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30
CCS B 43 12
天
津 市 地 方 标 准
DB12/T 539—2024
代替 DB12/T 539—2014
生猪发酵床生态养殖场建设技术规范
Ecological farming build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fermentation bed for pigs
2024 - 11 - 27 发布
2025 - 01 - 01 实施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 布
DB12/T 539—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2/T 539—2014《生猪发酵床生态养殖场建设技术规范》,与DB12/T 539—2014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修订了“发酵菌剂”的定义(见3.3,2014版3.3);
b) 修订了“发酵床生态养殖”的定义(见3.5,2014版3.5);
c) 修订了“选址与布局”的有关内容(见4,2014版4);
d) 修订了“垫料原料的选择”的有关内容(见7,2014版7);
e) 增加了“垫料更新及资源化利用”有关内容,对发酵床的更新、更换规定了时间(见7.4,2014
版7);
f) 修订了“发酵床铺设 ”有关内容,对垫料厚度进行了规定(见8.4.1,2014版8.4);
g) 增加了“发酵床维护”有关内容,对发酵床翻耙相关内容进行了规定(见8.5,2014版8);
h) 修订了“饲养设备”采暖和通风设备有关内容(见9.4,2014版9.4、9.5);
i) 增加了“运输设备”有关内容(见10.5,2014版10).
本文件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帅、李琳、陈建林、孙玉霜、李丽、梁学强、杜淑清、李志、沈艳妍。
本文件及其所替代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2004 年首次发布为 DB12/T 539—2014;
——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
DB12/T 539—2024
生猪发酵床生态养殖场建设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猪发酵床生态养殖场选址与布局、生产工艺、圈舍建筑、垫料与发酵菌剂、发酵床
铺设、饲养设备、配套设施及环境绿化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及改建、扩建的生猪发酵床生态养殖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7824.1-2022 规模猪场建设
GB 17824.2-2008 农用微生物制剂
GB 17824.3-2008 规模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
GB 36195-2018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垫料 litter
由锯末、稻壳、秸秆等原料组成,用于制作发酵床的材料。
3.2
垫料池 litter pool
畜禽圈舍内部按一定标准设计,用于填充、铺垫垫料的建筑结构。
3.3
发酵菌剂 fermentation microorganism
由多种有益微生物组成、具有降解转化畜禽排泄物功能的复合微生物制剂。
3.4
发酵床 fermentation bed
将垫料原料、发酵菌剂等材料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后铺垫在垫料池地面,形成具有一定厚度、能将
排泄物持续性原位发酵降解的垫料层。
3.5
发酵床生态养殖 fermentation bed ecological farming
将现代养殖技术与发酵床技术有机融合,实现排泄物在圈舍内原位完成生物降解,畜禽养殖过程不
清粪、免冲圈、无恶臭、无污染的环保型养殖模式。
4 选址与布局
1
DB12/T 539—2024
4.1 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见《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第六条的规定。
4.2 场内布局
场内总体布局应符合GB 17824.1-2022的要求。
5 生产工艺
生猪分群、转群、出栏等猪群周转流程应按照GB 17824.2-2008的规定,实行阶段饲养、全进全出
生产工艺。
6 圈舍建设
6.1
建设要求
圈舍朝向、圈舍间距要求,以及建筑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耐火等级、耐酸碱腐蚀水平等质量要求
应符合GB 17824.1-2022 的规定。
6.2
舍内布局
6.2.1 圈舍内部垫料池采用单列式或双列式布局,并设置宽度≥1m 的饲喂通道。
6.2.2 双列式布局饲喂通道设置在圈舍中间,单列式布局饲喂通道设置在圈舍阳光直射少的一侧。
6.3
圈舍跨度
圈舍在完全自然通风条件下跨度保持7m~10m,配套排风扇等机械通风设备可适度增加圈舍跨度。
6.4
采光窗与通风地窗
6.4.1 圈舍前后墙设置采光窗和通风地窗。
6.4.2 采光窗上檐距发酵床床面垂直高度应≥2.4m,下檐距发酵床床面垂直高度应≤1m,应尽量扩大采
