.2—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DB 5307/T 17-2024《云木香种植规范》的第2部分。
本文件代替DB 5307/T 17.1-2019《云木香种植规范 第1部分:产地环境条件》、DB 5307/T 17.3-
2019《云木香种植规范 第3部分:栽培管理技术》、DB 5307/T 17.4-2019《云木香种植规范 第4部分:
病虫害防治技术》、DB 5307/T 17.5-2019《云木香种植规范 第5部分:采收与干燥》、DB 5307/T 17.6-
2019《云木香种植规范 第6部分:质量要求与等级》。与DB 5307/T 17.1、17.3、17.4、17.5、17.6-
201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 DB 5307/T 17.1、17.3、17.4、17.5、17.6-2019,见 DB 5307/T 17.2—2024;
b) 更改了第 3 部分“栽培管理技术”改为“第 2 部分:栽培技术”(第 2 部分);
c) 更改了 1 范围的相关描述,见 1 范围;
d) 删除了整地部分中整地、翻犁部分表述,并进行了完善(见 3.2,3.2.1);
e) 更改了第一次翻犁部分(见 3.2,3.2.1);
f) 删除了 3.2.1.1、3.2.1.2、3.2.1.3 标题(见 3.2.1);
g) 删除了施肥的原则全部内容(见 3.3.1 施肥原则);
h) 更改了底肥每亩的表述(见 3.3.1);
i) 更改了播种密度每亩种植株的数量(见 3.5.2);
j) 删除了追肥部分 3.6.3.1、3.6.3.2、3.6.3.3、3.6.3.4 关于 4 次追肥的部分表述,修改完善
了 4 次追肥过程的表述(见 3.6.3);
k) 删除了 3.4.1 理厢时间标题、理厢作畦的时间和采用“凸”形畦的描述(3.4);
l) 增加了病虫害防治的内容(见 3.6.4);
m) 增加了病虫害的防治部分根腐病病因,防治方法(见 3.6.4.1);
n) 增加了虫害防治部分中根结线虫、地老虎及其防控措施(见 3.6.4.2,3.6.4.2.3,3.6.4.2.4);
o) “短额负皇”改为“短额负蝗”(见 3.6.4.2.2);
p) 变更了排涝、摘花苔、揭膜的编号(见 3.6.5、3.6.6、3.6.7);
q) 增加了标题及内容 3.7 采收、3.7.1 采挖时间、3.7.2 采挖、3.7.3 分选切根、3.8 干燥(见
3.7、3.7.1、3.7.2、3.8);
r) 增加了一个干燥内容(见 3.8)。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丽江华利生物开发药业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丽江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丽江华利生物开发药业有限公司、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少华、徐开华、陈翠、康平德、杨丽云、杨文宏、史廷建、吕丽芬。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2015 年首次发布为 DG 5307/T 16.1-2015、DG 5307/T 16.3-2015、DG 5307/T 16.4-2015、
DG 5307/T 16.5-2015、DG 5307/T 16.6-2015;
I
DB 5307/T 17.2—2024
—— 2019 年标准号变更为 DB 5307/T 17.1-2019、DB 5307/T 17.3-2019、DB 5307/T 17.4-
2019、DB 5307/T 17.5-2019、DB 5307/T 17.6-2019;
——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 5307/T 17.2—2024
云木香种植规范
第 2 部分:栽培技术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云木香栽培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丽江市海拔2 600 m~3 200 m的区域内种植的云木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525 有机肥料
NY/T 1868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有机肥料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栽培技术
选地
地块的选择以无污染、无残留为优先考虑原则,符合GB 3095、GB 5084、GB 15618的规定。
