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
CCS B 04 3210
扬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210/T 1186—2024
绿杨春茶标准园建设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Lvyangchun standardized tea garden
2024 - 12 - 16 发布
2025 - 01 - 16 实施
扬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3210/T 1186—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仪征市绿杨春茶叶行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仪征市绿杨春茶叶行业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姚满昌、潘巨兵、张春、赵长涛、张鹏、傅强、陶祖平、陈苏生、胡慧琳、马
思光、赵宏鸣、张宏金。
I
DB 3210/T 1186—2024
绿杨春茶标准园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绿杨春标准茶园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标准茶园规划及建设、加工要求、产
品要求、质量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绿杨春生产区域以建设标准茶园为目标的茶叶生产基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1767茶树种苗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20014.12 良好农业规范 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NY/T 391-202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1276-2007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DB32/T 1682 绿杨春茶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绿杨春茶 Lvyangchun tea
江苏省扬州市范围内种植特色茶叶,是以中小叶良种茶树的幼嫩芽叶为原料,经轻微摊凉、高温杀
青、理条整形、炒干提香等工艺加工而成的绿茶。
4 产地环境要求
标准茶园产地环境满足农业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2021)的要求;空气质量
符合GB 3095中规定的二级标准要求;茶园灌溉水源充足且水质质量符合GB 5084中规定的旱作农田灌
溉用水水质要求;土壤质量符合GB 15618规定的二类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土壤适宜pH值4.5~6.5。
5 标准茶园规划及建设
1
DB 3210/T 1186—2024
基本规划
5.1.1 茶园规划
根据茶园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标准茶园规划要做好“园、林、水、路”的合理布局连片种植,
茶行的布置、茶树和各种植物的搭配建议按照观赏要求,兼顾地形、建筑布局等进行专业设计,使之具
有一定的观赏性。
5.1.2 园地要求
茶园地势平缓,宜选择背风向阳的半山坡或丘陵地,坡度以不超过25 °为宜,茶行宜沿南北走向和
等高线走向。周边、上风口及水流上游无污染源,与污染区、垃圾场直线距离不少于2公里。
5.1.3 茶园道路
合理设置,形成包括主干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的道路系统,且路路相通,便于运输茶园作业机
械。
5.1.4 防护林
茶园周边应建设防护林带,连片茶园建议按照100 m~200 m的间隔设置林带。宜种植植株高大、抗
风力强、生长快,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形成景观功能带和生物栖息地等。
5.1.4 水利
排、蓄、灌水系统设置合理。设置排水沟和蓄水池,宜建立水肥一体的节水灌溉系统。
园地建设
5.2.1 园地开垦
规划范围内的基地首先清理地面的杂草、树木、乱石、土堆等,以深耕改土为重点,要求全园土层
深度应50cm以上。
5.2.2 施足底肥
新开垦的园地,在茶树种植前,应开好种植沟施足底肥,双行种植的种植沟宽度以60 cm~80 cm为
宜,深度在50 m以上。亩施有机肥、厩肥2000 kg~3000 kg,菜籽饼肥400 kg,钙镁磷肥100 kg,土肥
混合后分层施入,待土壤沉实后定植。
茶树种植
5.3.1 品种选择
宜选用抗性强、优质高产、适制性好、商品性好和适合市场需求的无性系茶树品种。
5.3.2 茶苗
茶苗质量应符合GB 11767中Ⅰ、Ⅱ级的规定。
5.3.3 定植
茶苗定植以双行单株为主,大行距160 cm~170 cm,小行距25 cm~30 cm,株距20 cm~25 cm,茶
苗4500 株/亩~5000 株/亩。茶苗定植以早春2 月~3 月为好,也可秋末冬初。定植时放线开沟或挖