光窗面积。
6.4.3 通风地窗底檐距发酵床床面垂直高度 10cm~20cm,每个采光窗下设置 1~2 个通风地窗,面积
大小以能够形成空气对流即可。
6.5
屋顶结构
圈舍屋顶采用半坡式或双坡式屋顶设计,外檐距发酵床床面垂直高度应≥2.6m,屋顶应设置通风孔
或可自由开闭的天窗。
6.6
垫料池
6.6.1 垫料池设置在临窗一侧,每栋圈舍每列垫料池内部整体贯通,中间不建隔断,发酵床铺设完成
后再用可拆卸围栏隔离成独立单元。
6.6.2 垫料池深度为 50cm~90cm,底部不硬化,根据地下水位高低将垫料池建成地上式、地下式或半
地下式,示意图参见附录 A。
6.6.3 垫料池邻近饲喂通道一侧设置水泥台面饲喂台,面积应低于栏舍面积的五分之一。饲喂台上安
装料槽和饮水器,台面向饲喂通道一侧倾斜 2%~3%,并修建导流槽或地漏。
2
DB12/T 539—2024
7 垫料与发酵菌剂
7.1
垫料原料的种类
垫料原料种类包括锯末、稻壳、刨花、碎花生壳、秸秆屑、树枝屑等主要添加原料,这类原料占垫
料物料比应≥80%,另外还包括生石灰、过磷酸钙、玉米粉、麦麸、米糠、红糖等辅助添加原料,占垫
料物料比应≤20%。
7.2
垫料原料的选择
7.2.1 垫料原料来源于农业林业的副产物,优先选择新鲜、无霉变、无腐烂、无污染、无生物安全隐
患的原料。
7.2.2 垫料原料水分含量为 45%~50%,在储存过程不会发生霉变。
7.2.3 各种垫料原料搭配后应整体保持适宜的透气性和良好的吸水性。
7.3
发酵菌剂
发酵菌剂应选择适宜当地环境条件,具有生产许可证和批准文号的产品,并符合GB 17824.2-2008
有关规定。
7.5 垫料更新及资源化利用
7.5.1 发酵床垫料因使用不同垫料种类,使用周期不同,垫料不能正常发酵时应及时更换垫料。
7.5.2 使用后的垫料可直接作为稻麦等大田作物肥料,或调制加工成栽培基质或其他有机肥。
8 发酵床铺设
8.1
铺设前的准备
按照发酵池容积大小和发酵菌剂使用说明要求的配比准备各种垫料原料和发酵菌剂,秸秆、树枝等
过长过大的原料应进行预处理,破碎成长度≤5cm的碎屑。
8.2
垫料的搅拌
按发酵菌剂使用说明要求的配比将各种垫料原料和发酵菌剂充分混合、均匀搅拌,并将垫料湿度调
整到40%~50%,判断标准是手握垫料成团而指缝无渗水,松开手指后垫料团蓬松散开,抖落垫料后手上
有水痕但没有水珠。
8.3
垫料的发酵
将混合调整好的垫料堆积成(1.5±0.2)m高发酵堆,夏季发酵3天~5天,冬季发酵7天~10天。冬
季为保温或缩短发酵时间,可用塑料薄膜将垫料发酵堆覆盖封严。
8.4
垫料铺设
8.4.1 厚度
视垫料原料不同,发酵床厚度应在50cm~80cm。
8.4.2 铺设
3
DB12/T 539—2024
垫料发酵堆中心温度达到50℃~60℃时将其在垫料池内摊开铺平,表面再撒上5cm~10cm新鲜锯末、
稻壳或二者混合物,24小时后进猪投入生产使用。
8.5
发酵床维护
8.5.1 垫料翻耙
垫料需要经常翻耙,保育猪翻耙深度为15cm~20cm,育成猪翻耙深度为25cm~35cm,每隔50天~70
天将垫料池进行翻耙。
8.5.2 垫料补充
猪饲养过程中,由于生猪踩踏、发酵分解等原因造成垫料下沉,为不影响猪活动应及时补充垫料。
垫料添加后厚度应保持在50cm以上,补充的新垫料要与发酵床的垫料混合均匀,同时补充发酵菌剂。
9 饲养设备
9.1
饮水器
选择鸭嘴式或碗式饮水器。
9.2
料槽
选择通用饲喂设备。
9.3
围栏
围栏设计成可拆解式,材质选择钢筋、钢管或粗铁丝等,围栏下沿深入垫料表面以下20cm~30cm。
9.4
环境控制
环境控制应达到GB 17824.3-2008的要求。
10 配套设施
10.1
水电设施
水电设施应符合GB 17824.1-2022的要求。
10.2
防疫设施
防疫设施见《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第六条的规定。
10.3
废弃物处理设施
废弃物贮存、处理设施技术要求及卫生标准应按GB 36195-2018规定执行。
10.4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
10.4.1 在养殖场下风向建设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
10.4.2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技术要求见《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10.5 运输设备
4
DB12/T 539—2024
应配备专用运输车辆,及时做好清洗和消毒工作。
11 环境绿化
11.1
植物选择
根据当地实际,种植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树种和花草,不宜种植有毒、有刺、飞絮的植物。
11.2
绿化指标
场区绿化覆盖率不应低于30%。
5
DB12/T 539—2024
附 A A B A
录
(资料性)
垫料池剖面示意图
A.1 地上式垫料池剖面见图 A.1。
图A.1 地上式垫料池剖面示意图
A.2 地下式垫料池剖面见图 A.2。
图A.2 地下式垫料池剖面示意图
A.3 半地下式垫料池剖面见图 A.3。
图A.3 半地下式垫料池剖面示意图
1
DB12/T 539—2024
参 考 文 献
[1] 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22年第8号
[2] 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农医发〔2017〕25号
2