4.1.1 前作要求
首选为豆类、油菜、荞麦等经济作物的熟地、生荒地块,无污染、无残留。
4.1.2 土壤要求
云木香种植用地应选择土壤肥力中等,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pH在5.0~8.0之间的砂质壤土
的地块;避免选择重粘土、盐碱地种植。
4.1.3 地势
选择坡度<20°的缓坡地、台地。
1
DB 5307/T 17.2—2024
4.1.4 轮作时间
选择重茬地时应选择轮作间隔年限在3 a以上的地块。
4.1.5 位置
距离主要公路干线应在100 m以上。
整地
生荒地的整地在头年11月开始,应三犁三耙。熟地的整地一般在11月下旬开始,熟地采取两犁两耙。
第1次翻犁为头年11月开始,深度为25 cm~30 cm。翻犁出的土垡应经阳光暴晒至土垡干燥、易破碎时
为止,晒垡时间为15 d~20 d。晒垡结束后耙地,使土垡充分破碎,拣出杂草、树根、石块。第2次翻
犁时间为第1次耙地后30 d~35 d左右。深度在25 cm~30 cm,并拣出杂草、树根、石块等杂物。翻犁
出的土垡,经阳光暴晒干燥后耙地,使土垡充分破碎,并拣出杂草、树根、石块。第3次翻犁时间为2月
中旬~2月下旬,深度为25 cm~30 cm以上。第3次耙地要求反复交叉耙地碎土,直至土壤完全细碎为
止,要求耙深、耙细、耙透,平整土地,并进一步拣出杂草、树根、石块等杂物。
施肥
4.3.1 底肥
底肥施用需符合NY/T 496、NY/T 1868、NY/T 525的规定,每666.7 m
2施用2 000 kg~3 000 kg的腐
熟农家肥,复合肥(15:15:15)20 kg~30 kg翻挖,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4.3.2 追肥
追肥以尿素和复合肥为主的无机肥料为主,辅以腐熟无害化的农家肥。
理厢
理厢时用绳索沿两畦边拉线,并用石灰沿拉线处画线,该位置即厢沟位置。
4.4.1 开沟
人工或机械开沟,沿已画好的开沟线将沟内的土壤提到两边作厢,待厢沟开挖结束后,即整理厢面。
4.4.2 作厢
一般采用钉耙进行整理,要求将厢面做成中间略凸、两端倾斜的“凸”字形,以便雨季排水。厢面宽
75 cm~80 cm,长度根据地形酌定,一般上百米要留出腰沟,腰沟可较宽,作为主行道及主排水沟。厢
高根据坡度的大小可在20 cm~25 cm之间、沟宽20 cm~30 cm之间。
4.4.3 覆膜
地膜覆盖采用黑色地膜或银光膜,盖地膜时要使地膜与土壤紧密贴严,不能漏风,厢高20 cm~25
cm,垄沟要平,便于灌水。
播种
4.5.1 播种时间
2
DB 5307/T 17.2—2024
云木香种子繁殖通常为春秋二季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春播为适宜的播种期。时间在3月
上旬~4月中旬。
4.5.2 播种密度
云木香播种以穴行距20 cm×30 cm,每穴定苗2株,保证每666.7 m
2种植16 000株~18 000株,2年生
长期中一般死苗约20%,收获时每亩有效植株约12 000株~13 000株。
4.5.3 播种方法
播种采用人工破膜、三角型穴播,穴行距20 ㎝×30 ㎝,每穴放4粒种子,每666.7 m
2播种量0.8 kg~
1 kg。穴播时在膜上开洞的同时放种,洞口直径2 cm~3 cm,播后均匀覆土3 cm~5 cm,若土壤较湿,
覆土2 cm~3 cm即可,覆土稍高出膜2 cm~3 cm。
田间管理
4.6.1 间苗补苗
当幼苗生长出真叶3 片~4 片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匀苗,穴播的每穴留壮苗2株;缺苗的及时进
行补苗。
4.6.2 田间除草
云木香出苗后,根据田间杂草生长情况进行人工除草,第1 a一般在5月~6月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
第2次在7月~8月,第3次在冬季即将倒苗时。第2 a进行2次,第1次在春季,第2次在秋季。
4.6.3 追肥
第一次追肥时间在第1 a5月苗齐时(提苗肥),每666.7 m
2田块施用尿素20 kg~30 kg;第2次(促
长肥)在第1 a7月每666.7 m
2田块混合施入尿素(含氮量≥46.3%)10 kg~30 kg和复合肥(15-15-15)
20 kg~30 kg;第3次在第1 a11月结合入冬前的田园清理与培土,每666.7 m
2田块施细碎堆肥(状根肥)
150 kg~200 kg于厢面植株周围;第4次施肥(提苗肥)在第2 a5月,每666.7 m
2田块混合施入尿素(含
氮量≥46.3%)10 kg~30 kg和复合肥(15-15-15)20 kg~30 kg。
4.6.4 病虫害防治
云木香主要病虫害种类有根腐病、根结线虫病、蚜虫、地下害虫等,防治选用农药均需符合GB/T
8321、NY/T 393的规定。