2
DB 3210/T 1186—2024
穴,注意根系舒展,逐步加土,层层踩紧踏实,使土壤与茶苗根系紧密接触,埋土过半时,浇足定根水,
待水分下渗后继续加土,直至与泥门相平,不宜过深过浅。定植后要及时在离地15 cm~20 cm处保留1
个~2个分枝,进行第一次修剪。
土肥水管理
5.4.1 土壤管理
在茶园内行间进行铺草覆盖或间种绿肥。宜在茶园间作种植鼠茅草、三叶草、苜蓿、紫云英等豆科,
盛花期翻耕到茶园土壤中。
秋季结合施肥对茶园土壤进行合理耕作,耕作深度,一般15 cm~20 cm。
5.4.2 养分管理
标准茶园施肥分基肥和追肥。鼓励按照土壤条件和茶树、间作林木综合营养需求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基肥一般在10月~11月施用,用量为饼肥200 kg/亩~250 kg/亩或商品有机肥400 kg/亩~500 kg/
亩,复合肥25 kg/亩~30 kg/亩。在茶行间或两侧开沟施肥,并盖好土。采摘茶园追肥通常在早春进行,
以氮肥为主。
5.4.3 茶园灌溉
应制定节水计划。鼓励在茶园建立喷灌或滴灌设施,夏季气温预期达到37 ℃以上,宜在上午10点
前午或午后3点后喷灌,连续一周高温无雨,宜根据茶园土壤情况实施灌溉。
病虫草害控制
5.5.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根据茶树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和规律,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
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等绿色防治手段。
5.5.2 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强的茶树品种。分批、多次、及时采摘。及时修剪,合理深耕。
针对茶园杂草,可采用鼠茅草、黑麦草种植抑制杂草生长,或采用防草布覆盖防草技术。
5.5.3 生物防治
可使用白僵菌粉剂土施或白僵菌菌液喷洒茶树叶面防治茶丽纹象甲、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可
使用苏云金杆菌防治茶毛虫、茶刺蛾和茶尺蠖等;使用茶尺蠖病毒制剂防治茶尺蠖;使用糖醋液诱集钻
蛀害虫。
可将茶树精油顺-3-己烯醇,α-法尼烯置于无黏胶黄板或绿板的诱芯上招引天敌,每个诱芯精油用
量8 μg~10 μg, 溶解于0.1 mL正己烷。
可使用0.5 %苦参碱、印楝素等喷雾防治害虫。
5.5.4 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LED灯、高压振频灯等进行诱杀,利用色板与性诱剂诱杀结合等,但诱杀时须避开益虫高峰期。
可利用吸虫机械吸除小型害虫如螨类、叶蝉、粉虱等。
5.5.5 矿物源农药防治
3
DB 3210/T 1186—2024
矿物源农药主要有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硅酸钠、有机硅等。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一般在茶季结束
后冬季茶树修剪时使用,硅酸钠、有机硅可以在生产季节使用,使用浓度1 %~5 %。可防治茶橙瘿螨,
蚜虫,小绿叶蝉,低龄茶尺蠖幼虫。
5.5.6 化学防治
只在必要时才选择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应符合GB 4285、GB/T 8321和NY/T 393的要求。
冬季封园
亩用45%晶体石硫合剂100~120倍液50kg喷雾注意喷湿喷透。或煎制石硫合剂,效果更好,生石灰、
硫磺粉、水,按1:2:10的比例备料。封园时间在11月~12月,适宜气温在5℃~20℃之间。气温高于20℃、
低于5℃均不能在茶园中施用石硫合剂。如果喷药后12小时内下雨,需重新喷药。
树冠管理
根据茶树生长发育特点和茶园环境条件,对茶树进行修剪,根据需要分为定型修剪、轻修剪、深
修剪,以及重修剪和台刈。定型修建分三次进行,修剪高度分别为 15 cm~20 cm、30 cm~40 cm、45
cm~50 cm,以建立茶树良好的骨架。间作林木的修剪以提高间作树木的一级分枝高度,减少间作树木
留养的骨干枝和侧枝数量为总原则,以及分枝高度应在 1.5 m 以上,主干分枝不超过 3 个。
采摘
按照产品标准要求,适时采收,适宜机采的茶园推行机采。严格按照农药、化肥施用采收安全间
隔期进行采摘。
6 加工要求
应符合DB32/T 1682的规定。
7 产品要求
应符合DB32/T 1682的规定。
8 质量管理
农药管理制度
农药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档案。
档案记录制度
统一印发生产档案本,详细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
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情况,产品收获日期。档案记录保存二年以上。
产品检测制度
对标准园茶叶进行检测,凡不符合国家或行业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一律不应销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