4.6.4.1 根腐病
可由真菌、卵菌、细菌侵染引起的根部发病,病害初期老叶发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状;根系或
根茎部由褐色变黑或软腐,严重病株黄化、枯萎或死亡。一般于5月~6月始发,高温多雨,排水不良地
块最易发生。与发病相关的因素有种苗带病、种苗损伤大、根部肥药害、根部湿度大、根部有地下害虫
或线虫危害造成伤口等。因此,种苗发病不能移栽。田间管理应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及时清除病残体后,
采用石灰水浇淋病塘。苗期或中心病塘周边及时选用多菌灵+咪鲜胺、甲基硫菌灵+甲霜灵、百菌清+银
法利等其中一组药液浇淋根茎部和根部2次~3次,每次间隔10 d~15 d。
4.6.4.2 根结线虫病
3
DB 5307/T 17.2—2024
线虫侵染危害后,在作物根部形成大小不等的球状根结或根瘤,侧根须根危害较突出。被害株地上
部生长矮小、缓慢、叶色异常,结果少,产量低,甚至造成植株提早死亡。
农业防控:与白芸豆、荞麦、燕麦等作物轮作,以减轻连作重茬障碍;冬季深翻曝晒地块3次~4次,
线虫适宜的pH 4.0~5.5,整地前可施入草木灰或石灰改良土壤;起高垄防止积水;做好大田水肥管理,
增施有机肥和氮磷钾,提高植株抗性。
生物防控:选用含淡紫拟青霉、解淀粉芽孢杆菌、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的复合生物菌剂或
重茬剂,于种植前15 d在厢面或塘内浇施生物菌剂,种植后再用生物菌剂药液灌根,每隔15 d再灌根1
次~2次,期间不能施用化学杀菌剂,也不能与化学杀菌剂混用。
化学防控:4月~5月种植前或萌发新根时,施用杀线虫药剂。每667 m
2用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
25 ml、或20%噻唑膦水乳剂1 000 ml、或2亿淡紫拟青霉15 kg、或1.8%阿维菌素乳油水乳剂每亩1 000 ml
灌根,每塘浇施药液量300 ml以上,以上药剂轮换施用或用阿维菌和噻唑膦复配。
其他方法:整地时用1%阿维菌素颗粒剂措施1 kg~2 kg或含淡紫拟青霉土壤处理剂,随底肥撒施、
移栽时沾根;可配合生根肽、腐殖酸类等同时施用,促发生根;施药次数:浇施次数根据线虫危害程度,
零星发生1次,发生中等及以上,浇施2次~3次,每次间隔10 d ~ 15 d。
4.6.4.3 蚜虫
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喷雾,每隔7 d用药1次,连续2次~3次。
4.6.4.4 地老虎
地老虎危害云木香茎基部和根部。
农业防控:实行轮作;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清除田间杂草,精耕细作,耕作时捕杀,或用黄蓝
板或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地老虎的发生数量。
生物防控:用白僵菌喷施根部或拌土穴施等。
化学防控:用3%辛硫磷或1%联苯噻虫胺颗粒剂1 kg~2 kg在整地时撒施翻耕入土杀虫,或用2.5%高
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倍、50%辛硫磷乳油稀释1 000倍液灌根。
4.6.5 排涝
6月~9月雨季云木香地块容易积水,应及时排水防涝。
4.6.6 摘花苔
次年5月以后云木香进入现蕾期,应将植株的花蕾摘除,以保证根部营养的积累。
4.6.7 揭膜
种子出苗后及时放苗,以免烧伤苗,出苗孔要用土封严。一般情况下,在云木香第1 a的生长期间,
为防止杂草,不揭地膜,到第2 a3月结合追肥揭膜。为防止残膜污染土壤而影响以后整地质量,拉膜后
应及时清除残膜,残膜深埋或回收。
采收
4.7.1 采收时间
云木香从播种到采收时间为2 a,采挖时间在每年的9月下旬~11月中旬茎叶枯黄时。
4.7.2 采挖
4
DB 5307/T 17.2—2024
采挖时,从厢的一端采用条锄顺序将每个植株根部从须根处挖或撬起,应避免损伤到块根。根部全
部挖出,放置在厢面,抖去泥土,装入竹箩或者麻袋运回初加工场地。受损严重的或腐烂的块根,应另
行放置。
4.7.3 分选切根
将挖回的云木香根放在洁净的场地中,拣出茎叶、杂草等,将病根、受损伤根及健全根分别堆放,
并将分选后云木香新鲜根,用不锈钢板刀切去须根和芦头,将主根切成10 cm~15 cm的切段。
干燥
将切段后的主根、须根和芦头处理干净,云木香需每日曝晒或用烤箱以干燥。采用在日光下晾晒或
阴天时用烤箱(50 ℃~60 ℃条件下)烘烤干燥(即云木香侧根开始发软),烘烤的方法干燥至含水量
在14%以下,干后装在箩筐里,撞净须根、粗皮、泥沙、待表面呈灰黄色即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